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传播创新策略研究

2023-05-30叶星煜

传播与版权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闻传播电视新闻特点

叶星煜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给传统的电视新闻媒体带来挑战,致使电视新闻媒体不得不积极进行新闻传播体制改革,以提高电视新闻的传播效率。文章详述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特点,包括新闻传播时效性明显增强、新闻传播互动性大幅提高、新闻传播趋向全媒体化、新闻传播具有全时性等;进而提出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传播创新策略,首先,强化观众的新闻传播意识,包括重建观众的新闻接收习惯、深化观众的“社交传播价值”认知、提供新闻推送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其次,提高新闻内容的可传播性,包括采编更具个性的特色新闻、加强新闻内容的深度报道、汇入多元化新闻采编风格、丰富新闻内容采编视角,再次,丰富电视新闻传播形式,包括促进5G技术与短视频的融合、引入动画技术详解新闻内容、加强与观众的实时互动,最后,提高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更有效地提高电视新闻传播水平,促进电视新闻事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新闻;新闻传播;特点;策略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与发展,革新了电视新闻传播媒介体系。特别是5G技术、“两微一端”以及短视频平台等的不断发展,电视观众越来越偏好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获取、评论、转发信息,收看电视新闻的观众也逐渐减少。如何提升电视新闻的传播力,实现长远稳定的发展,是电视新闻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有必要积极探索新的电视新闻传播路径,促进电视新闻事业持续发展[1]。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特点

(一)新闻传播时效性明显增强

电视新闻是否具备强时效性,直接影响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在传统媒体占据市场主流的时代,社会公众主要通过收看电视新闻来获取新闻资讯,即便新闻所述事件的时效性较弱。进入新媒体时代后,电视新闻的这一弊端暴露。因为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公众能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获取最新的新闻事实,了解新闻事件的发展走向。而且,新媒体具有转发功能,新闻观众能立即将了解到的新闻事件转发到朋友圈,促使新闻事件相关人员及时做好应对准备或者制订、调整原有相关决策,从而大大增强新闻传播时效性[2]。

(二)新闻传播互动性大幅提高

在传统媒体占据市场主流的时代,电视新闻是单向传播的,接收新闻资讯的观众无法实时发表个人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更不能及时对当局政策提出建议。进入新媒体时代后,通过“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社会公众能随时随地获取新闻资讯,并通过在线投票、实时评论、转发分享等操作来表达个人意见,与新闻发布者、其他新闻接收者展开互动,这样能够切实提高新闻传播效率,电视新闻传播互动性也大幅提高。

(三)新闻传播趋向全媒体化

全媒体化是新时代新闻传播最鲜明的特点[3]。在传统媒体占据市场主流的时代,新闻主要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介传播,且主要以音频、图片、文字的方式进行传播,感染力、影响力相对较差。进入新媒体时代后,由于新媒体传播不受时空限制,且新闻内容展现形式多种多样,新闻传播呈现全媒体化特性。具体表现为:一篇新闻报道可能同时包含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能多维度刺激新闻观众的感官,从而吸引新闻观众主动关注、转发评论新闻;新闻既可通过电视媒体传播,又可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传播,新闻观众的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显著提高。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尽可能应用多样化媒介传播新闻资讯。

(四)新闻传播具有全时性

全时性是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另一主要特点。在传统媒体占据市场主流的时代,电视新闻主要在特定时间段播出或者复播,且播放次数仅为1至2次。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与应用打破了这一局限。在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新闻观众可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查找、了解乃至收藏最新的新闻信息,跟踪新闻事件的发展动态。即便是在深夜,新闻观众也能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获取新闻信息。因此,在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创新新闻传播策略时,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强化新闻发送、接收的全时性[1]。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传播创新策略

(一)强化观众的新闻传播意识

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在新媒体环境下稳步有序地提高电视新闻传播效率,必须先转变观众获取新闻资讯的理念,充分发挥观众的新闻传播作用。

1.重建观众的新闻接收习惯

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合理安排新闻资讯的推送类型及时間点,吸引观众关注电视新闻。例如,电视新闻工作者在人大脑思维相对活跃的早晨,向观众推送综合性新闻;在人身心相对疲惫的中午,向观众推送富有趣味的互动性短视频新闻或H5场景新闻;在人全身心放松且休闲时间较充裕的晚上,向观众推送专题新闻或者深度报道,满足观众沉浸式接收电视新闻的需要。久而久之,电视新闻观众将重建新闻接收习惯。考虑到观众无法每日准时准点接收新闻资讯,电视新闻工作者还须在推送新闻资讯的同时将新闻资讯上传到“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上,以便观众能随时浏览新闻,并参与新闻资讯的转发[2]。

2.深化观众的“社交传播价值”认知

电视新闻观众是否能自觉主动地转发电视新闻,直接影响电视新闻的传播力。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传播电视新闻时,要深化观众在新闻传播方面的“社交传播价值”认知,鼓励观众主动将新闻转发到微信朋友圈、微博上,促进新闻的裂变式传播,使更多观众了解新闻事实。例如,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播报关于“果农水果滞销”的新闻时,在电视画面上同步显示新闻二维码,鼓励观众扫码并将新闻链接转发到微信朋友圈、微博上,吸引其他观众参与爱心助农活动,有效提高电视新闻的社会与经济价值。

3.提供新闻推送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每个电视新闻观众都有其信息接收偏好,若电视新闻工作者能为不同类型的观众提供新闻推送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减少无效新闻信息的推送,观众将更乐于接收、阅读乃至转发新闻。这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善于利用大数据技术,定期跟踪分析电视新闻客户端、“两微”终端观众接收和转发新闻的数据,充分把握观众的需求,了解其新闻阅读偏好,再结合大数据精准算法,合理划分观众类型,为其精准推送个性化定制新闻,不断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3]。

(二)提高新闻内容的可传播性

现有实践证明,电视新闻观众更乐于转发分享有深度、有温度、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因此,要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促进电视新闻的有效传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在新闻内容上多下功夫。

1.采编更具个性的特色新闻

无论是“两微一端”还是短视频平台上的观众,其都更愿意阅读和转发独家新闻。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在采编新闻时,要积极分析同类新闻、同一事件的不同报道的内容差异点,从同质化内容中寻找个性化切入点,比如,从观众的新闻评论出发,将优质观众评论融入新闻以充实新闻内容,形成更具个性的特色新闻,引导观众从不同角度理解新闻本身。电视新闻工作者也可以基于客观新闻事实报道,以界面滚动方式展现高质量的观众短评、优质精评,从而大大提高电视新闻观众阅读、转发新闻的兴趣。

2.加强新闻内容的深度报道

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下促进电视新闻传播,电视新闻工作者不能单纯依赖新媒体技术,而应重点关注新闻内容本身,否则观众会对“新瓶装旧酒”的形式化新闻传播产生反感情绪。对此,文章建议电视新闻工作者通过大数据的“追根溯源”功能,深挖新闻事件,增加新闻报道的深度。例如,电视新闻工作者可以纵向延伸新闻内容,丰富舆情分析角度,报道新闻事实的细节,增强新闻的说服力;将艰涩的数据、难懂的术语转化为表格或者可视化图片,使观众感受到新闻的“深入”之处,更主动地参与新闻传播。

3.汇入多元化新闻采编风格

电视新闻采编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效率。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从观众的新闻阅读偏好出发,创新新闻采编风格,使观众主动接收并转发新闻。例如,电视新闻工作者可以将严谨、严肃、枯燥的新闻语言转化为生动、有趣、形象的网络语言、方言、俗语等,丰富电视新闻内容的人情味,让观众感受到新闻的温度;改变以往平铺直叙的电视新闻播报方式,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观众讲述新闻事件的情节、悬念以及细节,增强观众对新闻的客观认识;在保证电视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引入电影叙述手法,巧妙地应用一组或多组镜头突出电视新闻内容的“爆点”或者线索,使冗杂的新闻真正成为简洁而有趣的新闻,充分调动起观众的转发分享欲望[4]。

4.丰富新闻内容采编视角

电视新闻工作者多视角展现新闻事件,拉近观众与新闻的距离,这样不仅能强化新闻本身的吸引力,还能大大提高观众转发、传播新闻的热情[5]。例如,电视新闻工作者在国庆节来临之际报道关于“独属中国人的浪漫仪式感”的新闻时,既要注重采编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各地遍布五星红旗的盛况,又要注重走访城乡居民社区,从城乡居民庆祝国庆节的方式出发,包括亲朋好友聚餐庆国庆、街头巷尾的店铺布置国庆装饰等,充分体现“独属中国人的浪漫仪式感”。换言之,进入新媒体时代后,电视新闻工作者要进一步助推电视新闻传播,提高新闻传播水平,必须将新闻本身与观众联系起来,使观众的“看新闻”不只停留在“看”的层面。

(三)丰富电视新闻传播形式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传播形式也成为影响新闻传播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注重从实际出发,想方设法丰富电视新闻传播形式。

1.促进5G技术与短视频的融合

5G技术的嵌入与应用,为移动终端快速接收、呈现电视新闻提供了强力支持[6]。特别是5G技术与时下流行的短视频的融合,大大提升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所以,电视新闻工作者可尝试将时间较长的电视新闻剪辑成多个亮点突出、画面超高清的短视频,并通过“两微一端”、短视频平台等传递给观众,使观众能随时随地掌握新闻事实或者跟进新闻发展。若条件允许,电视新闻工作者可尝试以多个连续性短视频的方式深化观众对新闻事件的认知,逐步引导观众对新闻事件产生情感共振与认同,进而刺激观众自觉转发新闻、评论新闻等,促进电视新闻传播[5]。

2.引入动画技术详解新闻内容

动画作为有效调动人体视听觉感官的信息传输载体,深受广大民众推崇。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动画技术愈发成熟,与电视新闻的融合难度大幅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为电视新闻的趣味化传播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可将枯燥、严肃的新闻转化为可视化的动画类新闻,使观众能快速了解新闻事实。特别是对尚未推行新政策、新制度、无具体现实案例的新闻,电视新闻工作者可使用动画模型进行动态化解释说明,尽可能满足电视新闻观众的新闻审美需求,从而促进电视新闻的有效传播。

3.加强与观众的实时互动

随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断融合,电视新闻工作者利用新媒体手段加强与观众的实时互动成为电视新闻传播的关键。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有必要在熟悉新媒体应用方式的基础上,改变自身的严肃形象,更主动地与观众进行新闻互动。例如,电视新闻工作者依托“两微一端”、短视频平台同步播报电视新闻时,可以开放“评论”或“弹幕”功能,使观众能就新闻事件实时发表自身看法,以便电视新闻工作者快速调整新闻播报内容,输出最新的新闻要点。同时,针對观众提出的疑问,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尽快获取准确答案并回复观众,精准地向观众输出新闻内涵、知识、价值观等,从而提高观众收看、评论乃至转发分享电视新闻的积极性,为电视新闻品牌的塑造、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注入活力。

(四)提高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作为电视新闻制作与传播的主体,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传播专业素养影响新闻传播的质量。因此,要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新闻传播水平,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先提高专业素养。电视新闻媒体可选派骨干人员学习最新的新媒体技术,包括短视频制作技术、与观众互动的专业话术等;调整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谈吐、行为方式,使之更具亲和力,进而吸引观众与之主动互动,为观众提供良好的新闻阅读体验。

三、结语

综上,电视新闻媒体有必要紧跟新媒体发展趋势,结合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特点,从观众意识、新闻内容、新闻传播形式、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素养等角度出发,想方设法提高电视新闻的吸引力,为观众提供更优质的体验、更优质的新闻服务,以强化观众传播电视新闻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促进电视新闻传播实现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09):66-68.

[2]方友平.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探析[J].传播力研究,2021(16):7-8.

[3]邵晶婕.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分析[J].传播力研究,2020(28):33-34.

[4]户延明.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J].记者观察,2020(23):45-46.

[5]杜新萍.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短视频化的传播策略[J].记者摇篮,2021(06):8-9.

[6]崔妍.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做好新闻传播工作的策略[J].记者摇篮,2021(08):17-18.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电视新闻特点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