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3-05-30李萍黄凯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实践

李萍 黄凯

【摘要】本文从意义、任务、现状和发展思路就深度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进行探索,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慧糖业产业学院为例,阐述开展产业学院“双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国际合作交流,建立“双向同步情景、远程实时交互”信息化平台的具体做法,为高职院校建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提供有益经验。

【关键词】产教融合 智慧糖业产业学院 双融通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6-0015-06

产教融合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产业学院是当前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形式。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要健全以企业为主导、职业学校为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产教融合创新机制。近年来,通过建设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策略越来越受到政、校、企等主体的关注。产业学院在顶层设计、管理水平、服务能力等内涵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产业学院提升办学水平的体制机制障碍,现阶段的“1+1”或“1+N”产教融合模式存在单一专业人才供给与多岗位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且尚未见有关依托产教联盟创新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群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和“糖业产业学院”的相关研究。本文就深度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背景、任务和发展思路进行实践探索。

一、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慧糖业产业学院建設背景

一是服务广西区域经济支柱产业——蔗糖产业。广西蔗糖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其产业水平已经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是广西多年来在甘蔗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努力探索的结果。作为我国最大的产糖基地,近十年来广西的糖业生产迅速发展,是广西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之一。从2001—2002榨季开始,广西的食糖生产总量占全国食糖总产量的份额约为51.8%;自2007—2008榨季起,占比达60%以上。在2012—2013榨季,广西甘蔗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占广西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蔗区人口约2 000万,甘蔗产量约7 500万吨,产糖量约800万吨。南宁、崇左、柳州、来宾、百色、河池、钦州7个优势产区的甘蔗种植面积占全区甘蔗种植总面积的91.25%以上,而且是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温度适宜、雨量充沛,是中国最适合种植甘蔗的地区。

二是蔗糖产业快速发展需要现代产业学院全面协同支撑。随着我国蔗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相关技术的快速迭代更新,再加上原始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不再具备竞争优势。鉴于此,加强对我国蔗糖产业的高科技现代工业研究,加快数据库和资料库的建立,开发新型蔗糖压榨工艺、提取工艺和制作工艺,研究企业标准化生产,培养和培训蔗糖产业科研人员,引入数字化设计等现代技术,融入健康、绿色、智能的先进理念对推进蔗糖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蔗糖企业经济效益,增强蔗糖品牌竞争力,改造和提升我国蔗糖产业的综合实力都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在蔗糖产业技术升级中,对更高层次、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职业技术型院校必须和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着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高素质食品加工技术应用人才。

三是蔗糖产业发展亟需复合型技术技能专业人才。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健康、绿色逐渐成为中国蔗糖产业发展新趋势,环境污染小、能源消耗少的蔗糖提取制作工艺越来越受到推崇,智能、健康、绿色成为产业链中高端发展趋势,科技成为蔗糖产业的新特征。产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蔗糖产业中亟需高层次、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对其制作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慧糖业产业学院的建设实践

(一)建设总体思路

智慧糖业产业学院以“育人为本、服务产业、产教融合、共建共管”为基本原则,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依托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优势专业群,发挥高职院校人才会聚优势,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将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企业服务技术创新有机融合,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校企协同平台。

(二)教学实践探索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慧糖业产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与合作企业东亚糖业有多年坚实的合作基础。该企业总资产60亿元人民币,是目前国内主要制糖企业之一。2022年9月,国际糖业产教融合联盟成立会议审议通过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当选为第一届理事长单位,2021年4月,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两仪集团合作的项目“中泰智慧糖业产教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获评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

1.智慧糖业产业学院“双融通”教学模式

实行学校主办与企业承办相结合的“双融通”办学模式;学校主办方按国家要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按教育规律实行教学管理,发挥高校优势,进行人文素质与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企业承办方实施专业技术教育,依托企业资源建立教学车间、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践项目,承担技术、技能教学等职业能力的教学。树立“企业为先、学校为重”的理念,采取“学校用软实力服务企业为先,引企业人才技术建设学校为重”的机制。

(1)制订“双融通”人才培养方案

发挥“校、企、行”协同创新机制作用,制订凸显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培养的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双融通”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学校发挥主办方优势,按国家要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按教育规律实行教学管理,按人文知识教学要求进行人文素质与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借助企业用人方的迫切需求,激励企业承办专业技术教育,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建立教学车间、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践项目,承担技术、技能教学等职业能力方面的教学。学院采用公司、学校两地教学,实现学校课堂、企业车间、蔗糖市场三方面的培养途径,形成“课堂+车间+市场”的蔗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体现教学过程具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2)推进“双融通”专业课程建设,开发紧缺教材

通过智慧糖业产业学院的食品智能加工技术实践模块课程的带动,开发了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的蔗糖加工与企业实践、蔗糖加工设备操作等33门核心课程,逐步形成了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模块群。并将有机化学课程建设成为自治区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合作企业共享。围绕蔗糖产业的生产、制作、加工关键岗位群,制订10门“双融通”校企两地合作教学的专业课程,制订蔗糖加工与企业实践课程标准,注重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开发。

2.建设教学资源、育训资源

学院根据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群的核心课程特点,开发1个从压榨到生产、从改良到创新的创意微课程素材库;积累1个包含备课、授课、课程总结等资源的教案素材库;建设1个涵盖压榨技术、提纯技术、设备操作等资源的作品素材库;建设1个包含练习题、测试题、考试题等资源的试题案材库;建立1个包含蔗糖生产、蔗糖产品加工等产品资源的产品素材库;建设1个涵盖技术研发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著作权等资源的创新专利素材库,实现了特色专业群内以及合作企业的广泛共享(如图2所示)。

(1)开展公共基础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

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精神,教学团队将德智体美劳目标全部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基础课模块主要包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安全教育、体育与职业体能、美育课程、劳动教育等课程。其中,劳动教育和美育课程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开展,学生除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课时数和学分外,还需参加学校开展的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完成“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所规定的学分。

(2)实施现代学徒制和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

采用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人才,根据学徒类型单独编班、单独制定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员工基础、岗位需要和专业培养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学制。继续开展订单班培养,签订培养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和义务,针对企业岗位需求,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置专业课程、完成评价考核。建设期内,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培养在校生规模占比30%以上。

3.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共享资源共创成果

整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围绕蔗糖产业技术关键问题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协调创新,推动研究成果应用转化,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1)坚持产教融合

将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训实习实践、学生创新创业、企业服务科技创新功能有机结合,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打造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形成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对接广西蔗糖产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加强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内涵建设,实施“三教”改革,通过“理论教学+技能训练+生产制作”一体化的训练,采用作坊课堂、作业技能化等方式,构建全新教学模式。

(2)合作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智慧糖业产业学院与东亚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组建广西蔗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行“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根据当前我国蔗糖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问题,选择重点领域优先发展,以需求为导向,面向生产,着眼应用,立足解决行业内重大实际问题,通过优化重组、系统集成等手段促进产、学、研多种形式结合。研究中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目的。

(3)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攻关产业难点技术

学院充分发挥现有科技研发优势,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主要研究方向为蔗糖提取工艺优化、蔗汁清净生产技术、糖汁加热与蒸发生产技术。例如,校企双方合作优化了“蔗糖结晶与成糖生产技术”,将生物学、化学、医药学有机结合,通过优化蔗糖提取过程和蔗糖结晶手段,探索提升企业制糖效率的工艺。该成果已进入产业化中试阶段。

4.建立“双向同步情景、远程实时交互”信息化平台

采用信息化现代教学手段,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建立“双向同步情景、远程实时交互”的信息化平台(如图3所示)。借助该平台实现远程互动教学,链接学校实训室与企业车间,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实训室中的实训教学内容与企业在线生产项目,实训教学环境与企业车间生产环境、实训教学设备与企业生产开发设备、实训教学的组织过程与企业生产流程管理通过信息遥控、对接互动、交流指导等方式有机连接。平台基于Internet、Intranet、校园网、局域网等技术,可提供文字、音视频、课件、广播与电子白板等互动教学实践,令学校实训教学与企业车间的生产如同置身同一时空。利用现代教育平台技术的单向实时远程直播功能、双向实时远程互动功能、远程实时交互教学的录制功能,将合作企业的生产过程与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过程实现数字化同步。企业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与学生进行双向互动教学,实现校企数字化双向同步实训与指导,达到虚拟与现实同步,更好地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现场教学优势。当然,现有的技术并不能完全达到理想状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远程交互教学扩展到移动终端上的应用以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整合是今后需要進一步研究及发展的目标。

(三)深度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理论成果

1.把握产业链、人才链融合聚变的产教融合本质

职业院校作为一种与现代工业系统、产业链相结合的新型院校,发展的内因在于满足产业链发展需求后实现可持续、多元化的持续供给,这样需求合作覆盖产业链建设的多方,包括校、企、政三方,是基于共同利益所形成的合作模式。要持续探索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模式,了解企业一方对产业链、高校一方对人才链的优势,准确把握高职产业学院的建设要领及合作内涵。

2.促使产教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在地域上扎根

了解高职产业学院发展特性也是提升建设水平具体思考的重要层面。产业职业学院首先要具备能在地域上扎根的基本特征。职业技术院校面向地区的产业链或产业集聚发展,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产业链或产业集聚与某一地区相适应,因此,其高校与企业在地域上表现出显著的一致性。其次是创新与再造。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其自身的知识外溢将成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在工业院校中,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积累效应较明显,它为企业的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夯实了知识、技术、人才的基础,从而提高了培养大学生创造力和素质的效果,是教育与工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的实践创新。再次是促进了资源的共享。各成员单位均具备各自资源优势:国家有政策资源相关的倾斜,企业有技术研究、产品生产实践经验,高校有人才培养优势,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拥有科技研发优势。工业学院以专业化链条与产业链相结合,将学校的教育与企业的资源结合起来,有效集成各机构的资源,从而使各类型、各属性的多个主体能够进行资源的分享。

行业的特殊性及互通性。职业院校以地区产业的发展为基础,面向特定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具有清晰的定位导向,若不能识别具体的业务目标,则难以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更不可能建立起学校和企业的联盟。

行业产业的互通性,通常是同一种行业或行业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或纵向联系或与之有着紧密联系的行业。行业的相关性和专门化特点决定了企业和院校之间的密切协作有利于企业和院校的共同利益,从而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厘清双链合作高职产业学院建设逻辑

构建以产业链和人才链条(“双链”)为核心的高职产业研究院,旨在为产业链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并根据某一地区的产业链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各地区的现有基础与优势,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布局,甚至建立符合地区优势的产业链需要的专业化集团。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既是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学科和学科群体的横向连接,也是职业院校与职业群体的垂直延伸,学院提升与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集群发展结合程度,有助于科学地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竞争力,从而更好地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等方面,各个层面应达成共同的建设思路即通过专业群体与行业(集团)的联系提高人才的素质,推动地区工业发展。

一是基于产业链的需求优化专业群的构成。产业链是指在一定地区,众多行业关联紧密的企业及其相关的支持组织,通过相对稳定的行业分工合作,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一定的竞争力。目前,以产业链发展为主的地区工业发展模式,趋向于地区集中,从而构成了一条产业链。工业院校面向行业,以行业为导向,通过对一条产业链中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进行结构化的研究,建立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群组,从而形成一个有针对性的链条型的专业群。

二是基于企业视角和需求动态优化教学资源。专业群体的构建体现了“群”观念和理念的高度集中,而在专业群体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工业院校,则有助于突破以往以科类、专业大类划分院系的结构,并实现对内部资源,包括转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实训基地等的有效梳合,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工业学院是一个独立的办学组织,它不会受到职业学校的制度约束,可以根据行业需要,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明确人才的发展方向,建立教师队伍,制定课程规范,共同实施教学流程。还可以评估高校师资队伍素质,促进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融合,达到相互支持和协同发展的目的。

4.明确深度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具体路径

(1)以专业群为连接服务于区域性产业链,使产业链(群)、专业(群)和人员链(群)与工业院校整合实现专业化集群发展

面向行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专业化的服务产业链为连接,对特定行业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结构化的分析,建立与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群体系,最终形成链条式专业群。要对这个行业进行细致的剖析,认真地整理整个产中、产中、售前、售中、售后的全链条,找到相关的专业链,并将其作为专业布局的先决条件,使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要科学地协调多个学科的交叉整合,支持多个相关学科(集团)在同一个链条上的协同发展。以此为指导思想建设的工业院校能更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垂直关系,能够更好地与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集群的发展相衔接,并为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食品加工技术—制糖高水平专业群课程中嵌入万物互联、人工智能、数字导航、大数据、信息感知等物联网跨界思维,形成“人工智能+”传统专业升级的示范;与南宁师范大学等本科院校及广西东亚糖业集团等企业协同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成为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项目的示范;以国家已经批复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物流管理两个专业试点为契机,成为“1+X”证书人才培养推广应用的示范;开展“悉尼协议范式”专业建设,在教学标准制定方面成为区内职业院校的示范;打造金课,成为职业院校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示范;成立丝路国际糖业学院,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策略,输出教学标准和中国方案,成为国际化合作育人的示范。

(2)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改革人才培训方式,切实提高人才素质

为了满足新时代工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质量和能力的需求,高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训要从以知识为导向的传統教育方式转向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教育方式;要加强与地区工业(群)发展的深度衔接,优化高校内的专业结构和专业配置,以课程体制改革为中心,加强课程与专业的整合,加强学科和专业的融合。如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合作公司的优势,强化实习课程的构建,使其与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使高职院校的工作目标更加突出;利用企业学院的校企关系和机构体系的优势,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提升高职教育教学的水平;在此基础上,从总体上建立起支持地区工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系统,从而形成新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模式。

(3)构建“产学研创”综合平台,加强科技服务,实现多层次、高质量的资源共享

产业院校具有多种类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具有跨国别性质,其资源多元、质量高,应通过“产学研创”平台充分利用该优势。智慧糖业产业学院与东亚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组建广西蔗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行“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根据当前我国蔗糖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问题,选择重点领域优先发展,以需求为导向,面向生产,着眼应用,立足解决行业内重大实际问题,攻克产业难点技术,通过优化重组、系统集成,促进产、学、研多种形式结合。

本项目依托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慧糖业产业学院”创新与育人平台建设、与产业链高端企业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内容研究,探索了“智慧糖业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共同体的建设路径,建立健全了产业学院配套制度,明确优质产业型专业岗位人才培养方案,延伸制糖产业链,夯实了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慧糖业产业学院”建设基础,为高职院校建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服务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经验。在此过程中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教育链有机衔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办学的深度,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实体,探索多元化主体下的办学体制机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这为培养一批制糖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加快推动糖业“二次创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金劲彪,侯嘉淳,李继芳.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法律风险与防范:基于江浙產业学院建设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1(5).

[2]任金秀,周红利.产业学院:中国特色产教融合的组织创新[J].职教论坛,2021(4).

[3]蒋新革.新时代高职产教融合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20(1).

[4]聂劲松,胡筠,万伟平.多元化与集成化:产教融合组织形态的实践演进[J].职教论坛,2021(2).

[5]李艳,王继水.我国产业学院研究:进程与趋势:基于CNKI近10年核心期刊的文献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

[6]黄彬,姚宇华.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逻辑与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

[7]沈希.以现代产业学院助推新时期产教融合[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5).

[8]邓子云.专业群建设组织形态的选择方法及分析过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23).

注:本文系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GXGZJG2021A009)、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2021JG00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萍(1981— ),山东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食品科学。

(责编 罗异丰)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实践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