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碎片化”走向“整块化”
2023-05-30张莉萍
张莉萍
【摘 要】在“学为中心”理念下,好的课堂教学一定是需要“整块知识的学习”“整块学习时间”“基于学生‘困点”“精准实施教学”的。那么,教师具体怎么做才能做到基于学生“困点”组织整块学习的教学呢?笔者通过学校语文教研组开展的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倡议书》一课两次的课堂诊课案例来分析,借助课堂观察这一评价工具,从事实出发,用数据说话,在实践中改进,促进教师课堂执教力和课堂效率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课堂诊课 碎片化 整块化 困点
在“学为中心”理念下,好的课堂一定是需要“整块知识的学习”“整块学习时间”“基于学生‘困点”“精准实施教学”的。从内容上看,应尽可能呈现体系性的知识;学习时长上要尽可能保证学生“整块”时间来学习思考,让学生能“基于困点”自由充分地思考,获得丰富的学习信息,思维都能得到真正释放;从学习效果上看,应通过“整块学习时间”促进“困点”的解决,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教师具体怎么做才能做到基于学生“困点”组织整块学习的教学呢?笔者将通过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倡议书》一课两次的课堂诊课案例来分析。
一、观察策略与流程
本次观察诊断对象为六年级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执教内容为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倡议书》。教学重难点:能掌握倡议书的正确格式(题目、称呼、正文、落款);能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建议,从而写出目的性明确、可行性强的倡议书。所选的班级为六年级中水平相当的两个班级。参与观察的人员为六年级的所有语文教师。本次观察的策略与流程如下:
首先,举行课前会议。目的:让合作成员明白,观察什么——观察者带着清晰的目的进入课堂;怎么观察——观察者做好必要的准备走进教室;同伴将观察什么——观察者之间、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知己知彼,有的放矢。为了更好地进行比对,本次观察将6位教研组成员分成两组:一组为质性观察,主要采用白描方式记录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行为;一组执观察量表,记录不同时间点上所观察到的学生参与课堂的情况。
随后,进入第一次课中观察。
第一次观察结束后,举行观察后会议。其目的是让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形成共识,制订后续行动改进方案。执教者根据教研组的建议再次改进教学方案。
两天后举行第二次观课。执教者将改进的课在另一个班级(水平相当)进行第二次施教。两组观察者再次进入课堂进行二次观察。 随后举行二次观察会议。观察者再次进行观察信息的整理,并与第一次观课证据进行比对,达成共识。
二、诊课结果与分析
(一)第一次观课教学片段记录(见表1和表2)
(二)观察分析与建议
该教师采用“阅读例文—发现规则—点拨方法—模仿练习”的策略进行教学。从观察数据来看,学生的表现一开始是投入的,在第5分鐘时专注度达到98%。但是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一些学生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注意力转移,尤其是一些思考速度和书写速度慢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游离。第10分钟学生的专注度再次下降至66.7%,第25分钟降至33.7%,第30分钟降至20%,很多学生忙于关注自己未完成的习作,未去关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从而导致更大的错误。纵观整堂课,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兴趣度和目标达成度都不高。
观察组成员对比进行了分析,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知识呈现碎片化,学习方式“走马观花”。首先,执教者没有对知识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整合,没有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也没有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难易的区分。比如,关于倡议书如何拟题、称呼、落款等,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而正文如何撰写才是学生的短板。然而执教者在处理这些教学内容时都是平均用力,毫无区分的。这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动力的缺乏,在课堂上注意力涣散、参与度低。其次,课堂学习呈现走马观花式,师生形式单一且高频率的你问我答,看似繁忙互动,但学生(甚至仅有部分学生)根本无暇深入思考,得到的只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无法得到提升的。同时,走马观花式的学习设计,直接挤占了学生言语实践的时间,导致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完全被牵着鼻子走,始终处于一种“焦虑赶学”的状态,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时间,最后只能草草呈现一个支离破碎、不成型的草稿。
二是教师指导不精准,“困点”未突破。由于碎片化学习对课堂时间的稀释,导致教师对学生理解难点处的指导明显欠缺,学生学科关键能力并未得到有效提升。比如,关于倡议书的具体内容的设计,如何针对倡议目的,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措施,并且清晰、简练、有层次地表达,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需要得到教师的细致点拨,需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领悟和实践。然而,教师并没有给予指导,只是让学生随意交流,且教师对学生所交流的内容也并没有进一步的归纳和提炼,导致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措施和目的之间的关系,在写的时候自然是懵懵懂懂,不明所以。纵观整个学习过程,指导不精准,“困点”未突破,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上都未得到有效提升。
教研组教师基于观察诊断,提出修改建议:
删繁就简,改“走马观花式”学习为“整块式”设计。将原本各环节采用的按倡议书的流程“逐个突破”的教学方式,改为先呈现数篇已学过的应用文,通过复习比较,找到异同点,学生在明确应用文的一般格式要求的基础上,凸显倡议书这种应用文在正文部分的独特之处:写清倡议原因、倡议内容、结尾。待整个正文撰写指导完成后,再由学生补完其他的格式。这样的“整块化”处理,就使得学习环节由繁化简,也留给了学生充分的撰写实践时间。
聚焦难点,凸显指导。针对学生的主要“难点”——正文部分倡议内容的指导作强化凸显。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立场(如学生、大队部、学校等)、不同的场合(如在学校、在家、在社会)、不同的方式(如宣传、惩戒、管理等),来思考设计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措施,进行深度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天后,该执教者在另一班级采用修改后的设计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三)第二次观课教学片段记录(见表3和表4)
观察结果分析:
观察小组成员一致认为,改进后的第二次教学明显优于第一次教学。从课堂实录来看,学生用于思考、交流、撰写实践的时间更充分、更集中。从学习状态来看,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比改进前得到了较明显的提升:从第10分钟开始,观察到学生专注度上升了近13个百分点,第15分钟上升了近30个百分点,第25分钟上升了近60个百分点,第30分钟上升了近70个百分点。从学习质量来看,学生探讨的内容更集中了,透过语言所呈现的思维深度也提升了不少,倡议书文本撰写的完成度有了明显的提升,完成度上升了近75个百分点。综上所述,显然,第二次课堂教学的效益更优。
注:本文系2020年江苏省“十三五”重点课题“‘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细节诊断与改进研究”(课题编号:B-b/2020/02/16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