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由境生,以境生情
2023-05-30蒋婷婷
蒋婷婷
【摘 要】情境教学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不仅让学生较为轻松地学习,还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
一、通过“冲突”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知识和经验的相互积累,更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新旧知识和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与冲突,从而直接激起学生认知系统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知识重组。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先从学生学过的知识中提出问题,再逐步引入学生运用旧知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认识分数”的教学情境设计片段:
师:老师准备了6个又大又红的苹果,要平均分给红红和小芳,她们每人能拿到几个苹果?
(学生可以用除法得出每人可以拿到3个苹果)
师:现在老师手中只有一个红彤彤的苹果,我想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这时他们每人能分得多少呢?又该怎么表示呢?
(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用一半来表示)
师:可是我现在只有一个苹果,我想把这个大大的苹果平均分给另外3个小朋友,那他们每人能拿多少呢?该怎么表示呢?
(这里我们可以将这个大苹果作为一个整体,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就是平均分成3份,从而引出“分数”)
学生已经有了整数除法的经验,因此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学生能很快解决。但同样类型的题目只是把数字变一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却无法表示,新旧知识产生冲突,学习新知来解决当前问题的吸引力则比直接将问题摆出来的吸引力更大。
二、通过“质疑”创设教学情境
有些新问题用已有的知识可能也可以解决,不过比较麻烦,也很容易出错。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实践经验与求知心态之间产生一种冲突,产生不足之感和探索之欲,在这种情形下就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解决问题但因比较麻烦而不愿意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时,教师直接揭示新知,用比较法让学生被迫学习,发现新知的简便,学生就能意识到学习新方法的必要性。如“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片段):
计算导入:2个2相加是多少?5个2相加是多少?10个2相加是多少?学生能通过加法得出答案,只是越往后越觉得复杂,很容易算错,当再问他们100个2相加是多少时,学生知道用加法可以算出来,只是太麻烦了。对学习新知识有了迫切的需要,这时,引出乘法,学生就很愿意接受。
教师引出乘法,让加法变得简单。学生可以通过学过的知识来一步步得到答案,但这个过程不仅冗长,而且他们还要时刻注意在整个过程中不会出现错误。但学生学习了新知后,简单的一步计算就能得到答案,这个新知的优越性立刻体现出来,利于学生接受新知。
三、通过“误入”创设教学情境
误入式情境分为两种:
其一,新知识被旧知识干扰,容易出现错误时,教师有意识地让这种错误暴露出来。学生从错误中总结新知,更容易掌握与理解新知。教师设计的情境中提出的问题与以前学过的问题相似,并对以前学过的解题思路加以提醒,引导学生在解决新知时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式来解答,结果发现答案竟然是错误的,这时学生对新知的渴求很强烈,对新知识的印象也是深刻的。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教学设计(片段):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能被2、5整除的数都有什么特征?继而出示333、139、207这三个数,提问学生:它们能不能被3整除?由于前面出示的2、5整除的数对学生的影响,他们很容易误解,以为前面两个数能被3整除,207却不能。教师提出:到底能不能被3整除,验证下就知道了。学生会发现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有了求知的需要,他们对新知产生了探究和思考的兴趣。
其二,当开门见山的引入不能突出重点时,适当的错误信息却起了提示作用。看似不经意的错误,却把新旧知识组合在一起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通过无意地强化旧知,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方便。学生发现,原來新知可以通过对旧知的转换来掌握,学习因此变得简单。如“非整十的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口算”的教学情境设计片段:
师:妈妈买了一件上衣花了40元,买了一条裤子花了45元,妈妈总共花了多少钱?
学生已经学过整十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很快就知道答案是85元。
师:记错了,上衣其实花了43元,现在妈妈应该付多少钱呢?
当学生重新列式或者以为需要列竖式计算的时候,会有学生发现43比40多了3,只要在原来答案的基础上加上3就可以了。
这时学生总结出:在进行非整十数的两位数加法口算时,将其中一个数拆成整十数与一个数相加,这样就转化成以前学过的方法了。这个方法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学生在运用时更加熟练,计算方式更优化。
四、通过“再现”创设教学情境
课改提出应该让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与已有经历中进行学习并加以理解。如果遇到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曾经遇到或者很有可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只需要重新再现当时的事件和情境,就一定能够深刻地唤起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积累。课堂中的情景再现可以通过学生表演、教师描绘等形式呈现出来。如“相遇问题”教学情境设计片段:
师:粗心的小米昨天不小心把自己的同桌多多的作业带了回家。不只是多多着急,小米也很着急。这时候小米到底应该如何做?大家一起帮帮她。
学生讨论热烈,积极开动脑筋。两人同时从家出发,面对面走,这是最快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继而引出这节课的重点——相遇问题。
师:已知小米每分钟行走65米,多多每分钟行走55米,两人经过7分钟就会相遇。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小米家和多多家之间的路程是多少米。老师建议让两个同学来演一演这个事件,这样可以方便我们理解题意。
学生融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帮助理解,产生了求知欲,快速解决了问题。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表演,用直观的方式表现深奥的内容,學生很快便能掌握。
五、通过“虚拟”创设教学情境
有的数学问题,学生很难甚至不可能遇到。为了引出该类问题,有时可以创设虚拟情境。对于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会产生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动机,这是一种活力和催化剂,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并促进学习战略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引导和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如“用乘法口诀求商(二)”的教学设计(片段):
(1)新授:冬天到了,小鸟们去南方过冬。有32只小鸟飞来,每间小鸟房只能住4只鸟,热心的长颈鹿需要给鸟儿准备几间小鸟房?
(2)拓展: 之前有4只小鸟掉队了,鸟妈妈把它们找到了,现在要准备几间房呢?
(3)延伸:如果需要房间的还是36只小鸟,可是这次的房间比较大,每间可以多住2只,那么需要为小鸟准备几个大房间呢?
这个教学情境以小鸟过冬为主线,帮长颈鹿解决要准备几个房间进行多层次的加工。在初探阶段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体会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在拓展、延伸阶段通过改变条件,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数量之间的变化,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六、通过“游戏”创设教学情境
游戏作为教学活动的辅材,在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现数学运算实际应用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无限的乐趣,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愉悦。当某个情景既无法再现,也不能进行虚拟化时,采用游戏的形式和方法直接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通过各种猜想、比较等途径,引出一个让学生很难解决却又很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如“认识圆”的教学情境设计片段:
在学生认识圆形,却对其性质不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游戏:选7名学生排成一排,他们相互之间隔开一只手臂的距离,将垃圾桶放在中间一名学生的前面,让这7名学生将手中的纸球扔入垃圾桶内,看谁的“投球技术”比较好。这时,中间一名学生的命中率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其他学生会发现自己离垃圾桶的距离比较远,因此觉得不公平。然后让他们自己调整距离,当这7个学生觉得每个人到垃圾桶的距离都差不多时,学生发现他们围成了圆形,从而引出课题——圆的性质。
学生通过参与游戏,学到的知识,比教师直接讲授得到的知识更多了一份魅力。在游戏中,对于自己总结出的规律,学生更容易真正掌握与理解。
当然,情境设计与生动幽默的语言、精彩恰当的比喻、漂亮的板书等也是分不开的。但是教学中的情境设计也不应该被滥用,对于低年级学生,这种单纯性课堂中的教学情境较为适宜,但如果一再地让教师使用一种教学情境,就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多渠道地收集素材、多视角地筛选素材,然后创设有效、适合的情境,才能使课堂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