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学视角的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探析

2023-05-30马超呼大永孟庆川张鸿浩董伊然

传播与版权 2023年3期
关键词:网络治理

马超 呼大永 孟庆川 张鸿浩 董伊然

[摘要]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与网络化发展,人们生活与交往的网络化程度不断提升。网络社交圈层呈现横向“圈”与纵向“层”的网络结构模式,实现对圈层中人际关系的维系与重塑,有效地满足了个人主体的自我实现与自我认同的情感交往与社会属性需求。基于此,文章针对网络社交圈层在网络空间结构上的正负效应进行分析。处理好网络社交圈层所处网络空间的“公开”与“私密”关系,是网络社交圈层治理的有效途径和正确方向。

[关键词]网络社交;圈层化;网络治理

当今社会,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交生活网络化趋势不断加深,网络社交圈层呈现横向“圈”与纵向“层”的网络结构模式。网络社交圈层化趋势也逐步构筑出以情感归属和个人发展为中心的独特社交规则与网络文化。

网络社交圈层化是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社交结构,能展现网络空间中众多圈层成员的新型生存状态。然而,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是现实社会人际交往理论在网络空间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演变与发展。正确认知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及其表征对人们现实社会生活的意义,是网络时代背景下解读人际交往现象的重要课题。

费孝通以个体为中心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有效阐释了中国传统社会现实人际关系结构的典型特征。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网络化发展,众多学者以“差序格局”为理论基础,探讨现实与网络圈层的内涵及呈现形式的延伸性问题。现实圈层的相关研究成果多与网络时代现实圈层“差序格局”内涵的界定与拓展、“差序格局”理论的提升与实证应用有关。其中的代表性成果有:张晗等人从社会视角分析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产生的身份龃龉,其认为该现象的成因是“紧缩圈层”的排斥、工具圈层重组失败、亲情圈层的束缚等[1];宣朝庆等人认为圈层文化的形成、划分与阶层分化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2];宋丽娜等人则以“圈”的主体和“层”的表现形式诠释“差序格局”的内涵及新变化[3]。

社会生活网络化发展使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理论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大部分研究者主要从“圈”和“层”两个不同类别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4]。在网络社交圈层化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中,按照“圈”划分类别的有:宋辰婷从空间分析视角出发,以微信朋友圈为典型对象,探讨其对重塑网络空间的影响[5];王阳等人则从组织形态视角出发,将网络社会圈群视为新时代个体化的全新组织形态[6]。在网络社交圈层化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中,按照“层”划分类别的有:彭兰从层级化视角出发,认为网络层级化能形成多种维度的“层”结构,包括网络话语权层级、代际层级、产品与平台层级等[7]。

基于现有文献研究成果,文章结合社会学领域的相关理论,研究网络社交圈层化及其表征,并参考现实的治理思路,完善和扩展网络社交圈层化研究的理论体系和实证应用领域。

一、新型网络社交圈层结构的内涵及其表征

结合网络社交圈和社会学相关理论,网络圈层可被解读为横向“圈”和纵向“层”两个层面的内涵,横向“圈”是基于兴趣爱好等因素构成的网络社交圈,纵向“层”则是在横向网络社交圈群内部衍生出来的阶层。

(一)网络社交圈群个体的身份识别与情感归属特征

社交是社会群体中的个体通过不同途径与他人或群体建立关系并获得关注的一种社会属性需求。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发展与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使得个体开始在网络中获得认同感、被需要感和参与感。而随着社会网络化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社交网络化成为社会群体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从中实现对现实群体的重组,并衍生为符合个体社交需求的一种新型、有效的社交形式。

社会个体在网络空间中建立或加入了各种网络社交圈群,这些社交圈群冲破了支撑个体社会关系的三缘(血缘、地缘和业缘)界限,使得社会个体更加关注自身个性发展与情感世界的满足。网络社交圈群的差异主要由个体的社交倾向决定,而其中社会个体的社交倾向差异又基于各自的情感要素和工具要素,具体划分依据和形式如图1所示。网络圈群内部的共质性特征决定了网络社交圈层的准入机制和门槛,以此实现社群成员的筛选与分类,以确保社群的活跃性以及网络圈群成员的特征性。

(二)层级化是社交个体从自我呈现到自我认同的表现形式

现实社会群体层级化现象主要因个体关系划分而形成,也就是“差序格局”,该层级划分原则及依据同样适用于网络社交圈层的层级划分。网络群体内部成员的个体差异会在网络群体分化中逐步展现,部分主体在资源与信息的支配和控制上形成话语权差异,网络社交群体则逐步呈现层级化结构。同时,网络社交群体的个体均有个性发展与自我实现的需求,都希望以个人为核心构建社交圈。由此,网络社交群体逐渐形成多个以个体为中心的层级关系。

无论何种网络社交圈层,其表现形式都具有明显的同质性,即均存在“前场”和“后场”的差异。“前场”多指公开的社交平台,如能满足网络社会个体社交需求的微博、知乎、简书等;“后场”多是基于主流通信平台构建的隐秘性QQ群、微信群等。无论是“前场”还是“后场”,网络社交圈层独特的层级结构都能凸显个体的差异性和层级关系。

对任何群体来讲,圈层化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网络社交结构化形式,层次性与纵向等级差异性是社会群体无法忽视的主要社交活动特征。在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与信息流动中,个体的身份识别与情感归属、个体从自我呈现到自我认同,都是新型社交网络圈层结构的内涵表现及表征特点。

二、“虚实交织”:网络与现实社交圈层关系的表征

网络社交圈层与现实社交圈层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主体,网络社交圈层可以看作现实社交圈层的补充或者社会生活的另一种交往承载模式。网络社交圈层在网络空间形成独特的社交网络结构,也塑造了其独有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社交圈层与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交互意义,个体可以依据主体意识自由选择其在网络社交圈层中的地位或身份。第二,网络社交圈层的准入机制和门槛发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为现实生活中个体的行为及行动提供一定的正向能量。第三,网络社交圈层构成的网络空间依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其可以根据“差序格局”的某种特定标签区分不同群体,一般又依据个体关系的亲疏远近划分“自家人”和“别家人”。第四,网络社交圈层具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其内部信息在过滤和筛选后呈现一定程度的单一性。

网络社交圈层是由相同趣缘的多个社会个体在网络空间交往而构成的网络群体结构,具有虚拟性和独特性,其不仅打破了现实社会的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局限,构建了网络社交的人际互动新格局,也成为网络社交的新型表征形式。网络社交圈层成员的生活、交往活动等社会需求都能在特定的网络圈层结构内部进行。承载网络社交圈层的网络空间及其结构逐步从网络虚拟演变成社会真实存在,这种演变对人类现实社会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某种层面分析,网络社交实际上是现实社交的一种补充,如果个体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自我实现与个性发展得不到充分满足与表现,其会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网络社交圈层。由此,网络社交群体便会逐步衍生层级化特征,社会个体也会在此过程中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就网络社交圈层存在的意义进行分析,网络社交圈层作为一种衍生的社交新方式,其中也存在多种文化圈层。比如,网红文化、直播带货等新型网络社交圈层,其对诸多网民和粉丝团的价值观及认知能力和水平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使在这一网络社交圈层进行活动交往的群体的行为活动逐步向核心群体的行为习惯靠拢,如穿衣打扮、生活习惯、仪态仪表等。

网络社交圈层在网络空间中发展现实文化,使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逐渐网络化,网络主流文化和现实文化碰撞,逐步形成多元、动态的网络生态结构系统。网络社交圈层的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个体的自我发展与实现需求,还助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形成独特的网络圈层经济。

三、网络社交圈层化的治理思路与治理策略探究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网络社交圈层作为网络空间的一个特殊载体,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问题会对现实社会产生一定影响,网络社交圈层文化已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网络社交圈层同现实社会生活一样,在公开性与私密性共存的网络公共领域中,现实社会的各类现象也会在网络社交圈层内部衍生,网络社交群层的“差序格局”也容易产生个体冷漠、语言偏激、排斥以及造谣传谣等失范行为。鉴于网络社交圈层是一种公开性与私密性共存的网络空间结构,处理和平衡好二者间的关系,将是实现网络社交圈层化治理的新方向。

首先,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大对网络社交圈层涉及的公共网络空间的监控力度,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秩序,并逐步形成有效的监控及反馈机制。良好的网络空间秩序和监控机制能实现网络公共领域与私密领域的有效转换,明确网络公共领域与私密领域的界限,预防网络社交圈层活动中由于边界模糊带来的各类问题,实现对网络公共空间互动交流的监督。网络圈层化的发展过程中会形成一种多中心式的秩序,其能将社交个体的网络言行限制在合理的制度框架内,有效避免圈层中部分乱象上升至网络公共空间,并阻止这些乱象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其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社交圈层私密领域个体行为的疏导及制约。网络社交圈层的私密领域往往是谣言和虚假信息生成和泛滥的主要来源,相关部门对网络社交圈层的私密领域的个体行为进行有效疏导和制约,是抑制谣言、阻断虚假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另外,网络社交圈层的层级化发展更需要圈层个体加强自律与自省,自主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同时,网络社交圈层中的核心主体(管理层)应主动承担起对圈层个体的正向疏导义务,避免圈层内部产生极端负面情绪和言论,规范圈层个体的行为。

最后,进行网络社交的圈层个体应遵守网络社交圈层的交际规则,理性思考,友好地表达个人观点与情感。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网络社交空间的信息量庞大,信息真伪难辨,多数网络信息以碎片化、片面性的特征呈现给圈层个体,容易给他们的认知和判定带来影响。第二,圈层个体要想在网络社交空间中保持理性思考,就要避免受到网络社交圈层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对待任何事物均要保持理性,用客观、辩证的视角去分析问题。

在网络社交圈层化的趋势下,我们可以在合理范围内理性发声,面对网络社交圈层存在的地域、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等差异,要形成理想的客观认识。网络社交同样需要圈层个体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共同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社交圈层。

四、结语

网络社交圈层是对现实人际交往关系与互动的补充,是一种新型的圈层文化社交载体。网络社交个体之间的信息、资源差异,使网络社交环境逐步分化成圈层级网络結构。在网络圈层内部,圈层个体以更加开放自由的心态进行社会交往,满足自我发展需求并寻求网络社交圈层的认同。网络社交圈层与现实社交圈层相辅相成,是社会与时代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产物。两者存在于社会群体生活的不同空间,会对社会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认同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网络社交圈层公开性和私密性的平衡为网络圈层化治理提供了思路,相关部门要处理好公私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有效疏导并明确界限,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秩序和社交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晗,周恩毅,孙彦坤.中国流动樊篱下农民工身份龃龉之圈层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5(07):74-81,157-158.

[2]宣朝庆,韩庆龄.文化自性与圈层整合:公共文化建设的乡村本位[J].学海,2016(03):65-69.

[3]宋丽娜,田先红.论圈层结构: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再认识[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09-121.

[4]谭同学.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结合中的工具性圈层格局:基于桥村田野经验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9(08):114-129.

[5]宋辰婷.网络空间的重组与分化:以微信朋友圈为例[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1-13.

[6]王阳,张攀.个体化存在与圈群化生活:青年群体的网络社交与圈群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8(02):83-88.

[7]彭兰.网络社会的层级化:现实阶层与虚拟层级的交织[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03):9-15.

[基金项目]2020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网络圈群现象与舆情疏导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SHB077)。

[作者简介]马超(1983—),男,河北大名人,黑龙江省网络空间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通讯作者)呼大永(1983—),男,辽宁法库人,黑龙江省网络空间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孟庆川(1982—),男,山东济宁人,黑龙江省网络空间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张鸿浩(198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省网络空间研究中心中级工程师;董伊然(1990—),男,辽宁铁岭人,黑龙江省网络空间研究中心助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网络治理
习近平网络治理思想探析
网络治理的重中之重是什么
网络治理视阈下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
旅游目的地合作中网络治理模式研究
全球网络安全治理动态与趋势
电子商务冲击下的公司治理结构研究
网络空间治理的制度困境与新兴国家的突破路径?
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治理网络淫秽内容的长效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