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5-30王莹
[摘要]在传播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全球信息传播领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迭代升级。与媒体行业的飞速发展形成反差的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难现象。各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毕业生就业去向出现严重断层,学生毕业后纷纷转行已成普遍现象。为解决这一发展困境,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就新时代如何培养新艺术人才做出了明确回应,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应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完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转型。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业分析;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1]。五年来,全国高校形成了新文科建设共识:新文科建设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教育强国、整合文科发展的需要。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于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为适应行业发展需要,1998年我国首次有本科院校设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2年艺术学升级为一级学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由文学转变为艺术学[2]。此后,该专业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和传播环境的发展,原有的传媒格局也发生了较大的调整和改变。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已将大量的节目制作工作外包给影视传媒公司。因此,广播电视行业每年需要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人数急剧下降。据相关数据统计,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人数比例中,大约有20%的毕业生从事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行业;18%的毕业生从事广告相关行业;16%的毕业生从事公关、市场推广、会展行业;15%的毕业生从事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12%的毕业生从事新能源行业。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最容易就业的城市分布情况来看,在北京的就业人数占比达32%;在上海的就业人数占比为17%;在深圳和广州的就业人数占比都是11%;在杭州的就业人数占比为7%[3]。
从上述数据来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整体呈现跨专业就业和就业地域扎堆的现象。其中,跨专业就业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学生多参加自主实践和实习,从不断的实习锻炼中获取和积累其他专业所需的专业技能,相较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补上自身的专业短板。
从时代环境来看,后疫情时代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据教育部官方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规模约达1076万,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达到历史新高。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就业环境的影响仍在持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进一步缩窄,如何增加自身技能、跨专业就业,是后疫情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学生必须思考的问题。
因此,为解决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各高校开始积极搭建行业与毕业生见面的招就业双选会,通过多种渠道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例如,各高校提醒毕业生关注“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国家基层就业政策,为毕业生开展就业辅导,引导毕业生积极到基层就业。另外,高校通过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考取党政机关公务员、进一步升学深造、自主创新创业等形式,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
表1为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近三年的毕业生就业数据。其中,该专业的毕业生多数是合同就业和自由职业,升学深造比例较低,自主创业人数为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更倾向于从事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工作,跨专业就业成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普遍现象。跨专业就业意味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本科四年所学专业技能很难在新的就业岗位得以施展,毕业生需要在毕业前和上岗后不断学习和积累新技能。由此,各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不能将视角局限于广播电视行业,更应侧重学科之间的融合,拓展大学生在文史哲经法等方面的知识体系,打造一专多能型人才。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处于科技创新驱动的时代,快速变革的媒介环境需要传媒人具备全媒体、多层次的能力和素质:能够熟练掌握全媒体工作技能与业务,娴熟驾驭各类数字化设备,能够适应全媒体环境下的多平台、多元化需求。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依旧延续传统的培养方案和知识体系,具有明显的同质化趋势,导致培养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与当下社会的行业需求不相匹配。例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多与传统媒体有关,培养方案设置了大量“采、编、播”理论课程及细化衍生课程,如视听语言、中外影视史、电视艺术学、传播学概论、导演艺术、电视摄像、广播电视栏目与频道策划、电视画面编辑、电视采访、电视写作、电视现场报道、纪录片创作、中外电视比较、影视编剧、非线性编辑技术、影视作品分析、广告创意与策划等。课程内容“全而杂”,但因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分学时有限,该专业课程重理论研究而轻实践操作的问题十分明显。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多数学科涉及的知识范围较窄,难以突破学科壁垒。部分高校为了应对全媒体的发展趋势,在设置课程时添加了部分与新媒体有关的选修课程,但课程之间缺少合理的知识衔接,导致新媒体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成为“知识孤岛”,大学生无法全面掌握新媒体内容并融会贯通各科知识,不能形成全面的知识架构。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由于没有制订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缺少宏觀的顶层设计,导致该专业在新旧媒介交叉融合的时代环境下,专业课程设置越来越多,学生们走马观花式的学习会导致其学而不精。因此,各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设置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提高学生融媒体能力出发,科学制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近年来,许多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都以“培养具有综合专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为基本原则。但是,从其教学成果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高校还是注重教授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缺少以能力、素质和职业标准为价值取向的实践训练,较少与广播电视编导相关新兴产业和地方经济特色相结合,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因专业能力不足或者专业知识局限而遭遇就业难题[4]。因此,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三、新文科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教育的改革需要与时代同频共振,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传媒人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实现与世界人民的对话交流。高校只有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才能使这个专业焕发新的生机。因此,我国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需要参考时代发展对传媒行业的要求。在我国的对外宣传活动中,影视作品作为国际社会最易流通的文化载体之一,可以在沟通和交流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的西藏人文纪录片《极地》便是对外传播交流的优秀范例。片中没有一味描绘西藏的美景,而是通过讲述当地普通人的生活来还原西藏的生活图景。其中以三位卖草药面膜的老奶奶最引人注意,她们都是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片中通过讲述简单朴实的人物故事,以小见大地展现中国人民幸福和乐的生活。该纪录片面向国际社会广泛传播,海外网友可以透过三位高龄奶奶的日常生活看到中国人民和谐、文明的幸福生活图景。因此,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应立足国家发展需要,把握政策导向,服务大局,守正创新,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拥有强大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以适应新时代的传媒行业发展需求。
(一)打造特色人才培养目标
据统计,全国目前有232所高校设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面对该专业招生入口宽而就业出口窄的现状,各高校应立足自身资源优势,设计有特色的、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各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育人过程中,应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引导学生坚定树立文化自信、优良品格和创新精神。例如,上海复旦大学的新闻人才培养即依据新文科建设改革思路,采用“新闻+X”的课程模式,学生可以通过进修双学位、主辅修、融合培养三种形式提高自身学习成效。上海复旦大学的这一举措,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还能拓展他们在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面。此外,上海复旦大学还交叉孵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不同学科,以形成新的特色专业,如财经新闻、法制新闻、体育新闻、国际传播、传媒法等,这样富有特色的专业改革有利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未来的时代发展趋势中形成专业特色,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鉴于此,各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可以设立“影视+X”[5]的教学模式,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来扩充X的内容,形成多元化、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二)跨越学科建设课程体系
新文科建设强调发展新兴学科,发掘不同学科间的关联性,探索学科之间的共性特征,从而确定新的学科定位,建立新的学科体系。其“特色性”就是要遵循教育方针,围绕办学宗旨,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在特色中求交叉、求融合[6]。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集文学、艺术、美学于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杂学科,其影像产品的传播以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和智能媒体为主要途径,属于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依赖技术驱动、紧跟技术创新的应用型交叉学科[7]。这就要求高校在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时,不能局限于传统的采、编、播知识,应将该专业的课程覆盖到文史哲等领域,与人文学科、艺术学科、工科等学科交叉融合。各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通过学科融合体系培养学生,能让他们获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新技能,并能在新语境下创新传播内容,讲好中国故事。
(三)组建高质量师资队伍
各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有教师队伍多是在1998—2008年间组建的,这些高校教师大多具备完整的传统媒体节目编导的教学技能,但面对当下的媒介改革趋势,他们大部分缺少具体的实践经验。各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若想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首先需要组建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高校的改革思路可以从“内培+外引”两个角度同时着手,内部鼓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进修深造,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外部则引进其他学科的综合型师资人才,如邀请文学院、计算机学院的专家加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的师资队伍;再邀请具有丰富媒体经验的从业人员参与教学工作,以此完成对学生实训学习的指导。队伍中的教师要通过集体备课、项目合作交流等方式,增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性,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新兴专业课程。另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要改变以往理论多实践少的授课方式,打造“线上慕课+线下实训”的双线教学模式,并根据线上线下课程的特点,设计特色教学内容。各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可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为师生提供实训条件,让师生更好地融入新媒体节目制播环境,高质量地完成专业课程任务。
四、结语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广播电视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迎难而上,才能破局重生。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各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根据录取生源特点,探索学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其次,挖掘地域特色文化,突出专业人才特色;再次,组建优势名师队伍,建设跨学科的一流课程;最后,加强思政教育,搭建高校与行业的合作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人民网.赴清华考察“学长”习近平这样诠释心中的“大学之道”[EB/OL].(2021-04-22)[2022-10-25].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084471.
[2]王莹.新媒体格局下编导专业的“创新型学习”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传播与版权,2018(03):171-173.
[3]育路整理.近五年编导专业就业率多少[EB/OL].(2018-02-18)[2022-10-25].http://www.yuloo.com/gk/news/1802/1709863.shtml.
[4]郭瑞涛,金洪申,周鹏.融媒体环境下地方本科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21(09):162-165.
[5]徐琼,张斌.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21(06):100-105.
[6]李广福,顾群业.新工科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0(04):71-74.
[7]张常霞.智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模式[J].青年記者,2020(17):105-106.
[基金项目] 2021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总第732号“新文科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改革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莹(1981—),女,辽宁沈阳人,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