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视域下学术情境的二度开发
2023-05-30陈建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主要原则之一。历史学科新情境包括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四种类型。其中,学术情境是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如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1]。近年来,学术情境在高考真题中时有出现。例如,2021年广东卷第18题,围绕“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这一主题,提供两种颇具代表性的学术观点,创设试题情境。2021年1月浙江选考卷第25题,提供两组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的学术情境,主要考查史学理论,即史学研究求真的学科特质,论从史出等史料实证的原则。又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34题,从传统观点、学术界新发现等不同维度分析“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原因,反映了学术界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充分发挥测量评价正向反拨教学,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是高考评价体系改革的目标之一。具体到历史学科,如何正确、科学、有效地发挥学术情境试题“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下面笔者结合“唐代藩镇研究”学术情境在教学中的转化,谈几点浅见。
一、问题缘起:一场大赛引发的思考
“情境”这一概念在2003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并未出现,然而,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却大量出现,总计26处[2]。无独有偶,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仅2万多字的篇幅里,“情境”一词出现的频率更高,多达40余处。可见,在核心素养时代,作为“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的载体——情境,在日常教学及教育测评中,都受到了极高的关注。
近日,在《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课的模拟课堂教学比赛中,笔者发现,虽然授课教师的立意各有千秋,但是,不少教师都选取了2018年全国卷Ⅰ第25题作为课程资源来组织教学。
试题如下: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間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一道高考题缘何频频受到参赛教师的青睐,成为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这是值得咂摸品味的。从情境的来源看,试题摘编自《唐代藩镇研究》(张国刚著)学术专著,选材权威;从情境的呈现方式看,以表格的形式承载复杂的情境——河朔割据型、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东南财源型,形式新颖;更重要的是,从情境的立意看,试题呈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藩镇“面相”,其解答需要学生借助批判性思维工具,克服偏见,基于证据推导出合理的结论,主旨高远。这样的考查方式顺应了核心素养时代的评价趋势,既“实现了对高阶思维及素养水平层级的测量,也促成对教科书原有结论的不断完善,体现了较好的区分度和教学导向”[3]。概言之,批判性思维介入学术情境的创设,激活了试题的生命力。
二、学理依据:一次聚焦阅读的佐证
从近现代学术视野来审视,关于藩镇的研究,最早可以上溯至20世纪初[4]。经过长期积累,取得了不少成果。尤其是近三十年,学者运用传世文献、敦煌文书以及石刻史料等将藩镇研究进一步细化。随着讨论的深入,虽然在具体细节上仍有争鸣,但也逐渐达成以下几点共识:
1.“藩镇”≠“藩镇割据”,慎用“藩镇割据”来统称中央与藩镇的关系。
从数量上来看,“唐先后设置大小89个藩镇,参与过叛乱的只有11个,占总数的12%,真正以半独立状态存在的只有河朔三镇,约占3.3%”[5]。即使是河朔型的藩镇动乱,广德乾符间共65起,“其中与中央发生武装冲突或带扩张性的仅十三起,占20%。因而除了建中元和时的一些战争外,河朔藩镇与中央的关系基本上是稳定的,宁谧的,很少兵戎相见”[6]。
从动乱形式来看,主要有兵士哗变、将校作乱、反叛中央、藩帅杀其部下四种形式,“其中只有第三种是和唐中央的武装对抗,即割据行为,其他三种都是发生在藩镇内部的动乱”[7]。
可见,鉴于唐朝藩镇与中央关系的复杂性,用“藩镇割据”一词来指代唐朝后期中央与地方关系,是不妥当的,我们有必要将“割据”从“藩镇”这个专有名词上剥离下来,“用‘藩镇格局”来代替“‘藩镇割据”[8]。
2.分门别类细化探讨藩镇的类型,有助于厘清藩镇与中央的关系。
将藩镇与割据等同的研究思路“不仅不能将藩镇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而且也模糊了人们对唐后期政治风潮、经济变革、制度更替以至文学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唐代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复杂历史变成了苍白的一页”[9]。随着研究的推进,学术界对藩镇的类型有了更细化的探讨。例如有“河朔割据型、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东南财源型”[10]“长期割据型、一度割据型、京东防内型、西北防边型、南方财源型”[11]“既参与兼并也积极干政型、专事兼并型、附汴型和强藩属镇型”[12]等类型。
“真正割据的主要是河朔型藩镇……东南藩镇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藩镇从武力上巩固了关中,而中原藩镇则具有镇遏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的重要作用。”[13]可见,藩镇类型的细分“有助于从宏观层面认识唐后期藩镇的总体格局”[14]。
3.藩镇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延续唐王朝的统治。
在大多数人眼里,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林立局面是“将唐王朝拖向下坡道路的祸首”,然而,颇为矛盾的是,“帝国不仅在乱后重新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在这样一个藩镇时代存在了约一百五十年,而这个时间比一向被认为代表‘盛唐气质的帝国前期还要长”[15]。这是为何呢?唐代藩镇存在的合理性不仅仅在于其抵御“夷狄”,还在于“它们彼此之间形成制衡,从而形成拱卫京师之势”[16]。
虽然学术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藩镇的认知仍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削弱中央集权,导致社会动荡,造成唐朝日益衰败,藩镇的负面影响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及时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更新知识体系,克服教材滞后的弊病,既是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17]为了引导学生探究藩镇的历史真相,不妨先从主题聚焦阅读开始,在把握学术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借助批判性思维介入历史情境的创设。
三、实践路径:二度开发的三个转向
1.情境的功能:从试题到教学
试题情境“是对现实情境的再现,一般是命题者运用文字、数据、图像等方式围绕某个主题加以营造,为呈现信息、提出问题、达成立意(测评目标)提供载体”,既体现了“命题者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也为“激发学生解题的认知建构和情意指向提供平台”[18]。如果说,命题情境关注点在于“评价测量”,那么,教学情境的关注点则在于“教学桥梁”,即“通过情境设计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在新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19]。可见,从情境的功能来说,教学情境不同于命题情境。
在纸笔测试中,考生都是围绕情境提供的文字或符号独立进行答案的组织与建构,而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素材的选取、情境的预设,还是情境的呈现、问题的引导、师生的对话,都更加自由。此外,也可以从“学生的学习表情、学习行为、参与度及时反馈所创设情境的效度”[20],这样的话,更有利于释放学术情境的张力。因此,实现情境功能的转化,借鉴命题情境为教学情境服务,发挥命题情境的导向和引领作用,是高考评价体系背景下“引导教学”核心功能落地的实践路径之一。
2.情境的设问:从单向到梯度
设问“关乎情境活动的价值走向和思维深度,关乎其有效性。提不出问题的素材堆砌,只会让学习陷入知识识记的故辙,使学生丧失动力和方向”[21]。立意深刻、选材精当、逻辑严密、层次丰富是权威学术研究成果的典型特征。“不同的学术成果可以为教学设计、试题命制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范围,同一个学术成果则可以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关联性问题。”[22]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通过梯度的问题链设计,挖掘学术情境的价值,这是二度开发的应有之义。
例如,当有学生提出“藩镇制度推行的时候,唐玄宗為何没有发现其重大威胁呢?”的问题时,教师遵循“为什么——有没有——怎么做——又为什么”的研究思路,设计了“唐玄宗为何要广设藩镇并赋予节度使之大权?”“唐玄宗有无意识到藩镇之害?”“既然意识到危害,玄宗有防范藩镇的措施吗?”“唐玄宗既意识藩镇的危害,且多加防范,那为何还会出现安禄山坐大直至叛乱呢?”四个台阶式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生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符合逻辑的历史认知体系[23]。
3.情境的语境:从文本到时代
“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这句话被多位参赛老师采用。如果从学术情境考量的话,我们要注意挖掘文本背后的时代语境。唐代,有不少藩镇的节度使父死子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这样,从形式上看,藩镇某种程度上与西周时期的诸侯类似。因此,古代学者往往把对藩镇的讨论纳入“郡县-封建”的语境中。北宋初年,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语境下,“藩镇被认为是导致唐亡的主要‘罪魁之一”;而面对靖康之耻,南宋的学者们对于郡县和封建有了更多的思考。“藩镇拥有如此大的权力,对中央集权是一种威胁”,但是也因此“事权专一,得以展布四体。……为国长城,缓急有恃矣”,从而“就有了藩维中央的条件。……当宋朝江山面临危机之时,不少士人便会检讨宋朝削弱藩镇的祖宗家法,藩镇的重要性便被凸显了出来”[24]。可见,当我们从“郡县-封建”的特定时代语境来分析藩镇问题,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综上所述,新的课程改革和新的高考评价体系对情境的创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术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了解新的学术成果或研究范式,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学生从史实的学习者转变为史识的探究者。因此,研究学术命题情境,聚焦学术专题阅读,实践学术情境的二度开发,多维度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9页。
[2]黄牧航、张庆海:《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64页。
[3]楼卫琴:《历史学科能力测量中的“批判性思维”及价值——以2018年全国卷历史试题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年第8期,第24页。
[4][15]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绪论第5页、绪论第1页。
[5]胡戟等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5页。
[6][13]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1、6页。
[7]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杨志玖序第3页。
[8][12][14][16][24]张天虹:《唐代藩镇研究模式的总结和再思考——以河朔藩镇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第58、59、58、57页。
[9][10]张国刚:《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历史研究》1983年第4期,第98、99页。
[11] 胡戟等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第55页。
[17]陈建春:《聚焦三大思维的培育,服务立德树人的使命——2018年全国Ⅰ卷评析》,《中学历史教学》2018年第11期,第59页。
[18]孔燕、吴儒敏、朱晓果、赵阳、朱芬:《学术情境试题的目标定位与编制策略》,《中国考试》2016年第9期,第19页。
[19]骆增翼:《历史教学情境的意蕴、分类与创设》,《中小学教师培训》2021年第10期,第61页。
[20]黄传昶:《中考历史命题情境化创设及教学启示》,《中学历史教学》2020年第10期,第10页。
[21]楼卫琴:《批判性思维介于复杂问题情境创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 年第 4 期,第29页。
[22]沈克学、沈为慧、何成刚:《高中历史学术情境试题的应对方略》,《历史教学》2020年第19期,第67页。
[23]王德文、陈则妃:《唐玄宗对藩镇放心吗?——台阶式问题下高中生历史解释的例证》,《中学历史教学》2020年第6期,第63—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