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诗入史涵育家国情怀

2023-05-30王春梅

中学历史教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家国本课长征

王春梅

在新课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春风化雨地涵养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是老师们面临的一道新课题。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能凭空形成,也不能只靠灌输形成”[1]。通过什么载体,采用什么方式涵育家国情怀需要新的智慧。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已深入中国人的民族基因中。中国诗词不仅韵律优美,朗朗上口;而且温婉含蓄,意味深长,饱含思乡、爱国的情感。所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2]。我们可以通过读诗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自然地激发起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涵育家国情怀。

但历史学科的安身立命之本毕竟是求真求实,文学性的诗词可否入史呢?文史大家陈寅恪先生曾说 :“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中国诗既有此三特点,故与历史发生关系。”[3]中国诗词有历史的时空和人事的要素,可以入史。

因此,笔者在教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时,把毛泽东诗词引入历史课堂,探索以诗入史涵育家国情怀的策略和方法。

一、诗以道志,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9年11月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体现了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也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4],诗是表达思想情感的。爱国在中国诗词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诗经》中许穆夫人《载驰》救卫,《楚辞》的开创者屈原以身殉楚,唐朝戴叔伦“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宋朝陆游六十八岁“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尽管不同时期的家国有着不同的含义,但这些家国情都是民族精神中最核心的爱国主义情感。时光飞逝,历史远去,但历史中留下的诗词可以帮助我们“神入”历史,因为我们可以在诗词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共通的思想情感剥离开时空的缠绕在新时代的中国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因此, 以诗入史涵养家国情怀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本课包含“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和“红军长征”三个子目。基于课程标准和本课内容,笔者把本课的爱国主义培养目标细化为感受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低谷时坚定信念顽强的革命斗争精神,感悟长征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笔者以“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和毛泽东1927年春所作的《菩萨蛮·黄鹤樓》的“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上阕词句导入。不仅在时间和历史内容上承上启下,而且在思想情感上先感染学生,以毛泽东苍凉的心情折射出革命低谷时中国共产党人心系革命的爱国情怀。

在讲完第一个子目后,以《菩萨蛮·黄鹤楼》下阙词句过渡到下一个子目“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面对大革命的低谷并未沉湎于“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的悲凉中,而是‘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以毛泽东的豪迈心情折射出在革命低谷时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革命信念的爱国情怀。

以“中共五次反‘围剿概况表”和毛泽东1934年夏所做的《清平乐·会昌》词句过渡到第三个子目“红军长征”。“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体现了对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不满,对毛泽东基于游击战所指挥的江西会昌红军胜利的肯定和自信。以毛泽东的郁闷而又自信的复杂心情折射出在革命挫折时中国共产党人挽救危局探索革命新局的爱国情怀。

通过以上三个教学细节,以毛泽东诗词把中国共产党人面临革命困境坚定革命信念的革命斗争精神落到实处,在具像和细微处真正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就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本课第三子目“红军长征”的教学中笔者用“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结合陈树湘师长“断肠明志”文献史料讲解长征。在革命的关键时刻,陈树湘师长敢于担当,敢于牺牲,是践行长征精神的典型代表。

引导学生深入看“红军长征示意图”,除了有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还有红二十五军,结合其宣传语“老乡老乡,不要惊慌。我军所向,抗日北上。借路通过,不进村庄。奉劝相亲,勿加阻挡”[5],明晰长征还有北上抗日的使命。运用民谣“赤水河,清又清,我打草鞋送红军,穿上草鞋翻山岭,北上抗日打敌人”[6],展现红军长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长征精神。

在学生通过历史故事、历史细节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基础上,适时地和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毛泽东《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相信坚定革命信念、不怕牺牲、紧密团结、艰苦奋斗的伟大长征精神定会深植学生心中。

二、以诗化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部在2021年2月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指出: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部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家国情怀的水平1和水平2中提出“能够具有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

因此, 以诗入史涵养家国情怀重要目标之二就是认同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诗词这个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核心思想观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三个层面进行了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历来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成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结合中国国情实践这一传统文化思想的结果。在本课讲到第三子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后,出示了1935年2月毛泽东写的《忆秦娥·娄山关》的词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结合“三维地图看世界”的四渡赤水的三维动画,讲解这首词所呈现的娄山关战斗正是遵义会议及二渡赤水后所写。反映了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基于国民党军包围的现实下声东击西,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使国民党疲于奔命的历史。无论是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还是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都是实事求是思想的体现。

中华传统美德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等内容,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已经论证过,不再赘述。

中华人文精神包含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等。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基于史学逻辑和教学逻辑精选了7首毛泽东诗词,分别是1925年《沁园春·长沙》、1927年《菩萨蛮·黄鹤楼》、1929年《清平乐·蒋桂战争》、1934年《清平乐·会昌》、1935年《忆秦娥·娄山关》、1935《七律·长征》、1936年《沁园春·雪》。从新课导入、子目的过渡、重难点的突破、结尾升华等环节结合本课内容有机融入诗词。不仅从诗词的意象与情感的融合角度感受中国诗词情景交融的美学特点,而且通过诗词蕴含的思想情感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中华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

三、以诗证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家国情怀的水平3和水平4中提出“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8]历史课的学习不仅要知道历史发生了什么,还要具有正确的历史观,这也是家国情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追求。而诗词作为文学作品,不可避免具有其主观性,其历史信息需要其他史料互证。

因此,以诗入史涵养家国情怀重要目标之三就是以诗证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本课的重点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开辟革命新道路。在讲到第二子目“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时,出示了毛泽东在1929年所写的《清平乐·蒋桂战争》全词:“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进而提出问题:词的上阙和下阙体现了哪两种不同的历史局面?国民党方面军阀混战,民怨沸腾。共产党红军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土地革命形成鲜明对比。

对于诗词中出现的工农武装割据三部分内容用其他史料相互印证。“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以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文章结合“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印证《清平乐·蒋桂战争》中“红旗”也就是红军从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开展一系列的武装斗争,到1929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已经从赣南发展到闽西,“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不断扩大。出示“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的土地分配证”的实物图片。土地证图片内容“兹经本会没收商城县安区乡地主冯润亭房屋十间、稞一石  斗  升,分给商光边七区二乡六村农会会员刘运亭耕种,1931年7月9日”体现了根据地没收地主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的历史史实,这与诗词中“分田分地真忙”相互印证。

在诗史互证的基础上进而再提出第二个问题:这两种历史局面是否存在关联? 这个问题引发深入思考,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工农武装割据为什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红色政权存在的一个因素是由于国民党新军阀的战争,给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创造了条件。工农武装割据正是基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中国近代最大的国情而形成的。1929年国民党南京军阀蒋介石和广西(简称“桂”)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的战争期间,红军力量已由赣南发展到闽西,中央革命根据地逐渐形成。

基于诗史互证以及两个有递进层次的问题,学生形成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的认同,形成基于国情发展历史的正确的历史观。

學生在历史课堂上不仅要了解人类历史发生了什么,更要充满人文情怀,对家乡、国家乃至人类社会怀有深情大爱。历史教师有责任寻找适切的资源,以更人文的方式涵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以诗入史就是这样一种适切的方式!

【注释】

[1][7][8]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0、71、72页。

[2][4]程俊英、蒋见元注译:《诗经》,长沙:岳麓书社,  2000年,第1页。

[3]陈寅恪:《陈寅恪合集:史集   讲义集》,南京:译林出版社,2020年,第402页。

[5][6]严帆:《万里播火者:红军长征岁月的新闻宣传》,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第82、180页。

猜你喜欢

家国本课长征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家国两相依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