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精神与行业文化植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23-05-30杨丽

职业教育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职业精神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以广州华夏职业学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探索构建植入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教育的“423”人才培养模式。“全链条”“多场景”地将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教育植入人才培养体系,对学生进行职业信念、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习惯教育和优秀行业文化熏陶,关注学生在社会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等方面更高层次的需求。

关键词: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职业精神;行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3-0052-05

作者简介:杨丽(1966—),女,广州华夏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商务与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全国高校、职业院校物流教改教研面上重点课题“职业精神与行业文化植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JZW2022213);广东省教育厅2018年度高职教育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建设”

一、研究背景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也指出,“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育不能仅限于成绩提高之类的短期目标,而是要关注完整人格的培养,关注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加强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教育,关注学生在社会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等方面更高层次的需求,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职业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形成的,为人们所认可的具有职业特征的持续、稳定的价值观、态度和精神风貌的总和,是职业人在具备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1]。职业精神包含了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行为习惯、职业纪律等方面内容,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行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某个行业内企业和员工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价值理念、群体意识、行为准则、历史传统、器物环境、行为举止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行业文化有三个层次,其核心层次是行业价值理念,它是行业内判断是非、正误、价值的标准和共识。例如,企业树立了客户至上的价值观念,那么以客户为中心就是这个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各项决策的标尺。行业文化的中间层是制度层面,包括管理模式、沟通模式、行业纪律、规则惯例等。价值观要在制度层面上具体规定出来,例如,要把客户至上的价值观通过制度、规则、惯例等形式规定和固化。行业文化的最外层是器物层面,它是行业文化的表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包括行业从业者的行为举止、着装仪表、企业环境、设施、产品等。同样,价值观也要在器物层面展现出来,例如,要把客户至上的价值观通过接待客户时尊重和礼貌的言行举止传达给客户,设计出让客户体验良好服务的环境等。行业文化是行业持续发展的内驱力,也是行业管理的灵魂与核心。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义,要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过于倚重关注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因为职业知识和技能是显性的、浅层的职业素养表现,仅有特定知识和技能的人容易变成单调僵化的工作机器。如果缺乏职业价值信仰和判断,缺乏深层次的工作内驱力,就不能体现高素质,不是全面意义上的“职业人”,很难实现长期向好的职业发展。因此,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有职业精神教育引领和行业文化熏陶,并藉此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提高生命质量,实现自我价值,成为某个行业领域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二、职业精神与行业文化教育研究现状

郭琴认为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职业人才,强调要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合二为一的教育,要避免把学生培养为纯粹的“技术劳动者”[2]。王金娟从职业精神培养的价值性出发,认为职业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3]。朱永坤认为应实现工业文化、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与高职学校文化的融合,将教育关注的焦点从单方面的技能扩展至行业的文化层面和学生个体职业生涯的整个历程,这也是产教融合的深层次表现[4]。杨伟鑫、丘东海认为行业文化具有一定的复合性与动态性。一方面行业文化既有区域文化的特性,又有企业文化的共性,通过融合二者的合理内核,形成丰富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行业文化能反映企业业态的变化,不断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5]。李小林从职业精神的路径选择出发,认为高职生职业精神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教师的感召、课堂的渗透、实训的强化、社会实践的培养以及校园文化的熏陶[6]。

德国的职业教育文化建设凸显职业神圣、职业平等,强调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的养成,突出契约精神,强调制度刚性,重视创新创造。日本的职业教育文化源于企业,195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企业训练标准,确立了技术鉴定制度,以法律形式固定了职业教育的国策地位[7]。法国职业类学校则突出文化熏陶浸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和高雅的风度气质,对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融洽人际关系、加强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学者将专业实践引入到职业伦理教育,将学生置于假设的道德困境中,通过道德困境的解决使学生知晓怎样的解决方式是符合职业伦理规范的[8]。

综上所述,国内外多位学者从不同层面和维度对职业精神与行业文化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并体现在各种教学研究成果之中。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目前高职人才培养中“重专业技能,轻职业素养”现象有所缓解,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适合于某个特定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教育的教材和素材;二是教育形式随意、内容零散,在人才培养中缺乏制度层面的系统设计和执行层面的落地机制;三是缺少受过系统职业精神教育和行业文化熏陶的“双师”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教育和感召。

三、职业精神与行业文化教育的价值

(一)帮助学生了解工作和职业的意义

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如何促进学生成长为合格的职业人是高职教育的初心和责任。对学生而言,找到工作是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第一步。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在找第一份工作时,有的是从实习岗位直接转为就业岗位,有的是接受学校的推荐,往往是凭惯性和习惯就业,而对于为什么工作、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缺乏思考和理解,学校在专业教育中也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工作对个人的意义除了获得报酬之外,也包括通过工作释放个人能量,接触社会构建人际关系,形成个人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通过建立目标得到满足,获得社会地位等意义,其中人际关系模式、时间和空间结构等均属于行业文化范畴。所以学生要完成职业人身份的转变,了解行业文化有助于深层次理解工作的意义。另外,每份职业、每个工作都处于整个社会价值链的某个环节,有其自身的价值意义,了解工作的价值,有助于树立职业理想,树立职业荣誉,增强职业归属感和认同感。所以,加强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教育培养,能够增强学生职业归属感、成就感和自我实现价值感的内驱力,实现长期向好的职业发展。

(二)传承行业文化,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以物流行业为例。2020年我国全社会物流总额已经超过三百万亿元,巨大的市场容量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资源支撑。物流行业是个既古老、又新鲜的行业,几千年前兴起的商路、商号、商帮是我国传统商业的标志,从传统的镖局到今天的快递公司,从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中欧班列,物流行业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优秀的行业准则、行业纪律、行业惯例、行业符号等,形成了独特的行业文化。了解和学习行业文化,有利于优秀行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持行业的精神内核,增强从业者的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有利于物流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大多数物流企业在招聘时,不仅关注求职者掌握的物流相关知识和技能,而且对求职者的职业认知、责任感、服务意识、诚实意识、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积极勤奋等方面也有要求和评估,说明职业教育的需求侧——行业企业同样看重职业素养。因此可见,在专业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教育也同样重要,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更能够适应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

在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植入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通过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熏陶,为现代物流行业培养了解行业、热爱行业、爱岗敬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物流人才稳定就业并促进未来职业發展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对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有深远价值。

(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职业教育内涵更加丰富,对职业教育的研究也愈加系统和深化。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制度安排和必由路径,职业精神与行业文化融入专业培养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内涵,是行业、企业、专业深度融合的精神纽带,能够发挥长期效应。

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着眼于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建构。以我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为案例,结合现代物流行业的职业特征,挖掘优秀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传统,提炼具有鲜明物流特征的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习惯、行业准则、行业惯例等教育素材,积累职业精神教育和行业文化陶冶的素材,搭建一个将职业精神、行业文化全过程、全方位融入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有行业特色的育人模式,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范式,为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学、文化建设、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素材和经验。

四、职业精神与行业文化教育植入人才培养的路径

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某个专业学生制定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计的架构、内容、活动和运行方式,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具体操作方式。将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中,能够改善目前存在的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教育随意化、零散化的现状,使之从制度安排和操作环节得到落实。

我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是广东省品牌专业,其领衔的现代物理管理专业群获批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在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我校探索与实践将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教育植入人才培养的“423”模式,实现“全链条”和“多场景”培养范式。“全链条”是从顶层设计到逐步执行的诸多环节,包括培养人才目标设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开发与建设、教学内容设计与选取、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设计、考核与评价设计等;“多场景”包括了教学环境、实训环境、第二课堂活动等场景,从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全景式职业氛围沉浸,让学生接受职业精神与行业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4”是指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体现“四化”,即培养目标职业化、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环境现场化、成绩考核多元化。培养目标职业化,是指按照现代物流职业人的要求进行总体培养目标定位,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硬指标”,还要在人才培养全链条和全场景中系统融入物流职业人“使命必达”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准则培养,做事有始有终的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培养,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培养等。教学内容业务化,一是“学业务”,引入企业真实业务,落实业务进课堂,把企业的真实案例变成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学更接地气。在“学业务”的过程中,教师要融入“课程思政”,教之以“道”。例如,物流业务的核心要义是“使命必达”,教师在指导学生做业务训练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始有终的做事态度,养成每件事都能够做到“使命必达”的职业行为习惯;二是“做业务”,根据物流行业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与企业业务活动同频,让学生参加企业实践,安排学生下企业实习或把企业的业务搬到实训室,真正实现“做业务”,让学生在完成企业真实业务的过程中端正职业态度,提高职业责任,养成职业行为习惯。教学环境现场化,是指按照现代物流企业工作环境布置教学环境,或将课堂直接搬到企业现场,或校企共建教学实训环境,打造“上班式课堂”,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环境育人,学生长期在职业环境中浸润熏陶,不知不觉地养成与职业环境相适应的职业行为习惯,更真切地感受和领悟到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逐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职业信念、职业态度,并进一步指导自身行为。成绩考核多元化,一是在设计课程考核内容时,要根据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上职业素养的考核指标。例如,在“物流单证与结算”课程中,要突出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因此,要针对此项内容设计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并体现在考核指标中。二是在校企双方共建课程的考核中,要设计企业方的考核形式,加入企业方的考核评价。三是在跟岗实习环节,要以企业评价为主、学校评价为辅,体现行业企业的教育责任,检验职业精神与行业文化的教育成效。

“2”是指开发职业精神和物流行业文化教育的特色课程,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系统掌握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加深職业认同度和行业认知度,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行业内的职业情感迁移能力。我校在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商贸职业素养与礼仪”和“行业认知”两门课程,在“商贸职业素养与礼仪”课程中安排了职业素养、商务交往、职业形象等模块,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工作和职业,了解职业素养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掌握提高职业素养的方法,掌握职场待人接物的规范,养成向他人表达尊重的行为举止,塑造展现职业人精神面貌的职业形象,培养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做到内修外展。“行业认知”课程学习分为两个模块:第一模块包括行业文化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物流行业发展的历史、优秀传统、发展现状与趋势,了解物流行业典型企业和优秀企业文化;第二模块是企业活动体验,让学生走进物流企业,观察和感受物流行业真实工作场景和氛围,体验物流企业文化。行业是企业的集合,物流行业企业在产品、运营方式、组织架构、沟通模式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企业文化共性较多,这些共性是构成物流行业文化的基础。

“3”是指开设一个讲堂、举办一项竞赛、组建一个社团。定期举办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大讲堂,邀请行业企业劳动模范或技术能手进校讲座或座谈,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的优秀代表,感受榜样的力量。在每届学生中举办一次竞赛活动,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道德、行业文化,形式包括知识竞赛、活动展演等。成立学生专业实践社团,结合劳动教育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

五、职业精神与行业文化教育植入人才培养的条件与保障

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素养是长期教化的结果。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承担专业教育教学任务是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教育的重要条件。“双导师”教学团队以学校的专职“双师型”教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双师型”教师同时具有教师素质和行业素质,前者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与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后者包括对行业企业的了解与适应能力、岗位实践与创新能力等。聘请来自行业企业有较高职业素养的行家里手担任企业导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传道授业,言传身教。“双导师”共同引导和教育学生爱岗敬业、强化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使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与行业文化教育的保障。我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积极对接行业领军企业和地方领军企业开展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其中现代学徒制是最能体现职业精神与行业文化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与广百物流和京东物流合作,多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以“双主体、双身份、双课堂、双导师”培养方式实现校企“双元育人”。认知行业文化可以从认知企业文化切入,在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企业文化是必开课程。企业文化课程由企业导师担任主讲,让学生学习领会企业价值观,现场感受企业环境,通过鲜活的案例了解企业先进人物,体验企业文化仪式,从而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教育,关注学生在社会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等方面更高层次的需求,更深层次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如果说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是培养学生就业的“硬”实力,那么职业精神教育和先进行业文化陶冶提升的就是学生就业的“软”实力,使之在职业生涯发展中产生持续的内驱力,满足其全面发展需要,实现从“能就业”转向“就好业”,进而推动行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志亮.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三个维度[J].继续教育研究,2014(4):18-19.

[2]郭琴.新时期高职人才职业精神培育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2(24):59-61.

[3]王金娟.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路径探索[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47-50.

[4]朱永坤.“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专业文化”的特征及建设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7(10):50-55.

[5]杨伟鑫,丘东海.产教融合视域下行业文化协同育人研究——以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1(3):187-190.

[6]李小林.培养高职生职业精神的理性思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30-31.

[7]丁兆礼.日本企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特点[J].时代经贸,2010(6):243.

[8]CATES C, DANSBERRY B. A Professional Ethics Learning Module for Use in Co-operative Education[J].Science & Engineering Ethics, 2004(2): 401-407.

(责任编辑:张宇平)

The Research on Embedding Professional Spirit and Industry Culture into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for Modern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YANG Li

(Guangzhou Huaxia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935, China)

Abstract: Taking modern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of Guangzhou Huaxia Vocation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423"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mplanted with professional spirit and industry culture education. Under this mode, professional spirit and industry culture are implanted in talents training in a "full-chain" and "multi-scene" manner, and students are educated on professional belief, professional attitude, professional behavior and habits, nourished with excellent industry culture, and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higher needs in terms of social belonging and self-realization.

Key words: modern logistics management;talents cultivation mode;professional spirit; industry culture

猜你喜欢

职业精神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培育研究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加强新媒体宣教阵地建设的主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