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为本:提升职技高师思政课亲和力路径探析

2023-05-30宋瑞璇

职业教育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亲和力以生为本思政课

摘要: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既是职技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职技高师院校培养德学兼修的高质量职教师资的重要途径。职技高师院校思政课必须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提高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的实践路径,从而实现思政课的亲和力、获得感提升的最终目的,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关键词:职技高师;思政课;以生为本;亲和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3-0085-06

作者简介:宋瑞璇(1985—),女,硕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TJJX15-035);天津市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与研究中心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少数民族预科班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JSZK202207001)

一、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思政课教师要把每一节课上得“有意义”,更要“有意思”,切实提升教学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思政课亲和力专指思政课教学对学生所具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具体表现为学生对思想理论、价值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亲近感和悦纳度,其本质为实现认同、内化[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二、职技高师院校思政课亲和力不足的现状分析

近年來,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提升课程实效性的途径与方法,虽多有成效,但职技高师院校思政课的亲和力不足仍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堂生命力欠缺。部分思政课教师单向、单线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精神需求和现实需求,使学生由鲜活的生命个体变成机械接收知识的工具。二是对学生的关注度偏低。部分思政课教师授课时未能及时捕捉学生对课堂的反应,更没有及时地反馈到教学过程中。学生慢慢发现自己在课堂中实际上是隐形的、不被关注的、回应是无效的,不愿对课堂给予更多的反馈。三是未做到因材施教。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路径异常便捷,方式灵活多样,对知识质量的要求日益提升。然而,部分思政课教师却在课堂中大量使用网络热门案例,缺少深度的分析和阐释,令学生有“刷新闻”之感。职技高师院校生源比较复杂,学生人文社科知识基础普遍薄弱。部分思政课教师忽视了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以及职技高师生源的特殊性,没能做到因材施教、恰当地把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参与意识被压抑。职技高师院校思政课亲和力不足,不仅制约了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影响了职技高师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实现,而且还直接关系到职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达成。因此,提升职技高师思政课亲和力势在必行。

三、提升职技高师院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对策及建议

(一)答疑解惑构建认知体系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

学生走进教室,带着对知识的渴求而来。尤其是职技高师院校的学生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普遍偏低,对相关理论的需求感更强、更迫切。扭转思政课在学生心目中“必须上但没有必要上”的认知,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提升课堂的吸引力,让学生走进来、听得进、坐得稳,才能让他们做出对课程更客观、正确的判断。如果让学生走进教室,教师却不能有针对性地为其答疑释惑,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无用”,那么教室中的两个教学主体就疏离了。

1.做好课程衔接,搭建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技高师院校的生源相对复杂,既包括普高的中等偏低分数段的生源,又包括中专、职校、技校“三校”生源。提升职技高师院校思政课的教学亲和力,必须完成学生中学阶段已形成的知识体系与大学阶段的知识体系的有机衔接,实现学生接受的知识既不重复,也无断档、倒置,依据实际情况,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助力学生实现知识体系的搭建。

职技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衔接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多方面持续、精准发力,做到因材施教、以生为本,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切体验到“量身定做”的“金课”。

(1)明确课程目标。《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这是一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培养路径。具体到职技高师院校,面对生源复杂的现状,更要有针对性地分析普高、中专、职高、技校不同的生源在以往的学段中所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生源做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实施分类培养,以实现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延展和深化,弥补断点,搭建链条。

(2)整合教学内容。职技高师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不同的生源需要使用统一的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对教材、用好教材。职技高师院校思政课教师要研读高中学段的教材框架和重点内容,分析教材内容结构特点,理清不同生源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与整合,对不同的生源采取多样化的知识强化和内容补充。通过作业、互动、实践、考查等环节,检验教学效果,进一步完善衔接机制,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3)完善备课机制。职技高师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集体备课平台,与本地区普高、中专、职高、技校等不同类型的院校教师开展定期的集体备课活动,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避免不同学段、不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自为政。通过集体备课,打破不同学段、不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壁垒。

通过以上举措,多方发力,完善职技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机制,真正实现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答疑释惑,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真正受益。

2.实施问题链教法,完善知识结构

思想性、理论性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标志,但课程的生动性、趣味性是学生的合理诉求,特别是职技高师院校学生还存在人文社科相关基础知识较差、学习习惯不佳、课上注意力不集中等现实困境。因此,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是提升职技高师思政课亲和力和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实际教学中,实施“问题链”教学策略,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保证理论教学系统性、科学性的同时,提升课程的生动性,极大调动学生思考与参与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主动思维、完善知识结构。

(1)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学生从一节课到另一节课,从课下到课上,思维、状态的调整对于能否迅速融入一堂课至关重要。除了学生自我调试,还需要教师主动参与,双向发力,在有限的授课时间中,迅速将学生引入课堂。问题链教学策略的实施,首先需要教师为问题的设置创设恰当的情景,而非生硬地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只进行单方面的发问与解答,要避免教与学变成两条平行线。教师在备课环节梳理教材知识点,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铺陈不同的情境。上课铃声响起,情景引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课下状态自然调整为听课状态,被教师设定的情景吸引,还未学习知识,先入学习氛围,即吸引住学生。

(2)提出问题,搭建链条。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气氛被调动起来,好奇心被点燃。此时就需要教师抛出一个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且符合学生思维方式、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发学生初步思考,将学生拉入教师提前布置好的问题链条之中。问题链的首个问题必须是令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社会热点、学术前沿问题、体现职技高师学校特色的问题;提问的方式、表达的方法、语句的设置、提问的语气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经历、状态等有针对性地设置,既要做到以生为本,又要避免过度迎合学生。问题链的诸多问题之间需要有严密的逻辑关系,相互联系、层层深化。问题间、问题与答案间、问题内部各要素间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关系,环环相扣,能够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完善学生头脑中待形成的知识体系,构建思维框架。

(3)总结问题,夯实基础。思政课教师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授的任务,而且肩负价值引领的使命。问题链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之后,及时对这一知识链条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站在提问者的角度对知识点、问题链进行系统地思考。经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了解问了什么,更要了解为什么这么问;不仅了解是什么,更要了解为什么。一个问题链的实施与完成,就是对一个知识点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今后举一反三地解决同类问题打好基础。学生身处一套完整的流程之中,在追寻答案的同时,感受理论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对职技高师学生来讲,提升了自信心,也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学会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一次又一次链条式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职技高师院校培养的创新型“工匠之师”,也是一次又一次对未来教学实践的演练与期许。

(二)共情共鸣,强化认同,提升感染力

一门课程强烈的感染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刻的。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要切切实实在课程感染力上下功夫,以便达成师生间的共情共鸣。

1.优化案例教学,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

案例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缩减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生存现状之间的距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启心智,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优选案例,搭建情感相接的桥梁。一堂课伊始,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并不对等,这种不对等体现在教师是在充分备课之后面对一个个熟悉的知识点,而学生却是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面对一个个陌生的知识点,师生之间的情感互通形成屏障。职技高师院校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养、文化素养、道德素养、人格素养等。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法学、心理学等复合型知识结构,通晓职教师资的培养特点和规律,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兴趣爱好,才能做到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敏锐、准确地发现和捕捉案例,实现“细水长流”式的积累,而非“临时抱佛脚”式的搜索。思政课教师优选出具备吸引力、问题性、典型性、理论性、冲突性的案例,问题抛出时学生的思维之灯随即被点亮,师生之间对话的距离逐渐缩小,心与心的距离拉近,师生之间形成双向奔赴,迅速擦出思想的火花,实现情感上的相接,达到共情的目的。

(2)精讲案例,营造情感共融的氛围。案例教学本身是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其间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以提升创新能力。任课教师只有科学阐释与合理地引导,在启发学生思考之后,激发其参与课堂的热情,才能真正展现案例教学法的魅力与作用。一个好的案例展现于课堂之时,不是平面式地铺陈在学生眼前,而是营造一个情境,让其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在阐述案例的过程中,教师面对不同专业、不同的听课状態的学生,需要精心铺陈背景,设置悬念,抽丝剥茧,逻辑紧扣,力求让学生成为案例的“主人公”,在课堂之中思维动起来,情感热起来,实现师生共情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课堂延伸,感染力持续发力。职技高师院校学生对学习、生活等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与关注领域。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案例教学点燃学生思考、参与的热情之后,要进一步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要敏锐观察、细致思考,将思政课延伸到社会生活之中。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的案例、学到的理论、参与的互动在头脑中持续发酵,不断加工,与生活中的所见交织碰撞,不断验证教师所讲授的理论,可成为课堂热情的一种延续。

层层递进式的案例教学,与传统的灌输式单向单线教学法相比,强调了双方的互动和身临其境般的体验,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引发学生思考,让案例深入内心,在案例中看到自己、找到自己、指导自己,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2.换位思考,走進学生的内心世界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遵循对立统一的规律,教学活动也是如此。教和学是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也可以相互转化。教和学双方关系和地位是相对的,教师需进行换位思考,以心换心,将心比心,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良性循环,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效果。

(1)倾听学生的声音。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匿名的方式调查学生对于本学期授课中印象最深、感触最深、收获最深的问题,可以是知识点、案例、问题等任何在课堂之上获取的信息。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由衷表达心声的机会,使老师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的反馈是宝贵的,教师倾听学生反馈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的过程,教师站在学生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工作,通过学生提供的众多信息,来反思教学过程。

(2)梳理学生的需求。职技高师院校的学生,有较为复杂的学习、生活经历,也有不同于一般普通本科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结合其专业、经历、发展需求把普适化教育与个性化、差异化培养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人格,在了解职技高师生源特殊性的基础上,拨开云雾,洞悉他们在想什么、关注什么、期待什么。当充分分析学情之后,理清学生的现状与需求、教学目标与任务、教育教学的规律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洞察学生的内心,为接下来营造有感染力的课堂服务。

(3)将学生的需求呈现于教学之中。教师在对学生反馈的信息收集和整理之后,分析和筛选学生们反馈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修改和充实教案。备课时随时进行角色切换,对教学实景进行提前演练,有意识地以学生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教材体系转变为学生真正需要、真正喜爱、真正受益的教学体系。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让学生在思政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听到自己的声音,构建起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汲取知识、获取力量。

以此方式用心打磨的课堂教学,能够时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学生所思、所想、所需恰当地呈现于课堂之上。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是有地位的,消除职技高师学生缺乏自信、忧患重重的复杂心态,从而确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内心深处喜欢和敬重老师,全身心享受老师用心营造的课堂氛围。教学双方沉浸在课堂里,气氛融洽,双方感情碰撞、交流、共鸣,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

道德教育不是以显性知识传递为终极目标,而是观念、信仰、理想、情感等隐性知识的养成教育,需要用一颗心去理解、尊重、关爱、融化另一颗心,要心心相印才能共情共鸣。情感、信念等的获得需要做好基于情感认同的教学管理,通过教学认同、教学实施实现思政课教学情感目标的达成,打造有温度、有实效的思政课。所以,思政课需要教师动真情,真心爱学生,真心爱课程,用真情打磨课堂,达成亲其师、信其道、共其情的教学认同,以提高课程感染力。

(三)显隐结合促进知识内化,提升课堂渗透力

1.善用史料教学,助力学生建构新的观念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任何理论都诞生于绵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中,都具有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诞生过程都是漫长而艰辛的,都会有极其珍贵、丰富的资料流传下来,成为理论成果的支撑和佐证,这也是解读理论内涵不可或缺的依据。

理论知识的传递离不开史料,有史料支撑的理论教学有深度、厚度、宽度,也更具真实性、通俗性、趣味性。无论是原理、哲理还是深邃的思想理论体系,都有其诞生和演绎的生活场景和具体化的生活形态[3]。课堂教学中融入史料,史料以各种载体、不同方式与理论知识、自己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碰撞,经过加工、筛选、判断、整合构建新的、稳固的知识结构和观念系统,成为人格的一部分,指导实践,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实际教学中,探索以史料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可依据接触史料—提升兴趣—强化理论—实现内化的课堂教学理路。

(1)教师恰当选择史料。课前教师可为学生准备一些电子版的文献(包括网址、特色资源库等)、报刊、地方志、口述、回忆录、书信、日记、传记,甚至是影视剧、歌曲、诗歌等。资料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理论水平进行筛选,还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有吸引力、有感染力。鼓励、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己搜集、整理史料,可以实地考察、参观,也可以访谈亲历者。学生要将准备好的史料进行分门别类,形成体系。

(2)引导学生研读史料。在开课之前将史料提供给学生,并引导其进行仔细研读,与教材相关内容对接,将史料的学习融入预习环节。在预习过程中,史料与教材内容、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进行碰撞,经过判断、筛选、融合,内化生成隐性的观念、理想、信仰、价值观体系。同时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建构起基本的显性知识结构[4]。

(3)鼓励学生讲解史料。在课程内容讲解过程中,选择最佳时机,让学生来讲解史料,使学生自己带着对史料的理解进入理论学习的相关环节中,相互分享史料及其对史料的解读、感想,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增加其学习的参与度与沉浸感。史料和教师课堂教学传递的显性理论知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观念进行反复碰撞,经过再次判断、筛选、融合,建构观念、信仰、价值观体系等隐性知识,在行为实践中成为向导。

融入史料的课堂学习,相对以前单纯的理论讲授,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让学生讲述史料的方式,凸显了学生的本体地位,使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师引导下自我建构知识,形成的是个人的认知系统[5],是稳定的,而不是死记硬背教师讲的知识点。

这种教学尝试不仅可以应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所有的思政课均可使用。避免让学生产生听课如“刷新闻”的重复之感、敷衍之感、浮躁之感、肤浅之感,使学生感觉枯燥、晦涩、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学段之间知识和实践能力不能顺利衔接的尴尬局面也会得到有效的缓解。因此,思政课注重史料的使用,往往也会有极好的效果。

2.思政课与专业实践教学协同育人,促进职业精神内化

职技高师具有学术性、师范性、技术性、职业性等多重属性,有其独特的人才培育目标和规格,旨在为高职、中职等职业院校培养既具有教师资格和能力,又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技巧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既是教師,又是“工匠之师”。

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的50%以上,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职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凸显做中学、学中做。思政课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显性理论知识灌输,更需要依托实践平台,将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在高校人才培育中,思政课作为公共课,实践教学资源相对短缺,充分利用职技高师丰富的专业课实践教学资源,实现思政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课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内化为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观念、职业信仰、职业价值观等,成为个人的职业品质,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起到基础性、指导性、决定性作用,切实提升课程的渗透力,最大化地发挥职技高师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作用。

(1)将思政理论与专业实践教学链接。思政课教师要对职业精神融入职技高师院校思政课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通过集体教研精选出职业精神与思政课相结合的知识点。在每个学期初,有针对性地按授课班级和专业,将与职业精神相关的知识点、疑难点、重点案例等相关内容进行分类,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进行筛选、认领。规定学生在进行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记录与思政课问题有关的所见、所思、所感,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简要解释与说明。这些成果可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此作法可促进学生带着思政课理论问题有针对性地去参与专业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思政课理论课堂与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无缝链接。

(2)将思政理论融入专业实践。实践教学的功能不仅仅能够验证、拓展、加强、巩固显性理论知识,而且还能生成、传递隐性知识,并能够使显性理论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不但包括专业技巧、技能、经验等,也包括职业精神、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等。学生怀揣理论问题进行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在专业实践性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去搜集、整理与职业精神紧密相关的素材,有意识地去观察、体验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等职业精神,用心记录精彩的细节、感人肺腑的瞬间、刻骨铭心的场景,理论知识与实践中的观念体系、个人头脑中原有的知识、观念相互碰撞,经过判断、筛选、融合,完成同化和顺同,内化生成新的职业精神、职业观念、职业价值观体系。同时,学生在观察实训教师进行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学习职业规范、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职业信念、职业理想等隐性知识,内化为职业观念、职业理想等,能在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职业生涯发展中起到导向力和支配力的作用。

(3)将专业课实践教学延伸到思政课堂,促成显性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内化。学生在完成专业实践教学后,带着在实践教学中搜集、加工、整理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回归思政课堂。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恰当地嵌入相关资料,分享给老师和同学,从而在思政理论课堂最大限度地还原专业实践的场景。专业实践教学延伸到思政理论课堂,思政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在课堂上融为一体。教师课堂传授的显性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中的隐性知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相关知识和观念碰撞,经过判断、筛选、融合,内化生成新的职业观念、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等,成为未来职业行为的导向力、驱动力[6]。

思政课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同向同行,教师与学生同频共振,助力职业精神的内化,提升思政课的渗透力。

参考文献:

[1]胡靖,胡超.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工程构建:理论内涵、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1(2):151-153.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3]余聪.思政课讲好“历史故事”的四重维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2):8-13.

[4]赵果.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67-70.

[5-6]黄荣怀,郑兰琴.隐性知识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6-66,149-151.

(责任编辑:张宇平)

Student-oriented: Exploring the Path to Enhance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Higher Normal Universities

SONG Rui-xua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 Improving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not only the foc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normal universities,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train high-quality vocational teachers who are both moral and professional.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normal universities must follow the concept of "student oriented", and strive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path to improve attraction, appeal and penetration in teaching practice, so as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enhancing the affinity and sense of gain,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main channel and front of cultivating the sou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Key word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normal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tudent-oriented; affinity.

猜你喜欢

亲和力以生为本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