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在地化发展探究
2023-05-30黄镯峻张力跃
黄镯峻 张力跃
摘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乡村人才振兴,重点在于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在地化发展,即在城乡融合基础上发挥“三农”主场优势,发展符合乡村特征、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留得下、靠得住”的乡村人才。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职业教育进行在地化变革,首先要在内涵上做出相应调整,要发展成为植根乡村、注重农民在职培训的“为农”式教育;其次要对教育对象进行根本转变,以农民为主要对象;最后在发展策略上要进行在地化探索,包括教育团队、资源、内容及方式的在地化,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人才振兴;农村职业教育;在地化发展;留守农民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3-0021-06
作者简介:黄镯峻(1998—),女,陕西科技大学教育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张力跃(1975—),男,博士,陕西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与农村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陕西省农村青少年的职业教育认同感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7P002)
乡村振兴首先在于乡村人才振兴,乡村建设需要一批留得下、靠得住、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然而,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我国乡村人才的重要培养机制,现阶段发展面临如下问题: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及学龄人口流入城市,农村职业教育生源不足;由于缺乏对乡村教育优势及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农村职业教育与城市职业教育趋同化发展,乡村地域性特色逐渐消解;生源不足、办学定位迷茫使农村职业教育逐步萎缩,难以完成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使命和任务。因此,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进行在地化变革,既要突破学校围墙,以农民为教育对象,又要嵌入乡村发展,在借鉴城市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三农”主场优势,以促进乡村人力资本开发、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
一、农村职业教育内涵的在地化演进
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中,对其内涵的界定并未形成相对统一的说法。农村职业教育,不仅是一個需要依据不同要素进行界定的复杂概念,还是一个随时代发展持续变动的概念。
(一)要素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传统内涵
学者们通常依据作用范围、作用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阶段与类型五个构成要素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界定。
1.作用范围
农村职业教育是否一定发生在农村?这是学者们依据作用范围进行界定时的主要争议点。马建富、张力跃、翟洪江等学者关注农村职业教育的地域属性,认为农村职业教育是直接发生于农村、作用于农村人口、服务于农村社会发展的教育[1-3] ;而刘春生、许璟、柳军等学者更加关注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属性,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并非限定在农村,但一定面向农村、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4-6]。
2.作用对象
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是农村子弟还是农民?在理论层面,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一般被描述为: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及学习能力,且有志于长期从事农业经营生产活动的求职者,主要包括农民子弟、留守农民、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农村职业教育是面向乡村区域内一切人口的教育。在实践层面,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职业学校在全国各地普遍兴办,农村子弟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7]。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逐渐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民开始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受到更多关注。张力跃、吕莉敏等学者受世界著名职业教育家福斯特的启发,提出农村职业教育的真正主顾是农民,而非农民子女[8-9]。
3.教育目的
离农还是为农?这是城乡二元对立结构下农村职业教育长期面临的选择悖论[10]。有学者认为必须要减少农民数量,农村职业教育要推进离农以转移剩余劳动力,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也有学者认为只有为农村服务才是地道的农村职业教育;还有学者认为“离农”与“为农”实际上都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在不同时期和背景下有不同的趋向,短暂的“离农”实际上是长远的“为农”[11]。
4.教育内容
对标城市还是基于乡土?农村职业教育常被误解为农业职业教育,但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大多学者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不能再局限于农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其内容也应扩展到二三产业,农村发展不仅需要适应现代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农民大户,也需要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的涉农产业工人。
5.教育阶段与类型
是正规化职前教育还是非正规职后教育?从理论层面来看,学者们对此并无明显分歧,认为正规化职前教育与非正规职后教育均当纳入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但从实践层面来看,在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中,面向农村子弟开展的正规化农村职校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农村职业教育多被界定为培养初、中级技能人才的中等层次的职前教育。而非正规职后教育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始终是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短板。
(二)农村职业教育在地化变革及其新义
从现有研究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功能定位不清,未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为农而非离农,为农教育发展薄弱;未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的真正对象应当是农民而非农民子女,面向农民群体开展的职业培训未得到应有重视;未认识到乡村人力资本优化的关键在职后而非职前,乡村职后教育体系不健全;未认识到乡土特色及资源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农村职业教育不接地气、没有特色。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乏力,必须进行在地化变革。
相较本土化注重“由外而内的转化机制”,在地化强调“基于互动的联结机制”[12]。农村职业教育在地化发展,即在城乡融合发展基础上,依托 “三农”主场优势,发展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以培养留得下、靠得住的乡土精英,其本质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一种发展取向和变革方式。农村职业教育在地化发展受西方在地化教育思想和乡村教育改革实践以及布迪厄场域理论的启发。在地化教育思想源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对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相割裂的反思,广泛实践于西方乡村教育改革,“强调教育同社会紧密联系,强调在国家教育要求、学生健康成长和当地发展诉求之间形成合理的张力,逐步成为相对弱势地区教育现代化发展策略和途径”[13]。根据在地化教育思想及实践经验,农村职业教育在地化发展要植根乡村土壤,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的归属感与责任感。根据布迪厄场域理论,乡村作为与城市平行发展的场域,有其独特的社会物质结构和运行机制。农民作为乡村主体,有其自身惯习和行动逻辑,农村职业教育在地化发展应嵌入乡村场域、面向农民群体。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进行在地化变革,其内涵也发生相应变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具体内涵为:第一,从范围上说,发生于农村,区别于城市职业教育,同时又吸收城市的先进经验,基于乡土特征,充分发挥“三农”主场优势;第二,从对象上说,以农民为主顾,区别于面向农民子女、返乡入乡群体的职业教育,促进农民人力资本再开发,注重农民责任感及归属感的培养;第三,从目的上说,是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为农”取向的教育,区别于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离农”取向的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培养留的下、靠得住的人才;第四,从内容上说,包含农业又不局限于农业,以农业及涉农二三产业的职业知识与技能为主,使留守农民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第五,从阶段与类型上说,主要是一种职后的非正规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以“短、平、快”为特点,与区域发展及农民实际需求相适配,与正规化、标准化的职前学校教育平行发展、有效衔接。
二、农村职业教育对象的在地化调整
在现阶段,由于乡村人才吸引力弱,我国城乡人口流动主要呈现由乡到城单向化的精英移民倾向,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农村职业教育生源不足。农村职业教育在地化发展,要求打破学校边界,突破生源限制,面向留守农民开展职业教育。
世界著名职业教育学者福斯特在20世纪60年代阐明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明确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农民为教育对象,要向农民推广新知识、新技术[14];舒尔茨提出要向农民投资,培养其具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能力[15]。晏阳初、梁漱溟等学者认为解决中国根本问题的重点在农村,对象是农民,要对农民进行教育;陶行知先生倡导拆掉学校围墙,沟通学校与村庄。由此可见,农民群体具有作为职业教育对象的巨大潜力及价值,在新形势下面向留守农民开展职业教育更具必要性与必然性。
(一)面向农村留守农民开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1.后扶贫时代持续推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需要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意味着我国正式进入后扶贫时代。尽管绝对贫困已经消除,但仍需要持续推进精准脱贫解决农村农民相对贫困的问题。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有效实现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培养农民的“造血”能力,真正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这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常态化扶贫机制、持续推进精准扶贫最基本和最有效的策略。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也意味着我国正式迈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人员的职业分工更加细化,农业生产经营形式更加多样化,要求农业生产经营者具备更高的专业化素养。然而,我国还存在大量的传统农民,相较其他职业者专业化素养低。2020年出版的《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显示 ,截至2019年末,乡村4677万农业机械从业人员中仅28.5万人获得农业机械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相当于每千人中只有6人获得技能鉴定证书。这表明多数农民不懂技术、不懂经营,与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相脱节。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乡村本土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本储备,落到实处则是做大做好农村职业教育,将留守农民培养成为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
2.破解农村空心化困境迫在眉睫
第三次全国农业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生产经营人员中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人口仅有9.3%,80.9%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在35岁以上[16],这说明绝大多数接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农村人口,最终都会选择留在城镇,而非回到农村。本世纪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大力推行,大部分农村青壮年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后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农村地区由于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陷入空心化、老龄化困境。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严重错位,破解农村空心化困境迫在眉睫。农村职业教育应由“离农”转向“为农”,将留守农民培养成为“留得下、靠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
3.提升国民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截至2016年末,全国共有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4亿人,其中37%的人接受过小学教育,48.4%的人接受过初中教育,仅有9.3%的人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甚至还有6.4%的人未接受过教育[17]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留守农民人数众多,受教育年限相对较短,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的重点在欠发达地区,难点在乡村。打破职业教育的围墙,农村职业教育将教育对象由初中毕业生扩大到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体,兼顾职前与职后教育,统筹农民群体的职业生涯,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二)面向农村留守农民开展职业教育的必然性
1.从留守农民自身来说
由于生于斯长于斯,在土地上劳作又接受土地馈赠,留守农民相较农村新生代、返乡来乡人员等其他群体具有更加浓厚的乡土情怀,对农业农村及农民身份有更高的认同,他们更愿意留下来服务和发展农村;由于长期务农,留守农民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技艺,能够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近年来,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广泛开展,留守农民愈加认识到,参加技能培训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的经营理念,是使自身不落后于生产、不落后于时代的有效且必要的途径,农民群体在个人成长、职业发展以及获得社会地位和尊重等方面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据2021年出版的《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数据,2020年约有845.18万的农村劳动者参与全国技工院校、就业训练中心及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技能培训,较上一年增长139.4万人(详见表1)。马建富在对江苏1070名留守农民的调查中发现,各年龄层次的留守农民都对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愿望[18]。农民群体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日俱增,愈加希望能够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知识和技能素质,以实现更好的生产、更好的就业,获得更好的生活,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留守农民在具备一定优势及强烈意愿的同时,也存在总量不断减少①、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②、相对贫困③等问题。因此,如何破解农村人力资源劣势,使一部分留守農民成为留得下、靠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前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新的使命。
2.从其他群体来说
除留守农民外,农村职业教育其他的教育对象大致分为两类:以农民子女为主体的农村新生代和以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等为代表的返乡来乡群体。
(1)农村新生代不再是农村职业教育的理想教育对象。农村新生代是完全不同于留守农民的群体。一方面,他们背负着家庭的殷切期盼,希望通过学历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社会阶层代际跃迁。职业教育与社会分层理论认为,职业是社会最重要的分层标准,教育是获得职业的必要手段。张力跃认为,职业高级化发展必然引发教育层次高移化发展[19]。农村职业教育被界定为初、中级技工培养机制,其毕业生在职业高级化发展趋势下更难获得体面职业,而无法摆脱农民群体在社会阶层中的劣势地位。反之,学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更能顺应职业高级化发展趋势,其毕业生能够获得较好职位,从而实现社会地位及阶层自下而上的提升和流动;另一方面,农村新生代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下从小接受现代教育的个体,相较父辈,他们对农村的依恋和认同、对农村的扎根感和归属感大幅弱化,因此必然会为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或获得更优质的工作岗位离开农村。农民子女不再是农村职业教育最理想的教育对象,农村职业教育必然从面向农民子女的职前教育迈向面向农民群体的在职教育。
(2)返乡来乡群体目前难以成为乡村振兴主力。户籍制度及土地制度的不断改革,使人们逐步摆脱了身份限制和土地束缚,进一步便利了城乡间人员流动。然而,在城乡人口流动过程中,仍然呈现出由乡村向城市单向化的精英移民倾向,真正能够扎根农村的返乡来乡人员很少。农村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生活条件、就业机会相对欠缺,农民离乡推力大。同时,乡村振兴刚刚起步,乡村资源分散,市场机制建设不成熟不完善,相关就业创业补贴力度小,融资等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人员返乡来乡的拉力小。而城市在保证原有拉力的基础上,出台一系列户籍制度创新、就业创业帮扶、租房优惠、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等政策,保障农民工群体权益,进一步弱化人员返乡入乡的推力。社会传统观念转变和农村物质条件改善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返乡来乡人员规模较小,农村农业及乡村振兴的主体仍然是农村留守农民。
三、农村职业教育在地化发展策略探索
农村职业教育在地化发展,既要与城市职业教育融合,又必须植根乡土、发挥“三农”主场优势;既要充分吸收城市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乡土资源;既要与乡村区域性特征相适配,又要与农民群体实际需求相对接。农村职业教育在地化发展策略具体体现在:
(一)教育资源在地化——整合运用本土教育资源
农村职业教育要注重发挥资源整合效益。农村职业教育在地化不是封闭的地方保护主义,而是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植根于具有农村区域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环境,对接农民群体实际需求利益的、开放的、协同的现代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在地化绝非是对城市既有职教经验的盲目复制和模仿,而是在吸收一切先进经验模式的基础上,注重对本土资源的运用,善用农村区域内示范性农田、优秀采摘园、生意红火的农家乐等资源作为教育教学基地,发挥对全体农民的借鉴、启发和激励作用;集中关注和弘扬农业大户先进事迹,激发农民群体的自豪感,提升农村地区认同和农民身份认同;融入乡土文化、乡土知识和乡土情怀,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农村职教课程,促进乡村文明进一步发展,推动一切乡村区域性资源转变为农村职业教育资源。
(二)教育团队在地化——形成农村职业教育共同体
农村职业教育实际体现了乡村场域中政府、职业院校、涉农企业及农民群体间的博弈,每一主体都有其自身利益需求,这些需求不仅表现为直接的经济利益,也表现为声望、地位等非经济形式,各主体利益的实现不仅有赖于自身行動,也受其他主体行动的影响。农村职业教育要形成地方政府统筹规划、职业院校主导、涉农企业协同、广大农民群体积极参与的农村职教体系机制及农村职教共同体。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既作为直接参与主体又具有第三方角色,要利用好其他主体所不具备的财富、信息、能力和公正优势,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制定农村职业教育行动纲领及政策法规,协调各主体利益诉求,使各主体达成合作获得合作红利,最终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职业院校及相关专家,首先要进行乡村调查,其次依据调查结果开发实效、经济、灵活、促进农民群体发展的培训课程,最后培养及派遣专业教师到农村开展职业培训;作为人才需求端,涉农企业要与职业院校及培训机构等人才供给端形成良好互动,以参与留守农民培训方案制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对接农民实习就业等各种形式参与到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中来;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直接参与主体和受益者,农民群体要积极反映自身实际需求并及时反馈意见,同时农民群体中的带头人、种养殖能手、生产经营大户要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带动农民群体参与职业培训。
(三)教育内容在地化——与农村区域性发展及农民需求相对接
第一,农村职业教育要精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人才培养供给端与乡村发展需求端深度融合。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与内容设计应与当地经济社会紧密联系,密切关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格局,依据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及时调整和更新配套农村职业教育课程。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组建一批乡村龙头企业,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促进乡村特色产品品牌化、产业集群化发展,使农民职业教育与生产经营实际结合起来。
第二,农村职业教育要面向农民、服务农村,要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技能操作为主。首先,农民群体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报名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也有其自身利益需求,即所学内容能真正用得上、用得好,能够产生实际的农业效益。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课程要深刻挖掘农民实际需求,应以实用的新知识、新技术为主。其次,农民群体文化层次普遍较低,理论知识基础薄弱,原有知识体系以实践技能型知识为主,因此教育内容设计以及教育教学实施都应注重教学起点分析,适当减少或简化理论知识,使农村职教内容通俗易懂、简单易学。
(四)教育方式方法在地化——與农民群体农业生产活动相适配
农民群体劳作时令一般为春夏秋三季繁忙、冬季空闲,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在长期规划基础上,应是弹性自主、灵活多样的。教学时间弹性自主,根据农民劳作时令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集中培养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线下设班与线上设教相结合,面对面课堂授课与手把手田间教学相结合,因地制宜、因事设班、因人定教。充分运用能人带动及项目推动培育模式,“培训一人,带动百家”“一个项目,千户富裕”;充分运用 “互联网+”培育模式,搭建农村社区教育在线平台,满足农民群体个性化、终身化、即时化的学习需求。
乡村振兴背景下,为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农村职业教育应在地化发展,“植根乡土,教育农民,服务农村”。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乡村人才培养供给端,其发展程度和质量不仅直接影响乡村人力资本结构,而且关联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及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
注释:
①辛佳总编的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21)显示,2010—2020年10年间乡村总人数及比重逐年下降,乡村就业人员由41 418万人减少到28 793万人,乡村人力资本总量减少。
②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6年底全国共有31 422万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5岁以上人员占比80.9%,仅有8.3%的人员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留守农民年龄普遍较大、受教育层次较低、文化技能水平较低,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
③辛佳总编的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 188.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 833.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 131.5元,远低于全国人均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年,我国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但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呈现相对贫困状态。
参考文献:
[1]马建富.农村职业教育名称及内涵新解[J].教育与职业,2010(30):8-11.
[2]张力跃.受教育者视界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困境与破解[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3][11]翟洪江,刘蕊,郭翔宇.农村职业教育概念辨析[J].教育与职业,2015(8):5-9.
[4]刘春生,刘永川.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内涵探析[J].职教通讯,2005(9):5-7.
[5]许璟,卢曼萍.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特征及战略定位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8(12):88-90.
[6]柳军,曾泽薪.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利益均衡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北方经济,2011(6):81-83.
[7]柳劲松.回顾与展望: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态势与实践探索[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 2011.
[8][14]张力跃.困境和突围:从国际经验认知和解决我国农村职教的路向问题[J].职教论坛,2010(1):15-19.
[9]吕莉敏.从巴洛夫与福斯特的论战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J].职教论坛,2008(7):43-46.
[10]金军.农村职业教育“向农”与“离农”的选择悖论治理[J].教育与职业,2014(17):5-8.
[12]王红.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13]陈时见,刘雨田.乡村学校在地化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5):75-80.
[15][美]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6.
[16-17]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7-12-14)[2022-04-13].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ypcgb/qgnypcgb/201712/t20171214_1562740.html.
[18]马建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职业教育责任及行动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Z1):73-79.
[19]张力跃.职业趋高级化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空间[J].社会科学战线,2012(5):200-207.
(责任编辑:杨在良)
The Research on the Localized Development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HUANG Zhuo-jun, ZHANG Li-yue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21, China)
Abstract: The primary task of realiz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o realiz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and the key point is to promote the localized development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hat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We should develop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r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ivate rural talents who can stay and be reliable.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equires that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localized. First of all, the connotation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adjusted accordingly, and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developed into a "for agriculture" education, which is rooted in rural areas and pays attention to farmers' on-the-job training. Secondly, we should carry out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the object of education, facing farmers and taking farmers as customers. Finally, localized explor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cluding the loc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teams, resources, contents and method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Key words: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localization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left-behind far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