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红色经典跨媒介阅读范式探析

2023-05-30武广宇张文彦

新阅读 2023年3期
关键词:红色经典

武广宇 张文彦

摘要:红色经典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下科学理论的思想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传承红色精神的直接来源。跨媒介阅读是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兴起的浪潮下产生的阅读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当下不同人群的阅读之中。如今,红色经典书籍在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进入到“学习强国”等网络新媒体平台,继续在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光和热,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人红色经典阅读出现了新的范式性的变革。

关键词:跨媒介阅读  红色经典  阅读范式  党的思想建设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数字化技术的成熟,人们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纸质书籍阅读。阅读逐渐衍生出了另一种不同的模式:纸质上的文字数字化为声音、图像等媒介后,被人们在各种移动终端所接收,出现了“跨媒介阅读”这一新的阅读模式。

范式视角下的跨媒介阅读

范式作为一个哲学科学概念,最早于1962年被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根据托马斯·库恩界定关于范式的概念,一类现象或结果要被称作范式的前提是此类现象或结果是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并与该科学实践本身构成为一个“整体”。所谓科学实践是科学劳动者利用科学工具,作用科学对象,获取科学信息,创造科学知识的具有能动性、现实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此外,还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该“整体”具有公认性,即被多数人所接受;二是该“整体”作为一种模式并为后续的科学实践提供规则与模型。

中国共产党人阅读红色经典的实践,是一类科学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工具的指导下,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群体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活动,连接这两者产生“化学反应”的正是阅读。纵观党史,中国共产党人在红色经典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两次范式性变革:第一次变革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大众党员的集体阅读逐渐取代了少数知识分子的个人阅读,集体阅读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主流的阅读方式;第二次变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创新集体阅读学习方式,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及顺应在互联网时代与大众对应的跨媒介阅读方式需要的过程中诞生的“学习强国”等党政性跨媒介阅读平台。

划分这两个时间点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经典阅读的两次范式性变革,是以党内集体阅读与学习的方式随着我党与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与完善作为客观依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面对文盲普遍存在的党员群体,集体阅读有利于高效传达党内思想政策、提高党员识字率。从个人阅读到集体阅读,这是党内对于阅读学习方式第一次具有探索性的主动变革。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网络的广泛使用使得各种信息纷繁复杂,因此,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顺应网络时代发展趋势并加强党内集体阅读与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学习强国”等跨媒介阅读平台的出现,符合当今时代发展与党内党员阅读学习方式的需要,是党内阅读学习方式上的第二次变革。

红色经典跨媒介阅读

红色经典书籍目前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元理论”的书籍,如德语原版或被翻译成各个语种的《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这些书籍是关于马克思主义起源性的书籍,是马克思主义雏形框架的构建。第二类是各国共产党领导人与领导集体,在实践中不断对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的理论性书籍,如《毛泽东选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此类书籍均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此外,在18世纪早期,由赴日本留学的学生创办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类刊物,这些早期知识分子开始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元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如《译书汇编》《新民丛报》《新青年》等。第三类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文学创作,此类书籍数量多,涉及范围广,如小说、儿童读物、剧本、诗歌、党政读本、教材等。

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一类特殊的阅读群体,在阅读红色经典书籍的过程中发生了两次范式性变革。

第一次阅读范式的变革是集体阅读逐渐取代个人阅读,形成了第一次范式上的变革。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先进知识分子接触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理论,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集体阅读模式。在此期间,一些知识青年自发组织建立了“流动图书馆”。“这些‘流动图书馆里的书,一是来自会员的‘捐献,二是中共组织赠送,三是通过地下关系购买。”[1]“流动图书馆”的出現大大降低了党内宣传与阅读的经费,并开始将有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集中起来。由于其独特的隐蔽性,使其成为当时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交流的阵地,集体阅读的雏形开始形成。随着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不断增多,在全国的新式学校中相继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学会、学社及其衍生出的进步团体、学习组织,这些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与学习组织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书籍阅读方式进行创新,在“流动图书馆”的基础上,各地相继出现了聚集性阅读研讨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团体组织——读书会。读书会除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之外,更意在吸收青年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新式学校及其衍生的进步团体、学习组织为马克思主义书报阅读创造了在地的公共空间,成为先进知识分子书报阅读的主要场域。”[2]读书会是我党在“流动图书馆”基础上对集体阅读红色经典模式上的又一次创新,读书会的出现不仅使阅读成本大大降低,还使马克思主义书籍的阅读公开化,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国知识分子群体范围内的传播,并被各地的党组织普遍采用,集体阅读模式大致形成。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由于革命根据地相对不稳定,战争频繁,党内无法形成正规性与规模性的集体阅读。直至中央苏区时期,我党迎来了根据地与革命政权相对稳定并快速扩张的阶段,各类党报和马克思主义出版物相继迎来了快速增长时期,为集体阅读的继续发展提供了阅读资源保障。党员成分由最初的知识分子逐渐扩大到以工人、农民为主体,但文盲在党员中占据绝大多数。“建立中央党报的通信网,指定各地同志负责通信,写文章,督促发行及建立工农通讯员及读报班。”[3]因此,在中央苏区通过的各项决议案的指导下,各种读报小组、读报团、读者会、读书班相继成立。“必须加紧党的教育工作,提高一般工作同志的政治水平线,要坚决地消灭理论与实际分开的现象。各级党部工作的同志必须以自己的组织为单位组织列宁读书班,讨论党内主要问题,扩大个别的教育工作。”[4]随着红色经典书籍阅读群体与集体阅读模式的扩大与完善,中国共产党人红色经典阅读形成了第一次范式性变革,即集体阅读。集体阅读模式的出现是我党在适应革命斗争下宣传马克思主义、扩充党员、宣扬军队、对党员及人民大众进行政治教育与时事教育的科学产物。集体阅读模式适应我党集体组织生活方式,是对人类进行集体阅读学习模式上的一次原创性探索。

第二次阅读范式变革伴随着互联网与移动终端时代的到来与国民阅读能力的提升,“催生”出新型阅读模式——跨媒介阅读。跨媒介阅读是人类在阅读模式上的变革,并逐渐成为主流阅读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员人数逐年增长,在互联网时代,各类思想文化交流碰撞,如何在新时代加强党员思想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新问题。自建党以来,阅读红色经典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加强思想教育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进入新时代,大众阅读方式产生了新的变化,跨媒介阅读兴起并逐渐成为大众主流的阅读方式。因此,将红色经典跨媒介阅读化,建立“学习强国”等跨媒介阅读平台不仅顺应了新时代阅读方式的变化,也使红色经典的阅读得以延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5]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立足于全体党员,面向社会的新媒体平台“学习强国”上线。

“学习强国”平台目前共有五个子平台,每个子平台中分为若干频道,每个频道下又分为若干板块。其中,“学习”子平台作为学习强国中的主要平台,共有40个频道,从中可以获取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特别是“文化”频道中的“电子书”板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习近平等著作是该板块主推的红色经典书目。据“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总编辑刘汉俊介绍:“截至2021年11月底,‘学习强国注册用户总数超过2.57亿人,日阅读人次保持在9亿左右,全国党员中的70%以上是‘学习强国用户,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和青少年读者使用‘学习强国。”目前,已有一半以上的党员在“学习强国”平台上阅读和学习,且参与的党员用户在不断增加。“学习强国”等跨媒介阅读平台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下集体阅读与学习红色经典的新媒体平台,是阅读方式上的又一次创新,即第二次范式性变革。

在新时代推动共产党人红色經典跨媒介阅读

从制度层面推动网络新媒体平台红色经典阅读板块建设。“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的红色频道与板块,旨在承担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国史以及培养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责任,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也是在网络数字化时代下加强红色经典集体阅读的一面旗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多个相关文件中都曾经提到要通过“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来加强爱国主义、红色精神的宣传教育。在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到:“创新传播载体手段,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社交媒体、视频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传播平台,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新技术新产品,生动活泼开展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中的作用。”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也提出:“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党员教育信息化平台一体化建设,完善学用功能,构建更为便捷高效的网络学习阵地。建设全国党员教育资源库,建立党性教育基地网上平台,发挥全国党建网站联盟作用,用好‘共产党员教育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载体。”除此之外,在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中也提到:“加强对象化、分众化理论宣传,用好新媒体新平台,推出更多通俗易懂的理论读物,讲好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哲理、道理情理。”由此可见,国家极其重视“学习强国”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在党员及公民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继续推动网络新媒体平台红色经典阅读板块建设是当下的首要任务。

推动网络新媒体平台红色经典阅读板块建设,首先要从制度入手。国家应尽快制定并完善网络新媒体平台关于红色经典板块的相关制度,特别是针对营利性网络平台,由于其营利的特殊性,平台内容往往追逐利益、流量的最大化从而弱化对作品质量的要求。因此,应制定并完善网络新媒体平台的相关制度,特别是审核监督机制,在制度层面扩大并不断完善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板块建设。

完善网络新媒体平台红色经典阅读板块自身建设。无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思想教育还是全体公民的爱国主义教育,都应让受教育者积极主动接受。因此,可以通过完善新媒体平台阅读机制,丰富网络平台学习资源,完善网络新媒体平台红色经典阅读板块建设,来提高读者的阅读主动性与积极性,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第一,引入并完善新媒体平台中红色经典的书籍种类。随着党员数量的不断扩大,党员群体的知识文化水平、年龄等差异较大。而现今大多数平台的电子书目多以马克思主义“元理论”以及“中国化”的理论性书籍为主,书目种类较为单一,阅读门槛较高。应通过扩充完善书目种类,如增加红色经典小说、儿童文学、诗歌以及教材解读等书籍来吸引各个文化水平阶层的读者,满足读者对于阅读红色经典书籍的不同需求,进而推动红色经典的跨媒介阅读。

第二,完善新媒体平台的阅读机制,提高阅读的参与互动性。目前,各新媒体平台中的红色经典阅读大都仅停留在单一的阅读层面,读者缺乏参与性与互动性,除此之外,部分理论性书籍对于读者来说难以理解,使得读者的阅读兴趣不高。因此,可以通过开放用户创作者权限,使用户可根据红色经典进行二次创作,如歌曲、戏剧、短视频等,使之形成书籍与读者的良性互动,赋予红色经典新的艺术性。在此过程中还要加强审核机制,去粗取精,使好的创作及作品被更多的读者看到;亦可通过增加对书籍的解读、评论、相关的视频解读等多种方式,学习营利性平台的成功案例,如“喜马拉雅”的有声剧等来增强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推动红色经典的跨媒介阅读。

加强新媒体平台红色经典阅读板块建设立足点不仅在于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爱国主义精神等的宣传教育,更意在使读者主动欣赏并发掘红色经典的当代价值,让红色经典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赋予集体阅读新的活力。

作者武广宇系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文彦系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红色图书出版史(1921—2017)”(项目编号:18BXW04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新强.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出版、流通与阅读(1927—1937)[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5.

[2]刘晓伟.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先进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书报阅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28(03):5-19+126.

[3]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党报的决议(一九三一年一月二十七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八册:29-30.

[4]全国组织报告的决议案(一九三一年五月一日中共中央通过)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八册:384.

[5]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猜你喜欢

红色经典
“红色旋律”读书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创新
“红色经典”文学审美的人本性解读
《智取威虎山3D》多元类型的杂糅
中国当代红色文学经典的审美特征研究
以“红色经典”开启名著阅读之门
“红色经典”作品的市场化研究
红色经典下的快意江湖
“红色经典”对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研究
“红色经典”情爱叙事的边界、隐言与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