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铭记的中国历史断面
2023-05-30张闶
张闶
《印象·中国历史》丛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策划的一套历史普及书,旨在将专业、严肃的历史学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满足对中国历史有兴趣的非科班读者的需求。
该套丛书共八卷,分别为黄朴民、白效咏《先秦卷:礼乐文明的兴替》,白效咏、黄朴民《秦汉卷:天地大变局与帝国秩序重构》,严耀中《魏晋南北朝卷:在分分合合中前行》,郑学檬《隋唐卷:国家的统一与治理》,陈峰《宋朝卷:文治之路》,李治安、杨印民《元朝卷:重建大一统》,冯贤亮《明朝卷:政治脉动中的绅士社会》,仲伟民、李思楚《清朝卷:近代前夜的王朝》。整套丛书的封面设计十分考究,每一卷的封面配图都和这一朝代的历史主题契合,并在内文配上多幅精美图片,进一步提高了趣味性和可读性。整体而言,该套丛书有如下鲜明特点。
图书定位新颖
目前,国内外已出版的中国断代史系列丛书为数不少,如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断代史系列》、人民出版社的《历史通识书系》、剑桥大学出版社的《剑桥中国史》、哈佛大学出版社的《哈佛中国史》及日本讲谈社的《中国的历史》等,都各具特色。不过,这些丛書多追求全面,力图全方位展现一个朝代的历史,更接近教科书式的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策划的《印象·中国历史》系列,打破了这一传统写法,不追求某一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面面俱到,而是在厘清历史脉络的前提下,重点勾勒某一朝代的几个富有特色的历史断面,使这一朝代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更具立体感。
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长的分裂时期,南北长期对峙,政权更迭迅速,族群迁徙频繁,历史线索复杂,读者不易厘清头绪。《魏晋南北朝卷》作者摒弃了那些纷繁枝节,紧紧围绕“分裂与统一”这条主线来写作,定名为《在分分合合中前行》。全书共分九章,尽管涉及政治、人口、民族、思想和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但是探讨的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影响分与合的各个要素的变迁。读罢此书,读者很容易了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虽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种子,为后来隋唐时期更为辉煌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如,宋朝为避免成为五代十国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针对前朝的弊病设计了精密的政治防范制度,采取了崇文抑武的政策。在这样的“祖宗之法”指导下,宋朝虽然武力不振,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创造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正如陈寅恪先生指出的那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因此,《宋朝卷》作者取名为《文治之路》,着重突出宋朝重视文治的制度设计、宋朝皇帝与士大夫的互动、宋朝士大夫的官宦与交游以及宋朝都市和商业的繁荣面貌等方面。
作者阵容强大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遴选各卷作者时进行了周密考量,作者均是在该断代领域的顶尖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黄朴民教授,是著名的先秦两汉军事史和思想史专家,撰有《秦汉统一战略研究》《文致太平:何休与公羊学发微》等专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严耀中教授,是著名的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古佛教史专家,撰有《二重奏:北魏前期政治制度》《佛教与三至十三世纪中国史》等专著。厦门大学历史系郑学檬教授,是著名的隋唐社会经济史专家,撰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唐宋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等专著。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陈峰教授,是著名的宋史专家,撰有《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研究》《宋代军政研究》等专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李治安教授,是著名的蒙元史专家,撰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元代政治制度研究》等专著。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冯贤亮教授,是著名的明清史、江南经济社会史专家,撰有《明清江南的州县行政与地方社会研究》《河山有誓:明清之际江南士人的生活世界》等专著。清华大学历史系仲伟民教授,是著名的明清社会经济史专家,撰有《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康乾盛世》等专著……如此强大的作者阵容,保障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策划目标的圆满实现。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作者均任职于高校或科研机构,他们从事这样一套历史普及丛书的写作,能够将自己长期研究的成果以活泼的语言呈现出来,回馈社会,体现了历史学者的社会责任感。
文笔优美,化晦涩为可读性
《印象·中国历史》丛书既然面对的主要读者群体为非文史专业的广大社会人士,自然要力求文笔生动,吸引读者。各卷作者在各自领域内有着深厚积累,因此在写作时可以做到深入浅出,收放自如,书中点睛之笔频出,令人忍俊不禁,却又回味无穷。
例如,《先秦卷》作者在分析“蠢猪式仁义”宋襄公的历史悲剧时,这样写道:
泓水之战的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襄公虽然算不得是一个叱咤风云的风流人物,然而在新旧社会交替中却具有象征性的价值。泓水之战标志着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基本特色的“礼义之兵”行将退出历史舞台,新型的以“诡诈奇谲”为主导的作战方式正在全面崛起;也标志着崇尚贵族精神的宋襄公等人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而擅使谋略的孙武等人正左右逢源。
这段话指出社会大变革之际,宋襄公身体已进入新社会,而意识还停留在旧社会,这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原因,发人深省。
又如,《宋朝卷》作者在描述宋太祖赵匡胤的宽厚性格时,这样写道:
一日,宋太祖游宫中的讲武池,其他人还没到,刘鋹(笔者注:南汉末代皇帝)就先来陪同,宋太祖于是赏赐他一杯酒。刘鋹疑心这是赐死的毒酒,不敢喝,而且还哭了起来,称他作一个大梁布衣足矣,希望皇上留下他的一条性命。宋太祖听罢,觉得好笑,便取过所赐之酒一饮而尽,另外再赐酒一杯。刘鋹的担心,并不为过,因为前代以类似方式鸩杀亡国帝王的例子太多,可宋家天子就是与众不同。其实,这种善后方式既体现了宋朝前所未有的包容气度,也是通过怀柔方式安抚新征服地区形势的上佳选择。
通过现代汉语对史籍原文的生动转述,相信读者对宋太祖的个人形象会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对宋太祖奠定的宽厚包容的“祖宗之法”也会有更加深切的体会。
再如,《清朝卷》作者在论述清代基层行政时,这样写道:
可是,这些官员一方面拿着极为低廉的法定工资,另一方面又掌握着极大的权力。仍以知县为例,他已经是本县内的最高长官,不光拥有行政权力,还有司法审判的权力。如今国外有一句流行的猫粮广告词:“喂饱你的猫,否则它就会自己去喂饱自己(Treat your cat before it treat it self)。”言外之意,如果你不把你的猫喂饱的话,它很可能会把你养的小鸡和金鱼统统吃掉。官员们做事的逻辑,与饥饿的猫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巧取豪夺,最后获得与权力相称的报酬。
通过引用一句广告词,就把雍正帝推行“养廉银”制度改革的背景交代得一清二楚。
以学术性为基础,言必有据
《印象·中国历史》丛书虽定位为历史普及性读物,但绝无信口开河、博人眼球之处,而是充分做到了言必有据,论从史出。丛书绝大多数页面都有注释,引用的史料具有高度代表性,准确而不流于烦琐;书后均附有大量参考文献,以常见史籍为主,同时吸收了学界新近的研究成果,便于读者按图索骥。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就一些历史上的争议问题,没有采取回避或模棱两可的态度,敢于提出独家见解;或未盲从于学界的通行观点,而是鲜明提出作者的看法。这些争鸣性的内容,是书中的一大亮点,无疑会加深读者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思考。
例如,《秦汉卷》作者在讲述秦朝“坑儒”时,列举了学界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方以张子侠、李开元、王立群等学者为代表,认为“坑儒”事件是虚构的、伪造的,秦始皇坑杀的主要是术士,而非儒生;另一方以王子今等学者为代表,认为汉朝史籍中关于“坑儒”的记载是得到历代学者高度认可的,又特别指出,所谓术士、方士和儒生,文化資质具有相通之处,依据当时的语境,术士指的就是儒生。双方依据的史料几乎完全一致,但解释却完全不同,那么究竟哪一种是正确的呢?作者明确指出,准确理解“坑术士”是判断整起坑儒事件是否可信的关键,通过仔细辨析《史记》《汉书》中关于“坑术士”“杀术士”的记载,得出这里的术士就是儒生的结论。又从逻辑上分析,秦朝以法家学说为指导思想,法家学者和秦朝的冲突可能性不大;黄老学派和法家有学术旨趣上的内在联系,兼之当时黄老学派学者大多隐退,故秦朝也没有坑杀他们的必要;墨家学派在秦朝时几乎绝迹,其他学派没形成气候;故坑杀的460余人,只能是儒生。这些分析证据坚实、逻辑完整,得出的结论令读者信服。
再如,《隋唐卷》作者在论述唐代田令问题时,对北魏及隋唐“均田制”这一名称提出强烈质疑。他通过征引春秋两汉的若干史料,分析了“均”字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指出北魏孝文帝诏书中提出的“均给天下之田”,不能理解为一种田制,而应理解为一种指导方针或原则。又通过新发现的宁波天一阁明抄本宋《天圣令》中《田令》和《赋役令》,指出唐武德七年(624)和开元二十五年(737)颁布的所谓“均田令”,都叫“田令”。并在这一小节的结语中自信地说:“总之,‘均田制这个学术问题,由于宋《天圣令·田令》附录之唐田令的面世,真相终于大白,现存的这段土地制度史,应予改写。”
白璧微瑕
该套丛书虽然优点很多,但也并非完美无瑕,还有进一步完善之处。
一是《印象·中国历史》起于先秦,止于清朝,一般书籍涵盖中国古代史的全部时段及全部王朝,但这套丛书的五代十国和辽朝、金朝在《宋朝卷》和《元朝卷》的相关章节中略为提及。五代十国上承唐末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下启北宋政治稳定的繁荣局面,为唐宋变革的关键阶段。且此时期,政权林立,王朝如走马灯般变换,一般读者恰对这段历史较为陌生。如能在《隋唐卷》最后或《宋朝卷》最初多着些笔墨,读者可能会对唐宋之际的政治和社会转型理解得更为透彻。
二是辽朝和金朝,是两个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辽朝和北宋长期对峙,占据了北方战略要地幽云十六州。金朝和南宋长期对峙,进一步将版图向南扩展至淮河流域。元朝实现中国大一统,正是在辽朝和金朝的基础上完成的。如在《宋朝卷》或《元朝卷》中为辽金两朝多留一点篇幅,那么读者将会对10—13世纪的中国历史有更加完整全面的认识。
三是《印象·中国历史》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着重突出某一朝代的主要历史特征,这自然是其主要特色和优长之处,在《秦汉卷》中,作者将秦朝和西汉作为书写重点,非常详尽深入,而对时段大致相等的东汉则一笔带过,读起来颇有意犹未尽之感。
四是《明朝卷》中,作者以地方绅士作为贯穿全书的主线,共分五章,在前两章概述了明朝政治变迁后,后三章均为明朝中后期及明末绅士的个案和群体研究,如专辟专门章节重点讲述明朝前期绅士则会更丰满。
当然,瑕不掩瑜,这些并不影响这套丛书的整体优点和价值。中国历史精彩纷呈,该套丛书必能进一步启发广大读者重新思考中国历史上那些值得铭记的历史断面,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