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纲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贡献和启示
2023-05-30江芸麓
摘 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临时宪法。其中有关民族政策的条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大的贡献,主要包括提出各民族一律平等;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帮助民族地区发展各项建设。这些政策的提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重要基础,对当今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共同纲领》;毛泽东;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金项目: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SY22003)
作者简介:江芸麓(1998- ),女,苗族,湖南麻阳人,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共同纲领》由毛泽东主持制定,其中的民族政策,是对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民族经验的基本总结,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由中华民族共同体衍生出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核心内容、基本内涵在新中国成立时提出并体现出来,具体表现在党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这几大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促进民族间团结。
一、《共同纲领》出台有关民族政策条文的历史背景
《共同纲领》于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规定了中国各个方面的方针政策。其中《共同纲领》有关民族政策条文制定的历史背景主要分为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平等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只有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才可能消灭剥削的资本主义制度,被压迫的民族才能站起来。无产阶级具有天然的优势,也是最有可能带领这些民族冲破压迫的阶级,因此在无产阶级取得胜利掌握政权后,要促进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并充分保障他们的平等权利。民族团结强调各民族无产阶级内部之间的团结,马克思、恩格斯曾号召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无产阶级也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使社会摆脱压迫、斗争,只有解放了全社会,最终才能让自己得到解放。无产阶级还需与被压迫民族团结,只有当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团结起来,形成一股合力,战胜资产阶级的力量越强大,越有可能取得胜利。在民族数量多的国家里,还要强调民族间的团结与联合,各民族具有一定的共性与个性,在尊重民族个性的同时强调民族的共性,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关乎民族利益面前要团结联合起来,民族团结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保证。
20世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俄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俄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内情况复杂,迫切需要正确的理论为指导,解决民族压迫问题,帮助国内摆脱困境。列宁认为实现民族平等必须通过革命的方式,经过探索实践,形成了列宁主义民族理论。20世纪初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紧张形势,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在水深火热的情况下,开始研究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其中的民族理论也得到探索和传播。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各项工作有待开展,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有待解决,民族问题是其中之一。于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为中国解决民族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促进了《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形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主张民族自决,主要原因有,一方面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自决浪潮的冲击,俄国革命经验和苏联模式的示范,共产国际集权体制的制约;另一方面清末民初中国政界和学界受联邦制思潮的影响。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对外必须“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1],对内“统一中国本部(东北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2]。除此之外,党还通过一系列决议、布告、指示贯彻民族自决主张。比如《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提出:“汉民与瑶民的民族平等,给瑶民以彻底的自决权。”[3]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党主张民族自决,建立联邦国家,基本按照苏维埃俄国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模式处理中国民族问题。与此同时,也在积极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之后,“民族区域自治”逐渐取代“民族自决”成为主要的民族政策。由于日本借“帮助民族自决”为幌子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中国共产党理论水平的提高、对国内民族情况日益了解,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央民族政策发生了转变。会议提出“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习惯”[4]。概括起来就是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少数民族可以通过委员会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联合起来建立统一国家等,这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转变的重要一步。后来,民族自决逐渐淡出党的文献。
然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逐渐发展,到1949年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1940年《关于回回民族工作的提纲》《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拟定,主要内容包括: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地方自治,承认并保证回、蒙民族在政治上同漢族享有平等的权利,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内容提供了借鉴。1945年10月23日中央发出指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5]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于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在乌兰浩特召开,会议通过的文件明确规定了自治政府的任务,即团结自治区的各族人民,实现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的彻底解放。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49年9月29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最终确立。《共同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其中的民族政策,是我们党经过28年的探索实践得出来的正确经验,是党对28年民族工作的总结凝练。
二、《共同纲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贡献
《共同纲领》中关于民族政策的条文一共有四条,主要内容有提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帮助少数民族人民发展建设,概括起来分为四个方面。
(一)提出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在新中国的筹建过程中,中共中央制定的《共同纲领》第五十条提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6]。
首先,反对人民外部和内部的敌人。毛泽东认为,各民族的团结是国内进行建设和各项事业胜利前进的必要条件。民族团结对多民族社会的命运影响深远。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等历史时期,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对中国各族人民实施压迫与剥削,使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灾难。毛泽东曾总结中国历史经验,帝国主义“过去敢于欺负中国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各民族不团结”[7]。后经过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浴血奋战,把帝国主义从中国这片土地上驱逐出境,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的胜利,国家实现了独立。因此,只有民族团结,才能战胜一切外来势力的入侵,实现国家独立和繁荣强盛。
其次,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新中国成立初期,旧的民族压迫制度已被废除,但是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作为一种观念仍然存在一些人头脑中,部分反动势力企图利用这些陈旧观念为新中国的统一和团结制造麻烦。一些破坏民族团结、妨碍国家统一的行为在少数民族地区时有发生,因此,要加强民族间的团结需要清除这些错误的民族主义思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党中央派出民族访问团,分别到东北、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分布区考察访问,宣传党的思想观念、党的民族政策,充分尊重民族群众意愿,关心他们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发展生产,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同时提出了要在报纸上根据事实,多写文章,教育党员和人民,从根本上肃清大民族主义思想,促进民族团结。
(二)首次将民族区域自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民族平等即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中央刚开始主张民族自决,再到提出中华各民族联邦,最后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些民族政策的转变是党经过一步步实践而做出正确的决断。新中国成立前夕,《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8]。以《共同纲领》为指导,党在全国开始推行民族区域自治。1950年,甘肃省成立了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东乡族自治县;同年,四川省成立甘孜藏族自治州;1951年,云南省成立峨山彝族自治县。各省各地区民族自治州、自治县开始建立起来,数量逐渐增多,各民族享有管理本民族事务、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民主平等得到了充分体现。
《共同纲领》还指出,各少数民族有“参加人民解放军及组织地方人民公安部队的权利”[9]。我国是多民族大国,各民族团结协作是最大的国情,在我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公安部队中有不少少数民族,他们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享受国家赋予的政治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捍卫祖国尊严,维护祖国稳定。
(三)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
由于多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别,有利于民族团结。
《共同纲领》指出,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10]。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語言文字方面,毛泽东提出少数民族可以自愿学习汉语,尊重他们保留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鼓励汉族干部学习当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强调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同时他认为改革民族落后习俗是民族文化进步的表现,要认真谨慎对待民族地区的改革。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可以改革的。但是,这种改革必须由少数民族自己来解决”[11]。民族风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时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这些需要少数民族干部带领当地群众来完成,外力不能强行改变,这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启示。因此,党在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相关措施时应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听取民族群众意见,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除此之外,党强调还要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各民族都有拥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保护各民族进行正常合法的宗教活动。
(四)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
民族繁荣是民族平等团结的基础。《共同纲领》提出:“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12]为此,党中央又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人们的幸福指数、社会满意度以及对党的路线方针的认同,均建立在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之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一直保持缓慢增长,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同时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各方面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落后,人们生活十分贫苦。针对此情况,党中央把改善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们要“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13]。毛泽东认为经济贫困、文化落后的地区难以达到和谐、稳定和团结,只有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来了,民族间的差距缩小了,民族地区的群众感受到了切切实实的利益,才是实现了事实上的平等。党和国家首先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入手,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他们极大帮助,然后范围逐渐扩大到东北、西南等民族地区。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相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改进,部分民族地区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飞跃。
第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按照《共同纲领》要求,领导少数民族进行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首先,重视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勇于摒弃落后腐朽的民族文化,从而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熠熠生辉,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巍然屹立。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14]。强调在遵循“双百方针”的前提下,在原有的民族形式和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可以对各民族文艺进行改造和创新。反对重视汉族文化而轻视少数民族文化的言论和行为,倡导各民族相互尊重其各自的文学艺术。其次,推动各民族文学艺术更深一步交流融合。为此,中共中央组织了多支文艺巡演队伍,到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文艺演出,队伍的队员由各民族文艺爱好者组成,队伍类型有文工队、放映队、摄影队等,队员分工合作,推动各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方式多样化、范围扩大化。每年国庆节,各个少数民族在天安门广场均有文艺汇演,其演出各具特色也浑然一体,向世人展现出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风格和同心同梦的格局,以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气息。
第三,帮助少数民族提高教育质量。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少数民族的教育整体水平比较落后,教育发展不太平衡,有些少数民族由于居住地地理位置偏远,很少与外界联系,教育几乎是空白。为此,国家首先在基础教育方面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帮助民族地区建立学校,保障适龄孩子的受教育权,扩大基础教育普及范围,提高教育质量。其次,建立了少数民族教育机构并完善相关制度。1952年4月,政务院对民族地区教育机构的具体运行等做了规定,民族地区根据这些规定做出相应的调整,教育机构职能逐渐完善。再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党在各民族地区设立了干部培训班等,提高了民族干部的知识文化水平以及实践能力,这些民族干部架起了中央与民族地区沟通的桥梁,同时又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共同纲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
第一,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工作也不可能取得如今的成就。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自觉肩负起民族工作,提出了处理民族问题的中心任务,并始终将民族问题置于重要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创建了新中国,成功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解決民族问题的道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根据《共同纲领》中的民族政策来处理民族问题,党的民族政策随着时代变化也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等理念不断被强化,深入到党的民族工作中,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尽管各民族人口数量不一,经济发展水平有高有低,风俗习惯有差异,其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需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反对任何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行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历代领导人在各种场合讲话中都强调民族团结,不断强化中华各民族是一体的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15]。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不断胜利前进的坚强后盾,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我们要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第三,要不断促进各族人民的全面发展。从《共同纲领》的序言,中国人民“变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16]。可知,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可参加管理国家事务,党将人民放在重要突出的地位,充分尊重了人民的权利。我们党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始终把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回顾以往的历史经验,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人民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主体作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个时间段各项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由此看出我们党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突出位置,充分关心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关心民族地区人民的各种需求,不断促进各族人民的全面发展,让民族地区群众更有归属感,以及作为中华民族其中一员而感到自豪。
第四,要始终强调依法治理民族地区。由于民族地区各方面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治理民族地区较为复杂,一方面要尊重各民族的习惯,另一方面要保证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安全,使其行为活动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民族工作的实践经验来看,依法治理是解决民族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共同纲领》作为一部临时宪法,体现了中国一以贯之的法治精神,为新中国宪法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构建了基本框架,为处理民族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有关民族问题的法律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党中央通过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开办学校、宣传等各种方式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法律意识,使民族地区群众能够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系统阐述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第五,要始终坚持发展理念,促进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关系着我国的繁荣富强,而且关系着我国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依据《共同纲领》指示,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优先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矛盾的减少,为国内各方面建设创造了一个稳定的环境。从改革开放到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民族工作也在与时俱进,根据民族地区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更好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在会议上多次强调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如今我们已经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做到了“一个民族也没有少”,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17]。我们应始终坚持发展理念,确保各民族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
综上所述,《共同纲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条件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而产生的,是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和政治蓝图,是中国共产党智慧的结晶。《共同纲领》中的民族政策,为新中国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产生了重要作用,对于今后的民族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充分认识《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贡献意义以及当今的时代价值,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33.
[3]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44.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五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21.
[5]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964.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67.
[7]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1.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67-768.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68.
[10][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68.
[1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5.
[13]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33.
[1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8.
[15] 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58.
[17] 习近平.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N].四川日报(数字版),2019-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