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数教学的另一种可能

2023-05-30刘正松

关键词:分数的意义小学数学

刘正松

摘要:针对“分数”序列知识教学屡见不鲜的尴尬和疑问,孔令春执教的《认识二分之一》一课,打破了关于“分数的初步认识”所有习惯的教学套路,做到了“结构呈现,整体建构”“精准表达,凸显本质”“突出实践,促进创生”,找到了分数教学的另一种可能,充分彰显了起点型核心知识“长程贯通”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起点型核心知识

小学数学知识点多而杂,不同的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中的意义和作用不尽相同。教师要选择具有根基性和生长性的起点型核心知识展开长程教学。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典型的起点型核心知识,它是学生数学学习中数概念的第一次扩展,后续“分数”序列知识都与其密不可分,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自然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一直以来,关于这一内容的教学争议此起彼伏。

一、“分数”序列知识教学的尴尬和疑问

争议不断,源于“分数”序列知识教学的现实尴尬和重重疑问。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主要认识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教学时,教师通常是这样引入分数的:“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半个。半个也就是二分之一个。”显然,这里的“二分之一个”和“4个”“1瓶”等一样,都是具体的“数量”。随后,便转向“分率”的表达:“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这里的“二分之一”表达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后续教学中涉及的每一个分数,都是“分率”的表达,不见“数量”的踪影。但是,这一阶段,学生认识的都是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表示一份(或几份)大小的“分率”和“数量”都是相同的分数,比如“一个圆的14就是14个圆”。加之,学生在练习时遇到的都是“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或“涂色表示分数”两类问题,一幅图对应一个分数。同时,学生在交流每个具体情境中的分数的意义时,进行的都是简约式的表达。这里,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平均分的过程,对结果的正确表述并未深究,常常让学生说出一个分数即可,并不分辨此时学生理解的分数是一个“数量”还是“分率”。因此,学生就这样模模糊糊地初步认识了分数。

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主要认识由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教学时,教师通常创设情境,图文结合地出示例题:把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此时,“有经验”的教师都会用一块不透明的布盖住盘子,引导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二分之一”。但当教师揭开那块布,将盘中的6个桃露出来后,画风突变:学生的答案又倒向“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六分之三”。曾听到一位特级教师的反馈:“在学校试教这节课时,班上近90%的学生给出的答案就是‘六分之三’,虽然我们已经做了精心的设计,但现状不容乐观。”问题出在哪里?看来,那块神奇的布是关键。用布刻意遮挡物体的个数,其实在无形中偷换了概念,使得学生根本没有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因为他们看到的就是一个物体。此时,学生只是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时所获得的认知回答了问题。自然,揭开那块布,真实的个数展现出来后,学生的思维就混乱了,或者说根本没有学会该如何思维。于是,学生只能在教师反复的强调中懵懵懂懂地再次认识分数。

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的后续练习中,出现了诸如“5分米=()/()米”“8角=()/()元”这样的题目。虽然在完成这样的练习前有铺垫,但思维的跨度之大可想而知。关键是,这里的分数又以具体“数量”的样态出现。仔细研读教材不难发现,安排这样的练习不是为了完善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更主要的是为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做准备。因为“小数的初步认识”是这样引入的:通过测量得到桌面长5分米,进而指出“5分米是5/10米,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试问:学生何以明白这里分数的意义?于是,很多学生只能在半猜半蒙间混过去。

到了五年级下册系统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直到第二课时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才正式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分数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但第一课时教学“分数的意义”后,练习中有“说出分数表示的含义”这类题目,其中有一题是“一节课的时间是2/3小时”。说句实话,对学生能回答“把1小时看作单位‘1’”,我是另眼相看的,甚至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诚然,生活中我们使用分数时更多的是用其“分率”意义,但如此不清不楚地教学,势必造成学生对概念的混淆不清。面对教与学过程中的种种尴尬和疑问,我不禁思考:分数教学,有另一种可能吗?

二、《认识二分之一》一课找到了分数教学的另一种可能

现场听到孔令春老师执教的《认识二分之一》一课时,我顿时眼前一亮,有一种惊艳之感。这种惊艳,源于孔老师的教学打破了我脑海中关于“分数的初步认识”所有习惯的教学套路,却恰到好处地回应了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关于“分数”序列知识教学的尴尬和疑问。分数教学,有另一种可能!

一是结构呈现,整体建构。把“分数的初步认识”分为两次教学,人为割裂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便于知识的整体建构。其实,“分数的初步认识”应把握分数意义的核心——“平均分的份数”以及“表示的份数”,至于平均分的物体究竟是什么,又有多少个,并不那么重要。厘清了这一点,“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必然会呈现不同的样态。孔老师创设“野餐活动时分食品”的情境,在学生将4個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同点:不管是什么食品,都是平均分成2份,每人拿其中的1份。基于这样的认识,孔老师顺势揭示“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教学过程就是这么简简单单、清清楚楚。基于已有的“平均分”经验,将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后,学生自然会说到每份的数量。但孔老师并未在数量上过多停留,甚至没有在黑板上留下任何关于数量的板书;而是话锋一转,直接追问三次平均分的相同之处,将学生的目光成功地引向“平均分成2份”和“每人分得1份”上。实践表明,当教师结构化呈现教学素材,并在比较中聚焦三次平均分的共同之处时,学生反而不再关注平均分的物体及其具体的数量,从而在初步认识分数时准确建构了分数的意义。而这一意义又是前后一致的,为后续学习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直至五年级归纳分数的意义做了充分的孕伏。

二是精准表达,凸显本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往往会在有意无意间忽略学生对每个分数实际意义的精准表达。说其有意,是因为教师觉得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分数的意义略显抽象。于是,在后续练习中,都是一幅图对应一个分数,在具体情境中,学生说出一个分数便得到认可,有时即使追问理由,也是一问一答式的。说其无意,是因为教师只会关注学生表述分数的意义时是否用上“平均分”,若学生只说“分成”,教师会即刻纠正。关注“平均分”固然没错,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不影响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因为在具体情境中,学生口中的“分成”就是“平均分”,只不过表达得不够严谨。问题是,不少教师没意识到完整表达的重要性,在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说出一个分数时,便认为其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其实,倘若学生不能明确所说的分数表达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那么,教师的教学是不到位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孔老师的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从开始的平均分三种食品,到比较三次平均分的相同点,再到揭示12的意义,她都引领学生反复地表述,并适度提供语言支架,帮助学生校正表述中不够准确的地方。学生在表述具体情境中的分数时,既关注了分的过程“把()平均分成()份”,也关注了分的结果“每份是它的()/()”,从而深刻体悟到分数的意义,有效发展了思维。显然,从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开始,就应强化精准的表达,通过语言的表述让学生体会这里的分数表达的是一种关系;同时,可以尝试将这种关系与学生先前学习的“倍”的知识关联,进一步凸显知识的本质,引导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精准地建构认知结构。

三是突出实践,促进创生。虽然教材将“分数”序列知识分散在不同年级展开教学,但分数的意义是不变的。学生初次建构分数的意义时,教师理应促进他们主动创生后续知识。这也是小学数学起点型核心知识教学的应有之义。但知识本身内隐的创生功能不会自然生发,需要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激活。无疑,突出实践,引导学生“用中学”“做中学”“创中学”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学生初步认识1/2后,孔老师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引导学生“用中学”。孔老师课件出示三幅图,让学生判断哪幅图中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这里,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知识直观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及时巩固了新知。第二个活动引导学生“做中学”。孔老师为每个学生小组提供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各一张,6个正方体、8个正方体的集合图各一张,让学生选择材料自主创造12。学生兴趣盎然,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个性化创作。展示时,学生的表现精彩纷呈,相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表达方法,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表达方法却又表示相同的意义。学生在交流、比较中进一步深化了对1/2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第三个活动引导学生“创中学”。孔老师出示1个三角形、4个圆的集合图、10个正方形的集合图,把它们分别平均分成3份、4份、5份,问学生每一份分别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这一问题引发学生自然的创生。学生清晰地表达出每幅图的意义,充分彰显了起点型核心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在课尾设计1/3、1/4和1/5的简单辨识,重点不是为了继续认识这几个分数单位,而是为后续学习预留一个接口。相信,有了今天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幾时必然更加顺畅。

孔老师执教的《认识二分之一》一课给我们的启示很多。我以为,这次成功的尝试,其意义不仅在于部分解决了“分数”序列知识教学一直存在的尴尬和疑问,还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的路径,即基于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度研读教材,尊重学生现实,在知识的发展逻辑与学生的学习逻辑之间寻求平衡,并勇于打破已成习惯套路的教学模式,找寻教学的另一种可能。

期待,在实践中找寻教学的另一种可能,成为每位教师的行动自觉。

猜你喜欢

分数的意义小学数学
从“施教者”到“引导者”的转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