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晚年关于工人政党报刊建设的思想
2023-05-30孙虹玉
摘 要:工人政党报刊建设是恩格斯晚年关注的重点。恩格斯针对欧洲工人阶级政党报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工人阶级政党报刊办报方向这一主题,通过总结历史经验,阐述了党的报刊要成为工人阶级的理论旗帜、党的报刊应是思想斗争的前沿阵地、党的报刊要发挥党内舆论监督作用、党的报刊要在风格上贴近工人和群众、党的报刊工作者要成为自觉的“战士”等重要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新闻观的重要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得到了坚持、运用和发展。
关键词:恩格斯;工人政党报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逻辑研究”(22BKS069)
作者简介:孙虹玉(1989- ),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不断发展、完善的。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日益走向垄断阶段。随着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扩大,资产阶级调整单纯暴力镇压的政策,更多采取分化工人阶级、使工人阶级腐化的策略。在资产阶级政党把控舆论话语权,用形形色色的思想学说影响工人运动走向的情况下,工人阶级政党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工人群众,保持其思想影响力和政治引导力,对于社会主义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至关重要。工人政党如何举办报刊杂志,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掌握工人群众,提升整个运动的理论水平、抵御资产阶级思想侵蚀,是很多工人阶级政党面临的现实问题。自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立于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高度,关注工人政党,尤其是德国社会民主党报刊建设问题,独自承担起维护和关注工人阶级前途命运的职责,因此,列宁高度地赞誉他为“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1]。他结合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现实实践的需要,写下《马克思和〈莱茵报〉》《给〈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的回信》和《给〈社会民主党人报〉读者的告别信》等多篇文章和通讯书信。在这些文献中,恩格斯在此前马克思和他本人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报刊诸多思想的基础上,针对工人政党报刊的办报方向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多个方面阐发他对工人政党报刊建设的深入思考,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形成正确的新闻观提供了思想泉源。
一、党的报刊要成为工人阶级的理论旗帜
党的理论是将工人阶级紧密团结起来的精神纽带,党的报刊在一定意义上标识和承载着党的理论。早在1847年,恩格斯就从一般意义上总结出党的报刊的任务,他认为其首要任务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驳斥和推翻敌对党提出的各种要求和论断。”[2]由此,工人政党报刊必然承担着两项重任:一是成为工人阶级政党表达立场观点的重要窗口,成为传播党的理论主张、指导工人运动、与资产阶级政党争夺话语权、塑造党的形象的不可或缺的渠道;二是同各种敌对势力作斗争、批判和揭露其真实面目、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逐场。恩格斯晚年通过回忆与马克思共同创办《新莱茵报》,来说明工人阶级政党报刊成为工人阶级的理论旗帜的必要性。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后就创办了《新莱茵报》,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附属机关报刊,用以宣传共产主义者同盟的主张、指导当时欧洲工人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重视《新莱茵报》,他们认为报纸是广泛发动和联系群众的便捷桥梁,报纸不仅能反映出群众每天生动活泼的新鲜动态,还能时刻掌握实践行动的活动局势,并使之成为自身的“喉舌”,为各种运动和工人阶级发声。同时,报纸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恩格斯曾提出:“当我们在德国创办一种大型报纸的时候,我们就有了现成的旗帜。这个旗帜只能是民主派的旗帜,但这个民主派到处都在各种具体场合强调自己的特殊的无产阶级性质。”[3]他们不仅是《新莱茵报》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而且亲自为报纸撰写稿件,从而使《新莱茵报》坚定地着眼于工人阶级及广大群众的立场,以解放工人阶级为自我终生奋斗的目标及职责,勇敢地揭露统治阶级的谎言阴谋,揭露资产阶级的“犹豫、畏缩和瞻前顾后”、说明德国资产阶级“怎样用自己的妥协一步一步地出卖了革命……”,成为“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高举遭到镇压的无产阶级的旗帜的唯一报纸”[4]。对此,顽固敌对势力普鲁士政府充满恐惧、仇视,不仅攻击《新莱茵报》是“一切可恶报纸中最可恶的报纸”,而且采用逮捕恩格斯等编辑、23次起诉报纸、驱逐马克思等多种方式,迫使《新莱茵报》停刊。《新莱茵报》在1849年5月19日用红色油墨印刷最后一期。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感到惋惜和愤恨,普鲁士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使他们放弃了自己的斗争阵地,但他们仍然坚定革命的理想,即便一时失利,依然“高举着印成红色的最后一号报纸的飘扬旗帜……”[5]。
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高度赞扬了德国社会民主党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坚持和传承了《新莱茵报》的精神内核。他认为《社会民主党人报》有着鲜明的工人阶级立场、坚持并维护了党的基本原则和行动策略,同时,他将资产阶级的死气沉沉同工人阶级的幽默活泼作显著对比,充分肯定了工人日常同警察的阴谋诡计作斗争时的乐观积极的革命精神。《社会民主党人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把与俾斯麦政府的《反社会党人法》作坚决斗争作为报纸的重大任务,积极传播党的思想理论和政治主张,为凝聚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搭建良好的文化平台。所以,恩格斯评价“《社会民主党人报》是德国党的旗帜”[6]。
恩格斯多次用“旗帜”一词来评价《新莱茵报》和《社会民主党人报》,这表明,在恩格斯看来,工人阶级政党的报刊应該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工人阶级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觉悟,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就能够发挥理论旗帜的作用,为工人阶级运动指明方向。
二、党的报刊应是思想斗争的前沿阵地
恩格斯将工人政党报刊视为工人阶级进行思想斗争的前沿阵地。因为,面对工人为谋求解放而开展的社会革命,资产阶级政权会采用一切手段、方式来污蔑、破坏,包括用巧妙包装的词句歪曲、阉割和取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舆论手段来分化和瓦解工人阶级。在这种情况下,工人阶级不仅面临着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的斗争,还面临着思想领域的斗争。在无产阶级正处于蓄力发展阶段的前提下,暂时无力与资产阶级相抗衡,并取得全面的、绝对性的胜利,因而只能一边蓄存实力,一边与资产阶级周旋斗争,各个击破以便达成最终目的。那么,与资产阶级的交锋必然是持久且艰难,与之进行的思想斗争也将是长久且反复,办好工人政党的报刊,坚守思想理论阵地,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开展经济斗争同样重要。因为报刊具有独特的功能,是物质斗争转变成思想斗争的产物,它能将活生生的血肉斗争变成激烈精彩的精神斗争,“把需要、欲望和经验的斗争变成理论、理智和形式的斗争。所以,报刊才成为文化和人民的精神教育的极其强大的杠杆”[7]。
开展思想斗争,既要用马克思主义掌握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也要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回应各种错误思潮、思想,抵御资产阶级思想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侵蚀。恩格斯认为,工人阶级政党报刊要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人阶级的阵地。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后,工人阶级进行的社会主义运动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正如恩格斯评价德国社会民主党所说,“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8]。开展思想斗争、推进社会主义运动,就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就要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恩格斯主要从三个方面说明党的报刊如何开展思想斗争。
其一,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工人阶级形成“阶级意识”、了解党的政策和策略。因此,党的报刊不能满足于简单地对社会发生事件的直白陈述,而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针对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度挖掘,党的报刊在报道人们日常生活过程中,一方面承载着对工人及广大群众进行教化的重任,另一方面则是同资产阶级及各种敌对势力的角逐场,坚决阻断错误思想的散播及侵蚀,坚守好主流思想阵地不动摇。
其二,党的报刊要成为工人阶级的“有益学校”。党的报刊是工人阶级认识、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它凝聚了党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想,新闻事业对于工人阶级而言,是向工人政党主旨观念靠拢的简易通道,马克思、恩格斯曾谦虚地表明,新闻事业对于工人阶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对于天性不怎么灵活的德国人而言,是受益匪浅的学校。办好党的报刊,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深入工人阶级队伍中,激励其为维护自我的切身利益和合法自由而斗争,将自由和革命的种子播撒到工人阶级中,从而提升广大工人阶级的理论素养,帮助工人阶级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和自身的历史使命。当然,由于工人繁重的工作任务导致其阅读时间有限,这种现状对于新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和理论功底作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育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项持久且不懈的艰巨工作。
其三,工人阶级政党报刊要成为回应反击资产阶级思想和舆论的阵地。面对资产阶级不断通过舆论攻击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工人阶级,党的报刊必须“捍卫我们的理论观点,反对在德国发表的种种无稽之谈……应该竭尽全力捍卫,特别是在报刊上捍卫我们的每一个观点”[9]。同时,决不能在党的报刊上发表一些荒谬、错误的言论。针对瑞士社会主义者路易·艾里提埃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周刊《柏林人民论坛》上发表的,关于巴枯宁主义历史的文章歪曲了第一国际反对巴枯宁的斗争,恩格斯表达了不满,他对资产阶级报纸歪曲历史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谴责,他指出报刊可以有不同的立场,但不可以扭曲客观事实,恩格斯通过讨论党的报刊在思想斗争中的作用,阐明党的报刊应该坚持党性原则,成为真理的传播者和捍卫者。
三、党的报刊要发挥党内舆论监督的作用
党内舆论监督是形成党内民主的有效形式,是促使工人政党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工人阶级政党是在探索中发展,准确判断形势、科学制定政策、抵制错误思想干扰和营造党内共识,离不开党内民主。党的报刊在党内承担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凝聚共识的职能,是党的中央领导核心、党的基层组织以及基层群众之间不可替代的沟通桥梁,因而党的报刊可以成为党内民主的实现渠道。
恩格斯非常重视党的报刊在发扬党内民主和舆论监督方面的积极效应。1885年,俾斯麦政府提出了一项损害人民利益的航运津贴法案,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议会团有意投赞成票,恩格斯察觉此事后,决定通过党内舆论的力量来使党团改变意图。《社会民主党人报》将党内不同意见以声明的形式向全党通报,通过党内的激烈讨论,使全党认识到同意通过航运津贴法案是错误的机会主义,最终促使党团的思想保持统一,在国会上对航运津贴法案投了反对票。由此恩格斯称赞《社会民主党人报》“绝不是党团的简单传声筒”[10],也表明了党的报刊代表的是全党意志的言论机关,其有责任并有权力带领党员群众对党团的言行进行监督和批评,及时纠正非主流的思想侵蚀,在基于党内民主的前提下实现思想的统一。
1891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开始弥漫机会主义思潮,为彻底肃清这种拉萨尔主义的残余思想,恩格斯在《新时代》周刊公开发表马克思在1875年撰写的《哥达纲领批判》,继而引发党内领导人和《新时代》周刊之间的冲突。针对此事,恩格斯一方面继续坚持党的领导机关对党的“所有出版物保持着并且应该保持着相当大的道义上的影响”[11],即思想政治上的影响;另一方面强调党报和党员群众有权对党的领导人进行监督,防止其偏离“党的精神”,作出错误决策。恩格斯之所以在《新时代》周刊上发表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正是要使机会主义的错误暴露在全党面前,使拉萨尔主义的残留问题引起全党重视,使全党在讨论中形成共识,防止德国社会民主党丧失原则、向机会主义让步,同时也加强党的团结,制止宗派主义错误地蔓延。对于在党的报刊上暴露党内存在的问题是否会“给敌人提供武器”的质疑,1891年1月恩格斯致信给《新时代》编辑卡尔·考茨基,指出在党刊中公开党内斗争并不会“给敌人提供武器”,一个敢于刀刃向内、自我批评的党,其内在强大的勇气和决心所衍生的巨大能量,不仅促使敌对势力心生敬畏,也是该党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恩格斯两次通过党的报刊来批判党内的错误倾向,表明恩格斯把党的报刊视为发挥党内民主、实现舆论监督的有效渠道,认为党的报刊在实现党内民主监督、保证党的决策科学化、提升党自我防错纠错能力上具有重要作用。
四、党的报刊要在风格上贴近人民大众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人政党的报刊应该贴近工人日常生活,反映并关切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这是党性的直接体现,也是工人政党办报办刊的基本方向。恩格斯在回顾《社会民主党人报》的办报历史中总结了该报的经验,高度赞扬了《社会民主党人报》工作上的成绩。《社会民主党人报》因应对德国《反社会党人非常法》而在国外创办,为了能够向德国国内工人阶级宣传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主张,报纸在编辑、发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因此《社会民主党人报》在国内工人中有很大影响。恩格斯曾十分赞同该报的办报风格,不仅对它们流畅严谨的流通程序给予了肯定,更是对其贴近大众生活、不忘革命初心的坚定立场表达了欣喜之情,《社会民主党人报》体现了社会民主党人高度娴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曾一度成为社会民主党人精神面貌的象征。1892年,当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新时代》杂志改为周刊之后发行量逐渐下降,恩格斯反思后,曾告诫倍倍尔不要放弃杂志原有的两大特色:一是理论性强;二是密切關注读者的需求,加深与读者间的联系。同时,他还提醒时任编辑的考茨基:“编辑部应该设法使杂志对读者更有教益和吸引力”[12]。
恩格斯认为,党的报刊面向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必须在风格、形式上符合工人和劳动群众的需要。恩格斯坚决反对报刊“枯燥得要命的格调”,提出要竭力使报纸变得有生气。他在回忆《新莱茵报》的办报经验时,表明了对报纸语言风格的态度,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报纸的语言风格不必太严肃或是激烈,应展现轻松客观的叙述语调;在面对敌人或反动势力时,应采取极端鄙视的态度,用嘲笑或讽刺的语言来对待,不必愤愤不平,短兵相接。1882年,恩格斯在给倍倍尔的信中明确表示:“要使用讽刺和讥笑的方法去稍微缓和一下自己那种义愤填膺的腔调,因为这种腔调如果不是变得枯燥无味,就会愈来愈走向极端,那时它就变得荒谬可笑了”[13]。他批评了《萨克森工人报》缺少扎根群众和服务群众的态度,批判了《萨克森工人报》高高在上凌驾一切的文风,称其“明显地表现出德国文学家所特具的无限优越感”[14]。
恩格斯重视党的报刊的风格,是基于实现工人政党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基本职能的需要,同时凸显了对工人政党办报基本立场的重视,实际是明确了无产阶级政党报刊要坚持的人民性原则。
五、党的报刊工作者要成为自觉的“战士”
将党报的领导权掌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这是工人政党报刊必须坚持的办报原则。而这一原则的实现,不仅需要制度的保证,而且需要办报实践的主体自觉,这对于党的报刊的工作人员在政治上、理论水平和工作作风上提出了很高要求。
恩格斯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者掌握报刊领导权这一原则。1879年,在致倍倍尔的信中,恩格斯明确指出:“党的机关报必须由站在党的中心和斗争的中心的人来编辑”[15],在《给〈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的答复》中,恩格斯强调了掌握报刊领导权的重要性,他认为党报工作者不能局限于掌握写作本领和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党内担任领导职务,在培养自身坚强性格和忠心向党的决心时,把握党刊的斗争条件和方式,积极投身于实践的战斗中来。由此可见,恩格斯重视党的报刊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但更重视的是政治素养,包括坚定信仰、对党忠诚、有斗争经验等。他提出的党的报刊工作者在政治、业务和作风上的要求,蕴含着“政治家办报”的指向。
那么,党的报刊工作者如何达到上述要求呢?恩格斯突出强调了两个方面:
其一,加强理论学习。恩格斯认为,党报工作者首先需具备坚实的理论功底。1881年,在致伯恩施坦的信中,恩格斯极力打消他离开《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的念头,他担心伯恩施坦一旦离开,《社会民主党人报》的刊物立场必然随着考茨基由于理论上的犹豫不决而发生动摇,从而违背了坚决进攻的革命初心。在全面考察《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的工作中,恩格斯指出该编辑部存在的首要问题,即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清晰认知和正确理解,也直接导致了《萨克森工人报》所撰写的文章严重偏离工人阶级的政治立场。恩格斯认为《萨克森工人报》所代表的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在基础理论的理解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的欠缺:一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缺乏正确的理解,以致在宣扬及维护的过程中存在方向性的错误;二是对于特定时期发生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历史事实缺乏敏锐性,以致无法将理论基础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所以,党的报刊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传播,首先是报刊的工作人员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科学方法为指引分析现实经济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分析资产阶级的各种言论,才能是党的报刊担当起教育、引导工人阶级的责任。
其二,全面把握党的工作实际。恩格斯在全面审视和分析《萨克森工人报》的工作中发现,由于编辑部对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形式缺少正确的了解和客观的判断,导致《萨克森工人报》所发表的文章在内容上严重脱离实际,带有大量的幻想。关于对工人运动的认识,恩格斯认为《萨克森工人报》有两个典型的误区:一是陷入英雄主义的幻想中,妄想仅凭一腔热血和勇气来取得工人运动的胜利;二是缺乏深入工人内部的实践尝试,在无法准确把握革命形势的同时,也忽略了党进行斗争的一切条件,其结果必然与革命的预期背道而驰。恩格斯认为,要办好工人政党报刊,编辑人员不能抱持随意的想象和单纯的热情,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要树立大局观,关注党的工作的历史进程和现实全局,同时也要关注特定历史阶段上党的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把握现实生活的主要矛盾及其多种表现,充分认识党的工作中面临的“障碍物”,从而使党的报刊真实反映党的事业及其要求。
恩格斯晚年关于党的报刊建设的思想虽然散见于短篇文章和书信,但综合起来看,从党的报刊的任务与功能、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对象等多个方面,回答了“工人阶级政党报刊建设的方向”这一根本问题,突出了党的报刊建设的重要原则及其要求,突出了工人政党报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人群众、实行党内舆论监督等方面的重要地位,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恩格斯关于党的报刊建设的思想汇入中国共产党人新闻观的思想源头,在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百年实践中得到了坚持、运用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政治家办报”“开门让党员和群众参加办报”“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新闻媒体必须坚持开展正确的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新闻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党媒姓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等重要思想,无疑是恩格斯前述思想的时代回响,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经典作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作出的新概括、新表达。在当代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伴随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深化改革,恩格斯关于党的报刊建设的思想必将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中继续焕发出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8.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0.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4][5][6][10][1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11,400,400,396.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9.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9.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09.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12.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7.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16.
[15] 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