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实传说类成语典故的当代阐释
2023-05-30芦春艳
【摘要】 为应对工具理性侵占价值理性、泛娱乐化削弱社会认同等问题,史实传说类成语典故需要研究者在当代话语背景下,与时俱进地观照其永恒的精神价值,要注意通过回归原典、理清典故内涵流变过程来还原历史真相;并结合事件背景、历代评价给出辩证客观的当代评价;适当引经据典增加当代阐释的深度广度,而对于与当代话语背景不相适应的内容,则应注意提炼阐发其中的思想精髓。
【关键词】成语典故;当代阐释;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6-002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6.008
基金项目:2022年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项目编号:LJKMR20220823)“构建中国叙事体系背景下的文学典故话语转换研究”。
成语典故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语言载体。成语在其形成、积累、传播的过程中,不仅积淀了炎黄子孙的生活志趣、生命体验、生存智慧,还集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标准、道德评判、价值追求,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与信念的高度浓缩。而当前以商业文明为核心的消费文化,使得中国传统以农业文明为核心的话语体系不断被消解,传统思想文化观念不再具备原有的影响力,出现了“工具理性侵占价值理性、泛娱乐化削弱社会认同”[1]等问题。与之相关,成语典故的阐释则出现了内涵空泛化、意义模糊化、本质虚无化等问题。因此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成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解决话语转化和当代阐释问题。这就需要研究者在当代话语背景下,与时俱进地观照其永恒的精神价值[1],使其更好地展现中国人民的智慧创造、信仰追求,更加生动地传播中华民族的精神。成语典故因结构精巧、语义精炼、富有寓意,在语言的发展演变、文化的传承中被大量保存下来。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以讲述历史史实或民间传说为内容的成语,因其故事性较强而在当代的文化传播过程中被广泛运用。对这类成语在进行当代阐释时,如何能在准确叙述历史真相或传说原貌的前提下,对典故的内涵进行既忠实于本意,又富有当代价值的阐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准确叙述历史真相
对成语内涵的正确理解,是遣词造句、撰写文章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成语典故进行当代阐释的重要基础。因而,正确解读和阐释以史实和传说为内容的成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回归原典还原史实,二是注意典故内涵在成语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演变。
(一)回归原典还原史实。由于受短小精悍的四字结构所限,以历史事件为内容的成语,通常是截取史实中的一个关键细节,或选取重要人物、事件结局等信息来构词。而这种构词方式就要求成语典故在运用和阐释过程中,回归原典还原历史事实。以成语“髀肉复生”为例。原义是指由于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了起来;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虚度时光、无所作为。这则典故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2]30刘备与曹操交战失利后投奔刘表,五年之间生活安逸。髀肉复生这个细节使刘备意识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骑马征战,时光不觉飞逝,却壮志未酬,于是不禁感叹落泪。通过典籍原文可以看出,髀肉复生这则成语在表达“虚度光阴、无所作为”之意时,侧重于表现对壮志难酬的感叹。因此在解释这则成语的基本含义时,需参照《三国志》中所记载的事实。刘备感叹髀肉复生的细节,是其胸怀匡扶汉室之志的外在表现,因而可从这则成语中挖掘出中华民族对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品质。
(二)注意典故内涵演变。由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语言文字随着历史变迁也在不断丰富发展,一些词语在实际运用中会发生语义的变化,比如词义的扩大或缩小、情感色彩的变化等。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与历史典故相关的成语其内涵相对稳定,但有时也会因为与某个重要的人物相关,或某个颇具影响力的事件的发生,而使成语典故的内涵发生变化。此时就需要在理清成语典故内涵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当代阐释。以成语“不合时宜”为例。原义指不符合当时的情况或社会潮流,含贬义。该成语出自班固《汉书·哀帝纪》:“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2]42汉哀帝自言因误听黄门待诏夏贺良等改变年号和帝号等建議,本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定,但却没有应验,因而明白这些人的话违背义理法则、不符合现实情况。汉哀帝这番话有自省之意,所以成语“不合时宜”也因所产生的语境而自然带有贬义。如果就此对该成语进行当代阐释,则应侧重从经验教训的角度阐发,指出注意考察现实情况,让言行与时代潮流相符的重要性。但“不合时宜”这个成语,又与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则轶事相关。南宋费衮《梁溪漫志》“侍儿对东坡语”条记载:“东坡一日退朝,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2]42被苏轼引为知己的王朝云给出的“不入时宜”的评价十分符合苏轼的行事风格。王安石变法时,苏轼看到新法施行给百姓带来的损害,便上书反对,结果遭到贬谪;待到变法失败,苏轼回朝高升,他却又反对旧党腐败、为变法者说了些公道话,因此而再次被贬。可见成语“不合时宜”虽然最初不出自苏轼,但却因朝云机智幽默的回答,以及与苏轼性格命运的高度契合,而更具影响力。因此,对这则成语进行当代阐释时,不应仅止于《汉书》中所载史实,还应引入苏轼不计个人得失荣辱、心怀百姓,不畏朝堂倾轧、心怀公正的生平事迹,从而展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高尚品质和人格精神。如上所述,准确叙述史实类成语的内涵,不仅要回归原典,从典故出处入手详尽解读,还要注意成语典故在流传过程中因重要人物或事件而发生内涵变化的现象,对变化前后的典故进行全面的解读,认真辨析其内涵,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全面地对成语进行当代阐释。
二、辩证客观评价史实
辩证客观地评价历史,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所谓“盖棺未必定论”,不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评价者本身的立场、胸襟、格局、视野的限制,都可能使同一历史事件获得存在差异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而由于成语中存在以史实为内容的典故,这就使得评价史实这个原本属于历史学领域的问题,成为了成语典故当代阐释研究所要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注意结合背景客观评价、辩证看待不同评价。
(一)结合背景客观评价。任何事件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发生的,因此只有将事件还原回当时的历史背景,才有可能客观地评价史实。否则就会在评价中出现苛求古人的现象,进而使得典故的当代阐释缺乏客观性。以成语“萧规曹随”为例。原义指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该成语典出《史记·曹相国世家》:“(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2]638萧何去世后,曹参继任相国之职。他对萧何生前制定的政策法规未加改动,全部遵照执行。而当时朝中对曹参的这一做法颇有质疑,对此曹参向汉惠帝解释道:“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2]638曹参认为,刘邦与萧何平定天下后,根据汉初的国家形势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使得政局稳定天下太平,惠帝因而可以达到“垂拱而治”的境界,所以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国才是上策。的确,自秦以来战乱不断,到西汉初年,国家经济凋敝、人口锐减、国库空虚,汉高祖因而推行了休养生息于民的政策。由此可见,曹参沿袭旧制施政清静与民休息的做法,体现出的是高度的智慧与定力。他充分领会到刘邦与萧何所制定法规的意图,也不因他人的质疑而有所动摇,因而使得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定。因此,在对这则成语进行释义时,就不能只局限于遵照、因循之意,还应阐发其中体现出的曹参的格局与高度、智慧与定力。
(二)辩证看待不同评价。如前所述,受时代背景及评价者自身情况的影响,同一历史事件有可能获得存在差异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因此在评价史实时审慎辩证地看待不同观点,才有可能得出相对客观公允的结论。以史实为内容的典故在进行当代阐释时,也应注意这一问题。以成语“江东父老”为例。原义是指因自己的失败而感到羞愧。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2]272项羽垓下被围,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突围到乌江时,乌江亭长劝他东渡卷土重来,但项羽却觉得自己所带领的八千江东子弟无一生还,无法向父老交代,最终自刎于乌江。对于项羽之死,历代评论不一,唐代杜牧《题乌江亭》诗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3]64-65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项羽应该忍辱负重,回到人才辈出的江东发展壮大队伍,重整旗鼓再决胜负。而北宋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一诗则发表了不同见解:“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4]67-68王安石认为,楚汉相争多年,将士征战疲惫不堪,项羽四面楚歌大势已去,即便江东人才济济,恐怕未必有人愿意追随项羽再兴征伐。同是乌江自刎,杜牧与王安石的观点截然相反。杜牧看到的是项羽性格中的弱点,认为即便深陷绝境,也不应轻言放弃。而王安石则从战争局势出發,指出了项羽失败的历史必然。二人观点各有侧重,但都建立在对史实的合理分析之上,也都具有启发意义。因此,在对这则成语进行当代阐释时,不必争论不同评价的高低,而应注意从探讨失败原因的角度引导读者获得启发。综上所述,对史实类成语的当代阐释,需要建立在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这不仅需要将事件还原回历史背景当中给出评价,还需要多方参考不同时代、评论者对同一史实的看法。
三、关注普遍精神,注重与时俱进
成语典故中集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念,但由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沧桑变化中,不同时代的思想观念、行事风格都各有特点。因而在对成语进行当代阐释时,也应注意历史事件与当代语境之间的差异,在与时俱进中阐发成语中所蕴含的普遍精神,注意通过对成语中普遍精神的揭示来完成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之间的赓续传承。
(一)着重阐发普遍精神。成语典故中积淀了炎黄子孙的生活志趣、生命体验、生存智慧,而时代总是不断向前发展,在解读和阐释以史实为主要内容的成语时,应注重阐述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而不应拘泥于古人的形式做法。
以成语“悬梁刺股”为例。原义是指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悬梁,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2]661刺股,是指苏秦,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2]661为了避免打瞌睡影响读书,孙敬和苏秦采取了头悬梁、锥刺股两种不同的方法,从中能见出他们立志苦学的精神。但在解释该成语时,应注意史书中的描绘是否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毕竟“悬梁”与“刺股”都会对学习者造成伤害得不偿失,并非是勤学善学者所应采取的正确方法和策略。
再如成语“塞翁失马”。比喻虽然暂时遭受损失,却也许因此得到好处,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典故出自《淮南子·人间训》,边塞的老翁丢了马,他反倒觉得未必是坏事,其后所丢失的马果然带了另一匹马回来,但此时塞翁又觉得这不见得是好事,果然其子在骑这匹新马时不慎摔断了腿,但此时的塞翁又说这也未必不好,随后胡人入侵边塞,健壮的男子都在战场上九死一生,而塞翁的儿子因为腿有伤残,反倒能够保全。在这则故事的最后,《淮南子》中议论道:“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5]232书中注意到了祸福之间的相互转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但《淮南子》中仅对祸福转化的高深莫测表示了感叹,却并未作进一步的解释与分析。而在对这则成语进行当代阐释时,则可以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解释祸福转化的原因。
(二)引述经典补充阐述。短小精悍是成语在形式上的最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同时也限制了其在表意上的充分程度。以史实和传说为内容的成语在表意上受这种形式上的限制最为明显。所以应还原出成语中史实的全貌,进而以事件为依据,阐发其所蕴含的智慧经验、人文精神或哲理意蕴。但成语典故的当代阐释工作不应仅仅止步于此,当代阐释的意义不仅在于使成语在当代语境中得到正确的释义,更在于通过对其中普遍精神的揭示来完成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之间的赓续传承。因此在对成语典故进行当代阐释时,应适当引述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的内容,这样在使阐释更具深度广度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文化上的继承与发展。以成语“悬梁刺股”的阐释为例。这则成语首先要阐发典故本身所包含的勤勉好学之意,而作为当代阐释也应指出注意学习方法和策略的问题。但如果仅限于此,便会显得阐释单薄、说服力有限,因此可适当引述古人关于学习的名言加以充实。如在阐发勤勉好学之意时,引用汉乐府《长歌行》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韩愈《进学解》中的名言“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6]590等,来进一步说明中华民族有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在进一步指出要注意学习方法和策略时,可引用明代胡居仁《自题》中的名言“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指出真正的勤奋并非流于形式,而应注意效率、持之以恒;还可引用《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7]18、朱熹“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等名言,指出有效的学习,应是注意学与思相结合,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再如成语“塞翁失马”的阐释。这则成语出自《淮南子》,但其中对祸福转化的阐释还不够充分,因此可引用《老子》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论述,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对祸福相互转化道理的相关阐发。再进一步引用老子的观点“反者道之动”,即事物发展到了极限,就要走向反面这一道理,来进一步揭示祸福转化的原因所在,最后在此基础上再引用儒家的“中庸”思想,启示读者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在适度原则的基础上,保持事物的良性发展态势。综上所述,在与时俱进中阐发成语中所蕴含的普遍精神,一方面需要注意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事件与当代语境之间的差异,进而对典故中蕴含的思想精华进行富有時代性的解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来增加成语典故内涵阐释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解读典故内容来发掘和展现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
总之,为应对工具理性侵占价值理性、泛娱乐化削弱社会认同等问题,在对史实传说类成语进行当代阐释的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回归原典、理清典故内涵流传演变过程来还原历史真相;并结合事件背景、历代评价给出辩证客观的当代评价;适当引经据典增加当代阐释的深度广度,而对于与当代话语背景不相适应的内容,则应注意提炼阐发其中的思想精髓。成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研究者在当代话语背景下,与时俱进地观照其永恒的精神价值,使其更好地展现中国人民的智慧创造、信仰追求,更加生动地传播中华民族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李俊丽,雷晶晶.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话语转换研究——以成语典故为例[J].品位·经典,2020,(04):20-22.
[2]宦荣卿.中国成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
[3]胡可先.杜牧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汤坚点校.吕氏春秋 淮南子[M].长沙:岳麓书社,1989.
[6]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作者简介:
芦春艳,沈阳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文学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