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指导下的纪录片字幕翻译
2023-05-30王涛
【摘要】 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国于思想文化领域的沟通交流日益频繁,来自不同地区的各色文化理念汇聚一堂交流碰撞。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好的字幕翻译能让本国观众尽情欣赏优秀外国作品。本文以功能学派目的论为指导,将纪录片RBG(全称:Ruth Bader Ginsberg;中文名:《大法官金斯伯格》)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字幕翻译所采用的翻译技巧与实现的功能。
【关键词】字幕翻译;目的论;《大法官金斯伯格》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7-010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7.031
一、引言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与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政策,中外文化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的国外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占据人们的视野。电影作为一种承载思想文化的有力媒介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喜爱,而电影字幕翻译则构成了电影沟通文化交流桥梁与纽带的重要一环。纪录片(Documentary)是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实例为创作素材,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以引起人们对于某一特定主题的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字幕翻譯从属于翻译学研究并构成其重要分支。虽然国外学者对于电影字幕翻译的研究起步较早,并已经形成了较规范的体系与标准,但国内对于该方面的研究尚未建构起足以广泛指导字幕翻译实践的理论体系与评价标准,对于字幕翻译与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功能学派目的论简述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卡特琳娜·赖斯在当时翻译学界被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所统治的情况下另辟蹊径,在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翻译批评的限制与可能性》)中首次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联系起来,提出了以原文和译文功能为首位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形成了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雏形[1]。这一大胆创新不仅为当时的翻译学界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朝气,还为后来功能学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984年,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在与她的合著的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Skopos Theory Explained(《翻译行为的通用理论:目的论阐释》)中提出,译者在翻译中的参照物不应该是对等理论所关注的原文与其功能,而是翻译在目的语环境中所想达到的交际功能[2]。弗米尔摆脱了原语中心等值论的桎梏,创立了功能学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行为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原则(Skopos rule)”,翻译行为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之后,贾斯塔·赫兹·曼塔里(Justa Holz-Manttari)提出了“翻译行为”的概念,认为翻译行为不是单纯地翻译单词、句子或篇章,而是引领目的明确的合作,跨越文化障碍,使得以功能为导向的交际行为得以成功[3]。另一位功能学派的领衔人物,克里斯蒂娜·诺德认为翻译应遵循“功能加忠诚”的原则,其定义为:译者应以生成符合译者设定的翻译目的论要求的功能性译文为目标,并同时尊重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合法权益[4]。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包括三条准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信原则(fidelity rule)。其中,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核心,即译文的翻译应由其翻译目的决定。连贯和忠信原则从属于目的原则,并互相反映:连贯原则要求译文须符合读者实际情况,并为读者所理解;而忠信原则强调原文和译文间必须有一致性和连贯性。
三、英文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特点
(一)字幕翻译简介
字幕翻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在当时有声电影兴起的背景下,为了使电影产品走向国际化,人们发明了为电影画面添加字幕文本的方法,代替了费用昂贵的配音过程[5]。通常来说,作为一种与其他文本翻译截然不同的翻译形式,字幕翻译一般只存在于影视作品或电视节目的翻译之中。在网络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通过新媒体途径传播的影视作品构成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而对其字幕的翻译则是沟通两种甚至多种文化之间积极互动的桥梁。现阶段我国的字幕翻译仅有一部分在中央电视台上映的影视作品由国家译制局翻译并制作而成,互联网上的大部分影视作品都由民间各个字幕组包揽下来,他们有的是为了营利目的制作销售,也有相当一部分由爱好者组成的字幕组单纯是“为爱发电”,抱着想让更多人看到这部优秀作品的心愿完成并制作电影字幕翻译。而这种现象一方面为我国观众带来大量优秀国外作品的同时,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大量经翻译的影视作品质量良莠不齐,漏译、错译更是时有发生。因此,字幕组翻译人员水平的有高有低造成了网络作品字幕翻译质量的参差不齐,这一客观因素已成为限制纪录片翻译质量的主要因素。而国内译界也尚未形成较为严谨的官方的字幕翻译指导体系与评价标准。提高从业译者水平,加强对字幕翻译研究的重视程度无疑是提高影视作品字幕翻译质量的题中之意。
(二)字幕翻译特征
字幕翻译作为一种独特的翻译体裁,大多只存在于视听翻译或者屏幕翻译之中。一般来说,同一屏幕的一次字幕时间应该在一到三秒之间,其内容应包含一到两行文字,其字数应保持在35个字符之内。而由于播放设备屏幕尺寸的限制,一行字幕无法完整展示的内容也应限制在两行以内,字体大小与格式也应根据目标受众的观看习惯有所不同。与一般的文学作品相比, 影视作品的翻译对于对白自然和语言清晰的要求更高[6]。此外,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的数据表明,观众阅读目标语字幕的速度一般要慢于影视作品中人物台词相对应的讲话速度。这也就使得字幕翻译的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读者的阅读速度与接受度,在表达形式上采取简单易懂的词汇和句式,并在大部分影视作品中采用较口语化的方式进行字幕翻译。
四、英文纪录片RBG与其字幕翻译中目的论的应用
(一)英文纪录片RBG概述
英文纪录片RBG (全称:Ruth Bader Ginsberg;中文名:《大法官金斯伯格》)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鲁斯·巴德·金斯伯格 (Ruth Bader Ginsburg)的传奇一生。影片通过鲁斯人生中的一系列大事件向观众讲述了她的人生历程:从小时候父母亲作为美国第一第二代移民的经历,与他们以身作则教会女儿独立自强的观念,到成长历程中养成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优良品质,这也与后来鲁斯考取哈佛大学法学院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有密切联系。在哈佛法学院,鲁斯结识了此后陪伴并鼓励她一生的伴侣马丁;毕业之后,鲁斯成为著名的女权律师,为争取美国女性平等工作机会、受教育权利和发展方面做出杰出贡献。随着鲁斯作为女权律师赢下的官司越来越多,她也声名鹊起,变得越来越为美国人所熟知。而在鲁斯于美国最高法院的六个上诉案件中赢下五个时,她也真正赢得了当时美国法律界的尊重,并为自己迎来了为美国女性做更多事情的机会:成为法官。在美国前总统卡特的推动下,鲁斯于1980年任职于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法院,并积累下更高的声望。在1993年时任总统克林顿提名新任联邦最高法院法官期间,鲁斯的丈夫马丁为鲁斯的竞任奔走于法律界和学术界,并做出了显著的功绩;而鲁斯本人与克林顿的会面使其深深为鲁斯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并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位联邦最高法院女性大法官。鲁斯担任大法官的任期里,美国历经了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和特朗普四任总统,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鲁斯始终如一地秉公执法、勇于发声,坚持为人权平等事业而奋斗并做出巨大贡献。即使是在最为混乱的特朗普时代,立场中立的鲁斯也被法律界看作是秉公平权的一盏明灯。鲁斯的一生中历经丈夫患癌症以及自身两次患癌症等重重困难,但她仍旧能做到坚守岗位,永不退缩。而在当代美国,鲁斯不仅仅是律政界的传奇,更成为大众文化争相追捧的偶像,年轻人将她的头像穿在T恤上、背在背包上,甚至文在身上。
(二)目的论在RBG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学派目的论强调翻译作为一种目的性较强的活动,其翻译方法与策略应由其想要达到的目的所决定。作为一种体裁较为特殊的翻译形式,字幕翻译的目的是跨越文化环境和语言的鸿沟,将优秀的原语作品原汁原味地呈现给目的语观众,并使其感受到原作所承载的精神内核,这也与字幕翻译的初心不谋而合。因此,在目的论指导下进行字幕翻译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例1:I ask no favor for my sex. / All I ask of our brethren... / is that they take their feet off our necks.
譯文:我不求获得性别优待/我所求的/只是男性同胞把踩在我们脖子上的脚挪开。
分析:作为片中鲁斯本人所说的第一句话,影片开场便振聋发聩地抛出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平权主义宣言,这句话引自19世纪废奴主义者和男女平权倡议者萨拉·摩尔·格里姆克 (Sarah M·Grimke)的名言。这样做好处有三:其一,开篇点题,将整部作品的主旨开门见山地展现给观众;第二,用鲜明的观点和立场引起观众好奇心,吸引其继续观影的兴趣;最后,还与影片中第一次上诉到最高法院后鲁斯在法庭上的陈词形成前后呼应。而在影片的字幕翻译中,这句引自前人的名言被分为三小句,随着鲁斯的娓娓道来呈现给观众;她的语气并没有多么铿锵有力,而是不急不缓、十分平和地讲了出来,仿佛并不是在法庭上对充满不公的事实进行控诉,而是老师在对着学生不慌不忙地讲道理。对于这句经典台词的翻译,译者采用直译的方式,力图将原作者平静有力却又饱含悲怆地对这不公世道的控诉完完整整地传达给中国观众;相信观众在观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会对鲁斯开篇这句话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例2:so for parents, Cornell was the ideal place to send a girl. / If she couldn’t find her man there, she was hopeless.
译文:因此对家长来说,康奈尔是女孩的理想选择/要是在那儿她还找不到另一半,她就没救了。
分析:这句台词是晚年鲁斯在接受节目采访时,对早年父母将她送入康奈尔大学就读的回忆。如今身为美国常春藤名校的康奈尔大学对于当时社会的美国家长来说,最吸引他们的却是其高达4︰1的男女比例,而这也能从侧面印证当时的美国社会长期存在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家长们并不把女儿进入学校学习当成孩子提升自我的途径,反而将学历作为将来女儿出嫁的“隐形嫁妆”。而这一现象也是造成后来鲁斯决心考入哈佛法学院学习法律,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这一不平等观念的契机。这句台词在节目中虽然引得听众开怀大笑,但可以想象在当时这是多么可怕的情况:所有人都把这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想要提出异议则根本无处发声。针对这句台词的翻译,译者采用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式,用符合中国观众思维模式的地道汉语句子和表达准确再现了原文的含义;用“在那儿”“另一半”和“没救了”这些颇具口语化色彩的汉语表达,将当时人们心中对于性别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原汁原味地展现给中国观众,让观众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能深切体会到,在鲁斯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这种改变人们心中刻板印象的行为到底有多难实现,也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例3:but it’s when she learned how to burn the candle at both ends.
译文:这段经历也让她学会了起早摸黑地工作。
分析:这句台词是鲁斯的朋友回忆就读于哈佛法学院时期,鲁斯不得不在完成自己学业的同时照顾孩子和患病的丈夫,而这段经历也成了后来鲁斯没日没夜工作、奋战在平权事业第一线的起点。对于这句话的字幕翻译需要考虑到句中的英文习语“burn the candle at both ends”,即“一根蜡烛两头烧,起早贪黑地干”。如果这里采用直译的方法处理成“蜡烛两头烧”的形式,那么就会对观众的理解产生一定阻碍,因为字幕翻译不同于传统文本翻译,一闪而过的显示时间往往没有办法让观众细细琢磨其中的含义,译者需要在考虑到译文实际目的的前提下处理原文。译者采用意译的方式,将译文作归化处理,不仅使原文承载的意思完整地传达到目标语环境中,还能让读者切身体会到当时鲁斯的辛劳并拉近观众与人物距离的功效。
例4:The gender line / helps to keep women /not on a pedestal, / but in a cage.
译文:性别的界限/使女性/无法受到尊重/而是被禁锢在牢笼里。
分析:这句话是鲁斯作为辩护律师在最高法院的法庭上多次陈词的其中一句剪影,影片中用当时的法庭原声和依次排列的特殊字幕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根据这些每次都经由鲁斯之手精雕细琢的语句和当年法庭上声音不大却坚定无比的鲁斯原声,观众似乎能穿越时间隧道回到当年威仪森严的最高法庭上,看着这位身形瘦小却始终用坚定不移的声音质问这个国家最高裁决机关的女性,感受她那份不屈的精神和笃定的信念。而对于这句台词的翻译也与以往追求尽可能口语化表达的字幕翻译策略有所不同;其翻译应该根据法庭陈词的严谨性采用恰当的表达。在这句台词中再次出现了一个英文中的习语表达,“on a pedestal”意思是“把……当偶像崇拜”,鲁斯在这里使用这句习语不仅恰如其分地描述出当时的美国社会和法律是如何明面上保护实则暗地里剥夺女性本应具有的平等权利的,还与后文的“in a cage”形成和谐的对比句式。译文在这里采用了意译的方式,虽然将原文的含义准确无误地传达给了中国观众,但却丢失了其中难以言说的神韵,具体的处理和表达有待商榷。这也是翻译从业者时常需要面对的境地:总感觉差了点什么,但却又说不出来具体是什么。英语原文在句式和用词上都和谐优美,还具有一些音韵美感,但翻译成汉语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了,这也是翻译的一大遗憾:“信”“达”“雅”很难同时兼顾。
五、结语
飞速发展的综合國力不但使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备受瞩目,还在国际政策上更加开放包容;中国优秀文化的“走出去”和世界各国缤纷各异文化瑰宝的“引进来”是中国文化恒久有序繁荣发展的必然需求。在功能学派目的论的指导下,本文以纪录片RBG为语料和研究对象,探讨了纪录片电影字幕翻译中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和与之相应在翻译过程中需采取的方法与策略。根据上文的研究过程现可得出以下结论:其一,纪录片字幕翻译与以往传统文本翻译存在较大差异,译者需根据翻译目的灵活采用翻译方法;其二,字幕翻译中应更多倾向于采用口语化表达,以提高观众接受度并改良观影体验。
参考文献:
[1]Katharina Reiss.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St. Jerome Pub., 2000.
[2]Katharina Reiss, Hans J. Vermeer.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Skopos Theory Explained[M]. St. Jerome, 2013.
[3]Holz-Manttari, J. Translatorisches Handeln: Theorie und Method[M].Finland:The Academic Bookstore, 1984.
[4]Nord,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李靖,王宇.基于文化翻译观的英文纪录片字幕翻译[J].林区教学,2016,(09):66-67.
[6]王璐雯,龚小萍.浅析国内外英语影视作品字幕翻译研究现状[J].现代交际,2018,(16):78-79.
作者简介:
王涛,男,汉族,河南安阳人,河南理工大学翻译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