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动态对等理论下看美版《甄嬛传》的字幕翻译
2016-12-14芦敏
芦敏
【摘要】最近,《甄嬛传》经重新剪辑制作之后登陆美国,却没有受到想象之中的热捧。《甄嬛传》在美遇冷,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字幕翻译有着很大的关系。《甄嬛传》的成功之处在于原汁原味的还原了清代传统宫廷文化,古香古色,台词考究,而英文字幕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导致韵味尽失,这是《甄嬛传》在美遇冷的重要原因。本文从动态对等理论下探讨了美版《甄嬛传》的字幕翻译,以网友们热议的几处字幕翻译为例,分析了翻译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美版《甄嬛传》;字幕翻译;动态对等;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研究背景
美版《甄嬛传》登陆美国著名视频网站Netflix,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字幕翻译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贵妃”、“贵嫔”、“贵人”、“常在”翻译为First attendant和Lady(注:二者皆可作为对高级餐厅服务员的称呼),甚至有人翻译为:“always here(常在)、so expensive(贵人)”。另外,华妃英文名为“ConsortHua”(配偶华),霸气全无。原剧中“嬛嬛一袅楚宫腰”,一语双关。奈达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65)[1]。
二、经典字幕翻译
1.原文:常在
译文:First Attendant
Attendant在《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中的定义是“(加油站、停车场、更衣室等的)服务员,侍者 An attendant is someone whose job is to serve or help people in a place such as a petrol station,a car park,or a cloakroom.”这个词指的是在加油站、停车场、或衣帽间等场所服务或工作的人,是一种职业。“常在”是皇帝后宫众多“妻子”中的一个等级,与Attendant这个词所指的意义大相径庭。笔者认为Odalisque这个词用来表示“常在”是合适的。Odalisque的意思是(奥斯曼宫廷中的)女奴隶,婢妾,表示宫廷中地位低下的婢妾,符合“常在”在大清后宫中的地位和身份。从广义上来说,奈达的“功能对等”和“动态对等”还是在强调信息的对等,并且重视译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功能对等和动态对等为不,同语言结构之间的转化提供了对等原则(刘军平2009:145)[2]。在这个层面上考虑,笔者认为这个词还是比较合适的。
2.原文:惊鸿舞
译文:Flying Wild Goose
Goose这个词在《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中的定义是“1.web-footed long-necked typically gregarious migratory aquatic birds usually larger and less aquatic than ducks2.a man who is a stupid incompetent fool3.flesh of a goose(domestic or wild)”从这几个意象可以看出,goose这个词完全没有惊鸿舞的美感,而且,这个词还有表示人愚蠢的意思,用goose来表示惊鸿舞中的“鸿”,完全不能展示出惊鸿舞的舞姿轻盈优美。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来看,这个翻译没有做到“对等”,在意义和形式上都没有做到对等。笔者认为,Swan这个词可以用来代表“鸿”。Swan是天鹅的意思,在英国,卓越的诗人或歌手可以与天鹅作比,“惊鸿”指姿态轻盈飘逸,样貌佳美的女子,Swan同样可以表示女子轻盈飘逸,从意义上实现了对等,所以笔者认为,Swan这个词是很合适的。
3.原文:华妃
译文:Consort Hua
Consort这个词在《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中的定义是“在位君主的配偶 The ruling monarchs wife or husband is called their consort.”明确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是在位君主的配偶,配偶的意思是妻子或丈夫,皇上的配偶只能有一个,那就是皇后。“华妃”是皇上的妃子,因此不能用“Consort”。《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中对于“concubine”这个词的定义是“(旧时的)姘妇,情妇,妾 In former times,a concubine was a woman who lived with and had a sexual relationship with a man of higher social rank without being married to him.”从这个意义上来看,“concubine”比“Consort”更适合,所以笔者认为将“华妃”翻译为“Concubine Hua”比较合适。
三、结语
字幕的翻译对于国外观众对电视剧《甄嬛传》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奈达的对等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非一一对应的“绝对等同”,即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在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审美习惯时,应寻求的是意义对等,关注“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而非对等语、同一语。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在今后的翻译中,多了解目的语和源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联系,力求实现“对等”,并且使译入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
参考文献:
[1]郭建中,2000,《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刘军平(2009),《西方翻译理论通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