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项目学习的设计与教学实践
2023-05-29张伟娜黄语晨
张伟娜 黄语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笔者所在学校自建校起,便崇尚用全人教育的理念,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撬动学生的无限潜能,帮助他们实现成长。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认识自己、认知世界是他们从自我走向社会的重要内容。家作为孩子生活的第一场所,是每个人的自我投射,我们尝试站在多面镜前,看到的其实是同一个自我,当自我折射到不同的家庭成员中,我们可以看到千变万化的自我。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决定探寻家的路径,将“家”确定为我们的项目主题,通过家感受爱,了解爱,表达爱成为了我们的课程脉络,以怎样表达对家的爱为驱动性问题,采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引导孩子在与自我、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中去了解家、表达爱,从而促进认知的发展、思维的提升和知识能力的促进。
一、设计跨学科学习项目
一年级的学生社会性发展正处于道德发展的启蒙期,是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的形成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儿童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活动着的儿童不断建构他所认知的环境。对于刚从幼儿园上来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如何正确认知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基于这样的思考之后,笔者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对跨学科的项目学习进行初步设计。
1.组建教师团队
在制定初步的项目实施方案之后,我们组建以语文学科为主学科,融合数学、道法、英语、戏剧、美术和书法等多学科融合的项目组,语文学科负责人为牵头人,统筹实施项目。
2.确定项目主题及驱动性问题
各个学科组的老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科特点,以任务和问题为导向,从社会、自我、自然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确定符合本学科学习内容和核心素养的项目学习主题和内容,经由头脑风暴,确定本次跨学科学习项目以“家”为主题,贯穿多学科,并确定项目驱动性问题——如何表达对家的爱?围绕项目驱动性问题,界定项目的大概念“家”,提出问题“什么是家?”对于没有上学的学生来说,和家人一起生活的物理空间是家,上学之后,教室校园就是一个家,而当走出校园,和同伴一起走向自然的时候,生活的家乡就是他们的家,再将范围扩大,祖国就是他们的家。随着家范围的扩大,爱的范围也在扩大。但一切爱的源头是爱父母、爱家人,父母爱、师友情是奠定爱国主义情感初始价值观的根基,因此,在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项目组以我和我的小家为主轴,通过拓展家的概念,丰富家的内涵,将学生对家的认知扩展到校园、家乡和祖国。
二、跨学科学习项目实践展示
1.项目开启
“我爱我家”以《门开了》儿歌为开启。通过阅读儿童诗,录制《门开了》家人回家的视频,让学生们在项目开始就初步理解“家”是什么,家人带给自己的幸福感和家带给自己的温暖。项目开启周,我们将语文学科、道法学科、英语学科、戏剧学科、美术和书法学科融入进来,注重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让学生们从多个维度理解家的样子,了解家是什么。项目开启之后,每个学科根据本学科的特色和教学任务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生活趣味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2.项目推进
以语文学科为例:通过故事、儿歌、绘本增加学生的生命体验,进行良好的心理建构,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首先阅读古诗《游子吟》让学生学习唐代诗人孟郊与母亲的故事感受母亲如春天和煦的阳光那般明亮温暖,从而感受母爱的伟大。再通过阅读方素珍的《爱这个字》这首儿童诗理解在一个家中,每一个人爱家人的方式,关心他人的方式也是不同的。以此让学生们初步了解感知家人爱我们的方式,并学会去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最后通过林武宪的儿童诗《鞋》深层次理解家是我们的每个人的港湾,我们享受着家带给我们的温暖。在进行文本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借助《我爸爸》《妈妈发火了》《朱家故事》《我家是动物园》等绘本故事帮助孩子加深对家的认识,提升对家人的了解,为表达和交流做铺垫。
文本《门开了》学习之后,让学生完成《我爸爸》的学习单,从爸爸是什么样子的,把他不一样的特点画出来,并画一画你觉得爸爸最棒的时候,说一说和爸爸之间的故事。《游子吟》之后让学生完成《妈妈发火了》的学习单,从“在家里,妈妈会为什么事情发火呢?你有让妈妈开心的办法吗?并说给妈妈听。”
学习完文本《爱这个字》之后,召开由孩子组成的家庭会议,并根据学习单的提示就“为了家的幸福美好”而要承诺做到以下几点。”最后通过学习文本《鞋》,阅读《我家是动物园》,绘画我家的家庭成员。最后在文本学习之后,再次召开家庭会议,回顾爱的承诺书。
在学生们对自己的小家、校园有了了解之后,我們号召学生们和同伴一起走出小家踏出校园,走向自然,进行一次秋游活动,在活动中发现松山湖的美景,了解松山湖的发展故事,增加对松山湖的了解。活动结束之后,全班举行一次松山湖摄影展,学生们可以就自己拍摄的照片进行讲解,说一说照片背后的故事。
当学生对家的概念建构在小家、校园和家乡之后,我们为了进一步筑牢学生们的家国大情怀,我们发起了一次红色研学参观的倡议书,让学生们在周末的时间和家人一起去红色纪念场馆了解革命故事和红色文化,知道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红色研学结束之后,我们让学生们根据研学过程中的所见所想,做一份剪贴报,借助拼音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学生们对祖国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又开始了《木兰辞》的文本学习。我们首先对《木兰辞》的文本进行细致的讲解,让学生们对花木兰的故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又通过观看《花木兰》的系列电影,最后通过创造系列花木兰绘本考察学生们对《木兰辞》的理解。与此同时,我们发布《花木兰》舞台表演的演员人员招募,选拔一批有兴趣深入学习《木兰辞》的学生进行舞台展演,将学生们对《木兰辞》的理解用展演的形式表现出来。
3.项目成果展示
本次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以终为始的项目进程中,项目成果展示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将预期成果与过程生成成果相结合。通过创设一个“我爱我家”的主题展厅,并将展厅分为“我家是动物园”“我和校园”“我和家乡”“我和祖国”四个分馆,通过悬挂、张贴、陈列的形式将学生们的作品呈现出来,让学生直观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做到作业作品化,作品艺术化。
在展览过程中,我们坚持学生本位的理念,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可以像艺术品一样展览出来,而且还要让作品“讲话”。学生们通过介绍《我爱我家》的小书、我房间的一角手工作品、花木兰系列绘画作品、红色研学剪贴报等训练自己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培养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锻炼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的能力;通过书写“家”字了解汉字的起源,理解家的内涵,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知道汉字文化的源远流长;通过《花木兰》展演,让学生们看到同伴的变化自己的成长,感受因为学习而带来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充分发挥项目化课程发挥的育人功能。
三、项目评价及反思
1.项目评价
在对项目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设定既指向项目成果的终结性评价标准,也制定指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标准。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项目组通过过程性评价来衡量学生对家的理解和对表达爱的方式的掌握程度。根据过程性评价内容,老师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及时调整特定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监控项目化学习的活动进度。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语言沟通、团队合作、参与程度、学习态度以及个人变化等进行评价,并针对这些评价内容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我们也对项目的项目成果进行评价,从写绘家庭小书、拍摄松山湖、制作家庭一角的手工制作品、花木兰绘本、展演等形式评估学生对家的了解和爱的表达,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
2.项目反思
在结束“我爱我家”的项目学习之后,我们也对项目进行了反思。一是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有限,不管是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动手能力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主观能动性较弱,需要家长和老师时时引导和帮助。二是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既要以终为始,预设项目成果,也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反思,始终要把作为项目学习的主体,将学生的过程体验、情感成长作为项目推进的重要的动力。三是既要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也要关注学生成长的需要。在开展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既要关注本学科在进行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科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同时也要關注学生内在成长的需要。
责任编辑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