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天河区第一实验小学融合教育实践模式

2023-05-29潘国芳

师道·教研 2023年5期
关键词:特需融合家长

潘国芳

随着国家促进融合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出台,近年来普通小学特殊教育需求学生(以下简称“特需生”)逐年增多。基于普小融合教育普遍面临特需生障碍类型多样、融合教育资源匮乏、教师融合教育素养不高、课程难以满足特需生教育需求以及部分家长不接纳特需生的困境,广州市天河区第一实验小学在制定融合教育规划、营造融合环境、建设融合教育师资队伍、协同育人融合模式和融合课程等方面进行了近七年的探索,不断完善学校融合教育机制和支持体系,进而提高融合教育的质量。

一、制定学校融合教育总体规划

(一)成立融合领导小组,明确融合岗位职责

为了有效推进学校融合教育的发展,学校成立由校长做组长,德育副校长主抓,包括德育主任、教导主任、心理教师、资源教师、骨干融合教育教师的融合教育领导小组,并形成了“特教专家——学校领导——资源教师——心理老师——班主任——科任教师”的融合教育管理梯队,明确各层级成员的工作职责,做到“分层管理,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二)优化资源教室建设,布点融合教育班级

学校借鉴了相关学校的优秀做法与经验,整体规划和精心设计资源教室,并设有专职资源教师,配备了丰富的软件和硬件设施设备,形成较为成熟的运行机制。

学校明确每个普班最多安置2名特需生,并酌情减少班额。优先安排优秀的、有爱心、有经验的教师担任融合班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同时,学校以资源教室为中心,在每个年级设置试点融合班,由资源教师和班主任共建融合班,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学校融合教育发展。

二、营造良好融合教育生态环境

特需生进入普校,除了要面对其自身的特殊性,还有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学习方式、周围环境等适应问题。因此,学校以特需生为本,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营造良好的融合环境。

(一)营造良好的学校物理环境

学校首先着力于物理环境的改善,如在校园内,建设无障碍设施和设置视觉提示;在教室内,布置结构化的物理环境,让特需生能平等、充分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二)营造校内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校通过资源教师引导和绩效、评优倾斜等激励措施,让教师在了解特需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真诚接纳每一个特需生,具有开展融合教育的信念和责任心。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特需生与普通学生之间要建立互助、互学的同伴关系。学习小组、特色融合课等活动增加特需生和同伴之间学习、了解的机会。

学校定期组织开展多种融合活动,为特需生提供充分参与和展示的机会,使特需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普通生懂得尊重生命、体会“融合”之美。

(三)营造良好的家长支持环境

普通生家长了解并接纳特需生是融合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学校将家庭纳入学校融合教育管理体系,引导家长更好地支持学校融合教育工作,实现有效的家校沟通、相互支持和通力合作。例如,学校利用家长会等活动,提高家长对学校融合教育的了解;让乐于接纳特需生的家长做家委,充分发挥家委的组织和领导作用;举办融合教育讲座,更新家长的教育观,提高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接纳度;等等。

(四)营造良好的社区接纳环境

在满足特需生即时需求的同时,学校还考虑到特需生在社区中的生活。因此,学校、特需生家长和社工联合在社区开展融合宣导,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了解特殊人士,并能真诚接纳他们。

三、打造专业的融合教育师资团队

(一)专家指导团队的精准化指导

学校聘请专家指导团队对教师进行分级分类的融合教育专题培训,指导教师掌握面向特殊需要儿童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教学策略、课程调整策略等内容。还定期邀请专家入校支持,指导资源教师和普通教师设计融合课程、处理学生的行为和情绪问题等。

(二)各类研学活动,提升教师融合教育素养

学校除了请专家培训教师,还定期开展校本融合教研活动,承担各类融合教研、跟岗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融合交流研讨活动,让教师有更多机会进行融合教育示范课、教学案例分享等,提高教师融合教育素养。

(三)实践与研究相结合,建设研究共同体

学校以教科研为先导,引导教师在实际融合工作中发现问题,通过教科研解决问题。资源教师带头,精选普班教师,通过问题驱动,对特需生情绪行为问题处理、融合课程开发、融合班级管理、特需生同伴关系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学校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融合教育课题和参加各类融合教育比赛。学校注重以课题、比賽为载体,形成融合教育团体,进而提高教师们融合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专业成长的共同体。

四、开发融合课程,提升融合教育实效

(一)学科补救课程。在使用统一教材,执行普通学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坚持根据特需生身心特点和实际能力。科任教师主要对课程结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作业设计、教育评价等内容进行课程调适,进行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教学。同时根据学生情况,对特需生进行抽离上课。

(二)特需课程。主要是根据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理念,资源教师在个案评估的基础上,根据个别化教育计划确定需干预的内容。课程分成小组课,小组课程主要是开设生活适应、社交游戏、绘本阅读、手工绘画等课程。课程设计流程为:个案评估、形成个别化教育计划、形成随读生特需课程建设方案、编制学期特需课程教学计划、实施主题教学、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

(三)主题式艺术融合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结合音乐、游戏、手工、戏剧、绘画等人文学科,结合特需生的感知和表现能力,通过寓教于乐的艺术活动,促进特需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创造力、学习知识、锻炼肢体、学会模仿和自我管理等。

责任编辑黄铭钊

猜你喜欢

特需融合家长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特殊需要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环境创设策略探讨
特需医疗何去何从?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