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渐进式”群诗教学路径的设计与实践
2023-05-28何蕾
摘要:古诗教学借助感知、朗读、比较、拓展等方法让学生多元体验古代诗歌的文化底蕴;从诗歌精讲课型、诗歌朗诵课型等操作性课型学习古代诗歌的解读路径;从意象、语序、句式、音韵、情思等具体角度感悟古代诗歌的人文情怀。学生通过渐进的思维过程整体品析、立体解读诗歌的内蕴。
关键词:核心素养 渐进式 群诗教学
何蕾,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临平第三中学教师。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文学感受力和文学功底的媒介,也是学生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载体。然而局限字、词讲解,缺少审美体验等常见现象让古诗教学面临诸多困境: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视野浅显。学生的诗歌学习陷入固化思维:翻译和背诵。古诗的深度学习、趣味创造成为纸上谈兵。在常态教学中,古诗教学存在教学方法老套、教学内容单一和教学情景缺失现象。以此,笔者尝试探究古代诗歌学习的有效路径。
一、以律导读,借典会意:任务驱动下的古诗要素理解
(一)平仄相对,抓住格律
古代诗歌的体裁按照形式划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按照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按照内容划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边塞征战诗等。不同的体裁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设计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韵律、诗意、格调。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
李诗押韵如“秋”“流”“州”都押平声韵,同时一二和三四平仄相对,但因为绝句中也有“一、三、五不论”,因此有些并不完全相对。每首词的平仄押韵并不相同,根据词牌确定。一般为上下片,有词牌名,有的有题目,有的没有题目。根据古诗词体裁分析平仄特点,形成格律等方面的初步认知。围绕活动任务,指导学生分析具体作品的格律特点。
(二)整理典故,贯通古今
典故表达诗人所言所悟,增加诗歌文化韵味。以教材中部分典故为例,从多个维度进行整理,帮助学生掌握典故精华。围绕典故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对内容中所涉及的社会背景进行补充,助推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如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典故涉及三国时期的相关背景,教师鼓励学生对时代特点进行条理性概括,师生共同探讨用典的原因和作者的情感追求。
(三)鉴赏手法,成果展示
学生除了理解表现手法的概念,还需将具体手法和作品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落”在具体的作品中,学生通过整理归纳、展示讲解等方法进一步提高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认识。“自主探究+成果汇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并获得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就感,
(四)揣摩意象,以声析情
“古诗”中的意象看似只是景物,其实是以含蓄委婉的方式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象在不同的诗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却有大致趋同的象征义。
【案例呈现1】
《江南逢李龟年》——落花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学生分析记录:“落花”正是江南暮春时节。草木萧瑟之景触目皆是,正当此时杜甫碰见李龟年。旧友相见,甚是熟悉。怎料两人處境却如此相似,悲叹之情油然而生。“落花”借“落”之景暗示诗人的“落”之经历,不需直言便已清楚明了。
《己亥杂诗》——落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学生分析记录:凋零之花看似萧条无生机,而诗人却赋予她无限的生命力,化作春泥也要滋养一方花草。自我牺牲和奉献的精神一目了然。
围绕“落花”和“落红”,师生一起探讨意象的异同点。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思维深入挖掘意象的诗境含义,帮助学生提高分析意象并解读诗歌的能力。以相同的方式继续思考其他意象的异同,比如《登飞来峰》中的“浮云”和《雁门太守行》中的“黑云”等等。除此之外,同类意象的作品梳理和常见意象的积累也是学生整理归纳的学习任务。
在意象分析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指导学生的诗歌朗读。从朗读的形式、朗读的声调、朗读的情感等方式开展课堂上的古诗朗读活动,借助于朗读视频等多媒体渠道,帮助学生知其意,读其声,悟其情。
二、立诗意译,能动解读:作文实践启发下的古诗内容探究
根据诗歌的内容,用文字描绘出画面,是诸多古诗鉴赏的常见题型,如阅读吕南公的《忆西村》描绘出“畦垄弯环延果菜,笭箵参互献鱼鳅”的画面。古诗教学品鉴意象、还原意境,是揭开古代诗歌体例面纱的一部分,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局限字、词讲解,缺少学生审美体验的教学困境该如何破解?笔者在讲授《十五从军征》时,做了如下实践并进行规律性总结。
(一)创设实践语境
【案例呈现2】
师:《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今天我们学习的《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讲故事·我最行”。
生:讲故事?讲故事!(面带笑容)
师:请你发挥想象,扩充细节,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的片段。
(思考成文中……)
师:谁先来讲给大家听?
生:我来!我15岁就出去当兵了,80岁的时候才回到故乡,头发已经很长很长并且花白……
根据学生分享,相同的素材被演化成一个个具有不同侧重点、亮点的故事。教师乘胜追击继续引导学生对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并且评选“讲故事”大王。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教师借助不同的教学手段,在古诗教学中寻求创新和突破。
(二)追踪差异评价
课堂分享典型的故事内容,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研讨活动,为同学的作品提供修改建议。根据讨论的结果,组长将其形成文字总结。教师引导学生从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中总结讲好故事、写好叙事诗的规律性方法。学生相关梳理如下:
1.细节刻画:描写老兵归来的院落环境等处可增加细节描写,还原场景,重塑意境。2.生动语言:运用饱满生动的语言,使诗歌文字变得细腻、饱满。3.真切情感:揣摩字里行间的情感,渗透在文字中。4.适当留白:切记生硬翻译,让文字变得灵活、有生命力。5.文从字顺:注意文字内部的逻辑条理,达到“通顺”的基本要求。
在大家总结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强化规律性、常态化的方法。然后,运用以上的评价标准帮助已有作品进行修改,达到相应的水准。
(三)呈现修改路径
【案例呈现3】
909班陈同学《十五从军征》作品:
十五岁的我便参了军入了伍,直到如今年老体衰,我才回到了家乡。路上,遇到了一个同乡人,问他我的家里还有什么人吗?那人说:“那一座座坟墓可以告诉你答案。”回到家中,发现已经物是人非,孤零零的我只能望着远方深思。
学生评价1:将回家后的场景具象化,强化经典场景,让读者头脑中形成“物是人非”的具体印象,而不是停留在某一个概念。将其视觉感受到沧桑、颓败之感用文字呈现能够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所以建议他增加此处的场景描写。
修改作品1:我踌躇着推门而入,惊动野兔从墙洞逃出,野鸡扑棱着从横梁上飞走。我凄然环顾四周,庭院中生出野谷,井台上满是野葵菜。我情思牵动,伸出手,生疏地做起饭来,只是想问该送给谁呢?
学生评价2:原文的文字呈现还停留在简单翻译,虽然适当的留白可以营造不一样的氛围。但是,适当锤炼语言和细节刻画,也是能为作品增色。
修改作品2:我蹒跚地走在回乡的路上,景物依旧,近乡情怯,忽遇阡陌间耕种的妇女,我忙问她,家中还有什么人。她远远一指,我循迹望去,只见青松柏树掩映下座座坟墓引入眼帘……
杭州近11年古诗词阅读考试中“意象”和“意境”的考查涉及到了8次,面对这一考查趋势,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并且让语言趋向于诗意性、生动性。追踪差异评价环节,教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多次目的性修改拓宽认知面。
三、聚焦作品,梳理线索:多维分析下的典型诗人经历梳理
知人论世是诗歌解读的普遍方法,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梳理前,可做“李白”案例引导,如下:
(一)具体作品中的地点变换
李白作品集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渡荆门送别》《送友人》《行路难》等。
通过具体作品的地点梳理,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并在比较分析之后思考诗人大致的活动范围、地域特点和风土人情等。跨越单元的界限,统筹阅读诗人的系列作品,提高学生对创作特点的综合把握能力。
(二)诗人生活的轨迹变化
围绕着“李白”,教师对诗人的经历进行线性梳理。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元年供奉翰林,两年后离开长安结识杜甫。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为平复叛乱应邀成为永王的幕僚,晚年漂泊江南又跟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中途因病折返,病逝于寓所。詩人丰富的经历为他的诗歌创作给予了肥沃的土壤,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潇洒自如、壮志满怀、满腹才华的诗人形象。诗人的经历梳理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做好了铺垫。
(三)合作探究的统筹归类
学生抓住典型的维度围绕喜欢的诗人开展系列研究活动。
课堂活动:欢迎你参加“跟着大咖游山玩水”的闯关游戏,请结合大咖的经历绘制旅游路线图。
小组从时间、地点、经历、情感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梳理,通过“讨论思考”“信息搜索”“观点收集”“图文整理”“分享讲解”的方式开展聚焦典型诗人的活动任务,提高学生归纳、分析等高阶能力。
(四)跨越阻隔的情景对话
教师创设轻松、自由的检查情景,趣味性和思考性并存的活动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课堂活动:请选择你喜欢的四位诗人,他们跨越时空等诸多障碍,在某一个时空维度邂逅。你作为一个小编剧,能把他们的故事说给我们听吗?
活动激发学生“目的性创作”的兴趣,小说、散文等文体成为学生表达的载体;朋友圈、QQ群等沟通平台演化成诗人交流的聚集地;新颖的、有趣的沟通话题也让古代诗歌和诗人焕发不同的时代气息。如下:
群聊 诗友荟萃
小冷邀请李白、苏轼、杜甫、陆游进入群聊
李白:诸位诗友,幸会幸会,旧友子美亦在此,不知苏先生与陆先生是何方高人。
苏轼:青莲居士,圣贤先人,久仰久仰,小人字子瞻,自取号东坡居士,生于北宋,一生无功无名,只在江南做过小官,不如太白诗仙这般名扬天下。
陆游:小人字务观,亦久仰诗仙大名。最爱诗仙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豪迈气魄,令小辈佩服。小人不才,身于乱世,虽盼览山水之清丽,护天下之安定,却屡遭奸臣所害,报国无门啊。只叹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李白:诸位过奖,鄙人同务观一样,欲想为君分忧,为国献策,怎想世事难料,不愿向奸佞小人低头,所狂之年月,不过是在玄宗之侧,供奉翰林,写诗文娱乐,却又遭奸臣馋谤。被赐金放还。
杜甫:太白,该知足了。自安史之乱倾覆盛唐,我纵使奔走献赋,也无济于事。屡屡落第,并不懊恼,但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空有救国之志,却无法挥洒,终是郁郁而别。
陆游:同感同感。
苏轼:二位大人,忧国忧民,小人钦佩。庆幸小人于北宋之世,安宁祥乐。虽卷入乌台诗案,但正值变法,官场沉浮是常事,又何况已受欧阳修前辈之嘉赏,已然欣喜。小人不算富裕,但尚有闲钱,不如何时一道来禹州(杭州)赏玩,我做来几味菜肴请诸位尝鲜?
跨越时空阻隔,发挥想象空间,让历史中的文人墨客走进崭新的交流语境,处在轻松自由的交流环境中,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不同的可能性。
四、融本促写,成果分享:实践操作下的古诗创作尝试
(一)趣味成诗——我来写
1.拼一拼。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学生生活中用诗意的眼睛观察,用文字记录下点滴美好。如,学生从报刊上剪下钟情的字或者词,将字词重组成能够言情达意的一首小诗。
2.摇一摇。兴趣可以激发学习潜能。师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诗歌创作小游戏。准备一个小容器,随机地将写有字的小纸条放在容器中,轻摇容器,直到有小纸条被摇出容器之外。根据摇出的字,按照顺序和诗歌格律特点组合成小诗。
3.数一数。以数数的方式确定某一个学生,从这个学生的名字里面选择一个字,将以上方式循环确定古诗中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再结合小作者写诗的心境,创作藏头诗。藏头诗创作的过程加深了同学之间的理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写诗的快乐。
(二)作品长廊——我来展
借助多种渠道将学生创作的作品进行展示,鼓励学生积极创作。以下是学生部分作品展示:
①送友人(冯同学):寒蝉绿水清,大雁似悲鸣。落叶伴秋风,泪落湿我襟。
②暮春夜歌(洪同学):杯酒未满皎月斟,寒灯独挑夜归人。多愁莫过伤荏苒,海棠不曾惹春恨。
③记体考(孙同学):白云悠悠天正炎,蓝天朗朗天下赛。挥汗如雨场上奔,满载而归笑开颜。
④梅(沈同學):梅经西苑人寂寞,临行旁人不敢来。迎血寒苗独放没,江水何曾负锦瑟。
学生通过渐进的思维过程整体品析、立体解读诗歌的内蕴。在古诗专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并掌握解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诗歌解读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学生在解读古诗时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揣摩诗人情感,并在活动实践中积累诗人经历、意象特点、诗歌典故等。
(本文获第十七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