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体验性学习场中实现
2023-05-26徐文军
摘要:由学校各种育人要素汇聚而成的学习场,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与众不同的良好环境、有效路径和学习方式。在“行园”种植项目实施中,学生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实地操作、观察记录等体验性学习方式,在学习场中积极主动地与各种教育关系和因素进行良性互动,形成经验,生成情感,实现了激发劳动兴趣、学习劳动技能、增强劳动情感、提升劳动素养、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劳动教育;体验性学习;学习场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08-0014-05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路径”。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1]。劳动教育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2]1。劳动教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当前,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简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由此造成了一些青少年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和削弱。学校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懂得劳动基本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成为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劳动教育在体验性学习场中实现的理论基础
“场”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提出。学习场是指学习者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在学校育人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教育环境或关系中开展学习的系统总和。体验性学习场,是指服务于儿童发展,儿童参与建构的有利于开展儿童体验性学习的各种背景或系统的总和[3]。它是由学生、教师、课程、教育环境、校园文化等教育要素构成的育人系统。学生在体验性学习场中,通过各种体验性学习活动和方式,与各种关系和因素形成良性互动,形成经验,生成智慧,能够实现意义建构,促进自身健康成长。因此,学校要协同组织各种教育要素,为学生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学习场。
学校作为有计划、有目的的育人场所,应当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学校要发挥各种育人系统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强大力量,形成实施劳动教育的学习场。学生在学习场中,通过各种体验性学习方式,与各种教育因素良性互动,掌握劳动知识,形成劳动经验,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从而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劳动教育在体验性学习场中实现的实践探索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2]1。选择劳动教育项目内容需要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考虑学校劳动教育的环境进行合理的选择。《标准》的“学段目标”中安排设置了有关“种植”的内容,在“课程目标”部分的任务群中都有“种植”的内容要求、素养表现和活动建议的具体安排。我校的东北角有一块一亩见方的空地,对于城市中的学校来说,这是一块稀有宝地,经过在全校范围内的征名,学生们给它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行园”。于是,“行园”成了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体验性学习场,“行园”种植项目成为学校以项目化学习开展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实践。
(一)制定劳动课程方案,设计劳动教育行动指南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劳动课程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载体。《意见》中指出,要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動教育课程体系[4]。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学校根据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要求,充分发挥师资力量、教育空间、课程建设等各育人因素作用,制定了“‘行园’种植项目课程方案”。该方案的课程主题为:争当“行园”快乐小农夫。课程目标为:1.收集、了解常见农作物相关知识,丰富对日常蔬菜瓜果的了解,分期在校内体验基地“行园”上开展种植活动,丰富强化对各学科教材中植物类课程资源的认知。2.通过相关植物的种植和专题研究,丰富学生研究性学习素材,提高学生实践研究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探索精神,并能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办法和途径,同时提升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3.通过在“行园”实践基地的种植活动,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创新学校德育新形式,提高德育实效性。
“‘行园’种植项目课程方案”从种植课程目标、种植区域分配、种植品种选择、种植品种养护和种植过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表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它的制定使劳动教育的实施获得课程层面的有效保证,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开展劳动需求调查,激发劳动教育参与兴趣
学生发展需求是教师教育行动的目标指向。学生在“行园”中对种植的植物有哪些了解,他们喜爱种植哪些植物,这些都需要在种植活动开展之前进行调查了解。于是,学校拟定了《“行园”种植植物类知识调查问卷》,开展了调查分析,了解了学生家庭的种植情况,学生对蔬菜、树木等种植品种的认知和对学校开设“行园”种植区域的态度及建议。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由于学生生活在城市中,对家庭中栽种的树木和蔬菜虽然接触较多,但对具体名称知道得很少,相关种植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多。第二,学生对学校准备将东北角的“行园”开辟成种植区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百分之百都赞成进行种植。学生对种植的树木和蔬菜品种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西红柿、辣椒、青菜成为学生最希望种植的品种。第三,学生对参与种植劳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几乎没有学生主动参与具体的种植劳动。学校通过种植项目课程实施前的调查研究,了解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需求,尊重并遵从了学生发展需求,激发了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原生动力和内在兴趣,为劳动教育有效实施提供了基础。
(三)开展劳动项目实践,提高劳动教育实施技能
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实际动手能力和种植项目劳动强度的考量,“行园”种植项目课程主要由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来完成。
1.划分种植区域
我们把“行园”种植实践区分成四个区块,分别是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师生蔬菜基地和果树基地。各年级学生对分到的种植实践区需种植管理到毕业,中途不再更换。
2.分配种植品种
学校根据前期调查和学生建议,对种植的品种进行统筹安排,力争各年级种植的蔬菜和果树品种不重复。每学期指定种植几种蔬菜,所种蔬菜需被精心管理(见表1)。师生在劳动中体验快乐,学习栽种和养护蔬菜、果树的知识。同时各年级可根据实践区的大小及季节变化选种其他蔬菜和果树。
3.学习种植技能
种植前,学生收集了解种植蔬菜和果树品种的相关知识,包括图片和文字,利用班级班会进行交流,形成统一明确的种植行动内容要点,列出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种植中,学校充分利用校外资源,邀请了具有种植经验和进行植物相关研究的教师与家长组成指导团队,对学生的整个种植过程进行全过程指导,包括垦地、种菜、浇水、施肥、捉虫等环节。学生在“行园”种植项目实践中不断倾听,不断学习,不断行动,通过对种植作物品种的把握与安排,对种植细节的关注与掌握,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技能。
(四)做好劳动过程管理,增强劳动教育情感体验
劳动教育的实施重在鼓励学生对劳动过程的参与,指导学生对劳动成果的维护,引导学生对劳动情感的体验。
1.组建“护绿小组”
学校鼓励学生做好种植区域里植物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各年级各班组建“护绿小组”,轮流定期到种植区域中对植物进行浇水施肥、拔草看护等工作。要求学生做到细致耐心、仔细周到。
2.成立“植物医院”
学校鼓励学生在种植和管理过程中团结合作、认真观察,及时认真记录蔬菜和果树的成长情况。对于植物生长过程中出现的诸如病虫害、干旱缺水、生长缓慢等问题,及时发现、记录并查阅资料或请教指导团队来解决。
3.记录“种植日记”
学校鼓励学生将自己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案记录下来,逐步增强对种植植物的认识和养护技能。同时,记录自己种植过程中的想法和感受,可以是劳动时的艰辛,也可以是收获时的喜悦。另外,还要记录参与活动时的自我评价,发挥“种植日记”记录过程、评价激励的功能。
整个劳动过程的经历以及在劳动中获得的感受,是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项目后获得的宝贵财富。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教育具体而真实的存在,也会让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持久而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劳动教育在体验性学习场中实现的价值检视
(一)“行园”种植基地: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载体
学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和系统中成长的,人的行为是个性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劳动教育的实施不能“纸上谈兵”,需要实践操作的基地载体,因此,劳动教育需要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提供实施载体。
在“行园”种植基地里,教师和家长的精心指导、学生的高度参与、体验基地的空间、种植任务的明确清晰,各种育人要素紧密结合,交融互促,师德育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了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体验性学习场。学生在体验性学习场中学习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增强劳动意识。“行园”种植项目基地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载体和平台,使劳动教育的实施可感、可触、可见,实现了劳动教育由理论到实践的落实与转换。
(二)体验性学习: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方式
体验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教學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地对教学情境进行体验,并在体验中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认识和情感,从而成为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活动[5]。劳动课程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3。“行园”种植课程的实施,使得体验性学习成为学生在学习场中开展学习的主要方式,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1.在学习场景上,做到课堂学习与基地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课内各学科学习中能够获取相关的知识。但是,这些在课堂内获得的知识是碎片化的简单知识,不够完整和系统。“行园”种植基地的实践空间是课内学习空间的延续与拓展,能够使学生对所学植物知识加以巩固。这样课内与课外学习空间的结合,使得所学劳动知识能够转化为劳动技能,并运用于“行园”种植基地中,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2.在学习路径上,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课内学习主要是凭借课本,师生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在互动中生成。而课外实践则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完善知识和经验的建构,所获得的认知和技能更加深刻。在“‘行园’种植项目课程方案”中,学生在各学科课堂内通过书本已经对各种植物有了一定的认知了解,此刻他们需要的是对所学相关知识的系统化建构和确认。学生在“行园”种植基地中的课外实践行为成为建构完整的有关植物种植知识和能力系统的有效补充。“行园”种植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已有知识进行实践运用,不断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行园”课程伴随着的实践操作和情感融入,有利于提升学生知识转化的能力和道德情感。
3.在学习能力上,提升发现问题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在“行园”种植实践中,学生常常会遇到植物病虫害、肥力不足、缺水干旱、生长缓慢等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倾听讲解、记录分析、讨论表达,最终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这种发现问题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结合,加上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在“行园”种植基地的实践中不断得到训练与强化,使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变得更为自然而有效。
学生在“行园”种植项目基地这个学习场中体验着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所采用的观察思考、操作实践、交流讨论、角色带入等体验性学习方式展现了满满的学习生机与成长活力。
(三)学生发展:劳動教育实施的价值追求
劳动课程育人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学生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的提升上。在“‘行园’种植项目课程方案”实施中,学校始终将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作为首要目标。
1.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制定活动目标,包含的实践研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都聚焦在劳动教育目标和学生的核心素养上,都在为学生的持久发展蓄力。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确定培养方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劳动方面的现实状况和种植需求;通过成立“护绿小组”、组建“植物医院”、记录“种植日记”,发挥学生在种植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聚焦实践过程,通过“行园”种植项目的实施全过程促进学生发展,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能动性,帮助他们在学习场中提升体验、探究复杂事物的能力。
2.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以劳动素养提升为目标
学生在“行园”种植项目实施的具体实践中,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学习了植物的相关知识,通过在种植基地中的实践操作掌握了种植植物的基本技能,通过交流互动解决了种植植物的种种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种植实践中,满足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体验了种植过程中的艰辛与困难,感受了采摘收获时的快乐与幸福。学生学习了劳动知识、提升了劳动技能、培养了劳动情感、增强了劳动意识、形成了劳动品质,使得提升劳动素养这个劳动教育的目标愈发清晰,这也是“行园”这个体验性学习场价值具体而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2-12-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仲岚岚.儿童体验性学习场的校本建构[J].江苏教育研究,2021(11B):22.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2-12-1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5]徐文军.提高语文课堂体验性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6(10B):43.
责任编辑:赵赟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儿童体验性学习场的校本建构”(B-a/2018/02/66)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2-20
作者简介:徐文军,南京财经大学附属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