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超市:指向数学素养提升的教学策略
2023-05-26陈浩
摘要:“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关注如何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更好地发挥作业的助学作用,从而更有效地关联知识、技能的习得和学科素养的培育。以“超市”为作业资源形式的作业优化设计,立足数学素养的培育,旨在作业设计实现从关注成绩到关注能力,从注重重复练习到发展学生思维,从强化作业批改的检查作用到探求认知反馈的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让每一个学生在作业的选择与完成中提升自我。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08-0071-05
在“双减”大背景下,学生除了在校生活更加丰富活泼外,学习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仅要让作业“少”而“精”,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还要让作业变得更加灵活、高效,以照顾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笔者尝试创新作业设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超市”为作业资源形式,建构以数学“作业超市”为学习平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轻松、自由、自主地选择作业、完成作业、评价作业,从而巩固已知,学习新知,迁移应用,养成习惯,提升能力,陶冶情操,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由此,实现作业设计从关注成绩到关注能力,从注重重复练习到发展学生思维,从强化作业批改的检查作用到探求认知反馈的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从内容变革入手,提升作业品质
传统的数学作业设计依靠教材、教辅资料和网络资源,作业内容往往重复出现,作业品质不高,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作业投入度,影响作业的有效性,阻碍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变革作业内容,提升作业趣味性,注重作业与生活的关联性和知识之间的完整性,应当成为教师研究的课题。
(一)由点状内容向整体内容提升
传统的作业设计一般基于教师经验或者教科书的相关习题,以“点状”的课时内容为主,这样的内容分散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与整体性,也违背了儿童的认知规律。生活超市的设计会对空间进行整体规划,再细分区域,在不同的区域放置相应的商品。借鉴生活超市的运行方式,“作业超市”通过把握单元核心概念,以单元学习目标和学习结果表现为支架,串联单元知识,进行作业的整体规划,由此确定作业的合理性,包括类型的多样、难度的适当、容量的合适。主要流程为:理清单元核心概念—划分课时—确定课时学习目标—确定课时作业要点—确定作业类型。这样的作业框架突破了课时壁垒,将分散的概念与技能进行整合,搭建起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单元作业结构。
(二)由平面内容向立体内容提升
传统的作业内容主要指向知识与技能层面,通过反复操练、理解和应用达成巩固的目的,虽然有一定的普适性,但是却关照不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长此以往,仅仅承载知识与技能的二维作业内容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动力。“作业超市”中的作业内容开发,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同时还必须关注到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已有经验和个性化需求,从而让平面内容立起来,让完成作业的过程变成从教师传授转向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作业内容的立体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小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动和好奇,有趣的活动和事物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依据这样的特点,在“作业超市”中放置富有趣味的作业内容,可以促使学生思维保持积极的状态。例如:在学习完“图形的认识”之后,创设“创意拼搭”的操作内容,在好玩有趣的动手实践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第二,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前,往往已经有了一些相应的认识和经验,因此作业内容设计应联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设计“心目中的角”的学前作业,通过课前讨论引发学生的认知沖突,通过课后对比让数学概念在原有经验中生长。第三,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创设可以“对话”的作业内容,从而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例如,结合单元主题创设“趣题我来找”的作业,学生或利用身边的教辅书籍进行题型采集,或进行数学文化方面的阅读分享。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通过交流互动能更好地感悟数学方法、思想。
(三)由单科内容向跨界内容提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要逐步养成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的习惯,形成跨学科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1]。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并且整体推进的,因此,数学活动需要学生具有跨学科思维能力。同样,“作业超市”也要关注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创新设计跨学科作业,运用数学思维解析其他学科知识,从而让学生在综合体验中提升学科素养。例如: 在“认识比”单元作业的设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音乐中的比”的作业选项,链接音乐课上学习的《小螺号》一课,结合音乐知识指引学生对比乐曲高潮开始时间与全曲的时长,利用比的知识进行计算,从而发现音乐中的黄金比,让学生感受、欣赏到数学的内在魅力。
二、从“供货”渠道入手,拓宽作业来源
在生活超市的运行中,供货渠道是超市发展的命脉。“作业超市”的作业从哪里来,不仅关系到“作业超市”能否真正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关系到作业设计的主旨是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作业的来源如果单靠教师方,会受教师个人局限性的影响,也有教与学分离的风险,同时变相地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往往出现吃力不讨好的局面。所以,教师必须改变观念,集思广益,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作业的来源更广泛,“作业超市”的发展才会有前景。
(一)从单方供给向供需双方拓宽
“供需关系”是经济领域的术语,也可迁移应用于教育教学。在传统作业设计中,教师会凭借经验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并且依据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进行作业的设计、选择和布置,由此形成了单方“供给”的局面,往往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这就会造成优秀学生没有选择机会、中等学生缺少挑战欲望、后进学生按部就班的现象。在“作业超市”的设计中,教师邀请学生参与其中,一起成为作业的开发者和改进者,让学生在自我选择和他人选择中变被动为主动,变学生为“先生”。学生还可以成为“导购员”,介绍设计理念,推广产品概念。在需求方的“采购”活动中,选择和完成作业成为一项有益又有趣的活动,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单元学习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发放“供货积分卡”,针对相关知识点,通过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向学生征集作业设计。学生作为“供货方”设计的作业,由学生分类放置在“超市”中,一旦被大家认可就可以获得相应积分,甚至可以“推销”到别的班级中。这样一来,学生设计作业的热情被点燃,做作业的效率大大提升,作业的“货源”也更加充足。
(二)从数学课堂向生活运用拓宽
杜威认为,教育的实质就是现实生活,儿童的生长是随着生活的变迁而进展的[2]。在学生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可以数学化的问题,设计生活化的作业不仅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同时还将数学的抽象性和生活实物的具象性联系起来。生活化的数学作业作为一种补充,让超市中的作业内容更加丰富,通过书本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连接,更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例如,在四年级“数量关系”单元学习中,可以设计包含总价、单价、数量之间关系的购物情境,在真实情境的应用中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同时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三)从单向反馈向多向反馈拓宽
传统的作业反馈是单向反馈,即由教师批改作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作业主体意识的淡薄,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除了课堂教学,还有课后服务等多项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精力分配。作业反馈是作业过程的核心环节,如何回归作业本质、帮助学生发展,是需要研究的课题。从“作业超市”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除了教师批改反馈之外,增加自我评价环节,比如对自己的书写情况、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这样的自我反馈能促使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成长。二是在单元学习结束后,提供分享单元知识思维导图的作业,通过将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帮助学生统整自己的学习经验,在互相分享的活动中进行交互反馈。三是设计团队合作型作业,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他人反馈中获得自我成长。四是利用网络工具创设问卷调查类的反馈作业。以上作业反馈形式,也有利于师生通过喜爱程度、选择数量、提供建议等,对“作业超市”中的“商品”进行及时更新。
三、从多样化选择入手,优化作业管理
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延伸,在“作业超市”中重视学生作业选择的权利秉承的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体现的是作业分层的管理思路。由于学生的发展潜能存在差异,作业分层可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在作业选择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兴趣程度、认知经验,对作业信息进行甄别和处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有裨益。进行作业选择的优化,还可以促使学生关注学习榜样的示范性行为,激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指导,让“学习示范行为”从教师的权威声音变革为同伴之间榜样力量的传递。因此,正确看待、管理作业选择,增加选择的多样性,会让“作业超市”的运营更加科学、合理。
(一)由单向选择向双向选择优化
在“作业超市”运营的初期,作业选择的高度自由让学生充满好奇,但时间一长部分学生会产生学习惰性。特别对于学习有困难或学习主动性不够的学生群体来说,难度系数低、操作较简单的作业往往是他们经常选择的,甚至同一作业会被选做多次。看似自由选择的氛围又走进了传统作业单向选择的迷途,这与成立“作业超市”的初衷是相悖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可以将“作业超市”中的作业进行套餐式“出售”,类似生活超市里的组合销售,即选择难度低的作业,搭配一定量有挑战性的作业,同时在作业量上有一定的优惠,这样可以引起学生作为“消费者”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全面掌握学生学情,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精准定位作业内容,引导学生在合适的作业范围内进行挑选。
为了强化“作业超市”管理,还可以邀请学生参与到作业难度的分类中来,并且设立积分规则。对于不同难度系数的作业赋予不同的分值,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同时规定学生积分越高,选择难度系数越低的作业时得分将越少,甚至不得分。积分规则的制定,激励更多学有余力的学生去挑战平分值或高分值的作业,也使“作业超市”的运营和管理更加规范、科学。
(二)由群体选择向个体选择优化
传统作业布置的模式一般是依据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并且布置同样的作业,这样的“一视同仁”让个体无条件地适应群体的选择,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真实情况和自我需求,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超市作业的开发中,应关注学生学习天赋、学习习惯、家庭情况等各方面因素,依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将群体选择的作业进行细化。在关注差异的作业选择中,通过由群体选择“大”作业,个体选择“小”作业,在众多“小”作业组成“大”作业的选择优化下,让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当然,从群体到个体的作业选择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作业超市”供应初期,可推出套餐形式的作业内容,包含对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做题,以及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发展需求的选做题。在中期,可推出主题类作业(如图1),让学生通过选择不同的问题进行研究,扩展对单元核心概念的认识,并利用课堂或者课余时间交流、讨论自己面临的困难、挑战以及研究成果。在运营过程中,还可以辅以积分制度,通过对不同的问题赋分激励学生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作业。这样的个体选择优化,将作业负担转变为“作业承担”,让每个学生都有“货”可享,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由海量选择向精准选择优化
随着供应渠道的拓宽,“作业超市”里的“货品”越来越多,会给学生带来作业选择的疲劳感和精神上的压迫感。单靠“导购员”引导“采购”,已无法满足学生从“题海”中精准选择作业来提升自我的需求。在“作业超市”成型的发展阶段,需要对作业进行更精细的“引导分类”。在此过程中可以邀请学生参与其中,根据作业的类别进行分类,比如操作类、计算类、填空类、项目类等,方便学生在选择作业时找到对应货源。可以根据作业难度系数进行分类,比如上文提到的必做题和选做題,或者以分值区分难度系数等,方便学生在选择作业时找到对应梯度。可以根据作业形式,比如提供观察类、游戏类作业,方便学生选择作业时找到对应兴趣。还可以设计作业分类的拓扑图、树状图,或是利用信息技术软件设计题库检索系统,通过关键词达到精准选择的目的。这样的精准化选择,是善施教化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精准化的作业选择能力也是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的综合反映[3]。教师要发挥协助作用,通过作业分类提示学生相关作业属性;根据学情研究,一对一地指导需要辅导的学生,帮助其进行选择;针对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学习情况,提出适度的要求。以上过程一般会经历从导购到反馈的流程(如图2),随着学段、年级和心智水平的升高,学生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综上所述,作业是课程的补充和延续,教师要在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视角下,重新审视和研究作业的教学价值。通过基于个体差异优化作业资源,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作业实践中提升知识、能力与素养,并且主动参与到作业设计的学习活动中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最终凸显作业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7.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53.
[3]李秀丽.“自助餐”式作业:分层设计 自主选择[J].基础教育课程,2022(8):16.
责任编辑:丁伟红
*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完整·关联·融通:学科教学创新育人路径和方式的研究”(2021LX0103206)、姑苏教育人才项目“基于融合的体验教学实践研究”(RCZZ202208)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3-02-10
作者简介:陈浩,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苏州市吴中区数学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小学青年教师教坛新秀“双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