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升学导向对县域产教融合的冲击及其应对

2023-05-26李源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县域

摘要:中职升学的持续强化对产业发达县域的产教融合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讨论冲击的基础之上,以苏南县域为例,探寻化解中职升学导向对产教融合冲击的行动实践。研究发现,化解中职升学导向对县域产教融合的冲击,需要增加产业发达县域的高等职业教育供给,推进县域高职层次的产教融合;同时拓展中职优质生源,满足县域企业参与中职层次产教融合的需求。

关键词:产教融合;升学导向;县域;在地化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05-0009-04

深化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职业教育治理的基本逻辑。从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到2018年专项性政策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层面对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部署愈发细化,并在地方政府的推动实施下落地生根。在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和政策创新的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整体呈现良好态势。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近年来中职升学导向愈演愈烈的趋势下,一些县域的产教融合呈现出了下滑的趋势。

一、中职升学导向对县域产教融合的冲击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从“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升学俨然成为中职教育的新使命。事实上,升学已是中职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学生及家长往往也会倾向于在中职选择升学的培养路径,升学尤其是升本更是成为中职学校吸引生源的关键[1]。而升学导向的持续强化改变了中职学校的质量信号,致使一些原本融入区域产业发展程度高、以就业为导向的县域中职学校不得不转向质量信号更优的升学导向。为提高升学率,原本一些产教融合培养项目开展较好的中职学校也开始组建职教高考班,集中学校优质资源强化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缩短甚至取消学生的实习实训。

在我国现有的教育资源分布格局中,满足中职学生升学需求的高等院校主要分布在地级以上城市。由于县域缺少高等教育资源,中职毕业生在升学时需要进入地级以上城市,在人才向上流动的规律下,升学后的学生在高职或本科毕业后也很难有回到县域的意愿。县域政府作为本地中职教育的举办者和投资者,对职业教育的供给意愿取决于中职学校融入区域产业发展的深度[2],当本地中职毕业生大规模异地升学,职业学校的教育导向是帮助學生升学而不是培养本地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时,政府通常会减少对本地职业教育的资源供给。

深化产教融合需要企业作为办学主体深度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对于县域内的企业而言,深度参与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需要企业投入高额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成本。但当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的原本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生,在毕业时选择继续升学而不是进入该企业就业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投资便转化为沉没成本,企业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意愿和积极性也会随之下降。此外,一些企业的特定岗位更适合培养有着良好素养的中职学生,但由于越来越多的优质中职学生选择升学,就业导向学生的素质整体下降,企业难以在中职学校寻找到合适培养的学生[3]。

二、应对中职升学导向的县域深化产教融合行动

为缓解中职升学导向增强对县域产教融合的冲击,许多产业发达地区不断探索兼顾升学需求和深化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比如,推动优质高职资源下沉到县办学;将县域中职改办为高职产业学院;推行县域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培养;加大对本地中职投资,谋求升格高职院校。现有的探索方向和行动主要集中在通过搭建县域内部的中职升学渠道,实现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的本地化,在县域深化高职产教融合。21世纪初,在推动中职层次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外,苏南地区就已开始在县域提供高职教育,并与企业在高职层次共同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而后,随着本地学生升学意愿的提高,以及江苏地区职教高考改革、高职院校注册入学等升学渠道的打通,升学对苏南县域中职层次的产教融合造成了一定的冲击[4]。但得益于苏南县域高职教育的布局和中职招生渠道的拓宽,中职升学对县域产教融合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一)县域兴办高职院校,布局高职层次产教融合

苏南县域兴办高职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在苏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阶段,为解决企业缺乏高级技能人才支撑的窘境,沙洲县(现张家港市)集中全年四分之一的财力创办沙洲职业工学院。而后,在21世纪初期的苏南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出于培养本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江阴、太仓等苏南产业发达县域的地方政府相继投资兴办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由县级政府直接领导和管理,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县级财政。在苏南县域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下,拥有强大资源整合能力的政府积极引导高职院校对接本地产业发展,牵线搭桥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比如,由太仓市政府投资创办的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在成立之初,就与德企舍弗勒合作启动高职层次的双元制人才培养,并与太仓市政府、德国工商行会、德资企业四方共建“AHK上海-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5]。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则是企业直接参与办学,与企业联合推行“班组长”人才培养模式。截至2019年底,在我国16所县属高职中,有6所位于苏南地区[6]。

(二)推行五年制高职办学,拔高中职产教融合层次

苏南县域的五年制高职采取“学院+分院/办学点”的办学形式和五年一贯制的培养模式,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是管理学籍和发放高等专科学历证书的主体,有协调各分院或办学点的专业建设、招生计划、教学资源等职能,作为分院和办学点的县域中等职业学校是五年制高职办学的主体,独立负责学生的招收、管理和培养。相较于“3+2”等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学生完成三年中职教育后还需再到高职学校接受教育,五年制高职的招生、培养都在本地职业学校中进行,学生就业多留在本地,实现了本地产教融合由中职层次向高职层次的拔高。

目前,苏南地区各县域至少有一所职业学校开展五年制高职办学。五年制高职成为苏南县域中职生升学的主要渠道。在本研究收集到的苏南县域中职学校招生数据中,2022年五年制高职的招生计划占比为43.40%,这一比例远超包括职教高考在内的其他升学渠道的招收比例,也高于2020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中五年制高职在升学渠道中的占比[7]。企业与职业学校之间的产教融合培养项目也升格到了五年制高职层次,如太仓中专与企业合作培养的双元制项目中,五年制高职招收的学徒数量已经是中职的1.5倍。

(三)拓宽学生来源,维持中职层次产教融合

随着职教高考、高职院校注册入学、五年制高职等升学渠道的畅通,苏南县域越来越多的本地户籍或者学籍的中职优质毕业生选择升学。为满足企业在中职层次开展产教融合对优质学生的要求,苏南县域中职瞄准外地初中毕业生,进行跨地区招生。为吸纳这部分生源,中职在招生时放宽户籍或者学籍的条件,只需学生监护人在本地工作或者在本地居住即可。

外地学生已经成为苏南县域中职层次产教融合培养项目的重要生源。北京大学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和太仓中专共同开展的双元制调查发现,在太仓接受双元制培养的学生中,非本地户籍的生源占比已达45.95%,非常接近本地户籍生源的占比。排除家庭在太仓以外的7.33%学生,太仓的中职双元制培养项目中,38.62%的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

三、应对中职升学导向下县域深化产教融合行动的分析

县域化解中职升学对深化产教融合冲击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回应学生、企业等产教融合参与者的利益诉求。

首先,作为培养核心的学生是产教融合实施成效的关键,这就需要职业教育能够吸引更高素质和更多数量的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职业教育。当前,在中职升学成为主流的背景下,县域深化产教融合必须要打破本地职业教育升学的天花板,在县域内部搭建满足学生升学、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渠道。中职招生的放开,满足了外地学生的本地就读意愿,避免了本地优质学生升学后中职产教融合培养质量的下降。

其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县域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常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质量以及学生毕业后在本企业的就业情况有关。县域内举办高职教育可以将多数具有升学意愿的优质中职生“截留”在本地,在企业能够找到合适的学生进行培养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参培企业就业的意愿,从而降低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投资成本和风险,企业自然也会积极地参与和投资本地的职业教育。

最后,在苏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地方政府的着力点在于提供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8],作为地方职业教育的举办者和主要投资者,政府倾向提供的是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而不是以升学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本地经济的发展很难从脱离本地产业需求的升学导向中获得收益。虽然,为本地区提供高等职业教育增加了政府的教育财政支出,但这项投资能有效提升本地职业教育对于优质生源的吸引能力,为地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且优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使得职业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務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也能从经济的发展中获得收益。

总的来说,兴办高职院校、推动五年制高职办学、高职下沉到县等行动都是为县域提供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将产教融合上升到高职层次。本地招生、本地升学、本地培养、本地就业的方式既满足了中职生的升学需求,又解决了多数中职毕业生异地升学后企业难以在本地开展产教融合培养项目的困境。而拓宽中职招生来源,吸引外地优质生源参与本地中职教育,满足了部分企业在中职层次开展产教融合培养、吸引优质中职生的需求。

四、县域深化产教融合的进一步思考

一是专升本持续扩招,冲击高职层次的产教融合。近年来,各省专升本招生数量持续扩张,强化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升学导向。一些县域高职学校和开办五年制高职的学校为提高本校的吸引力,将升本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指标,支持并鼓励学生升学。高职层次产教融合培养的是面向就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随着升学信号的不断释放,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由就业意愿转向升本意愿,县域职业教育的供给者和参与高职产教融合的企业将面临高职优质生源异地升学的困境。

二是在中职作为培养主体的情况下,高职层次产教融合的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以中职为主体的高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在满足学生升学意愿的同时缓解了升学导向对本地产教融合的冲击。但是,包括五年制高职在内的以中职为主体的高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首先,作为现有培养主体的中等职业学校,在对优质学生的吸引力上弱于中高职分段、高职注册入学等升学渠道,使得一些潜在的优质产教融合培养对象被外地高职院校所攫取;其次,虽然一些五年制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可以达到高职的办学标准,但受中职地位所限,学校在高职层次的产教融合培养质量会稍逊于高职院校;最后,五年制高职培养的学制较长,一些校企联合培养的项目,如订单班培养,需要企业承担相应的风险和更多的培养成本。

三是非本地生源升学受限,优质生源难以参与高职层次的产教融合。外来务工家庭的随迁子女已成为多数产业发达县域参与中职层次产教融合培养的重要生源。虽然,这些中职对招收外地生源的条件要求非常宽松,但是,本地中职的多数升学渠道对外来生源是封闭的,比如五年制高职的招生需要依据学生的当地中考分数,这意味着外地生源必须要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而产业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多对外来生源入学设置准入条件,一批缺少户籍或学籍的外地生源因此被阻隔在高等职业教育外。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产教融合需要的是优质且有参与意愿的学生,因而需要适当放开中职招生对外地生源的限制,以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参与本地的高等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田志磊.中职教育升学:误解、事实与政策[R]//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财政政策咨询报告2022年,2023:3.

[2]田志磊,何婷婷,魏易.教育财政集权、成本分担与地方公共品供给——以中职免费政策实施为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2,20(2):165.

[3] 田志磊,李俊,朱俊.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治理之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5):19.

[4] 李俊,李东书.德国企业究竟为何愿意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分析[J].教育与经济,2022,38(2):90.

[5] 顾志敏.深耕16载 双元制职教实现“三级跳”[N].苏州日报,2022-09-10(01).

[6] 高宏赋.我国县属高校发展模式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20:12.

[7] 田志磊.中职学生  谁在升学[N].中国青年报,2022-04-11(06).

[8] 洪银兴.苏南模式的演进及其对创新发展模式的启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2):34.

责任编辑:贾凌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发展格局下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效能评价与实现路径研究”(21BJY083)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3-02-16

作者简介:李源,南京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教融合。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县域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对县域卫生管理要特别关注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培育壮大县域文化产业的探讨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