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线学习中的数字韧性:关键维度、现状描摹与提升策略

2023-05-21薛晓琪赵晓伟沈书生曹梅

电化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在线学习

薛晓琪 赵晓伟 沈书生 曹梅

[摘   要] 提升学生在线学习中的数字韧性,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变化、适应技术带来的学习挑战或逆境,是混合学习新常态下不可回避的任务。研究在对数字韧性内涵梳理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了在线学习中数字韧性的4个一级维度和10个二级维度,据此设计问卷并面向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在线学习的数字韧性接近良好水平,遇到困难时情绪控制力较弱且存在性别差异,自我调节维度存在“初二低洼地”现象,农村学生仅在积极认知方面显著高于城镇学生。据此,研究提出在线学习中数字韧性的提升策略,即借助“预先计划—行为控制—自我反思”三阶段引导学生自我调节,基于“自己—世界—未来”三联征促进学生积极认知,根据“情境监测—注意分配—意义重构—反应调整”四过程帮助学生控制情绪,通过“家长—教师”双协同引导学生寻求支持。

[关键词] 在线学习; 数字韧性; 自我调节; 情绪控制; 积极认知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薛晓琪(1998—),女,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韧性等研究。E-mail:1531762742@qq.com。

一、引   言

新一代技术变革带来的万物皆媒的新图景持续塑造着人与技术的交互关系,与此同时,如影随形的技术风险也接踵而至,学习主体如何突破风险带来的危机,拥抱数字化环境,依赖于其数字韧性。2020年以来的大规模应急式在线学习使学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群体中不乏因无法顺利适应在线学习而导致学业成绩出现大幅波动、产生系列心理问题的个体,更有甚者,由于无法适应在线学习而倍受打击,做出一些极端行为[1]。因此,提升学生在线学习中的数字韧性迫在眉睫。已有研究对数字韧性的内涵特征、培养策略等进行探讨,本研究聚焦于在线学习这一特定背景,结合江苏省初中生在线学习调研数据,提取在线学习中数字韧性的关键维度,分析学生在线学习中的数字韧性现状,提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策略。

二、在线学习中数字韧性的内涵理解

数字韧性是生活在数字时代的个体与外部空间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能够促进个体适应外部变化,不断主动进行外部干预与自我内在调节[2]。在线学习中的数字韧性能够促进学习个体持续建立适应在线学习的心向,并构建在线学习空间中与其他个体的健康互动关系。

(一)数字韧性

围绕数字韧性的探讨集中于人类个体和组织系统,指人或组织系统主动适应外部的技术变化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的倾向,或者人或组织系统在遭遇了重大变故以后逐步恢复原有的生存方式或规则秩序的能力。

1. 数字韧性的内涵解读

数字韧性有两种指向性:一是指向系统或组织,如Stensrud等人将数字韧性定义为设计、部署和使用信息系统来从外部冲击的重大破坏中快速恢复或调整的能力[3];二是指向人类个体或群体,如祝智庭等人认为,数字韧性旨在帮助学生建立与技术变革相关的应对策略,使学生能够在应对技术变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适应性,提高心理幸福指数[4]。在面对数字时代的变革与危机时,数字韧性是学习主体积极参与、适应并把危机转化成机遇的能力,该能力经过不断淬炼,会逐步演变为他们的基本素质[5]。本研究中探讨的数字韧性指向人类个体或群体,是韧性在数字时代的衍生与应用。

2. 数字韧性的具体表现

数字韧性的具体表现可从行为与过程方面加以分析。在行为方面,Rimini等人认为,具有数字韧性的年轻人能够通过使用数字技能预防与应对风险、安全审慎地接触在线内容,在面临风险时正确决策、面临在线风险或困难时愿意与人交流等,并将数字韧性表现划分为认知、工具和交际三个方面[6]。在过程方面,研究者根据个体应对危机的阶段变化将数字韧性划分为预防和反应阶段:预防階段,学习者能够了解在网络上面临的风险并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反应阶段,学习者能够作出合理决策并恰当寻求他人帮助,在线过程中遇到挫折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和适应[6]。

(二)在线学习中的数字韧性

数字韧性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体现在数字技术介入学生生活的多个方面,包括学生参与在线学习的态度及行为表现的变化,即在线学习中的数字韧性。

1. 在线学习中数字韧性的内涵解读

在线学习中的数字韧性是衡量学生能否较好适应在线学习方式的依据,反映学生在线学习中的个人基本素质。学生进入数字化学习环境进行学习与交流过程中存在明显困难或明显落后于其他学生时,很容易产生韧性降低的风险。学术背景下的韧性被认为是“学生克服学术环境中可能构成其学术成功主要障碍的急性或慢性逆境的能力”[7];Eri等人在一项大学生在线学习的研究中,将数字韧性定义为学习者克服技术困难并坚持在线学习的能力[8]。本研究所说的在线学习中的数字韧性,就是学生能够理解在线学习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包括可能遭遇的困难甚至困境),较好地控制自身情绪并主动地进行自我调节、建立人际支持,以积极心态应对在线学习中的风险,顺利达成学习目标的能力。

2. 在线学习中数字韧性的维度提取

数字韧性从属于心理韧性,是个体心理韧性的特定形式。心理韧性是个体在保持正常心理和身体功能的同时自适应地克服压力和逆境的能力和动态过程,心理韧性相关研究可以为数字韧性关键维度的研究提供指南。相关研究将心理韧性划分为自我调控、积极心态、目标规划、情绪调节、人际关系等方面(见表1)。本研究初步将在线学习中数字韧性的关键维度归纳为在线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挑战时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对在线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时所表现的积极认知心态、在线学习中的目标专注性与规划能力、遇到困难时合理控制情绪的能力,以及在线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积极向家长与教师寻求支持性帮助的意愿五个方面。

表1      不同研究者对心理韧性维度的提取

三、在线学习中数字韧性的维度确立

2020年春季,江苏省教育厅委托南京师范大学团队设计了面向中学生的大规模在线调研,本研究对问卷中指向初中生数字韧性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因素分析,形成了描述在线学习中初中生数字韧性的关键维度,为分析初中生在线学习中的数字韧性奠定基础。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基于江苏省在疫情期间开展在线学习的情况,以13个地级市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剔除无效样本,共收集有效问卷359519份。其中,男女生占比分别为49.9%和50.1%,城乡学生占比分别为55.4%和44.6%,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分别占比38.8%、35.7%、25.5%。为探索在线学习中数字韧性的关键维度,研究按照年级分层抽取2000份学生数据(超过初始题目数量的15倍),使用SPSS 25.0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初步确定在线学习中数字韧性的关键维度,使用Mplus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结构模型的拟合度。

(二)量表设计与验证

量表设计与验证主要利用全部样本数据中选取的2000份学生问卷对初始维度进行结构探索、结构检验和信度分析,量表使用匿名填写问卷和部分题目反向计分的方式控制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

1. 量表设计

初始量表参考心理韧性量表的共性维度和部分题目,并结合在线学习中数字韧性的关键维度构建,共包含5个维度40个题项。对初始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为0.961,Bartlett球形检验p<0.001,说明因子可以被有效提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共因素,用最大方差法求出旋转因素负荷矩阵,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删除部分不佳题项后得到31个题项。经分析,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5个,能解释73%的变异,反映了原变量大部分信息,表明可提取5个因素,经最大方差法旋转得到因素负荷矩阵,所得因子载荷量均大于0.5,特征值在1.111~14.819之间,方差累计贡献率为73%,因素提取有效。

基于相关理论与量表设计要求,研究对因素负荷结果进行解读与微调。因素负荷矩阵将“自我调控”和“目标规划”合并到了同一维度下。在社会认知理论视角中,自我调节学习是基于目标进行合理计划,对于不同困难或挑战采取不同策略,专注并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15],该过程体现了目标规划的含义,两个维度合并合理。另外,因素负荷矩阵将“人际关系”拆分为2个因素(共5个题项),分别表示学生向父母、教师寻求帮助的意识和能力,考虑到每个因素下至少3个题项,且相关文献中并未对人际关系进行拆分,因此,仍将两因素合并。整合后将4个维度分别命名为:自我调节、积极认知、情绪控制和支持寻求。这一结构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仍需借助验证性因素分析加以验证。

2. 量表检验

研究对量表二级维度进行设计,并通过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所得结构模型的拟合度,检验量表信度。

(1)结构检验

参考相关文献将各一级维度划分为二级维度,见表2,对维度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维度题项的因子载荷系数均大于0.6,维度与题项之间的拟合度较高,二级维度与一级维度的拟合度也较高,模型拟合良好,自我调节、积极认知、情绪控制和支持寻求4个维度的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均小于0.08,比较拟合指数(CFI)均大于0.9,总模型与各维度数据拟合度符合条件(如图1所示)。

图1   验证性因素分析总模型

(2)区分效度

研究利用SPSS 25.0与Mplus对4个维度进行区分效度分析,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均大于外部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见表3。

表3    区分效度:Pearson相关与AVE平方根值

注:斜对角线灰色格子数字为AVE平方根值。

(3)信度检验

研究利用SPSS 25.0統计软件对选取的2000份学生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克隆巴赫系数为0.961,说明维度结构内部一致性较好,具有较好的信度。研究参考相关文献进行量表设计、结构探索和结构检验,最终形成在线学习中数字韧性的4个关键维度:自我调节、积极认知、情绪控制和支持寻求。

(三)关键维度与内涵

通过上述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研究得到在线学习中数字韧性的关键维度。自我调节指学生在线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挑战并产生压力时,能够积极调整应对策略,促进自身快速适应学习变化的能力,表现为困难处理、目标专注和任务转化三个方面。积极认知指学生在面对学习方式转变时所持有的审辨性看法和适应变革的积极心态,包括行为认知、价值认知和结果认知。情绪控制指当学生在线学习遇到困难时,善于控制负面情绪并消解受挫时消极情绪的能力,表现为学生面临偶发性困难或常态性困难时能够合理控制情绪,将精力转移到解决困难上。支持寻求是指学生在参与在线学习过程中,当遇到一些凭借自己或同伴的力量无法处理的困难时,懂得如何向他人求助,主要表现为向家长和教师寻求支持性帮助。

四、在线学习中数字韧性的现状描摹

研究剔除构建和检验量表使用的初中生数据后,对江苏省大规模在线学习中学生的数字韧性进行现状分析,了解学生在线学习中数字韧性的基本情况以及在年级、性别与地区方面的差异,以期为提升学生在线学习中的数字韧性提供针对性策略。

(一)整体概貌:自我调节和支持寻求较好,积极认知和情绪控制稍弱

学生在线学习中数字韧性整体上接近良好水平,见表4。自我调节和支持寻求(均值分别为4.06和4.11)处于良好水平,情绪控制的均值最低(3.28),说明尽管学生在遇到困难或挑战时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且积极寻求教师和父母的支持,但仍需合理控制面临困难或挑战时的情绪,并逐步建立对学习方式转变后的行为、可能的困难、个人能力提升的积极认知。

(二)性别层面:积极认知普遍不高,自我调节和情绪控制存在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对在线学习中数字韧性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在自我调节维度,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具体而言,男女生在困难处理方面得分较高且无显著差异,说明男生和女生在遇到困难时都能够寻求合理的解决方式,但男生在目标专注与任务转化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女生,这可能是由于男生相较于女生而言主动性与自觉性相对较差,女生在面临困境时更能积极调动周围资源,主动调适自己的学习,这与蒋瑜仙等人关于本科男女生心理韧性的研究结果相类似[19]。

在积极认知与支持寻求维度,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具体而言,男女生在结果认知方面的得分均较低,赵宏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在线学习中由于系列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归属感和认同度不高[20]。当遇到困难时,学生更愿意向教师寻求帮助,可能是尽管在线学习中师生不在同一空间,但教师仍在学生学习中起主要支持作用。

在情绪控制维度,男女生得分均较低,说明在线学习过程中,男女生遇到困难时均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曹梅等人的研究中也发现,中学生在学习心理上并不积极,大部分中学生存在无法平衡情绪和焦虑的心理问题[21]。具体地,在偶发性困难方面,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常态性困难方面则相反,这可能是因为女生在遇到一些突发的困难时情绪更容易失控,而男生在遇到一些经常性困难时容易处于持续性低迷状态。

(三)年级层面:自我调节存在“初二低洼地”,其他因素存在年级差异

对在线学习中数字韧性的年级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LSD检验)发现,不同年级学生在线学习中数字韧性水平存在差异。在自我调节方面,初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初一和初三学生,这可能是由于初一学生处于入学伊始,为适应环境变化愿意主动调控自身学习进度,初三学生因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为达成学业目标也不得不进行自我调节,而初二学生处于中间阶段,心态较为平和,这也说明初中生在线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挑战时的自我调节能力发展不稳定,存在一定的波动。姜英杰等人的研究中也发现,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时高时低,处于不断变化的波动之中[22]。

在积极认知和情绪控制方面,初一学生各项得分最高,初三学生各项得分最低,可能是由于随着年级的升高与学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在线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更易急躁,不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在线学习的积极认知也随之降低。在支持寻求方面,初一学生寻求家长帮助更多,初三学生寻求教师帮助更多。这可能是因为初三年级学业知识较难,更多依赖教师解决,而初一年级学业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家长可给予一定支持。

(四)区域层面:农村学生积极认知较高,其余方面显著低于城镇学生

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对城乡学生在线学习中数字韧性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学生仅在积极认知方面显著高于城镇学生(3.65>3.53),其他方面显著低于城镇学生。这可能是由于在线学习拓宽了农村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疫情期間农村学生的学习。 而农村学生参与在线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对在线学习不太熟悉,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和情绪控制。此外,由于农村教师在线教学水平普遍低于城镇教师[23],教师对学生在线学习中的监督与指导不够,家长能够提供的支持也有限,大大降低了学生向教师和家长寻求帮助的意愿。

五、在线学习中数字韧性的提升策略

在线学习中数字韧性较高的学生能够积极适应困难或挑战,维持较好的心理状态。对于实践工作者而言,需要不断思考如何引导学生适应在线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变化,适应社会对于人才能力结构的要求,提升学生在线学习中的数字韧性。

(一)从社会认知理论视角指导学生自我调节

Zimmerman从社会认知理论视角,将自我调节学习划分为预先计划、行为控制和自我反思三阶段[15]。在线学习中的预先计划阶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在线学习计划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制定克服在线学习困难的具体计划与策略;在行为控制阶段,教师可以充分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阶段性困难反馈清单调控学习,对能够合理解决困难、应对挑战的学生给予正强化激励,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在线学习的学习节奏;在自我反思阶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在线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相应原因进行反思与记录,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反思结果调整学习计划。

由于男生自我调节能力显著低于女生,教师应尤其加强对男生的敦促与监督,合理利用技术实时监测学生在线学习行为,关注学生可能存在的网络成瘾、放纵娱乐等脱离学习状态的行为,及时进行预警、监督与规劝。校长或教师应尤其注意“初二低洼地”现象,帮助初二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调节意识,使其尽早认识到初二学年对初中阶段的重要性,纠正“放飞自我”的心态,并充分利用在线学习计划单帮助学生培养自我调节习惯。对于农村学生,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在线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从被动行动过渡到主动计划,学会主动调控在线学习时面临的困难或挑战。

(二)借助积极认知三联征促进学生积极认知

积极认知三联征是引导有韧性的个体对自身、世界和未来三大认知对象持有积极的看法,从而促进个体不断发展对自身、世界和未来的积极认知,提高幸福感[24]。在线学习中的积极认知三联征,是个体对自身能力、在线学习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后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等持有积极的看法。对于在线学习方式本身,教师可以通过发起一些传统课堂无法完成的趣味性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在线体验感,提升对在线学习方式的积极认知;对于在线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通过各种线上线下课外活动赋予学生磨炼坚强意志的机会,提升对在线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的积极认知;针对个人能力来说,由于在线学习的特殊性,教师可以考虑将复杂知识点进行多次分解,通过设计递进式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可接受度,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从而产生对个人能力的积极认知。

由于初中学生年级越高,积极认知越低,教师应随着年级增加,加大干预力度,尽量减少初三学生在线学习中的认知负荷,减轻学业负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压力,合理处理压力,帮助学生掌握缓解学习压力的方法,培养学生阳光的性格和积极的态度。

(三)根据情绪调节过程引导学生合理控制情绪

情绪调控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情境监测—注意分配—意义重构—反应调整”的循环过程[25]。在情境监测阶段,教师可通过在线课堂观察、课下家访等方式持续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用自身的积极情绪带动学生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乐观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心态;在注意分配和意义重构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集中至在线学习中的愉快经历,或指导学生以改变情感意义的方式重新思考对在线学习的新看法,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消极情绪;在反应调整阶段,教师可以教授学生意象情绪诱发、动作情绪诱发等若干情绪调控策略[26],引导学生利用策略及时纾解消极情绪,必要时向教师或家长等倾诉。

在帮助学生提升情绪控制能力时,应对男生加强注意分配和意义重构的引导,使男生正视在线学习,摆脱持续性低迷的状态,而对女生更关注反应调整的措施,以便学生情绪失控时及时调整纾解。另外,随着年级增加,教师除在日常教学中留意学生情绪状态外,还需逐步增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频率。对于农村学生情绪控制能力显著低于城镇学生的现状,应给予其更多参与在线学习活动的机会,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情绪调控过程的实时监测与干预。

(四)家长教师引导学生构建良好人际支持体系

对于教师来说,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情感支持。其一,在学习支持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技术优势为学生推荐在线学习认知工具并教授学生利用认知工具开展学习,设计问题导向的任务引导学生基于真实情境参与在线学习,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其二,在情感支持上,教师应关注个体独立于不同物理空间造成的情感缺失现象,在线过程中加强师生和生生情感交互,鼓励学生在交互中讨论在线学习中的困难、探索应对策略。对于家长来而言,同样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情感支持:第一,家长应在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在线学习中直接监督者的作用,监测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度,从而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在线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第二,家长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尤其需注意学生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不愿寻求教师帮助的情况,与教师协力疏导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地建立人际支持。

六、结   语

数字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培养学生准确识变、科学应变的能力,有利于他们从容面对挑战、化危机为转机。当前,在线教学已逐渐融入面对面教学之中,混合学习新常态下如何帮助学生应对学习方式转变后的挑战、克服在线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研究探索了在线学习中数字韧性的关键维度,并面向初中生开展了在线学习中数字韧性的现状调研,分析了学生在线学习中数字韧性的特定现象,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切實可行的提升策略。未来,我们仍需关注不同背景下学生的数字韧性,持续探索提升学生数字韧性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 搜狐网.五年级学生因上网课跳楼,是什么让孩子们如此脆弱[EB/OL].(2020-03-08)[2022-04-01].https://www.sohu.com/a/378436986_477628.

[2] 沈书生.面向幸福成长:设计支持数字韧性构建的学习空间[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3):18-24.

[3] STENSRUD  R, VALAKER S, HAUGEN T. Feedforward and feedback in digital resilience: discussed in light of mlitary intelligence[DB/OL].[2022-04-0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54653688_Feedforward_and_feedback_in_digital_resilience_ICDQCM001_ 2021_15_International_Conference_on_Data_Quality_Control_and_Management_Feedforward_and_feedback_in_digital_resilience_discussed_in_light_of_mi.

[4] 祝智庭,沈书生.数字韧性教育:赋能学生在日益复杂世界中幸福成长[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2(4):3-10.

[5] 薛晓琪,赵晓伟,沈书生.突破危机:学习主体的数字韧性及其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2):49-55.

[6] RIMINI M,HOWARD C, GHERSENGORIN A. Digital resilience: empowering youth online [DB/OL]. [2022-04-05]. https://www.thinkyoung.eu/_files/ugd/efc875_50c53226b1f04b7ab2f0cf59eb4e1dd6.pdf.

[7] MARTIN A J, MARSH H W. Academic resilience and academic buoyancy: multidimensional and hierarchical conceptual framing of causes, correlates and cognate constructs[J].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009, 35(3): 353-370.

[8] ERI R, GUDIMETLA P, STAR S, et al. Digital resili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in response to COVID-19 pandemic: student perceptions from Asia and Australia[J]. Journal of university teaching & learning practice, 2021, 18(5): 1-28.

[9] FRIBORG O, HJEMDAL O, ROSENVINGE J H, et al. A new rating scale for adult resilience: what are the central protective resources behind healthy adjust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thods in psychiatric research, 2003, 12(2): 65-76.

[10] OSHIO A, KANEKO H, NAGAMINE S, et al.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adolescent resilience scale[J]. Psychological reports, 2003, 93(3): 1217-1222.

[11]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8):902-912.

[12] CONNOR K M, DAVIDSON J R T. 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J]. Depression and anxiety, 2003, 18(2): 76-82.

[13] SMITH B W, DALEN J, WIGGINS K, et al. The brief resilience scale: assessing the ability to bounce bac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008, 15(3): 194-200.

[14] WAGNILD G M, YOUNG H M.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J]. Journal of nursing measurement, 1993, 1(2): 165-178.

[15] ZIMMERMAN B J. Attaining Self-regulation: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M]//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000: 13-39.

[16] BBARUTH K E, CAROLL J J. A formal assessment of resilience: the baruth protective factors inventory[J].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2002, 58(3), 235-244.

[17] SINCLAIR V G, WALLSTON K A. Th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brief resilient coping scale[J]. Assessment, 2004, 11(1): 94-101.

[18] NOWACK K M. Initial development of an inventory to assess stress and health risk[J].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1990, 4(3):173-180.

[19] 蒋瑜仙,陈伊.研究生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基于硕士生和本科生的差异比较[J].教育学术月刊,2020(6):76-81.

[20] 赵宏,蒋菲,汤学黎,甄志平.在线教育:数字鸿沟还是数字机遇?——基于疫情期间在线学习城乡差异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2):62-68.

[21] 曹梅,朱晓悦,沈书生.父母教育卷入对中学生在线学习表现的影响——江苏省中小学在线教学调查研究报告之一[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0(4):16-28.

[22] 姜英杰,王玉,严燕.青少年网络行为自我调节量表的编制及效度验证[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3):345-350.

[23] 张亚星,梁文艳.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能力城乡差异研究——兼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7(6):41-49.

[24] MAK W W S, NG I S W, WONG C C Y. Resilience: enhancing well-being through the positive cognitive triad[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11, 58(4): 610.

[25] YIH J, UUSBERG A, TAXER  J L, et al. Better together: a unified perspective on appraisal and emotion regulation[J]. Cognition and emotion, 2019, 33(1): 41-47.

[26] 李文昊,祝智庭.改善情感體验:缓解大规模疫情时期在线学习情绪问题的良方[J].中国电化教育,2020(5):22-26,79.

Digital Resilience in Online Learning: Key Dimensions, Status Quo Mapping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Analysis Based on Survey Data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Jiangsu Province

XUE Xiaoqi,  ZHAO Xiaowei,  SHEN Shusheng,  CAO Me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Abstract] It is an unavoidable task under the new norm of blended learning to improve students' digital resilience in online learning and guide them to properly face changes and adapt to learning challenges or adversities brought by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digital resilience, this study uses exploratory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o identify 4 primary dimensions and 10 secondary dimensions of digital resilience in online learning. And then, a questionnaire i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13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gital resilience of online learn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close to a good level, and their emotional control is weak when they encounter difficulties, and there are gender differences. There is a "second-year low-lying land" in the self-regulation dimension, self-regulation dimension has a "low land" phenomenon, and rural student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urban students only in positive cognition. Accordingly, this study proposes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digital resilience in online learning, namely, guiding students' self-regulation through three stages of "pre-planning, behavioral control and self-reflection", promoting students' positive cognition based on the triad of "self - world - future", helping students control their emotions according to four processes of "situational monitoring - attention allocation - meaning reconstruction - response adjustment", and guiding students to seek support through "parent- teacher" collaboration.

[Keywords] Online Learning; Digital Resilience; Self-regulation; Emotional Control; Positive Cognition

猜你喜欢

在线学习
在线学习过程管理大数据的建设与应用
开放大学:过去充满传奇但前景依然未卜?
国际远程教育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在线学习时间规律探析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应用策略研究
基于MOOC的微课制作方法
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基于SOA的在线学习资源集成模式的研究
SPOC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
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