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研教”协同理念下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

2023-05-21李娜娜潘和平黄琼

文教资料 2023年4期
关键词:科研能力本科生

李娜娜 潘和平 黄琼

摘 要:本文探讨了“学研教”理念下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的过程,并以“区域经济学”课程为例,分析了如何从“学”与“研”、“教”与“学”以及“教”与“研”互动方面解决现阶段本科生参与科研能力不强、科研能力培养与日常课程脱节、科研过程中得不到有效指导等问题。本文指出加强“学研教”协同发展对于提升本科生创新能力,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学研教” “区域经济学” 本科生 科研能力

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但现阶段多数高校对于科研能力的训练仅限于研究生,对于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缺乏一定的关注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了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学研教”理念最初由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提出的“教学与科研同一”原则演变而来[1],核心内涵在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以及科研紧密联系,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学习目标的创新能力,对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整体实施主要包含两个过程:一是教师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提升学生对教学理论的理解能力,促进理论知识的消化与吸收;二是将学生理论知识与自身能力相融合的过程,能够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与实践不匹配的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训练。[2]

以课程教学建设为核心,探讨“学研教”协同理念下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如黄崇伟、覃柏霑以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为例,提出通过改革教学大纲及授课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创新型教学模式[3];汪芳和吴肖丽将“学研教”协同教育模式纳入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提出推进研究型教学以及加强教学型研究等路径[4]。“区域经济学”是经濟学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与现阶段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课程,但当前大多数区域经济学教科书理论性较强,难免会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或应用与现实相脱离。[5]那么,在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于经典的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传授,也要注重对于学生经济学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紧密联系国家宏观区域经济政策并对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于相关区域热点的理解和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理解和重构,提升科研能力。因此,以“区域经济学”课程为例来探究“学研教”协同理念下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

(一)本科生参与科研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多数学校对于经济学本科生的毕业要求是达到既定学分,在评奖评优方面对科研有所鼓励但未在科研方面做强制要求,这就使得经济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科研产出本身是一个较为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很多学生并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科研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也会降低学生参与科研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现阶段一些期刊以及项目申报对于本科生都具有较大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二)科研能力培养与日常课程学习脱节

本科生科研工作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从现阶段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多数学校并未设置与科研能力提升相匹配的课程,例如专业的计量经济学实验课、论文写作指导课程,这样就使得学生缺乏对于如何选择研究课题、怎样开展研究工作等方面的清晰认识。虽然高校与学院会开展相关的科研讲座,但偏向于满足教师的科研需求,更多地涉及前沿热点话题,相关报告内容也与现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大差距,使得学生参加后收获不大,对科研能力提升指导性不强。另外,即使有相关的课程涉及关于软件的操作与应用,因为缺乏相应的实践运用,学生对于相关软件的掌握也得不到很好的巩固。

(三)科研过程中不能得到有效指导

虽然学校鼓励教师对学生开展科研工作给予一定的支持与指导,但是缺乏对于工作量认定、优秀导师奖励等方面的一定的政策支持,降低了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的积极性。另外,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教师有限的指导时间、差异化的研究领域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在进行科研活动时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同时,本科生在教学阶段缺乏相应的科研基础,比如规范的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写作基础、搜寻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等,也增加了教师指导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教师指导的积极性。

二、“学研教”协同理念在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方面的研究

传统“学研教”理论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科研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活动,从三者的内容来看,尚未包含对学生科研活动提升的思考。本文主要参考了喻言[6]新型“学研教”协同体系分析对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的影响。新型“学研教”主要体现在“学”“研”“教”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的互动关系,“学”不仅指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相关内容的进一步学习,并根据现实经济变化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补充的过程。“研”一方面指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另一方面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或者参加创新型的竞赛比赛。“教”不仅指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还指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经济热点话题在课前给同学们进行精彩的汇报展示。因此,新型“学研教”体系不仅是教师的学、研、教,而且是学生层面的学、研、教,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提升的任务贯穿于整个过程,最终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积极贯彻新型“学研教”协同理念将有助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类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通常也被设置为专业核心课,是一门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学科。[7]“区域经济学”的培养目标在于让学生掌握区域经济系统运行规律,并且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的国情和区情,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8]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紧密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特点,重点开展科研活动,运用所学区域经济理论和方法研究现实区域经济问题,实现学校和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定位。因此,以“区域经济学”课程为契机,实施新型“学研教”协同理念,对于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围绕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学研教”协同理念在“区域经济学”中的应用

结合“学研教”协同理念的内涵,本文接下来以应用性较强的“区域经济学”课程为例,研究“学研教”协同理念对于本科生能力提升的作用,主要从“学”与“研”互动、“教”与“学”互动以及“教”与“研”互动三个方面探讨其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学”与“研”互动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作用

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是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经济实践的过程来实现的,学习“区域经济学”课程不仅要掌握传统的区域经济理论,比如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以及区际分工理论、二元结构理论等,也要掌握相关理论在我国的具体实践。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区域热点问题,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融入分析,比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中,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国家的“双碳”目标;在二元结构理论与城市化的讲解中,融入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质量提升、城市韧性以及城市更新等相关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相关问题的关注也对自身的科研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教师可以以此为研究主题,涉及相关的课题申报以及论文的撰写,从而为学生的“学”与“研”奠定基础。

学生在“区域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也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探索自己的研究方向,如在产业布局与产业聚集章节,在讲授产业集群的理论和案例中,有学生提出以合肥目前打造的“芯屏汽合”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探究合肥先进制造业集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关系、产业集聚的创新溢出效应、产业集群中政府的作用等相关问题。学生组成小组,并以此为主题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这种通过学生的“研”让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更为直接,也更为有效,更能让学生直面科研過程。

(二)“教”与“学”互动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作用

“区域经济学”课程中的“教”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前演讲以及课堂讨论等教学实践中。

在“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前,教师可以围绕章节内容设计演讲主题,并进行小组分配,在每次课前,小组成员可围绕教师发布的研究主题进行演示和汇报,其他同学可对汇报的内容进行提问和讨论,这种方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比如在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章节,小组成员围绕安徽省产业结构演进情况进行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并结合安徽省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总结安徽省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重点关注了安徽省产业结构未来发展的方向。其他同学则对小组汇报内容的逻辑结构、数据的准确性、演讲的生动性等方面进行点评,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并且引入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的“教”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分析现实的能力,另一方面为教师的“学”提供了现实的素材,同时学生在“教”的过程中面临的数据搜集、图表绘制,现状分析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也为教师的“教”指明了方向。学生通过“学”与“教”的协调互动,加深对于区域经济理论的理解,有助于自身积极地参与简单的科学研究,掌握数据查找、规律总结等基础的科研能力,为进行更深层次的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与“研”互动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作用

教师的学习与研究能力是高校工作的必备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通过加强与学生的联系,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研究课题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比如笔者在“区域经济学”第八章“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梳理国家政策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如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区域绿色发展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话题,如区域绿色发展推进路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产业绿色转型等,笔者对第八章的内容进行梳理讲解时也对这方面进行了阐释,并让学生围绕安徽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升级的内容进行汇报,内容包括梳理绿色转型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分析安徽省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总结安徽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帮助教师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为今后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的“研”为教师的“教”和“研”提供帮助,使教师能够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反馈给学生,并督促学生加强对于研究热点的关注,不断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四、总结和展望

本文从“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提出并构建了一套基于“ 学研教”协同思想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教学改革思想、方法和措施。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学”与“研”互动、“教”与“学”互动以及“教”与“研”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总结出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学生课前演讲、课中讨论以及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等培养方式,以提升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6] 喻言.基于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的新型“学研教”协同创新研究——以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0):211-212,216.

[2] 樊颖,李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研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2):114-117.

[3] 黄崇伟,覃柏霑.基于“学研教”理念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以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51):163-164.

[4] 汪芳,吴肖丽.学研教协同教学组织方式创新研究——以产业经济学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3(9):132-133.

[5] 殷颂葵,丁生喜,王健.区域经济学课程应用研究性教学探析[J].文教资料,2014(13):177-179.

[7] 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J].齐鲁学刊,2022(3):112-123.

[8] 陈玉玲,丁宇峰.“以学生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学教学方式创新与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69-70.

基金项目:2020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重大项目“一流专业建设标准下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评价研究” (2020jyxm0329),2022年安徽建筑大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区域经济学(2022kcsz01),安徽建筑大学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中心项目(2020szzx08),2022年度安徽建筑大学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新文科建设中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2022jyxm291)。

猜你喜欢

科研能力本科生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作品精选
浅析科研能力、学术修养与科技论文写作
徐州技师学院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新途径研究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及对策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科研能力途径研究
地方性农业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