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音乐视角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建构

2023-05-21洪巍城刘蓓

文教资料 2023年4期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流行音乐文化自信

洪巍城 刘蓓

摘 要:对社会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困扰广大思政工作者的一大难题,大众喜爱的流行音乐提供了良好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其中中国风的流行音乐以富有民族魅力的艺术呈现形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具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流行音乐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由模仿到创新、由传统到现代、由迷茫到自信的转变,其发展历程彰显出了建构“四个自信”的发展逻辑,在国内外起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流行音乐 文化自信 生发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社会领域逐步式微,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重要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由于自身的特殊文化属性,音乐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显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流行音乐以特有的敏锐性和亲和力成为反映一个国家思想文化风貌的重要渠道,承载着对人民群众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近四十年来,中国流行音乐界很长时间内都是在学习与模仿国际音乐潮流,反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与民族特色的作品曾经长期得不到重视。但是进入21世纪,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中国风格的流行音乐逐步兴盛起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趋势,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中国崛起的历史文化和政治道路逐步自信的逻辑。

一、从模仿到创新:百年流行音乐背后的历史建构

众所周知,20世纪末以来,大众流行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成为影响大众生活的重要文化现象。改革开放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一场社会变革,打破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信息不同步的鸿沟,而流行音乐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经典范式,随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变和许可,在中国也发展成为一种时尚与流行。但是,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突变的结果。可以说,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反映在整个社会发展的演进过程中,是以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为历史节点的。正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门的打开激起了音乐家们对西方音乐的强烈兴趣,音乐作品的创作不论是题材、内容还是形式上相较以往都更为丰富和多样。

(一)音乐潮流亦是国家兴衰的指标

回顾20世纪初期,中国音乐界有大批具有国外留学背景的学者,他们科学系统地学习了西洋音乐的基本知识,掌握了比较完备的西方音乐理论,极力主张吸取西方音乐精华,甚至对西方艺术的创作技法不假思索地直接模仿。“20世纪的中国音乐文化史则变成了单向性、单线性的以西方音乐为标准的历史定位,放弃了对东方音乐文化的吸纳,甚至放弃了自我具有东方音乐类型的文化历史定位。”[1]此时,在竭尽全力褒扬西方音乐的大环境下,流行音乐的艺术取向处于“尚洋”的状态,忽视了中国音乐的精神内核应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这与中国近代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的時代背景息息相关,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的很长时间内,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被很多人视为落后、腐朽的代名词,“崇洋、尚洋”成为一种常态。20世纪初30年代以来,这种“拿来主义”影响下的“全盘西化”已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思潮,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音乐界又受到苏联社会主义文化的强烈影响,对当时西方音乐和所谓“封建传统”的音乐总体上采取拒斥的态度。

总的来说,20世纪中国的流行音乐正处于模仿性创作的阶段,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相对落后的中国努力追赶世界潮流的现实境遇。

(二)民族音乐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建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对文化领域的逐渐开放和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中国的艺术工作者在西方文化的重重冲击之下并没有成为西方外来文化的傀儡,相反激活了属于中国人的“主体自觉性”。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中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人们并没有放弃自己原本的自觉判断,而是开始辩证地看待外来文化,自觉而不是被动地建立认同。一方面,西方流行音乐对我国本土音乐文化表达样式和思维模式进行渗透;另一方面,在不断学习和模仿西方流行音乐文化体系后,我国的音乐工作者也对其进行创新改造,大量融汇中国传统元素风格的流行音乐深受众多音乐工作者和听众的青睐,此时期的音乐风格传统文化属性和身份体征逐渐凸显。

文化是有身份的,“文化身份表征了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形态”[2],人们对音乐文化的认同其实也是一种身份认同。如果说中国音乐是中国文化的身份表征,那么传统民族乐器就是体现中国音乐身份特征的基础之一。[3]

在文化自觉的驱动下,众多音乐工作者开始将大众所熟悉的流行歌曲进行改编,甚至尝试“中体西用”的艺术创作,如20世纪90年代的《小城故事》,把传统民族乐器与流行音乐相融合,用二胡的演奏来替代原版音乐的人声部分;陈刚与何占豪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中体西用”的成功典范,基于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进行创作,吸收了中国的传统越剧曲调和经典民间传说,用以讲述中国故事,实现了民族性和交响性的有机结合,使此曲成为家喻户晓的世纪经典,同时也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以音乐的方式实现了文化的对外传播。这种以中为主、以西为辅的“中西融合”的艺术创作形式在新时期尤为多见。

可以说,进入21世纪,尤其是新时代以来,舶来品的流行音乐与中国的音乐文化形成了完美的融合。中国音乐人在努力研究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也在致力于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文化自信,用本民族的语言符号来建构音乐文化的主体意识。

二、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主体建构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反映时代精神的敏锐“触角”,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某种感受,它在情感表达和宣泄的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承载了一定的价值观。凡是感动时代的流行音乐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主题、宣扬了那个时代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制度、社会环境、社会的开放程度对流行音乐演唱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4]从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脉络来看,社会的转型把流行音乐分化为“传统”与“现代”两条发展路径。

(一)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流行音乐启蒙了群众、推动了国家建构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艺术领域呈现特殊的分化现象:一边是民不聊生、战乱频仍,传统戏曲成为人们在绝望中聊以慰藉和移情的娱乐方式,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迎来了“盛世”;另一边则是西洋文化的入侵,流行音乐成为新的时尚,在上海等地逐步铺陈开的“洋曲”成为人们的新宠,而传统的乐曲与乐器都成了落后的象征。一时间,相对开放的沪广等地皆以唱“新曲”为荣,靡靡之音成为新潮,而宫商角羽沦为“守旧”。“被‘体系化的音乐人,对属于中国传统的‘音韵‘腔调和中国文人所追求的美学精神,均被鄙视为落后的‘老土。”[5]但无论如何,就客观而言,流行音乐从那时起就开始牢牢占据大众社会声乐领域的主导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流行音乐呈现形式相对单一,强调“革命化”的倾向。在这一特殊时期,一切百废待兴而又蒸蒸日上,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讴歌群众、讴歌团结、凝聚力量建设新社会成为上下一致的文化抉择。同时由于国际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我国文化领域也总体坚持“一边倒”的政策,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这也成为我国音乐界的核心理念。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与经济上追求工业化一样,文化领域也开始追求现代化、工厂化。“所有大众文化都是一致的。”[6]当时的流行歌曲就是革命和建设歌曲,其走红的模式也倾向于标准化、政治化。这一时期,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气氛比较浓厚,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是革命精神、奉献精神,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和贡献,文化艺术主题以是否积极向上、爱国奉献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在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占主流的年代,流行音乐的发展也必然承载了构建国家意识形态的新功能,发挥着政治宣传和教育的作用,稳定社会的政治秩序。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人民将对新国家的认同、对新国家的建设之情通过歌曲表达出来。传唱度较高的歌曲主要以歌颂祖国、歌颂领袖、歌颂中国共产党之类的“红歌”为主,如《人民领袖万万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等,基本落脚于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歌颂之情这个点上,其旋律朗朗上口,词曲直白,不需要较高的演唱技巧,适宜个人和集体传唱,很好地传承了其政治属性。同时,以“高、快、硬、强”为演唱特点的群众性进行曲也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流,如《沿着社会主义达大道奔前方》《社会主义好》《咱们工人有力量》等歌曲,通过音符来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曲调昂扬向上,有力地展示了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的心声。这些歌曲的传唱启迪了群众觉悟,促进了社会主义集体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其他手段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

(二)改革开放后流行音乐参与了人的主体性建构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日益瞩目,传统社会进一步向现代社会转型。社会的每一场重大的改革都会促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流行音乐作為大众文化的经典范式在变幻的社会环境中不断蜕变、成长。

一方面,社会制度的变革使中国人民感知到如洪水般涌进来的新鲜事物,社会大众对外来事物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与崇拜,收音机、喇叭裤和休闲方式等无一不显示出时人对西方事物的崇拜。随着社会各层面改革的深入和西洋化的风越刮越猛,传统的生活方式被新的社会规则和价值观念冲淡甚至取代,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们对自我文化产生失落感,流行音乐亟须向“现代”转型,以弥补社会转型给人们所带来的精神上的缺失。“革命歌曲”和“群众歌曲”逐渐向西方音乐文化语境中的“流行音乐”靠拢,音乐的题材和类型也逐步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如校园民谣《外婆的澎湖湾》《乡间小路》《踏浪》等流行作品让受众对流行音乐有了新的体验,流行音乐所蕴藏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更加凸显;邓丽君的歌曲把人从政治的、集体的人拉回到世俗的、生活的人上,使人恢复正常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体现了祛除束缚的气息。[7] 《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小城故事》等歌曲带着丰富的个人情感和海峡的气息漂洋过海而来,风行全国。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开放之风在音乐场域中被最为敏锐地展示了出来,与霹雳舞、喇叭裤、卡式录音机等一道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潮流风景。

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语境下,个体逐渐脱离传统的控制和束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正如格里芬所指出的:“无论如何解释,现代性总是意味着对自我的理解由群体主义向个人主义的一个重大转变。现代性不是把社会或共同体看成首要的东西,‘个人只是社会的产品,仅仅拥有有限的自主性;而是把社会理解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自愿地结合到一起的独立的个人的聚合体……作为一种理想,人们一直强调的是个人独立于他人的重要性。”[8]从那个时候开始,集体观念依然是主流,依然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头脑,但是已经开始淡化,个人的主体性逐步觉醒,个人的权利更加重视,或者一定程度上说“个人主义”开始发展起来。以崔健的《一无所有》《跟着感觉走》《从头再来》和《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等经典歌曲为例,它们作为20世纪80年代最为经典的时代声音记忆,以批判现实为主题,呈现挣脱束缚、高扬自我的情绪。摇滚乐成为表达真情、诉说愤怒与希望的载体,人的主体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股摇滚风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直红火到2000年前后才逐渐沉寂。而这一时期恰恰是人们强调个性解放的时期,流行音乐一定程度上既表达了这种需求,又传播和制造了这种需求,成为传播现代个体意识的重要手段。

三、从迷茫到坚定:中国风流行音乐兴起的“四个自信”建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历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品有了显著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 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9]所以,实现中国梦,相对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政府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即人民在物质维度和精神维度的双重富有。这就要求我们在关注“富起来”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文化等方面“质”的发展,为时代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流行音乐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无疑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新时代流行音乐起到了凝心聚力、共奔梦想的作用

在新时代,流行音乐早已不是单纯的艺术表现形式,因为从它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流行音乐作为一种价值符号在时代的变迁中富有大众文化的价值意义,影响着所处时代的大众。事实证明,流行音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其最大的价值落脚点在于人,也就是说,为其隐性的育人功能找到契合点尤为重要。在当下追求个性的社会里,不同的音乐工作者传达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可以是歌颂的,也可以是批判的,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家国情怀”始终更贴近这个契合点,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迷茫和“文革”时期造成的文化断裂唤醒了大众的“寻根意识”,人们不约而同地要重寻文化之根。由此一来,“中国风”音乐文化随之兴起,在流行的节奏和现代的唱法中融入了更多的中国古典元素。

首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音乐工作者把古典诗词配以现代的音乐手法,成为流行音乐创作的新取向。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邓丽君演唱的《独上西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月满西楼》等歌曲,将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相融合,旋律优美而不失古典韵味,有着更为深厚的艺术吸引力。

其次,流行音乐的发展也融入了更多中国戏曲的元素。最具代表性的歌曲《北京一夜》中,京剧中的花旦唱腔经设计嫁接到流行音乐之中,极大地增强了流行音乐的感染力,也让大众体验到了经典国粹的奇特魅力。

最后,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也为“中国风”歌曲注入了新鲜的氧气。周杰伦的一首《东风破》打开了“中国风”歌曲的创作大門,《发如雪》《千里之外》《菊花台》和《青花瓷》等歌曲更是把“中国风”歌曲发挥到了极致,在歌曲的配器中都能找到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的影子,给人以传统东方的美感体验。艺术是相通的,中国传统元素嫁接于流行音乐之中是必然的发展方向,这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

中国文化既没有走全盘西化的邪路,也没有走封建保守的老路,而是昭示了包容天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二)新时代中国流行音乐促进与阐释了“四个自信”

新时代以来,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进,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尽管西方部分国家开启了数十年来逆全球化之先河,但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因为“全球化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一个铁的事实”[10]。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中国要想发展成为全面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跻身世界民族前列,就必须直面不可回避的制度、文化、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竞争。

流行音乐是在阐释中国道路、传递中国声音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文化载体之一。20世纪80年代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唱出了改革开放之初的热情,90年代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唱出了改革开放的潮起潮涌,《走进新时代》唱出了改革开放的豪迈,《好日子》唱出了改革开放富起来以后老百姓对生活的幸福感。进入新时代,全国上下传唱着以《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为代表的诸多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歌曲,表达了人们对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同与衷心赞美。

这些歌曲没有流于直接歌颂党和国家的窠臼,而是讴歌人民群众自己的感受,既有时代的真情实感,又从实际出发证明了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

四、结语

纵观百年流行音乐的发展,我们在借鉴、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道路上的有效方法与先进理念的同时,更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优秀文化资源,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道路。艺术和文化思想领域的发展同样应当如此,艺术的本质也是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展现,主动发扬民族精神,坚定并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95-96.

[2] 张立波.后殖民理论视域中的东方民族文化身份[J].广东社会科学,2004(5):68-72.

[3] [5] 王晓南.百年二胡音乐风格与文化身份考察[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9.

[4] 王韡.中国流行音乐演唱的社会学宏观考察——基于社会干预、社会效应与社会生产的视角[J].现代传播,2016(6):162-163.

[6] [德]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8.

[7] 任丽华.纯真年代的渴望:邓丽君与台湾校园歌曲——80年代初中国流行音乐的文化分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9(1):8-9.

[8] [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5.

[9]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7.

[10] [美]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未来[M].张世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16.

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新中国70年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演进及经验研究”(19XKS0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流行音乐文化自信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浅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应用探讨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