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类院校“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研究

2023-05-21万然

文教资料 2023年4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思政创新

万然

摘 要:课程思政背景下积极推进师范类院校“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改革和融合发展,是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助于完善师范类院校的校本课程,同时还有助于拓展师范类院校学生的能力。而目前师范类院校“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改革在推进力度、课堂设计创新力、学生的参与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本文从提升师范类院校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全局育人的作用,提升教师队伍的课堂创新能力和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积极提高师范类院校学生的课堂主动性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课程思政 师范类院校 课程改革 策略 措施 创新

课程思政是新形势下国家构建的一种全过程育人模式,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并形成两者之间的协同效应。[1-2]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师范类院校汉语言文学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同时该门课程也是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育融合过程中较好的切入点。但现阶段,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和思政内容融入还存在一定问题,表现为思政效力未充分发挥、思政资源利用率过低等。针对全新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推广,师范类院校、教师和学生应投入较多的精力和资源,更好地以课程思政为翘板实现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3-4]在我国目前的高等师范类院校教学体系中,对“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进行优化改革,同时融入更多的思政教学内容,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学生的科学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大意义。

一、推进“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法”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对于学生科学价值观体系的构建意义重大。课程思政的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范围及影响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协同效应,最终实现全方位的育人目标。对于师范类院校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而言,融入思政内容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促进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是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手段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曾说:“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全部成为有用之才。”这充分表明了课程思政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价值和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5]德育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师范类院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深刻领悟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方法是师范类毕业生的必修能力之一。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课程思政模式在丰富专业内容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人文素養和家国情怀;其次,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是提高未来教师道德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促进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是完善师范类院校校本课程的重要契机

提升师范类院校校本课程的质量,一直都是师范类院校重要教学任务之一。校本课程评价主体由有经验的资深教育工作者担任,客观地指出当前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在国家提出课程思政理念后,有的专业学者建议将课程思政内容作为校本课程改革方向,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和大局观,进而带动师范类院校学生的快速成长。[6]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汉语言文学类专业重要的校本课程之一,有的师范类院校以“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范例,通过思政内容的融入,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思维和逻辑,这是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核心点。大量地引入事例教学法,将英雄人物、时代楷模的光荣事迹等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切身感受到肩上的重任和未来的责任,进而勉励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明确努力和奋斗的方向,学好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振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推进“中学语文教学法”思政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针对“中学语文教学法”的思政教学改革,一定要充分地发挥出课程思政的指导作用,将课程思政在素质教育和价值观素质方面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而目前大多数师范类院校针对“中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学改革还存在一定问题,集中表现为课程思政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充分、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紧密等。本文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等视角对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做系统化分析。

(一)师范类院校缺乏全局观

师范类院校在教学任务的计划分配中,与很多综合类院校、工科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等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无法有效、合理地分配思政相关课程的学时,如果思政课和专业课在学时安排上出现冲突时,会以满足专业课为主。师范类院校轻视思政教育工作的情况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思政内容的融合工作进度慢、效果差、缺乏有效考核、缺乏课堂设计创新等。如果师范类院校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重视不足,将很难彻底地自上而下有序推进“中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学改革。大部分师范类院校并没有将课程思政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即没有将课程思政与其他专业课同等看待,对于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缺乏统筹。开展课程思政的初衷是平衡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学时分配矛盾,并获得更好的思政教学效果。但由于师范类院校的重视程度不足,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进度迟缓,这也是师范类院校课程思政效果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思政课教学中全局育人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基于课程思政来推进“中学语文教学法”的课程改革,就是要以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为支点,撬动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课程思政属于一种全局育人的理念,通过课堂设计将思政内容融入“中学语文教学法”的课程中,一方面发挥出思政教育统筹全局和逻辑梳理的能力,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领悟到思政教育的价值和魅力;另一方面以思政教育为宏观指导,让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理解提升思政素养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深远意义。我国高校推进基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时间较短,课程思政全局育人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首先,教师对于课程思政育人的功能认识不深。师范类院校的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和领悟课程思政的内涵精神,并通过课程设计创新与实践,将思政内容融入“中学语文教学法”之中。其次,课程思政的传授方式和途径过于单一。而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法”的课程还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为主,没有发挥出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基础性作用。最后,课程思政的实践活动过少。增加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让师范类院校学生们领悟到思政教育的精髓,是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

(三)教师课堂创新力不足,专业课融合度较差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师范类院校的教师是实现“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将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课内容进行融合,需要重新对课程设计,并找到思政与专业课之间的融合点,巧妙地向学生传递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教师的课堂设计创新不足,是现阶段师范类院校推进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之一。大多数教师的课堂设计还是以传统教学框架为主,仅加上一些思政内容或当下热点内容,这显然达不到思政教学的目的。思政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一致,一些教师将思政教育与素质教育混为一谈,例如,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提升师范类院校学生的素质固然重要,但无法替代思政教育,因为思政教育是针对思维、认知和价值观的教育,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密切相关。课程思政教育对于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尤为重要,教师应该通过课程设计潜移默化地将有关思政教育的内容和价值观培养的内容融入“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之中,并将科学的价值观体系传递给学生。在“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教学进度重新设计,也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四)思政教学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不足

现有的“中学语文教学法”思政创新是从师范类院校的视角和教师的视角出发,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首先,大多数学生对于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初衷、方法、效果等不明确也不感兴趣,甚至对课程思政有抵触情绪。这一方面反映出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有权了解课程思政的目标和目的;另一方面反映了师范类院校和教师等各方面工作的缺失。如果课程思政的主体大学生不理解且不支持课程思政,那么课程思政将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其次,一部分师范类院校大学生对于现有的课程思政方式不认同,认为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较为生硬,对原有专业课程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作用。课程思政本应该与学生的专业课和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应该通过事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提升师范类院校学生的思政素养。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法”课改方案的实践中出现了思政内容和专业内容相脱节的情况,进而影响了课程思政的真实效果。最后,师范类院校学生对于思政教学的兴趣不高,也与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有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如果能够借助新技术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就可以改善课程改革的效果。

三、提升“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思政融合的措施

在传统高等院校唯分数论的教学模式下,师范类院校的管理者对课程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足,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缺乏创新,忽视了大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针对现存问题,我们应基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不同的视角,改善现有的课改方案,将课程思政高效融入师范院校的专业课教学当中。

(一)基于课程思政视角积极推进全局育人

课程思政对于师范类院校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师范类院校应提升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将对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工作纳入学校总体教学大纲之中。此外,师范类院校要积极在全校范围推进全局育人理念,具体包括优化学时分配、创新课堂设计、积极推进线上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只有自上而下地推进课程思政与全局育人,才能带动师生创新课堂设计,提升和改善课程思政的融入效果。基于思政教学视角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改革应该是全方位的,需要對已有的软硬件课堂教学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和更新,具体包括增加教室的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更新教学用具,升级学校的数据库系统,进一步完善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等。

(二)强化对师范类院校师生课程思政评估与考核

为了进一步提升师范类院校师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应将与“中学语文教学法”相关的思政内容、课改内容纳入对师生的考核体系之中。对师范类院校教师的考核包括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领悟深度、对教师的课堂设计水平及课程思政的具体效果等;而对大学生的考核包括试卷考核和实践考核两个方面,考核内容以“中学语文教学法”中的思政内容为主。尽管“中学语文教学法”属于文科课程,但也有开展实践课程考核的必要,因为思政内容通过实践的方式表达出来,更容易被理解和掌握,也能够获得更好的实践效果。实践课程的开展和考核也不仅仅被局限于校内,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积极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借此加深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表现打分,作为考核学生思政课程完成情况的重要标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力配合,学校强化对师生的思政内容考核可以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引起师生的重视,并有助于“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思政活动的创新。

(三)通过培训和交流提升课程思政教师的创新能力

师范类院校教师是推进“中学语文教学法”课改的主力军,提升课堂设计创新能力并积极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的核心工作。教师首先要深刻领悟课程思政的内容,通过思考和观察找到两者的最优结合点;其次要积极利用其他兄弟院校的资源寻找灵感;最后要充分交流和沟通,相互借鉴经验,发挥集体智慧。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下,网络中有很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师范类院校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资源,如筛选较为成熟的课改与教学方案。此外,各种新技术和新教学设备的应用,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学语文教学法”课堂的创新性,给教师的课堂设计增加灵感。以往传统的师范类院校“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设计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严重不足。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思政教学的内容,同时实践教学模式也是思政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

(四)积极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

我国在积极推进各学科课程改革,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就是改变传统意义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转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对于课程思政教学而言,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如果还是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教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采用环坐讨论或分组研究等方式,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有助于思政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首先,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采用事例教学明显优于理论教学,即将“中学语文教学法”中蕴含的思政内容用经典事例或真人真事表现出来,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其次,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设计,发挥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设计的课程思政方案往往更接地气且符合这个年龄段人的思维特点。最后,借助网络资源和新的技术设备,能够吸引学生群体的关注度,进而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未来高校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四、结语

师范类院校“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师范类院校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的课堂设计创新能力不足、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群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课程思政理念下积极推进“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改革,应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等三个不同的视角,同步采取措施,提升思政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的融合深度,以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田红玉.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协同性特质探究[J].教育评论,2021(10):99-103.

[2] 王秋怡.推进课程思政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 中国高等教育,2021(2):37-38.

[3] 王英龙,李红霞.课程思政对立德树人成效的影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21(12):69-73.

[4] 谭玉敏.深刻认识培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意义——学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领悟[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1(3):47-52,107.

[5] 王晓莹.践行课程思政育人理念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9):16-17.

[6] 王宝义.高中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功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7):39-41.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课程思政创新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