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和运行机制研究

2023-05-21张兴玲邓燕

文教资料 2023年4期
关键词:实现机制全过程人民民主生成逻辑

张兴玲 邓燕

摘 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带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探索中国式民主道路不断进行伟大革命、伟大建设和伟大改革,不断完善、发展、总结历史经验而形成的新型民主政治模式。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坚持人民性、注重过程性、体现全面性的价值意蕴,决定了其作为新时代中国民主政治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政治文明形态。立足新时代,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和实现机制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和鲜明的时代性。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 生成逻辑 价值意蕴 实现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立足全新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共同探索和实践,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形成了中国式民主政治的答案——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也是实现新时代人民当家作主和推进中国式民主政治新形态的重要保障。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成逻辑

“民主”的概念始于古希腊学者,最早意味着人民的权力和统治,此后其内涵不断发展和演化,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1]民主的真正意义在于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个过程也是民主的实现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而人民幸福的起点则是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国共产党立足人民的根本需求,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不断探索、发展、完善中国式民主政治发展模式。

1945年,民主人士黃炎培在延安的窑洞里就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问题与毛泽东同志进行了谈话,毛泽东同志表示“民主”就是当下中国共产党找到的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一条新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同志曾先后发表重要讲话和相关文章论述民主的概念。他曾在讲话中指出:“没有广大人民的民主,就没有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2]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民主和欧美式的、苏联模式的民主都不同,新中国的国体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是民主集中制。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中国要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3]这里用了“更高、更切实”两个词来形容中国的民主,意为我国的民主代表的是一种更高水准、更高水平且更具有真实性、具体性的民主。具体来讲就是我国民主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极少数资本家的利益,实现的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切切实实的利益,而不是开空头支票、空谈权利。故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要看”作为评判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制度质量的标准。总的来说前提是要看在这种民主模式下国家的政局稳定与否。核心是要看在这种民主模式下的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是否能紧密团结,集中力量办大事。决定性基础是看在这种民主模式下社会生产力是否得到不断提高,持续增长。这三条标准始终是我国开展民主、发展民主、实现民主、完善民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民主的定义、评判方式以及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且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民主与社会主义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是拓展民主模式的自然法则,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素,缺乏民主的助推作用,我国就难以带动最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建设各项工作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此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八个能否”“四个要看、四个更要看”作为国家是否民主的评判标准。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这一概念。2021年,“全过程民主”的概念被明确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中。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4]。其中增加了“人民”二字,突出了“全过程”和“人民民主”两个重点,这是对新时代中国民主模式的集中凝练和全面概括,为新时代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意蕴

要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意蕴,必须深刻理解“全”“过程”“人民”等几个至关重要的词及其之间的逻辑联结,其深刻内涵集中体现在主体参与的人民性、广泛性和真实性,实践过程的连续性、具体性和全面性。

(一)坚持人民性

坚持人民性,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的根本宗旨。一方面,人民是民主的主体核心,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民主实践工作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的。另一方面,民主是人民政治生活的保障,践行民主政治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要形式和重要保障。在具体实践中,一是要求在民主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目的,确保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事业中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二是要求在民主政治运行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的根本要素,确保全体人民的参与权利。这“两个一切”与群众路线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两个一切”的根本点高度契合。群众路线最根本的要求是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最根本的推动力量,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因此,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遵循群众路线是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必然要求。只有全面贯彻实施群众路线,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才能真实有效地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完善、发展和落实。也只有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才能从根本上立足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保障人民群众享有范围广、权利实、效能高的民主参与权、管理权及监督权。二者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实现及实践过程中表里相依、不可或缺、相辅而行。

(二)注重过程性

注重过程性,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性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它真真切切地注重于“全过程”的民主发展。[5]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并不是无本之源,而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百年奋斗,创造性地提出并设计实施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之上。与此相关的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之间相互联系、脉脉相通,形成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有机体系,构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四梁八柱”。另一方面,一个国家民主的实现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没有完整的实践过程,民主既无法落地生根也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故民主的实现必然体现实践性、具备过程性。所以看一个国家是否真正民主以及民主价值的本质体现在实践的过程是否具有全面性、实在性及普遍性。我国经过长期的民主实践,构成了包括民主选举、协商、管理、决策、监督一以贯之的民主实践过程,且形式之间相辅相成、息息相关,贯穿了从选举到监督的全过程。

(三)体现全面性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第一要义是体现全面性,这里的“全”内涵丰富。“全”,一是指全体人民,二是指全面,二者合起来就是指全体人民作为主体要全面纳入动态的民主管理过程之中。具体来说,首先是指民主参与的主体要全面。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从体制和机制着手为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创造制度条件,尤其是为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参与民主政治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提供强大的支撑。其次,民主参与的内容要全面,涉及国家政治领域的各方面事务。在政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民众都可以全面地参与其中,这样既可以基于民主的方式来处理各方面的事务,对保障民主政治目标的实现也具有重要意义。再次,民主覆盖的范围要“全面”,即要求构建自上而下、环节完整的民主体系,涉及民主制度的方方面面。从立法、执法、行政、监察、司法等方面,各级政治组织都应该建立覆盖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相关的制度,这样才可以保证民主政治制度有效运行。最后,民主的流程要全面,应该重视民主选举的各个流程,尤其是在一定反馈调节基础上形成民主程序上的闭环。

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机制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带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探索中国式民主道路不断进行伟大革命、伟大建设和伟大改革,不断完善、发展、总结历史经验而形成的新型民主政治模式,全面反映了我国人民的主体地位及中国式民主政治的生成逻辑和价值意蕴,充分体现出我国政治制度的廣泛性、时代性、优越性及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6]

(一)有机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机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从我国历届人大代表民主选举过程的人数和比例来看,根据法定程序参与选举的选民所涵盖的范围、人数以及按照相应的比例选举出的人数都是最广泛的。1954年9月,我国顺利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迎来了四面八方一千两百多名人大代表参与。他们从车床边来、从农田来、从矿井来,欢聚一堂共同商议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及国家的前途命运。2021年《中国的民主》白皮书明确记载,截至2020年我国现存人大代表人数达到二百六十二万名,县乡两级占总数的94.5%,有利于保障不同地区、民族、行业、阶层的群体的基本利益,确保参与主体的代表性、全面性及广泛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依托。在我国,民主政治协商形式统筹兼顾、与时俱进,协商内容全面多样、包罗万象。一是我国民主协商形式主要包括基层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多种协商形式可确保在制定路线和制度方面各种类型的利益代表都参与其中,反映他们的利益诉求。2020年,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过程中,为实现各级政协委员同频商议共同决策,采取网络协商会议的模式,延伸至村与全国各地方各级包括四级政协委员共同联动、同频共振开展政协调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召开的政协会议达一百八十多次,提出了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对完善国家重大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我国民主协商内容涵盖全体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到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规划,小到物业管理、清洁卫生、秩序规范、平安建设、产业发展方面等热点、难点问题,党内外人士真诚协商、听取意见,完全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民主协商的真实性、广泛性及全面性。

科学的民主决策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要求。从民主决策的结果看,为依法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各项权利,从信访接待、信件投诉,到民情热线、市长热线,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不断拓宽。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由于网络的即时性、开放性等特征,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成了各种声音的“集散地”,为倾听群众声音提供了便利。截至目前,我国是一个拥有超过10亿网民的大国,这10亿网民背后凝聚着中国最深厚的民意基础。自2006年以来,我国就开启了利用互联网开展网络问政的模式。如覆盖全国的网络问政平台——“领导留言板”开办以来,影响力不断扩大。2020年“十四五”规划工作中实施了“网络问计”,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大量地征集各方面的意见,相关渠道开通后大量的人民群众踊跃建言献策,在两周时间内总共发出一百多万条建言。2022年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总共收到网民建言八百多万条。这就是新时代我国全党全社会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献计献策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总之,全过程人民民主构建起覆盖范围最广、民众参与最全面、决策过程最科学的民主决策体系。

(二)全面动态的实践过程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逻辑

十年来,我国在民主决策、管理、实施过程中不断体现最真实的人民民主。从民主决策的过程看,决策必须遵循人民的意见,反映人民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7]在法治体系建设过程中,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体现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身份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如2020年,针对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草案征求网络意见过程中,一名普通中学生建议将草案中对未成年人监护人缴纳保证金的有关规定进行删除,这一意志在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被采纳。回望我国第一部民法典之路,为全面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充分有效地吸纳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建言,提请最高立法机关审议、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两个月内收到公众意见四十三万余条,参与人数多达十万人。草案在一次次修改完善中,凝聚民众力量,突出民主的智慧,实现民主管理,这是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一个具体体现。

从民主管理方面看,为落实和保障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的基本政治权利,我国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8]此外,为有效提高公民有序参与国家各方面决策工作的科学性,我国行政机关内部建立了专门针对减少决策失误风险和降低错误决策引发不良影响的三大机制,涵盖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机制及责任倒查机制。一方面,通过全面的程序保障公民权利运行的合法性、有序性及科学性;另一方面,通过严格的机制保证公民运行权利过程的警惕性,提升公民的责任感,形成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闭环。

从具体实施过程看,人大“民主立法、开门立法”,这样可以确保各项法律在立法时都充分地参考各方的意见。十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总数已达二十二个,覆盖全国三分之二的省份,省、市两级立法联系点总数达四千七百个。政府“开门问策、问需于民”,从流动票箱、电视问政、网络问政让更多群众充分地表达诉求和意见。从“小院议事厅”到“屋场恳谈会”“协商议事室”,广泛听证、广开言路,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意见转化为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让重大行政决策更加顺应民意。从线下“圆桌会”到线上“议事群”,保证廣大民众高效便捷地参与到民主政治工作中,更好地进行民主实践活动。基层民众可以通过村民、居民、业主代表大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参与到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事务管理工作中。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则能够通过工人联合会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保障基本权益。由此,民众出现各种类型的困难和利益诉求,都能实现有地方说,说了有人听,听了有反馈,对解决人民群众的核心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完整的实施过程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保障,同时也使其价值理念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认同,成为人们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三)真实管用的实现机制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指向

经过上百年的探索及实践经验的总结,全过程人民民主应运而生。中国民主政治道路经过数年发展,无论是制度体系方面还是实践过程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全覆盖、全链条的运行机制,旨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维度都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权利,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权益,这也是新时代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及其全体中国人民生活共同奋斗的民主目标。

一是加强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的完善。有机完整的制度体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最管用民主的重要保障,尤其是我国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的建立。基层民主管理制度要求进行城乡社区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高效和谐的社会共同体,为行政管理与基层自治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多年来,人民群众以线下“小院议事厅”“民主恳谈会”到线上“议事群”等方式直接进行民主参与,行使权利。我国在不断完善基层民主管理过程中汇集了“枫桥经验”“乡贤议事会”等各式基层民主实践经验,充分彰显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发挥了重大战斗堡垒作用。

二是促进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功能的落实。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和人民群众的阶层特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建立起基于职工代表大会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在处理各方面矛盾问题以及响应民众诉求上,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与此同时,建立起相关保障制度,确保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相关组织更好地开展工作,积极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功能,为社会自治目标的实现起到促进作用。

三是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立足时代特征,更好、更高效地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等作用,加强对政府部门和相关权力机关的高效监督,有效地处理不同类型的违法违纪问题,保障民众和企业的权益不被侵犯,这是新时代我国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民最本质的利益诉求,也是人民最关注的问题。

四、结语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成、发展及实践是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广大人民进行伟大革命、伟大建设和伟大改革的历史同条共贯。新时代我国人民的政治生活的各环节、各方面、各维度都能全面、广泛、真实地吸纳人民意见,遵从人民意愿,体现人民意志,真正扎根中国大地解决中国人民自己的问题。今天,全过程人民民主正以一种蓬勃发展的中国式民主造福14亿多人民。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04.

[2] 铁映.论民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22.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新生代,2022(1):2.

[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

[7]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

[8] 高秦伟.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利益表达机制及其完善[J].治理研究,2020(4):88-98.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推进路径研究”(22SKDJ 037 主持人:邓燕),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高校思政课在线体验教学实践路径研究——以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为例”(22JG355 主持人:张兴玲),重庆市合川区2022年人大重点2022年度区人大常委会重点调研课题“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进展研究”(主持人:张兴玲)。

猜你喜欢

实现机制全过程人民民主生成逻辑
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民主理论的新基石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治保障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推进人大工作守正创新
“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创新及意义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论经济新常态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信息技术战略的实现机制探讨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
美国政治极化的层次界定与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