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超越与引领:马克思民主思想价值意蕴的三重维度

2023-05-15张莉

理论导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民主政治

摘 要:马克思民主思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以坚定人民主权为价值立场,以聚焦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科学揭示了民主的本质,阐明了无产阶级民主的基本问题,建构了具有覆盖广泛、内容真实、形式多样等特征的民主新样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民主思想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理念的核心内容,为批判资产阶级民主提供了理论武器,为超越资产阶级民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

关键词:马克思民主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民主政治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3)05-0104-06

基金项目:西南石油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团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同效益研究团队”项目(2017CXTD012)的部分成果;全国高校思政课建设项目全国高校名师工作室(西南石油大学)(21SZJS5101061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莉(1986—),女,四川泸州人,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民主问题一直是关系国家政权的重要议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民主问题成为国家政治生活领域争论的焦点。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将追求社会解放和人民民主作为毕生的政治诉求,尽管马克思没有专门建构民主理论体系,但他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批判以及对无产阶级民主的思考却贯穿自己不同时期的著述之中,“人类科学地认识民主政治的大门,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开启的”[1]。当今世界,民主成为西方国家打压他国的武器和工具,民主话语仍由西方主导,民主概念被滥用,民主赤字、民主异化等乱象凸显,民主的贫困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科学看待资产阶级民主,破除对西方民主的迷思;如何应对西方民主输出的挑战,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亟待回应和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重温并科学阐释马克思民主思想的价值意蕴,确定民主的真正意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价值批判:马克思民主思想为批判资产阶级民主提供了理论武器

马克思在对待资产阶级民主问题上,充分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在高度肯定资产阶级民主历史进步性的同时,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民主存在的问题。马克思民主思想是反思和批判资产阶级民主的强大思想武器。

其一,揭示了资产阶级民主的有限性。虽然马克思高度肯定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进步性,肯定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使人们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各种人身依附关系,推动了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但马克思也深刻指出资产阶级政治解放存在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体现在“就是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统治”[2]210,即政治解放带来的是资产阶级的解放而非整个社会的解放。对于广大无产阶级而言,所获得的自由“是摆脱了奴隶地位的自由,但也是除了他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自由”[3];所获得的人权“无非是市民社会的成员的权利,就是说,无非是利己的人的权利、同其他人并同共同体分离开来的人的权利”[2]182。这意味着政治解放使人们获得的仅是形式上的平等和自由,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存在,资本主义社会并未真正消除社会差别。因此,无论是资产阶级共和制还是封建君主制都属于同一种“类国家形态”,都表现为国家本质的异化以及对真正民主制的背离,资产阶级民主仍是有限度的形式化民主,劳动人民不是参与社会治理之中,而是被排除在社会治理之外。

其二,揭示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资产阶级将民主装扮为人人享有的“纯粹民主”“普遍民主”和“绝对民主”,企图掩盖民主的阶级性以维护资产阶级自身的统治。在马克思看来,阶级性是民主的本质属性,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并未存在过超越阶级性的“全民民主”和“绝对民主”。一方面,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有机体,不存在不具有专政功能的纯粹民主,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民主制这一国家制度也兼具民主和专政双重功能。只有“当阶级差別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4]50。这就意味着人类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之前,民主本身的阶级属性不会消失。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民主,和一般的任何政治上层建筑一样,归根结底是为生产服务的,并且归根结底是由该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的”[5]。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这一客观事实出发,全面剖析了工人同自己的产品、同自己的劳动、同自己的类本质以及同他人关系异化的问题,深刻揭示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关系。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占有着社会生产资料并享有国家管理的政治权力,但为了更好维护自身统治,极力掩盖其对广大劳动者的经济盘剥,甚至在国家宪法中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以维护其对劳动者剥削的“合法性”。可以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得到的是产品中最小的、万万不能缺少的部分”[2]230,国家权力仍凌驾于社会和人民之上。因此,无论资产阶级如何粉饰和美化其民主理念,其所谓的全民民主都是一个伪命题。

其三,揭示资产阶级民主的矛盾性。“矛盾性”集中体现在资产阶级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政治生活的革命实践同它的理论还处于极大的矛盾之中。”[2]185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权制衡原则为例,在理论层面,分权制衡原则自18世纪以来就成为西方代议制实施的主导原则,这一原则强调以立法权制衡行政权以防止行政权的无序扩张,这是政治发展的重大进步。在实践层面,分权制衡原则却呈现出行政权与立法权之间的二律背反关系。一方面,资产阶级需要通过议会来确认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为扩大其行政权力又会故意限制立法权,甚至解散和摧毁议会,从而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形式只是行政权用以骗人的附属物而已”[6],议会席也常常被用于投机牟利,资产阶级的行政权力难以受到有效约束。马克思对分权制衡理论与实践矛盾的剖析,深刻揭示了隐蔽在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中不可调和的矛盾,实则揭露出资产阶级民主运行的内在矛盾性。

二、价值超越:马克思民主思想为探索超越资产阶级民主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批判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在批判中反思、在批判中探索民主的新路,通过建构全面、真实、有效的民主以实现对资产阶级民主的价值超越,为我们认識民主问题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其一,明确了民主覆盖范围的广泛性。马克思民主思想强调人民主权是民主的本质内涵,并以人民主权为价值主线,强调人民才是国家权力的最终所有者。在他看来,“主权这个概念本身就不可能有双重的存在,更不可能有对立的存在”[2]38。不存在主权既归属于人民,又归属于人民之外的君主,人民才是民主的唯一主体。为此,马克思不仅批判了黑格尔的“主权在君”思想,也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观。在马克思看来,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范畴中,市民社会才是国家的前提,“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法律、国家本身,就国家是政治制度来说,都只是人民的自我规定和人民的特定内容”[2]41。人民不是国家的作品,而国家才是人民的作品。在任何民主制度下,都不能忽视民主的本质属性,即人民决定国家制度。这里所说的“人民”并非抽象意义的存在,而是现实且具体的个人,是体现社会关系的鲜活个人。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7]由于马克思把人从抽象带回现实,还原了完整的“现实个人”,才冲破了人们精神上的束缚,为人民民主权益的争取和实现提供了重要前提。与此同时,马克思对巴黎公社在落实人民主权原则等方面开展了全面考察,在考察中高度肯定了巴黎公社所采取的保障人民享有民主权益的各项措施。在马克思看来,“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8]58,为保障人民主权的实现提供了历史经验。

其二,展示了民主内容的真实性。民主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体,任何民主都离不开必要的程序设计,但更离不开真实有效的民主内容。民主内容的真实性集中表现为民主是大多数人的民主而非少数人的民主,是重实效而非形式主义的民主。如果“把民主简化为‘程序民主,是对民主的异化”[9],结果往往表现为非正义。资产阶级民主作为少数人享有的民主,它的程序设计非常华丽,但“选举形式、民主形式是一回事,这个机关的阶级内容却是另一回事”[10]627。因此,无论资产阶级如何包装其民主形式,实质上都难以填补其“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之间的鸿沟,从而导致所谓的自由、平等、正义、法治等民主价值原则只是形式化的虚设。马克思民主思想则全面贯彻落实民主的基本价值原则,在马克思看来,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一定是能够为人们持守着自由、共享着平等、守护着公正、坚守着法治的社会。其中,维护劳动者的劳动自由是保障劳动者民主权益实现的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说:“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11]通过自由劳动,每个个体都能充分展现其创造性能力,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而推进真实有效的法治建设是劳动者民主权益实现的保障。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法律只有文本意义上的平等,这种平等常常通过增加的附加条件又被剥夺。如在法国宪法中就有着这样的规定:“对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例如,结社权、选举权、新闻出版自由、教学自由等等)的调整和限制将由以后的组织法加以规定。”[12]看似人民享受了权利和自由,实质上所谓的权利和自由又在另一个文本中被加以限制。类似这样仅限于文本意义上的平等条文在资本主义国家随处可见,对于无产阶级而言,“法律对他们来说是资产阶级给他们准备的鞭子”[13]。由于失去了真实的法律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平等、自由、公正等民主诉求便难以实现。如何才能有效实现广大劳动者的民主诉求,马克思强烈呼吁: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之后,必须确保“一个人有责任不仅为自己本人,而且为每一个履行自己义务的人要求人权和公民权”[14]。当然,马克思也坚信,在无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实践中,自由、平等、公正、发展等价值原则能有效落实,能真正实现人民主权的强势回归。

其三,肯定了民主形式的多样性。民主作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其产生受社会历史发展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15]。各个国家“采取何种民主形式必须与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状况、人口结构、宗教信仰、民族构成、经济发展水平、法制意识、国民素质等多因素相结合”[16]。世界上有2000多个民族和200多个国家地区,其历史文化各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民主的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即使“在各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的形式都不同,民主的运用程度也不同”[10]699。我们不能要求以一种民主形式代替和否定另一种形式,离开了本国的具体实际,照搬移植他国民主制度就会面临“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发展困境。“正像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花朵都变成紫罗兰这一种花,我们也不能要求有着不同文化传统、历史遭遇、现实国情的国家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17]物质不齐、物之情也,世界上的民主政治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板,好的民主形式之间应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其四,回应了民主目标实现的过程性。民主的成长受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诸多条件影响,不存在“速成”民主和一劳永逸的民主。在马克思看来,民主的实现与人类解放相统一,追求真正的民主制以实现人类解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方面,实现人的解放不仅需要以实现人的政治解放为前提,还需要以实现人的经济解放为保障。而无论是实现人的政治解放还是实现人的经济解放,每一个环节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以实现人的政治解放为例,资产阶级通过其政治革命实现的政治解放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自身的解放,与马克思民主思想追求的实现人类解放目标相去甚远。另一方面,广大无产阶级不仅需要通过自身革命获得政治解放,还需要以此为基础获得经济解放。即“无产者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4]39,建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创造更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然而,经济解放作为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经过程,只有生产力发展到高度发达阶段,才能有效巩固其政治解放的成果,为实现人自身的解放提供可能。与此同时,人类解放还需要以“共同体”力量为支撑,这种共同体是以独立个体联合而形成。“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18]而所谓的真正共同体,其实就是指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处于最佳平衡状态,社会公共权力也实现了对社会的回归,人类实现了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真正民主制的理想也将得以实现。因此,无论是人的政治解放、经济解放目标的实现,还是社会共同体力量的形成,都需要在较长的时间里沉淀、发展与突破。

其五,彰显了民主选举与监督的有效性。就民主选举而言,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的“普选权蜕化为统治集团窃取国家政权的工具,异化为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8]96。其普遍选举的范围仅限于代议机关或某些社会公职的产生,并非所有的公职都由普遍选举所产生。然而,在当时的西方国家却已将普选作为政权合法性的唯一来源,这其实存在较大问题。加之当时人们的选举权常常受到财产资格的极大限制,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难以拥有选举权,这样的选举民主实则更多表现为有产者对无产者的压迫。劳动者处于如此生存境况之中,更谈不上对监督权的拥有。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既然存在,也就统治着整个社会,所以任何民主共和制、任何选举制度都不会改变事情的实质。”[19]相反,马克思高度肯定了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伟大实践,指出其民主选举是把直接民主制与人民代表制相结合的一次创造性实践,找到了扬弃和超越资产阶级议会制之路。在巴黎公社的实践中,人民有权选举自己的一切领导,选举范围也适用于一切社会职务。对此,马克思曾感叹:“从来没有过在选拔上进行得这样认真仔细的选举,也从来没有过这样充分代表着选举他们的群众的代表。”[8]90与此同时,巴黎公社的人民还拥有随时撤换公职人员的监督权。“随时罢免”成为了巴黎公社人民约束代表和官吏的主要手段。正如马克思所说:“公社一开始想必就认识到……应当保证本身能够防范自己的代表和官吏即宣布他们毫无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换。”[20]这种约束机制有助于督促所选官吏和代表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做“负责任的勤务员”。可以说,巴黎公社的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实践彰显了民主新形态。

三、价值引领:马克思民主思想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理论遵循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21]马克思民主思想深刻阐释了民主的本质以及人类社会政治发展规律,建构了具有覆盖广泛、内容真实、形式多样等特征的民主新样态,实现了对资产阶级民主的价值批判与超越,至今依然保持着强有力的批判力、解释力和引导力,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

其一,马克思民主思想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强大底气提供理论资源。在马克思看来,“民主因素应当成为在整个国家机体中创立自己的合理形式的现实因素”[22]。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民主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并顺应时代要求,在实践中开创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民主新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对于“中国民主的优势”“如何发展和实现民主”“如何评价民主”“如何描述当今世界各国的民主进程和政治版图”等问题展开全面阐释。中国的民主道路最大程度地激发了人民的创造伟力,最大化地凝聚了发展合力,为我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两大奇迹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53年的824.4亿元跃升到2021年的114.92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从1953年的142元增长到2021年的80976元,超过世界人均GDP水平;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治安水平全球领先等中国成就的取得,无不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更加坚定了我们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由于民主的成长受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存在“速成”民主,坚定地走好我国的民主道路,需要与时俱进、循序渐进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其二,马克思民主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发展方向。马克思民主思想为我们走好自己的民主道路提供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发展方向,即坚持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在马克思看来,“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23]。为保障人民享有民主,还需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人民的国家制度,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君主制中是国家制度的人民,在民主制中则是人民的国家制度。”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将实现人民民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将“人民主权”进行了中国式的表达,强调民主的本质在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目标转变成为具体的政治行动。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已归人民,一草一木都是人民的,任何事情我们都要负责并管理好。”[24]为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保障人民权益提供了制度基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不断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进一步夯实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随着实践的发展,人民的范畴得到极大拓展,人民的民主权益得到了充分体现,人民享有更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其三,马克思民主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价值旨归。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建构了“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5],这不仅体现了人类对自由本性的追求,也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价值旨归。在百年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这一价值诉求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毛泽东就曾将实现个性解放作为新社会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在他看来,“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26]。邓小平则指出了将人的素质培养和人的本质丰富相结合的重要性,强调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教育水平和人的综合素质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江泽民指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27]。为了更好满足这一要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并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9]作为2035年远景目标。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极大提高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涵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素养,激发了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立足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坚持以马克思民主思想为理论遵循,聚焦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房宁.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7):5-1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15.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7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陈曙光.论马克思主义民主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5):86-95+160.

[10]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84.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92.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2.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7.

[15]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6.

[16]汪海燕.马克思民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沈陽:辽宁大学,2018.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15.

[18]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07.

[19]列宁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37.

[2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1).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89.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24]毛泽东文集:第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4.

[25]李妲.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价值意蕴[J].求索,2012(4):188-189+195.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G].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56:389.

[27]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07-02(01).

[2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1(01).

[29]本书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5.

【责任编辑:未央】

猜你喜欢

民主政治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问题探讨
反腐支出单列是一招好棋
西方民主出了什么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经验分析
陈独秀早期政党思想转变之原因探析
我国公民参与行政的当前不足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