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早期政党思想转变之原因探析
2016-11-17黄慧
黄慧
摘要:陈独秀是中共党史上一位著名而又复杂的人物,他由一开始对西方民主资产阶级的追捧到对政党政治的失望与抨击,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了解,越发认识到“有产阶级政党”的弊端,开始赞扬工人政党的作用与使命,认为只有共产党才可以进行政治改革,改造社会,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本文认为由于国际形势的严峻、国内政治的现状和陈独秀个人遭遇及其性格等多方位的影响,促使陈独秀早期政党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陈独秀;政党思想;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
中图分类号:K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014-02
一、国际环境的影响
(一)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不仅给全世界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且让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加剧爆发,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主义的信心与向往产生了动摇。陈独秀曾经也是一名极力推崇西方民主的激进民主主义者,1919年1月,他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此时,他对欧美民主和科学是有着坚定信仰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包括陈独秀在内的中国人民都真诚地相信英美等国家会帮助中国,“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在当时几乎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然而,在巴黎和会上的中国外交彻底地失败了,美国等列强的行为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的本质。这让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高呼的民主与科学成为泡影,让他从“公理战胜强权”的迷梦中惊醒。而当陈独秀听到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这个无理决定后,他更是高声疾呼:“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从这时起,陈独秀对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信念产生了动摇,开始把目光转向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寻找新的出路。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俄国二月革命爆发,陈独秀就已经开始关注俄国的革命形势并大加称赞,但由于受当时客观环境的影响,又有自身主观认识上的偏差,陈独秀对十月革命的态度是非常冷淡的,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所以说,这个时候的陈独秀仍然是坚持信仰西方的文明和制度,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的失败打破了其对西方文明的幻想,他开始将目光转向十月革命后的俄国,重新审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其实早已有传播,但由于当时军阀的统治,导致信息不畅通,当时民间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介绍,是零碎的,肤浅的,有些甚至是歪曲和误解的,而随着军阀统治的结束,大量的国外信息传入中国,其中十月革命的胜利更是向国内知识分子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他们开始从中思索新的革命道路。当陈独秀开始关注工人阶级的困苦时,对于俄国十月革命,他表示出明显的赞赏,认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想建立一个劳农的政府,并且把十月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提并论。
苏俄政府对华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到陈独秀对十月革命的赞同态度。1919年苏维埃俄国发表了《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宣称工农政府将废除原帝俄与中国所缔结的一切秘密条约,承诺放弃接收沙皇政府在中国攫取的满洲及其他地区,拒绝接受因义和团起义所付的赔款并且废除一切特权。这个消息后来传入中国,引起了社会上的剧烈反响,也无疑更是让陈独秀转向了社会主义,随后他发表了《我的意见》和《答知耻》,明确表示欧、美、日走的是错路,他则要走上“正确的路上去了”。之后苏俄代表维经斯基的来华,更是为陈独秀带来了大量的关于马列主义、工人政党的信息和知识,让陈独秀迅速地确定奋斗的方向。
二、国内形势的变化
(一)政党政治在中国试验失败
1911年,民主共和国成立,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统治,而作为议会政治重要内容的政党政治,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重大的影响,一时间“社团之多,多如过江之鲫”。然而,民初时局动荡不安,资产阶级立宪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代表旧官僚利益的北洋军阀这三派主要势力不断角逐,争权夺利,政党在这种时局中,只能沦为军阀、政客争权夺利的工具。面对这样的国内形势,陈独秀对于政党政治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对当时的政党政治是失望的,甚至直截了当地说出:“政党政治,将随一九一五年为过去之长物,且不适用于今日之中国。”
当时代表旧官僚利益的北洋军阀打着民主政治的幌子,实际上以武力参与政治,这种强霸的军阀与腐朽的官僚、无良知的政客的结合必然加剧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可以说,民初政党政治实践失败的最终原因就是军阀势力的反动性。而正是这种现实政治的黑暗,使陈独秀的思想渐趋激进起来,在这种各派系各军阀混战、政治团体纷纷建立、改造社会的呼声遍布国内的大环境的影响下,陈独秀由倡导“国民运动”转而投身于“政党改造”,认识到组建政党的重要性,提出:“社会中坚分子,应该挺身出头,组织有政见的有良心的依赖国民为后援的政党,来扫荡无政见的无良心的依赖特殊势力为后援的狗党。”正是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以及北洋政府的腐朽统治促使其思想的逐渐转变。
(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以后,国内突破了军阀统治的消息封锁,大量新的、先进的学说被介绍进来,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且逐渐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国内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重视马克思主义,并且大量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以此来宣传马克思主义。《新青年》《每周评论》《民国日报》《建设》等报刊杂志纷纷发表宣传和讨论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愈来愈多的青年、知识分子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其中一部分人逐渐信仰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加入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队伍当中去。而陈独秀也是其中的一员,他在五四运动后积极投身到现实的革命斗争当中去,随后他回到上海,积极向劳动者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了《新青年》专刊——《劳动节纪念号》,这标志其开始把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实际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而这次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革命斗争热情的青年学生以及工人阶级,使陈独秀认识到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革命力量,把目光逐渐转向了人民群众,这对其政党政治思想的发展和转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个人遭遇及其内在因素
(一)桃色事件
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了“进德会”,其入会的标准是“不嫖、不赌、不娶妾”,“不作官吏、不作议员”,“不吸烟、不喝酒、不食肉”,目的是打破当时的旧习气,创造新的生活标准,而当时作为北大文科学长的陈独秀被选为“进德会”的评议员。但是,1919年发生了著名的陈独秀嫖娼并“抓伤妓女下体”的事件,北大校长蔡元培虽然相信陈独秀的为人,但是迫于舆论压力,只能以比较委婉的办法免去了陈独秀北大文科学长的职务。而这一夜对陈独秀思想的影响,胡适在《胡适来往书信》中作出了这样一个判断:陈独秀在北大的时候还能受我和孟的影响,不至于太左倾,离开北大之后他就逐渐完全左倾了。而这次事件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后来《新青年》的分化。
这件事过后,陈独秀集中所有的精力在写作上,试图唤醒青年的思想,他先后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十几篇激进的文章,发表了著名的“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的文章,为五四运动推波助澜,而随之他对政党的想法也同时逐渐趋转向了苏联的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府。
(二)监狱风波
1920年年初,刚出狱的陈独秀悄悄离开北京,到武汉高校作演讲,这期间陈独秀在《大公报》发表了《告新文化运动的诸同志》文章,提到了“克罗马”即卡尔·马克思,这表明出狱后的陈独秀由于北洋军阀政府和旧势力的迫害促使他决心走上重新组党革命的道路,但这时的陈独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还是比较模糊的。
随后,陈独秀在武汉演讲的消息经华中报传开后,因他私自出京,违背了保释出狱的规定,北京警察准备逮捕他。听到这个消息的陈独秀不得不在李大钊的护送下准备逃往南方,在去天津的路上,李大钊和他谈到了在中国发起共产党的话题,得到了困境中的陈独秀的积极响应。到上海后陈独秀碰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一批人成为后来共产党的发起人。这次的监狱风波促使陈独秀走上组建共产党进行革命的道路。
(三)个人性格因素
陈独秀的性格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个是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追求新的真理的独特个性,从他给自己取的笔名就可以看出来:“独秀”“只眼”“由己”。他从小就不喜欢墨守成规的四书、八股文,而喜欢看《昭明文选》这类的书籍,从小时候开始,陈独秀就形成了勇于反抗传统的性格。而正是这种性格才能让他有与封建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勇气和胆量,发起与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在面对军阀政府的血腥镇压时,决不放弃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封建旧势力猛烈进攻。而他的这种独特个性,也使他最终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陈独秀另一个方面的性格表现在正义凛然、倔强固执、决不盲从,陈独秀自己曾说:“相信一种主义,不应该空空洞洞的盲从,必定要知道它的精髓所在”,对抱定的主张“宁欢迎有意识有信仰的反对,不欢迎无意识无信仰的随声附和”。正是这种个性让陈独秀在认定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便全力以赴地朝着这个新目标去奋斗,他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创建中国共产党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唐宝林.陈独秀全传[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4]阿明布和.晚年陈独秀与苏联经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严国军.从“国民运动”到“政党改造”——略论五四前后陈独秀政党观念的转变[J].前沿,2011,06.
[6]陈彩琴.陈独秀政党思想的演变历程[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04.
[7]蔡文华.五四时期陈独秀“工人政党”思想的形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02.
[8]廖玉洁.陈独秀早期思想转变之浅见[J].党史文苑,2016,04.
[9]何卓恩.从自由主义到社会主义——1919-1920年陈独秀思想矛盾及其解决的文本再读[J].近代史学刊,2009,05.
[10]陈辽.港台及海外学者对陈独秀的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1.
[11]何卓恩.民族主义的内在困境:陈独秀从民族主义向自由主义的转变[J].安徽史学,2007,03.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