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视域下广西民族地区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3-05-13阮富娟

文教资料 2023年24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开发利用

阮富娟

摘 要:“大思政课”视域下,充分利用各地区资源作为实践教学资源,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广西民族地区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积累了丰富且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与利用价值。资源内涵设计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实践教学资源设计的指导理论、教学理念以及资源选择切入,以此作为资源内涵设计突破口,拓展教学空间,推动广西民族地区教学资源与实践教学的高度融合,紧跟时代发展,推动广西民族地区实践教学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创新,升华实践教学目标,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关键词:“大思政课” 广西民族地区 实践教学资源 开发利用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简称“《方案》”)中要求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方案》强调,“各地各校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和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以及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高校要开发利用地方特色资源等作为实践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走近地方历史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构建“大思政课”

课堂。

一、“大思政课”视域下开发与利用民族地区实践教学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大思政课”视域下开发与利用民族地区实践教学资源的必要性

1. 有效挖掘整合“大思政课”协同育人资源

“大思政课”视域下强调充分有效挖掘协同育人的教育资源。然而,目前民族地区各类具有特色的育人资源挖掘还不够充分,并呈现出各类育人资源彼此分离的状态。民族地区实践教学资源缺乏整合性,进而限制了育人功能的发挥,不能充分实现合力育人。“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波澜壮阔、横无际涯,蕴含着理论之源、信念之基、是非之度、情怀之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1]因此,有效开发利用民族地区实践教学资源有助于形成协同育人的大格局。具体来说,具有特色的民族地区资源是鲜活的实践教学资源。一方面,对地方红色资源、多彩文化、民族团结、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资源系统深入挖掘整合,可以丰富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地方历史资源,将民族文化作为沟通的桥梁,借助大学生对民族本土资源的了解,使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理解更加充分,以达到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地方的現实资源丰富具体。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广西各民族地区人民团结一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成就。例如,生态环境建设成果、脱贫攻坚的胜利、乡村振兴、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民族团结示范区的建设等。这些都是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资源。挖掘这些伟大成就背后的民族英雄儿女故事、民族精神资源,有助于形成“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资源。

2. 新时代高校改革创新实践教学的需要

《方案》要求善用社会大课堂,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用好区域资源,汇聚合力,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是新时代高校改革创新实践教学的需要。 一方面,民族地区资源为高校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各地高校与地方的场馆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为实践教学提供教学基地。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如红色文化纪念馆、脱贫攻坚成就展馆、党史展馆、改革开放成就展馆等,所展示的内容都是实践教学的鲜活素材,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区域特色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另一方面,民族地区资源为高校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民族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有利于高校创新实践教学拓展平台,并丰富实践教学的授课模式。本土特色资源是实践教学的一种载体,有利于促进实践教学目的的实现,让学生近距离感知区域发展的历史脉搏,了解区域的发展变化,更好地理解地方和国家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

3.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方案》要求善用社会大课堂,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多样化实践教学的开展是提高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然而,制约高校开展多样化实践教学的恰恰是实践教学资源的短缺。《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4655万人。对这些在校大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需要相应的实践资源支撑。这就要求各地方高校根据区域特色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区域特色资源的优势以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教育心理学认为,人们对熟悉的东西更容易接受。各地高校的学生往往对学校所在地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产生好奇心,并且会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将颇具地方特色的红色资源、历史故事、多彩文化等地方资源融入实践教学中,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充分挖掘、整合地方资源,并将其融入实践教学中,能够突破实践教学的时空限制,用好社会大课堂,进而丰富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二)“大思政课”视域下开发与利用民族地区实践教学资源的可行性

1. 善用“大思政课”要求提供了方向指引

教学资源是支撑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在“大思政课”视野下,善用“大思政课”的要求为民族地区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方向指引。衡量民族区域教育资源是否能够转化为实践教学课程资源的标准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相关性,考虑民族区域资源的素材是否与实践教学目标相关联。有些民族地区资源虽然颇具特色,但若与实践教学目标不符,同样不能成为实践教学的资源。二是内在统一性,考虑民族地区资源是否与实践教学的政治立场一致、思想逻辑是否内洽,二者是否能融通成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三是有效性,考虑民族地区资源的内容是否与学生的思想兴趣一致,是否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否为高校学生所喜闻乐见。因此,在“大思政课”视野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好民族地区资源,实现育人效应,需要:一是坚持引进。各地高校要充分吸纳地方的红色资源、党史资源、多彩文化等作为实践教学素材,灵活准确运用本土资源,使实践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二是坚持实践。积极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增长见识。

2. 社会实践研修的政策支撑提供了保障

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制度、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2013年5月,教育部决定建立12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并强调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018年,教育部决定增设一批基地,并进一步明确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020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强调,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支持思政课教师到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等开展实践锻炼”。社会实践研修政策为开发和利用民族地区实践教学资源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各地区、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鼓励教师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并在经费以及制度保障上予以支持。目前,民族地区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了很大的发展。很多高校建立了教师与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挖掘区域资源、校史资源等,并组织编写实践教学资源库,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

3. 教学理念转变提供了理论指导

《方案》指出:“善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注重“人”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教师要注重教学模式的转变,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同时,学校以及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知识,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教师要根据特定的实践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某些特定的场合进行参观和考察,从而拉近学生与理论知识的距离。走出校园、现场体验的实践教学必然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大部分省外区域的实践教学资源难以让学生进行现场体验和观摩。因此,高校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的实践教学资源,创造更多的实践教学机会,不断探索教学模式的转变。

二、“大思政课”视域下广西民族地区实践教学资源内涵设计

(一)实践教学资源内涵设计的指导理论

1. 具身认知理论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不仅是身体的直接参与,而且强调身体在具体情境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认识。[3]基于此,实践教学资源设计不应局限于课堂上、校园内,要将学生与自然、社会、特色场馆等生活空间联系起来,通过实践教学资源的设计人为创造、预设实践教学的环境,增强实践教学的情境性和真实性。传统实践教学情境缺失与失真,导致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感知经验被动剥离,无法唤起学生的兴趣和共情,导致实践教学过程形式化、浅表化。实践教学资源内涵设计应创设真实情境,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切身体验性,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促进资源与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

2. 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不仅是个人心理内部表征,而且是个人与社会、情境互动的产物。知识的获得有赖于社会与文化情境,学习者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和反思。基于情境认知理论,实践教学资源的内涵设计应强调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真实的场域进行教学。“大思政课”视域下,民族地区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从特色资源出发,让学生在情境中对知识进行理解,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认知能力。

3.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质就是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自主探索以及和其他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通过解决问题来建构知识体系。[4]“大思政课”视域下民族地区实践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借助社会丰富的特色资源,拓展实践教学领域。因此,实践教学资源情境的创设应该注重多样化,可以借助虚拟仿真、多媒体设备展示历史资料,或者借助实物、革命历史遗址遗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建构知识体系。

(二)实践教学资源内涵设计的理念

1. 拓展共享——重视合作基地的建设,拓展教学领域

实践教学资源的设计应以案例资源收集、遴选和建设合作基地,加强与社会资源联系为主,强调合作基地建设符合学生的实践要求。通过在不同实践基地的物理环境和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学生可以获得多重感悟,推动将基地的历史材料、革命信仰、开放图强、多彩文化等转化为实践教学的资源。同时,要重视合作基地的建设、资源共享,与合作基地共同开发课程资源,联通育人渠道,形成一體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一些合作基地的科研成果以及发展的资源,增强实践教学资源的先进性、前沿性、实用性。因此,实践教学资源内涵设计应体现合作基地建设、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科研结合的理念,使实践教学资源真正符合学生的需求。

2. 虚实结合——实践教学资源利用虚拟仿真资源,虚实结合

部分实践教学资源通过相应虚拟仿真技术呈现出来,同时通过相应实践资源网站开放共享资源,实施远程操作,以达到现场教学的效果。同样,学生可以借助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或微信公众号与实践指导教师交流,实时得到指导。另外,针对民族地区,我们要遵循“能实不虚、虚实结合”的原则,促进资源的循环有效利用。

3. 学研结合——提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高校要坚持“学为先、思为重、践为道、悟为要”的理念,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广西民族地区实践教学资源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广西作为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和广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研究党和人民在广西各个历史时期奋斗形成的伟大精神,深入研究、传承、弘扬广西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深刻领悟中华儿女同心共逐中国梦的生动实践,让学生在学中研、在研中修行提升,不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将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能力,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唯如此,才能使开发的实践教学资源具有不可代替性和区域性,从而延伸实践教学的空间。

(三)“大思政课”视域下广西民族地区实践教学资源的选择

1. 赓续红色血脉,建设壮美广西

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广西革命纪念馆)、中国共产党广西历史展、广西脱贫攻坚成就展、邓颖超纪念馆、广西民族博物馆、那考河湿地公

园等。

2. 弘扬丝路精神,开放发展图强

如,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北海老街、北海金海湾红树林、自由贸易试验区崇左片区规划展示馆、凭祥友谊关口岸、中泰(崇左)产业园区等。

3.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勇担历史重任

如,南宁革命烈士纪念碑,南宁历史纪念馆,昆仑关战役旧址(纪念馆),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纪念馆),李明瑞、韦拔群烈士陈列馆(纪念馆),黄文秀事迹陈列馆,百色市百坭村等。

4. 传承红色基因,敢做时代新人

如,韦拔群烈士陈列馆(纪念馆)、东兰烈士陵园、红七军前委旧址、百色起义烈士纪念碑、红七军军部旧址、邓小平手迹碑林、黄文秀纪念馆等。

5.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民族技艺基地、民族建筑基地、广西非遗展示馆、广西大学民族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等。

6. 传承红色基因,建设美丽乡村

如,红七军军部旧址、百色起义烈士纪念碑、百色起义纪念馆、邓小平手迹碑林、平马会师广场、右江苏维埃政府旧址、邓小平故居、红七军兵工厂遗址、运枪小道、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现代农业智慧园等。

三、广西民族地区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一)拓展教学空间,推动广西民族地区资源与实践教学的高度融合

民族区域实践教学的开发与利用,能够让学生从现场观察的视角直接感受广西特色的历史文化,从教室走向现实生活,从书本知识走向实践探索,从间接学习到直接接触,拓展了实践教学的空间。推动广西民族地区资源与实践教学的高度融合,根据广西民族地区的实践教学资源特色,要注重“三个结合”。

一是红色血脉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与理想信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在广西领导各族人民实现了解放、历史性跨越以及民族团结,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引领历史发展进步的领导力量。百色起义精神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前仆后继,谱写的壮丽篇章。湘江战役中,革命先辈们用生命和热血践行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向我们展示了宝贵的爱国主义情怀。“大思政课”视域下广西民族地区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的是通过历史鲜活案例的重现,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找准个人的发展方向,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去。

二是开发发展所蕴含的勇于创新品质与大学生的使命担当相结合。广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致力于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挖掘好区域特色中海的元素、海的优势,强调面朝大海、向海图强,坚持陆海统筹、双向共济,促进沿海、沿江、沿边协同发展。同时,新时代,广西致力于高水平扩大开放合作,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做到加快推进“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扩大中国-东盟合作“南宁渠道”影响力,提升重大开放平台能级,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主动担当,勇于走在时代的前列,敢于创新。

三是多彩文化所蕴含的民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在广西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广西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边疆巩固安宁,迈入了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新征程,铸牢了祖国南疆繁荣稳定的钢铁长城。新时代大学生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社会稳定,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维护者、促进者,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绘制民族团结同

心圆。

(二)紧跟时代发展,推动广西民族地区实践教学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创新

广西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具有厚重的历史感、鲜活性,这些特色的素材能够弥补传统实践教学内容相对固定、实践教学方式相对机械等不足,为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性,有助于进一步探索丰富校外实践教学的文化内涵。实践证明,开展“大思政课”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思政课教学,广西民族地区实践教学资源可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例如,广西红色血脉体现革命精神与理想信念的结合,广西多彩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等等。广西民族地区的实践教学资源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和开发好其中的内涵对于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感染力,以及实现实践教学授课内容与特色民族地区资源高度融合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要依托数字技术开发创新实践教学课堂。数字技术为各民族地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辟了新的路径,广西民族地区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应该通过数字化模拟与复原提升自身的延展性和传播效应。例如,通过虚拟仿真展示湘江战役的情景、广西民族风情等。这些生动的情景展示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提升实践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三)确保关联互通,打造沉浸式的实践教学体验

沉浸式的实践教学体验是指学生身处真实的情境教学场域,被完全吸引到场馆所呈现的相关史实中去,通过知觉、感觉而被唤起的情感、信念等全身心专注于实践项目中,过滤掉其他无关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忘我的一种状态。要达到这种沉浸式的实践教学体验,首先要以学生為主体,强调情境创设。在实践教学资源设计阶段,应根据每一次实践教学要达成的目标以及民族区域特色资源,按照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梳理整合出适宜的民族区域资源,对实践教学的场地与环境进行精心挑选,恰当设置实践教学的强度与难度,保证既能使实践教学充满愉悦性,又具备一定的挑战性。在实践教学的实施阶段,我们要注重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做好实践教学的组织保障工作,排除安全隐患。

(四)升华实践教学目标,增强文化自信

实践教学目标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促进行为养成和理论内化,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等。实践教学不应局限于静态的课堂,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内化理论知识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广西民族地区实践教学资源的教学价值,除了鲜活的素材知识的感受,更重要的是文化自信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高校要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实践教学资源,升华实践教学目标,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做文化自信的践行者,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点,激发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 沈壮海.“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考与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26-30.

[2] 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 [N].人民日报,2021-03-07.

[3] 钟柏昌,刘晓凡.论具身学习环境:本质、构成与交互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22(5):56-67.

[4] 陈巍,陈国军,郁汉琪.建构主义理论的项目式教学体系构建[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2):183-187,206.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开发利用
党史学习中“大思政课”的价值旨向与实践进路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基本遵循与实践进路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天台县忍冬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
云南食用花卉开发利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