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进湖北纺织服装产业迭代升级

2023-05-13课题组

党政干部论坛 2023年9期
关键词:湖北纺织服装

○课题组

纺织服装产业是湖北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是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重要支撑。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将推动湖北纺织服装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进一步释放,为湖北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在全国纺织规划总体布局中,湖北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一)产业规模和地位全国领先

2022 年湖北省纺织服装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651家,实现营业收入3358.6亿元,居全国第五位;纺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1个百分点。年产各类纱线342.5万吨,坯布51.3亿米,均居全国第三位;非织造布产量72.4万吨,位居全国前列。拥有襄阳、孝感等纺织工业大市,两地的产业规模分别达632亿元和730亿元。

(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武汉纺织大学拥有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卫林院士的嵌入式纺纱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性能纱线与织物的产业化生产等一大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或各级政府科技奖项。仙桃无纺布、汉川缝纫线等入选工信部重点培育区域品牌;际华三五四二、乔万尼、红人、佐尔美等入选工信部重点跟踪培育的品牌企业;红T时尚创意街区、太平鸟服饰创意平台等入选工信部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园区(平台)。全行业拥有14家国家级和154家省级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爱帝、奥美等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

(三)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湖北形成了以襄阳、孝感等地为主的纺纱织造产业集群,以孝感、仙桃、天门、潜江等地为主的服装加工集聚区,以仙桃、宜昌和武汉、咸宁等地为主的产业用纺织品基地三大板块;襄阳市被授予中国织造名城,仙桃市被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汉川市马口镇和沙市区岑河镇分别被授予中国制线名镇和中国婴童装名镇,居全国市场第一位。

(四)经济社会贡献突出

湖北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年平均用工人数超过31万人,年创造税收超过37亿元,有10多个县(市、区)的纺织服装产业纳入了省政府重点培育成长性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在建设纺织强省的进程中,湖北存在明显的短板弱项

(一)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湖北纺织服装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产业配套不完善。化纤常规产品产能不足,用量最大的涤纶短纤90%以上从沿海地区外采,功能性、差别化纤维供应短缺。印染重振步履艰难,90%以上坯布需运至外省染整深加工,服装企业又需要从省外采购面料和辅料,既增加了成本,又容易造成订单交货期延误。二是科技和品牌的支撑力不足。中低档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高、精、深加工能力相对较弱。如,上游规模较大的纺纱织布处于初级加工环节,下游附加值较高的服装又以贴牌加工为主,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偏低。

(二)龙头企业带动力较弱

湖北纺织企业数量众多,但缺乏像山东魏桥集团、江苏天虹纺织、浙江百隆东方这样的头部企业,对行业资源的整合能力以及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带动能力非常有限。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年百强企业名单,其中江苏省26家、山东18家、浙江15家,湖北仅5家。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湖北纺织服装业全行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只有0.9%,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1.5%的比重。服装、家纺时尚创意产业设计能力不足,产品出口以贴牌加工为主,知名品牌数量偏少。

(四)供应链平台不完善

作为纺织工业大省,湖北缺少近距离的棉花、化纤等原料仓储和交易平台。进口原材料需根据配额,自行到中棉集团设在青岛、深圳、上海等沿海地区的保税区仓库提货;购买国产棉花,则从郑州棉花交易所下单,采购路径较远,费用较高。缺少像浙江柯桥轻纺城东市场、广州中大那样全球化的纺织品交易大市场,产品长期依赖沿海市场销售。

三、加快推进湖北纺织服装产业迭代升级的对策

(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规划实施“一个大集群、三个千亿市、两大印染基地、N个块状经济”的“1+3+2+N”产业总布局。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力争建成一个中部最大、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的国家级产业集群;推动襄阳、仙桃、孝感建成三个产值过千亿的产业大市;推动荆州、黄冈打造两大印染产业集聚区。立足各地产业特色和优势,以针织制造、家纺产品、品牌服装、产业用纺织品、特色丝绸、麻纺、绿色环保纤维等为主攻方向,招引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二)进一步加快产业强链补链

一是积极搭建纺织供应链平台。加快组建湖北华纺公司供应链平台,整合纺企、原料、销售、金融等要素资源,提升湖北纺织供应链水平。支持在纺纱织布环节占比大的襄阳、孝感建设棉花采购交割储备库。二是突出原料差异化,弥补化纤“短腿”。依托中韩石化110万吨乙烯、三宁化工乙二醇等资源,谋划涤纶纤维产能项目,引导湖北金环、博拉经纬产能扩张。加强化纤仿真纤维的开发研究,重点发展异形纤维、细特(旦)纤维等功能性、复合型纤维,提高非棉纤维的使用比例。三是突出印染绿色化,打破产业链瓶颈。支持荆州、黄冈、襄阳扩大印染生产能力,打通湖北纺织印染产能不足的瓶颈,提高面料自给率。引进先进的绿色智能染整装备技术,降低印染排放量和能耗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四是突出服装品牌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运营推广机构,支持汉派服装、仙桃女裤、岑河婴童装、孝感羽绒服等区域品牌建设,打造具有荆楚特色的湖北品牌。五是突出市场专业化,拓展供销渠道。做大做强汉正街和汉口北市场,将其打造成为集中展示汉派服装的窗口。在荆州、天门、潜江建设一批纺织服装面辅料二级专业市场,在仙桃、宜昌建设国家级医用无纺布研发制造基地和物资储备中心。

(三)进一步培育市场主体

一是壮大行业龙头。推动上下游企业联合兼并,优化资产配置,提升行业地位。选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品牌效应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助推其迅速成长为链主企业,打造一批产销过10亿元、50亿元和100 亿元的行业龙头。二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中小企业朝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帮助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进入产业转移园区,与大企业配套发展。

(四)进一步强化产业技术创新

一是积极推进产学研融合。依托大专院校和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尽快攻克新型纤维开发、新型加工技术、纤维回收利用等关键技术。鼓励和引导品牌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组织实施重大技改项目,带动纺织行业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加快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电子商务平台和在线控制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加强信息化集成系统、大规模定制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三是加快发展新业态。吸引国内外知名服装企业和高水平创意设计人才来鄂投资兴业,打造武汉现代化服装时尚创意大都市,构建具有湖北特色、世界影响、时代特征的纺织产业链生态圈。鼓励武汉、襄阳、荆州、仙桃、天门、潜江等产业集聚区招引抖音、淘宝、斗鱼等电商平台入驻,建设一批高流量网络直播基地,提高线上销售能力,拉动本地制造端和流通端协同发展。依托汉正街时装节、武汉时装周等时尚活动,扩大湖北纺织服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

一是研究制定推动湖北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路径,推动强链补链,实施数字化赋能,优化融资环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纺织服装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二是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以省纺织服装协会为纽带,以链主企业为火车头,推动产销对接,引导面料、辅料产业加速壮大,促进上下游协同发展,构建链条完善、联系紧密、独具特色的纺织产业链生态。

猜你喜欢

湖北纺织服装
The rise of China-Chic
澳洋纺织
让人心碎的服装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