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醇与氨胺化反应催化剂Co/SiO2的制备与性能*

2023-05-10张荣明艾立玲冯金龙倪永明

化工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辛醇氢气转化率

刘 明,张荣明,艾立玲,冯金龙,2,倪永明

(1.东北石油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2.大庆石化公司 化工三厂,黑龙江 大庆 163714;3.中国石油大庆化工研究中心,黑龙江 大庆 163714)

伯胺是衍生化学反应的关键试剂,广泛应用于药品、农用化学品、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和水处理等领域[1-5]。脂肪醇与氨在非均相催化剂上的直接胺化已经是一种工业化、数千吨规模的合成技术。此外,因为水是唯一的副产品,醇的还原胺化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绿色化学反应途径[6-7]。

目前,在醇还原胺化非均相催化体系中,多以金属Ru[8]、Co[9]、Ni[10]、Cu[11]、Pt[12]等为活性组分的负载型催化剂,最常用的载体为氧化铝[13]、炭材料[14]、SiO2[15]等。贵金属催化剂相对成本较高,工业上应用较少[16-18]。Co在元素周期表中邻近镍的第三周期,外部电子排列为3d74s2,鲍林电负性等级为1.88,其表面易于吸附氢。由于Co表面可调控的电子态和对氢和氨的良好吸附性能,显示其催化醇胺化的强大潜力。Xie等[19]采用共沉淀法制备Ni、Co催化剂,发现在某些醇胺化反应中,Co比Ni更有活性,Co催化剂有较高的乙二醇转化率和对伯胺的选择性。Wang等[20]通过C、N或O原子结合能的关系构建中间体,运用密度泛函理论以辛醇与氨胺化反应为模型,结合微动力学,模拟计算结果表明Co催化剂具有卓越催化性能。Sewell等[21-22]用浸渍法制备Co/SiO2和Ni/SiO2催化剂用于乙醇胺化,对比发现,Co/SiO2的催化性能更佳,转化率和对1-辛胺的选择性分别为60%和50%。Cho等[23]用湿浸渍法制备了Co/γ-Al2O3催化剂,用于异丙醇的还原胺化,负载量为23%的Co/γ-Al2O3性能良好,转化率和对异丙胺的选择性分别为81.5%和71.7%,连续使用100 h无失活迹象。Yuan等[24]以邻苯二胺为配体,对合成的钴配合物进行热解,制备了氮掺杂碳纳米管钴催化剂,比表面积最高达981.2 m2/g。发现热解温度对其结构和性能有很大影响,Co@NC-800性能最佳,目标胺产率为81.8%~100%,且重复使用多次没有失活。Ibanez等[25]采用顺序浸渍法制备了银改性的钴催化剂Ag-Co/γ-Al2O3,以钴负载量为5%的Ag3-Co97/γ-Al2O3为催化剂,转化率和1-辛胺的选择性分别为90%和78%。Zhao等[26]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o-Ba-Fe/γ-Al2O3催化剂用于1,2-丁二醇胺化,转化率为72.9%,对2-氨基1-丁醇的选择性为73.3%。表征发现制备过程中形成的Co7Fe3晶相抑制了不可还原的CoAl2O4的生成,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和还原性。Niu等[27]用预浸渍-共沉淀法制备的铋改性钴催化剂Co-Bi/γ-Al2O3用于1-辛醇的胺化,发现铋改性后,反应速率提高了2倍;催化剂对伯胺的选择性增加。其中催化剂Co1.0Bi/γ-Al2O3的醇转化率高于96%,对1-辛胺的选择性为70%。

1-辛胺是一种重要的脂肪伯胺,是工业有机合成中常用的中间体,有着广泛的应用[25,27]。溶胶-凝胶法能够使金属组分分散良好,易于制备小粒径的催化剂,操作简单,焙烧温度是该法制备催化剂的重要影响因素。焙烧温度过低,催化剂活性组分的物相形成不完全并可能留有杂质,焙烧温度过高会导致催化剂出现烧结,活性金属的粒径尺寸增大,影响催化剂的活性。作者以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催化剂前驱体,再经不同的焙烧温度制备了催化剂Co/SiO2-t,并通过BET、H2-TPR、XRD、SEM、XPS等表征,以1-辛醇与氨的胺化反应为模型进行实验,研究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结构、钴粒径尺寸和催化性能的影响。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六水硝酸钴、乙醇、硅酸四乙酯、氨水:质量分数28%:分析纯,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氨气、氢气:体积分数99.99%,大庆雪龙气体有限公司。

扫描电子显微镜:JSM-6500F,日本电子株式会社;X射线衍射仪:D8 ADVANC,德国布鲁克公司;化学吸附仪:TP-5080,天津先权公司;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Nexsa X,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氮气等温吸附脱附仪:NOVA-2000e,康塔仪器公司;气相色谱仪:GC-2010,岛津仪器(苏州)有限公司。

1.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按照n(离子水)∶n(乙醇)∶n(正硅酸四乙酯)=15∶4∶1混合,再向混合溶液中加入15.3 g的Co(NO3)·6H2O,t=25 ℃老化48 h,待溶液变为红色的胶冻,将其粉碎,在pH=11的氨水中浸泡8 h,t=70~75 ℃将溶液搅拌并慢慢蒸干,t=100 ℃干燥24 h,得到暗红色固体,将固体研磨至粉末加入去离子水置于离心试管,离心水洗5次,水洗后再次将固体粉末在100 ℃干燥24 h。干燥后的粉末经球磨机研磨得到催化剂前驱体,将前驱体分别在450、550、650和750 ℃焙烧6 h,经研磨得到黑色粉末状的催化剂,催化剂记为Co/SiO2-t,t代表焙烧温度。

1.3 胺化实验方法

1-辛醇与氨胺化反应的装置图见图1。

图1 反应装置图

反应在50 mL不锈钢高压反应釜中进行,配有搅拌装置、温度控制装置和压力显示器。在反应釜内加入1.66 g的1-辛醇和150 mg的催化剂,不添加任何溶剂,反应釜密封并抽真空。通入氢气和氨气,通过阀门调节氢气与氨气的流量,从氢分析仪可以监测氢气占混合气体的百分比(即氢气进气比),通过压力显示器监视釜内压力,控制总压力为1 MPa(H2+NH3),达到反应压力后开始搅拌(600 r/min)并加热,待温度逐渐升高至反应温度,反应6 h,反应结束后待反应釜冷却至室温,过滤混合物。将催化剂用乙醇溶液离心洗涤4次,在真空干燥箱内90 ℃静置8 h进行重复实验,测试催化剂的稳定性。

a Co/SiO2-450

1.4 催化剂的评价方法

产物由气相色谱仪分析,采用面积归一法计算催化剂的转化率与选择性,计算见公式(1)、(2)。

(1)

(2)

2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2.1 催化剂的XRD表征

催化剂Co/SiO2-t的XRD谱图见图2。

2θ/(°)图2 催化剂Co/SiO2-t的XRD谱图

由图2可知,所有催化剂XRD的谱线基本一致,2θ=31.2°、36.9°、44.8°、59.5°和65.3°归属于Co3O4(标准卡片PDF#42-1467)的特征峰,分别对应(220)、(311)、(400)、(511)和(440)晶面[28]。焙烧温度从450 ℃上升至750 ℃,Co3O4的衍射峰峰形变尖锐、半峰宽变窄,说明焙烧温度的升高使Co3O4的结晶度增加,粒径尺寸变大。选取2θ=36.9°对应晶面(311)的特征峰的半峰宽数据,用谢勒公式d(Co3O4)=0.9λ/βcosθ(d为平均粒径,nm;β为半峰宽,λ为X射线波长,θ为衍射峰的角位置)计算得出催化剂Co/SiO2-450、Co/SiO2-550、Co/SiO2-650、Co/SiO2-750中Co3O4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5.92、17.61、18.92和23.91 nm。

2.2 催化剂的SEM表征

催化剂Co/SiO2-t的SEM图见图3。

由图3可知,催化剂颗粒均呈现出球状且大小分布均匀,并具有孔道结构。所有催化剂均表现出纳米颗粒的聚集,这可能是颗粒之间相互吸引力的作用。

2.3 催化剂的BET表征

催化剂的BET表征见图4。

p/p0a 催化剂Co/SiO2-T的N2吸附-解吸等温曲线图

由图4a可知,按照IUPAC孔隙分类依据,各催化剂样品的N2吸附-解吸等温曲线均呈Ⅳ型,且各曲线均具有明显的H2(b)型回滞环,表明催化剂均具有孔结构。由图4b可知,催化剂Co/SiO2-450的孔径分布曲线与其他3种催化剂有所不同,呈2个峰分布,分别为2.42和6.36 nm,表明催化剂Co/SiO2-450存在较多的小孔径介孔。

催化剂Co/SiO2-t的孔结构参数见表1。

表1 催化剂Co/SiO2-t的孔结构参数

由表1 可知,催化剂的平均孔径为2~50 nm,均为介孔结构。焙烧温度从450 ℃升至550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从271 m2/g增至288 m2/g,平均孔径从6.32 nm增至7.83 nm。焙烧温度继续升高,由550 ℃升至750 ℃,催化剂的平均孔径逐渐增大,从7.83 nm增至8.36 nm;孔体积逐渐减小;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从288 m2/g降至227 m2/g,焙烧温度过高可能出现烧结现象,破坏了孔道的结构,降低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2.4 催化剂的TPR表征

催化剂Co/SiO2-t的H2-TPR谱图见图5。

t/℃图5 催化剂Co/SiO2-t的H2-TPR谱图

2.5 催化剂的XPS表征

催化剂Co/SiO2-t还原后的Co 2p XPS谱图见图6。

E/eV图6 催化剂Co/SiO2-t还原后的Co 2p XPS谱图

由图6可知,所有还原后的催化剂样品Co 2p的XPS谱线均有2个主峰,分别为778.6~781.0和793.2~795.9 eV,对应Co 2p3/2和Co 2p1/2的轨道。Co 2p3/2峰解卷拟合成2个组分峰,分别约为778.7和780.8 eV,对应Co0和Co2+;Co 2p1/2峰也被解卷拟合成2个组分峰,分别约为793.3和795.7 eV,对应Co0和Co2+[30]。随着焙烧温度逐渐升高,特征峰向低结合能方向移动,这可能是大粒径与小粒径的钴原子弛豫程度不同所导致。

催化剂Co/SiO2-t还原后的Co0平均粒径、还原度、分散度与结合能参数见表2。催化剂还原后的Co0平均粒径计算由经验公式d(Co0)=0.75×d(Co3O4)得出(d为平均粒径,nm),分散度的计算公式为D(Co0)=2MV/(0.18mVmdr)(D为分散度,%;M为钴摩尔质量,g/mol;V为氧化还原法测定的氢消耗量,L;m为样品质量,g;Vm为气体摩尔体积,L/mol;dr为H2-TPR测定的钴还原度,%)。

表2 催化剂Co/SiO2-t还原后的Co0平均粒径、还原度、分散度与结合能参数

由表2可知,随着焙烧温度的逐渐升高,Co0的粒径尺寸逐渐变大,分散度与还原度均逐渐降低。

3 催化剂的性能

3.1 焙烧温度的影响

反应温度为175 ℃、氢气进气比为60%,催化剂Co/SiO2-t在1-辛醇与氨胺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见图7。

t/℃图7 催化剂Co/SiO2-t的催化性能

由图7可知,随着焙烧温度逐渐升高,催化剂Co/SiO2-t的醇转化率逐渐降低,这是由于催化剂的Co0平均粒径尺寸逐渐变大,分散度与还原度逐渐降低,与文献报道的“尺寸效应”相一致[25,31]。催化剂对1-辛胺的选择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随着焙烧温度升高的变化趋势一致,比表面积最大的催化剂Co/SiO2-550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性能,这是由于比表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反应活性中心的增加,越有利于1-辛醇与氨在催化剂上充分地接触,越有利于醇胺化反应的进行。催化剂Co/SiO2-550的转化率为92.52%,对1-辛胺的选择性为68.94%。

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氢气进气比为60%,催化剂Co/SiO2-550在不同反应温度下的辛醇与氨胺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见图8。

t/℃图8 催化剂Co/SiO2-550在不同反应温度下的催化性能

由图8可知,随着反应温度逐渐升高,1-辛醇的转化率逐渐升高,催化剂对1-辛胺的选择性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反应温度从165 ℃升至185 ℃,转化率与选择性均逐渐升高,反应温度为185 ℃,选择性最高;继续升高温度,转化率逐渐升高,而催化剂的选择性逐渐降低,这是由于过高的温度使醇胺化中间产物醛发生更多的副反应,脱羰基生成烷烃和一氧化碳。反应温度为185 ℃,催化剂Co/SiO2-550的转化率为93.12%,对1-辛胺的选择性为69.97%。

3.3 氢进气比的影响

反应温度为185 ℃,催化剂Co/SiO2-550在不同氢气进气比条件下催化辛醇与氨胺化反应的性能见图9。

由图9可知,随着氢气进气比逐渐增大,1-辛醇的转化率几乎没有变化;催化剂Co/SiO2-550对1-辛胺的选择性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氢气进气比为70%,催化剂的选择性最高,为71.34%;氢气进气比继续增至80%,选择性降低,这可能是由于氨的不足使胺化反应速率降低,导致副反应醛醇缩合产物增多。

氢气进气比/%图9 催化剂Co/SiO2-550在不同氢进气比下的催化性能

3.4 催化剂的稳定性

反应温度为185 ℃、氢气进气比为70%,催化剂Co/SiO2-550在重复使用过程中的催化性能见图10。

由图10可知,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催化剂Co/SiO2-550重复使用10次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催化性能,转化率和催化剂对1-辛胺的选择性非常稳定。

4 结 论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催化剂Co/SiO2-t(t=450、550、650、750),通过一系列表征分析焙烧温度对Co/SiO2-t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对Co/SiO2-550在不同反应条件的催化性能进行优化,并测试Co/SiO2-550在重复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得出如下结论。

(1)随着焙烧温度的逐渐升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平均孔径逐渐增大;Co的平均粒径尺寸逐渐增大,分散度与还原度逐渐降低。

(2)焙烧温度为550 ℃的催化剂Co/SiO2-550比表面积最大,反应温度为185 ℃、氢进气比为70%,Co/SiO2-550的催化性能最佳。

(3)Co/SiO2-550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重复使用10次仍能保持稳定的催化性能。

猜你喜欢

辛醇氢气转化率
辛醇市场将强势上涨
我国全产业领域平均国际标准转化率已达75%
16种邻苯二甲酸酯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提取率与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关系
曲料配比与米渣生酱油蛋白质转化率的相关性
安庆曙光25万吨/年丁辛醇装置投料开车一次成功
一种用氢气还原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氢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可能机制
透视化学平衡中的转化率
国内丁辛醇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大型氢气隔膜压缩机的开发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