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维重建结合胸部CT在低年资胸外科医师手术教学中的初步应用

2023-05-08王冲刘洋肖博闫东杰龚昌帆韩毅杨磊刘树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101149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9期
关键词:肺段亚段三维重建

王冲,刘洋,肖博,闫东杰,龚昌帆,韩毅,杨磊,刘树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 101149)

肺部CT阅片是胸外科医师的基本功,解剖性肺段切除手术是胸外科的重要手术方式[1]。熟悉肺血管在肺部CT中的位置、走行、变异、周围淋巴结情况,对学习、掌握解剖性肺切除手术有重要帮助。传统的肺部CT教学以识别肺内病灶为主,对肺段、亚段一级的支气管、血管命名和对应在CT上的位置讲授较少,学员对肺血管缺少三维立体概念。三维重建可以直观地看到肺血管的空间位置、走行、周围淋巴结情况等,因此,笔者将三维重建引入肺部CT教学,希望提高肺部CT教学的效果。现将其教学方法、效果进行汇报。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8年7月-2021年10月期间28位在我院学习、进修、工作的低年资胸外科医师,主要入组标准有:①胸外科硕士、博士在读研究生;②从事胸外科5年以内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③对胸部CT有基本了解;④能够看懂肺叶切除手术;⑤以前未使用过肺血管三维重建进行解剖学习。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身对照研究。

1.2.1 教学前基线 首先给予每位学员10位既往肺癌患者的CT片子(患者已行肺段切除术),要求学员:①写出每位患者病变所在肺段或亚段;②在CT上指出肺段所在的肺动脉;③在CT上指出段间肺静脉;④写出肺段支气管分支、变异情况;⑤根据CT上的肺段气管、血管位置,设计手术步骤。完成后对照10位患者的肺部三维重建及手术录相进行评分,每个要点2分,总分2×5×10=100分。

1.2.2 教学 利用Mimics21软件对肺、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进行三维重建,支气管和血管至少要到亚段一级。对照三维重建向学员讲授:①在CT上识别亚段支气管,掌握亚段支气管的命名规则:常见的肺段支气管分为两个亚段,分别为a和b。a亚段命名原则为“头、后、外”,即上下分布的两个亚段,上为a;前后分布的,后为a;内外分布的,外为a。当有三个亚段时,则根据顺序命名为c。在CT和三维重建模型上识别各亚段支气管位置,并讲解常见变异,如右上叶支气管的“二开口”、“四开口”等。

②识别肺段动脉:肺动脉一般与支气管伴行,越到远端两者越紧密。肺动脉的命名与支气管相同,肺动脉和支气管构成了肺段或亚段的核心。在CT和三维重建模型上识别各亚段动脉位置,并讲解常见变异,如左上叶纵膈型A4+A5、A5动脉由A8发出、两支A(1+2)c动脉、A(1+2)a和b不共干等。

③识别肺段静脉:肺静脉在远端走行于气管之间,构成段间或亚段间平面,是区分不同肺段的重要标志。肺静脉变异较大,因其不伴气管走行,故命名缺少规律,是教学的难点。在三维重建模型上,可以直观地看到静脉走行、位置,快速地辨认静脉所分割的肺段或亚段,再结合图谱和CT就可以了解各亚段静脉的位置。

④识别病灶所在肺段:如果病变位于肺野内2/3,可以通过气管、肺动脉来确定;若病变位于肺野外1/3,则通过段间静脉平面确定。

⑤如何设计手术:首先确定病灶所在肺段,以病灶为中心,做一个半径2cm的圆球,圆球所在的肺段为切除范围。若切除范围包含多个亚段,则行联合亚段切除;其次,识别需要切除肺段或亚段的支气管和动脉数量、位置;最后,段间静脉需要保留。

1.2.3 以右肺上叶前段(RS3)为例教学

1.2.3.1 首先根据病变与支气管的位置,确定病灶所在肺段,图1显示病变正对着右肺上叶前段外亚段(B3a),故该病变位于前段S3的a亚段。

图1 病灶所在肺段,右肺上叶前段分支及命名

1.2.3.2 根据气管(B3a和B3b),识别伴行的动脉(A3a和A3b),两支动脉汇合形成A3,见图2。此外,在三维重建上,前段还有一细小动脉,在CT上很容易忽略,即前升支动脉(图2A、B、E)。

1.2.3.3 该病变位于S3,切除S3需要保留S1与S3、S2与S3之间的段间静脉,它们分别为V1b和V2c。在三维重建模型上识别该动脉后,再找到CT上对应的位置(图2C、D、E)。

图2 右肺上叶前段动脉、静脉、支气管重建模型及在CT上的位置

1.2.3.4 手术规划 病灶位于S3a段,但单纯切除S3a不能保证足够切缘,故需行S3段切除,需要切除的血管和气管有A3(a/b)、B3(a/b)、V3b,需要保留段间静脉V1b和V2c。

1.2.4 教学后评估 再次给予每位学员另外10位患者的胸部CT片子,按照之前五个问题进行回答,回答完毕后在后续手术中进行验证并打分。学员评价:分别从自我提高、教学合理性、与传统教学相比、对临床帮助、总体评价五个维度进行评分,每项20分,总分100分。

1.3 统计方法 以Excel录入每位学员基本信息及得分情况,使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主要统计方法为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教学前28位学员平均分为(54.1±5.2),符合正态分布;教学后学员平均分为(68.6±5.1),符合正态分布,分数提高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教学前,单张试卷的平均分(5.4±0.4),符合正态分布;教学后,单张试卷平均分(6.9±0.4),符合正态分布,P<0.001。通过比较分析所有试卷五道题目得分情况,第二题和第三题得分最低,说明识别肺动脉和肺静脉是难点,这也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第一题和第四题得分最高,说明通过CT判断病灶所在肺段和识别相应支气管难度不大。肺血管三维重建教学后,每项题目得分较前均显著增加,但题目2和题目3得分仍为最低,得分率不足50%,尤其以题目3为甚。见表1。

表1 28位学员在教学前后得分情况

2.2 学员对三维重建教学的评价 学员对本教学方法总体评分为(93.0±3.1),与传统教学相比的评分为(19.0±1.2),详见表2。

表2 28位学员对教学评分

3 讨论

3.1 传统教学的不足 胸部CT阅片是胸外科医师的基本功,学习的过程一般是从识别病灶、判断良恶性,到根据CT预判手术方式、手术要点和难度。后者的关键是对肺血管、支气管、肺内钙化淋巴结的辨认[2]。常规教学方法是通过二维CT学习,但其不够直观,学员不容易将CT和术中血管情况一一对应。肺血管三维重建是连接二维CT和术中血管实际走行的桥梁,有助于学员快速提高CT阅片能力。此外,研究纳入的学员均已在临床工作,平时CT读片学习多以自学或碎片式教学为主,缺少系统性,本研究对每位学员进行系统性授课,学员对授课效果满意度较高。

3.2 学生对肺解剖的掌握不足 教学前,学员已有一定的CT阅片基础,对于病灶所在的肺段和支气管(第一题和第四题)回答得分较高,但对肺动脉、肺静脉掌握较差,主要体现在第二题和第三题得分率较低(不足30%),这也与临床实际情况相符合:肺静脉走行于段间或亚段之间,变异较大,直接在CT上辨认有一定难度。但若结合重建模型,则可以很快看出静脉所在段间平面,有助于提高阅片能力,因此,肺血管的识别是教学的重点[3]。

3.3 三维重建教学的特点 通过将DICOM格式影像导入mimics软件可以比较容易地进行肺和血管重建,在重建的模型上,识别所需肺段的动脉、静脉更加容易、直观[4]。同时,通过简单的操作,能将三维图像上的位置和二维CT上的位置一一对应,帮助学员更好地构建立体解剖(见图1、2)。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员识别肺血管、支气管之间的淋巴结,讲述常见肺段手术的难点等。通过这样学习后,即使不再对照三维重建模型,学员也可以在二维CT上发现目标肺段动脉、静脉、支气管的位置、走行。这种学习成效主要体现在第二题、第三题分数较以前明显提高。既往也有使用3D打印肺模型进行教学的报道,教学方法、结果与本研究类似[5]。但相对于3D打印模型,直接在电脑上进行肺血管3D识别有如下优势:①成本低,无需打印材料、人工费用;②仅需关注所切肺段肺叶的血管,其他肺叶的血管可以不必重建;③可以放大、缩小、透视、旋转等多角度观看,也可以制作成视频用于交流;④3D打印耗时长,手术量大时可能来不及打印,使用后的模型会造成浪费。

3.4 本研究和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①肺血管变异很多,教学使用的CT也并不一定是标准答案,只有多阅片、多上手术,才能了解肺血管常见变异,减少术中意外;②即使通过学习,肺血管识别准确率提高很多,但题目二、三总得分仍不高,甚至不及格,提示仍有很大上升空间,理论需和实践相结合,需要学员更多地积累临床经验;③部分医院很难将DICOM格式影像资料导出,导致无法使用该方法教学。

综上所述,肺段血管的识别是肺段切除术的难点,在日常教学中使用肺血管三维重建方法,可以帮助低年资胸外科医师构建立体解剖、提高阅片水平,值得在教学中推荐。

猜你喜欢

肺段亚段三维重建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KL油田沙三下亚段混合沉积特征及演化
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感染性病变
基于关系图的无人机影像三维重建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41例临床分析
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技术要点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歧口凹陷西南缘沙一下亚段碳酸盐岩沉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