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速度与百分比的力量训练对三级跳远运动员下肢爆发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2023-05-01刘云涛高秋月李梦琳张建立
刘云涛 高秋月 李梦琳 张建立
目的:对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和基于百分比的力量训练对三级跳远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影响进行比较。方法:运用实验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将2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VBT,N=10)和对照组(PBT,N=10),进行为期8周、每周2次的训练干预。结果发现:2种训练方法均能够显著提升三级跳远运动员下肢爆发力(P<0.05),在原地纵跳、30米计时单脚跳、立定三级跳、三级跳远等测试指标中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组显著优于基于百分比的力量训练组(P<0.05),在深蹲1RM值、立定跳远等指标上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教练员在指导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应充分了解不同训练方法的优缺点,根据专项特点、运动员个体差异去选择适合运动员的方法。
当前,国内三级跳远选手体能训练手段主要是以运动员的最大力量所占比例(%1RM)来进行训练负荷的设定,这种设置方法在前人的研究中确实被证明是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体能的有效手段。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首次参加%1RM训练的选手,易出现高度兴奋,从而使得从事该项目运动发生损伤的概率大大提高;而另一方面,运动员1RM也会受到诸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例如运动员的生理与心理疲劳程度、训练水平、训练环境、场地设备等,因此便会造成实际训练负荷和原定的训练方案并不相同。这可能导致训练效果低下,使运动员的成绩一直处于瓶颈期,难以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而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VBT)是通过专业器材与设备,把运动员训练速度作为参考,根据运动员自身情况的变化,来设定训练所需的特定负荷,更加符合运动员的个性化发展。
因此,本文将探讨VBT以及PBT在三级跳远运动员下肢爆发力中的作用,希望为我国三级跳远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的训练方法提供理论支撑。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参与者
从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某田径专选班招募20名学生,以随机抽签分组的形式分为VBT组和PBT组。实验对象的基本信息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两组实验对象在身高、BMI、体重、训练年限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实验法
1.2.1 实验时间、地点与仪器
(1)实验时间:2022年9月至2022年11月,在正式实验的前一周安排了爆发力各项指标的前测,实验训练共为期8周,一周训练2次,时间为1小时,VBT组与PBT组的训练定于上午同一时间段,在实验干预结束一周后,进行后测。
(2)实验地点: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东侧田径运动场;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能训练室。
(3)实验仪器:史密斯架和杠铃、瑜伽垫、红外线光控门、标志桶、卷尺、负重腰带、泡沫轴、笔、测试表格。
1.2.2 实验方案
VBT组与PBT组在准备部分与结束部分训练内容保持相同,在基本部分,两个组训练内容都是深蹲,但VBT组在前两周的负荷强度为60%1RM所对应速度区间,共5组,每组进行5次。组间间歇2分钟;3到4周的负荷强度为80%1RM所对应速度区间,同样是5组,每组5次。组间间歇2分钟;后4周负荷强度为70%1RM所对应速度区间,共5组,每组5次,组间间歇2分钟。而PBT组前2周负荷强度为65%1RM,3到4周为85%1RM,后4周为70%1RM,同样也是每次训练5组,每组5次,组间间歇2分钟。
1.2.3 实验控制
(1)在实验开始前,训练者事先演示和说明正确且规范的训练动作要领,保证被试的训练质量,避免被试对象操作不当而受伤,保证每一位实验的参与者都能够熟悉的掌握正确实验流程及规范的动作要领。
(2)在训练干预过后,在训练结束之后1周的时间内,进行了实验的后测,为了减少测试环境因素、测试人员变动等因素带来的检测误差,尽可能保证实验后测的测试场地、測试时间都与训练之前是一致的。
(3)实验采用双盲设计,主试与被试均不知道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训练者为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具有多年教学训练经验的老师。
1.2.4 测试指标
深蹲1RM值、30米加速跑、原地纵跳、30米计时单脚跳、立定三级跳远、立定跳远、跳远。
1.3 数理统计法
实验所收集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处理,采用2×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训练前后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VBT组与PBT组相关测试指标前测的差异性检验
利用SPSS22.0 统计分析软件对VBT组与PBT组前测的相关指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爆发力测试的各项指标的独立样本检验结果均大于0.05。因此,可以认为在实验开始之前,两组运动员在相关的爆发力指标上并无统计学差异。
2.2 VBT组与PBT组相关测试指标前后测差异对比
2.2.1 VBT组与PBT组深蹲1RM值前后测差异对比
VBT组后测深蹲1RM值为129.75±5.17KG,PBT组后测深蹲1RM值为126.64±6.84KG。采用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显著[F(1,22)=6.73,df=1,P=0.021,η2p=0.43],表明深蹲1RM值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VBT组与PBT组运动员深蹲1RM值都有显著的提升(P=0.031,P=0.027),VBT组运动员的提升较PBT 组运动员效果更好。
2.2.2 VBT组与PBT组30米加速跑前后测差异对比
VBT组后测30米加速跑成绩为4.41±0.36秒,PBT组后测30米加速跑成绩为4.38±0.42秒。采用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显著[F(1,22)=8.92,df=1,P=0.027,η2p=0.56],表明30米加速跑成绩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VBT组与PBT组运动员30米加速跑成绩都有显著的提升(P=0.007,P=0.014),VBT组运动员的提升幅度较PBT 组相比无差异,PBT组略好一些。
2.2.3 VBT组与PBT组原地纵跳前后测差异对比
VBT组后测原地纵跳成绩为0.67±0.16米,PBT组后测原地纵跳成绩为0.59±0.12米。采用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显著[F(1,22)=4.96,df=1,P=0.007,η2p=0.76],表明原地纵跳成绩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VBT组与PBT组运动员原地纵跳成绩都有显著的提升(P=0.017,P=0.025),VBT组运动员成绩显著高于PBT组运动员(P=0.019)。
2.2.4 VBT组与PBT组30米计时单脚跳前后测差异对比
VBT组后测30米计时单脚跳成绩为6.97±0.76个,PBT组后测30米计时单脚跳成绩为6.79±0.68个。采用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显著[F(1,22)=6.96,df=1,P=0.027,η2p=0.46],表明30米计时单脚跳成绩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VBT组与PBT组运动员原地纵跳成绩都有显著的提升(P=0.034,P=0.041),VBT组运动员成绩显著高于PBT组运动员(P=0.021)。
2.2.5 VBT组与PBT组立定三级跳远前后测差异对比
VBT组后测立定三级跳远成绩为8.96±0.76米,PBT组后测立定三级跳远成绩为8.79±0.68米。采用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显著[F(1,22)=4.56,df=1,P=0.007,η2p=0.86],表明立定三级跳远成绩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VBT组与PBT组运动员立定三级跳远成绩都有显著的提升(P=0.034,P=0.011),VBT组运动员成绩显著高于PBT组运动员(P=0.004)。
2.2.6 VBT组与PBT组立定跳远前后测差异对比
VBT组后测立定跳远成绩2.86±0.14米,PBT组后测立定跳远成绩为2.89±0.12米。采用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显著[F(1,22)=6.16,df=1,P=0.012,η2p=0.46],表明立定跳远成绩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VBT组与PBT组运动员立定跳远成绩都有显著的提升(P=0.034,P=0.021),VBT组运动员立定跳远成绩与PBT组运动员成绩相比无差异(P=0.214)。
2.2.7 VBT组与PBT组三级跳远前后测差异对比
VBT组后测三级跳远成绩6.27±0.74米,PBT组后测三级跳远成绩为6.11±0.82米。采用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显著[F(1,22)=4.16,df=1,P=0.042,η2p=0.46],表明三級跳远成绩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VBT组与PBT组运动员三级跳远成绩都有显著的提升(P=0.034,P=0.021),VBT组运动员三级跳远成绩与PBT组运动员成绩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7)。
3 讨论与分析
3.1 VBT对三级跳远运动员负重深蹲1RM的影响
当前代表人体最大力量的水平的指标是深蹲1RM值。而目前对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的重点是提高最大力量,却忽视快速力量的培养。而我国学者在对最大力量与快速力量进行考察中发现,无论是在技能类运动项目中,还是在体能类运动项目中,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均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3,因此他们认为如果想要提高快速力量,必须打好最大力量作为基础。
通过VBT组和PBT组组内纵向对比可知,通过8周VBT训练干预后,无论是VBT组还是PBT组运动员的深蹲1RM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实验中出现此结果的原因最有可能来自两方面,首先,个体的神经适应性提高,运动神经募集能力有所强化;其次,肌肉的适应性有所增加,肌肉的横截面积增长;通过对VBT组和PBT组组间横向对比可知,在经过8周训练之后,VBT和PBT对三级跳远运动员深蹲1RM的提升效果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从平均值和标准差不难发现,VBT的提升效果相较于PBT更佳。这同样也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国外学者通过VBT与PBT的对比发现,VBT对最大力量提升效果要好于PBT,其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关键原因则是VBT对神经适应性更强,这种方式能够更加精准地反映出运动员的身体状态,并根据相应的状态来安排与之相适应的训练负荷,从而实现训练目的。避免疲劳等不良情绪的发生。当PBT一直采用固定不变的负荷训练时,被试在比赛任务较重情况下更容易出现运动疲劳而影响训练效果。
3.2 VBT对三级跳远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素质指标的影响
通过对VBT组和PBT组组内纵向对比可知,通过8周VBT 训练干预后,无论是VBT组还是PBT组运动员爆发力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P<0.05)。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而通过对VBT组和PBT组组间横向对比可知,VBT组与PBT组之间在原地纵跳、30米计时单脚跳、立定三级跳、三级跳远等成绩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两组运动员测试的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不难看出,VBT对地纵跳、30米计时单脚跳、立定三级跳、三级跳远的提升效果略优于PBT,这说明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在提升三级跳远运动员爆发力的效果上优于基于百分比的力量训练。而VBT 能够有效提高受试者的爆发力也在其他实验研究中得到证实,30米跑、原地纵跳等指标的研究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论部分一致,国外有学者在对不同年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为期26周VBT训练过后发现,被试对象的原地纵跳高度以及30米跑等爆发力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提高。VBT对下肢爆发力的提升效果比PBT好,可能是因为以下几点,首先,以速度来拟定和监控力量的训练,更加符合运动员的个性化差异,促使肌肉横断面积的增大,肌纤维增多,进而产生更大的爆发力,在短期内能够使运动员克服较大阻力,从而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其次,通过有针对性的负荷刺激,中枢激活兴奋程度增加,从而提高酶活性、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如肌纤维的种类,促进肌肉收缩力量加强;多通过对受试者疲劳进行量化,尽量降低被试疲劳程度,神经系统协调加强,主动肌、对抗肌以及协同肌相互协调关系加强。
4 结论
VBT与PBT两种力量训练方法都在特定的应用范围内发挥各自作用,教练员在对运动员进行训练指导时,要充分认识到各种训练方法的利与弊,并结合专项特点与运动员个体差异来进行评判、取舍。
通讯作者:张建立
(作者单位:1.石家庄市体育局;2.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3.菲律宾永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