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分析

2023-05-01刘博

当代体育 2023年14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运动

刘博

在物质文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发重视体育教学,也逐渐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希望,人们往往对青少年寄予厚望。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和成长。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可满足其未来发展的需求。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需利用理论教学丰富学生的健康知识体系,在课堂中积极开展对抗活动、趣味游戏、团队训练等,利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体育品质,同时还需构建出完善的评价体系,将体育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1 体育核心素养的相关概述

1.1 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

体育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具备终身体育意识,能自主进行锻炼;核心能力包括健身操作能力、运动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过程方法、知识技能、价值观念的完美融合,侧重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运动能力。其中,知识与技能指的是学生能掌握充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了解各种运动项目相关的技能和理论知识;健身操作能力指的是学生在完成运动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运动内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运动方法进行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总结和归纳经验,掌握更多的运动技巧;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够结合教师提出的训练要求,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训练方法,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训练任务。该项能力是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的能力,也是加快其发展和成长的重要能力。

1.2 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第一,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体育运动可有效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和运动能力,还能实现其身体素质的提高。在实行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需尽快调整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当教师能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时,就能让更多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逐渐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能在日后运动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第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手段,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还会加入小组竞赛、小组合作、竞争游戏等多种形式。这些活动的开展可有效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使其感受到运动的乐趣,还能使其逐渐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 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2.1 重视理论讲解,增强健康认知

在体育核心素养中,体育健康认知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讲解体育理论课程,逐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使其积累和掌握更多的体育健康知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习惯于实践教学的模式,也更喜欢主动参与到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中,因而教师不应直接划定课时开展室内理论知识的教学,否则将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应利用更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借助视频、动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还可运用线上教学的手段,帮助学生消化和积累知识。

例如,在长跑教学中,课前准备活动是开展教学的必备项目,尤其是1000米慢跑。大部分学生只知道准备项目是日常教学中的组成部分,但并未对该项目的作用、价值有更加明确的认知。针对此类情况,教师就可根据学生的疑问和学习情况,制作一起与课前准备活动相关的教学视频,借助理论+图片+案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1000米慢跑对人类器官、肌肉的影响,使其逐渐了解慢跑的重要价值。在设计教学视频时,教师必须要保证内容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如,视频的图片应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慢跑时人体的血液循环、肌肉、内脏变化解剖图;第二类是正确慢跑姿势的结构分析图;第三类则是在缺乏充足热身活动的情况下,慢跑过程中出现抽筋、岔气等意外情况的动画夸张图。在展示完相关图片后,教师还可邀请校医为这些情况进行配音解释,讲清其中的原理。在制作完教学视频后,教师需将其上传到微信群、微信公众号上,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阅读和学习,并说明在课堂教学中会进行提问,以此激励学生进行学习。在课堂中,教师可开展体育知识竞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能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

2.2 开展对抗活动,增强安全意识

在体育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安全意识是最常提及的内容,可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了解哪些行为将会给他人和自己的身体带来伤害,能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体育学科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使其在运动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动作技巧。在体育课堂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跳、跑等行为,如果能有效控制速度和力度,那么就能起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如果学生的运动速度、发力点控制不当,那么就非常容易出现身体损伤。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口头提醒的方式,让学生适合关注训练安全。而这一方式所起到的效果不够理想,在后期运动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教师应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结合体育运动开展生动有趣的对抗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更多保护身体健康的方法,实现体育核心素养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足球运动时,教师可示范踢球、运球等动作,并在展示过程中讲解控制身体协调性的方法,每个动作的正确发力点等。当学生对足球运动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后,教师就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开展对抗比赛。在正式比赛前,教师需细致讲解比赛规则,并展示哪些行为属于犯规行为,如比赛过程中推拉其他同学或者撕扯他人衣服。这些行为不仅是犯规行为,还会导致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完成講解后,教师就可正式开展对抗活动,并要求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重心和运动行为,逐步增强全体学生的安全意识。

2.3 开展趣味游戏,激活训练兴趣

体育课教学效果的提升,与教师和学生的配合情况存在紧密关联。在过去,学生缺少充足的训练积极性,在训练过程中也无法积极配合教师,甚至还会出现走神、肢体运动松散等情况,无法取得理想的运动效果。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应在体育课堂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打造优质的训练环境;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规律,教师可将体育运动设计成有趣的体育游戏,使其感受到运动的乐趣与魅力,能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例如,在短跑教学中,该节课需要学生掌握蹲踞式起跑的技术,重点训练学生的下肢力量,提高其肢体灵活性。与其他项目相比,短跑运动的动作更加简单,训练过程也较为枯燥,会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感觉到乏味和痛苦,甚至部分学生会出现肢体酸软的情况。在完成肢体动作的讲解后,教师就可根据学生当前的身体发展情况设计、开展有趣的体育游戏,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设置好起跑位置与终点位置。在跑步路线中,教师还需利用现有的体育器材设置不同的障碍:第一,教师可利用低杠来设置跑步障碍,要求学生利用跨栏的方式努力向前跑。如果学生在跨栏过程中出现踢翻低杠的情况,那么需要尽快回到原点重新跑;第二,教师可在跑道上放上跳绳,学生需要在看到跳绳后进行蛙跳。如果学生的蛙跳动作不够规范,那么就需要回到原点继续蛙跳。教师需保证学生之间的距离相隔十米,当学生顺利通过障碍后需要与另一名学生击掌,由该名学生继续接下来的障碍游戏。最终,教师需根据各小组学生的最终时间进行打分,时间最短的学生得到的分数最高。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应经常给予学生适当的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则需指出学生短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讲解正确的运动姿势和跑步技巧,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2.4 开展团队训练,增强集体荣誉感

团队训练往往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可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过去,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技能的训练上,而这会导致学生缺少良好的合作意识,无法形成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需积极进行反思,针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全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团队训练,逐步增强学生的团队荣誉感。教师需保证各小组中既有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能力较弱的学生,由优等生带动组内的中等生和后进生,逐步提高合作训练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花式跳绳时,该节课需要学生掌握原地双脚跳、原地单脚前后跳、手臂摇绳等技巧。在正式讲解动作要领之前,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能力将其分为若干小组,使其自行探究和分析此项运动需要运用的跳跃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更加紧密,也能逐渐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认识到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在各小组完成讨论后,教师可鼓励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细致讲解花式跳绳的动作技巧和要领;除了要分享各自讨论得到的理论知识外,还要进行示范操作。在所有小组完成各自的分享后,教师就可进行适当点评,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势之处,给予学生适当的赞赏和肯定。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有效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能让学生在日后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逐步提高自身的体育核心素养。

2.5 优化教学评价,培养核心素养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教学评价始终都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引起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在教学评价中,学生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能在日后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地改革和纠正,实现个人核心素养的稳步提高;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分析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下阶段的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要认识到优化、完善评价体系的重要性,积极调整体育教学的评价方法和思路,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方式,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例如,教师可采用分层评价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有針对性的评价。针对具有较强身体素质的学生,教师需肯定学生训练过程中的优点,指正学生的态度和训练耐性,使其了解如何长时间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训练态度。在教师的帮助下,此类学生能在日后主动发挥个人优势,逐渐克服懒惰、懈怠的消极情绪,逐步激发内在潜能;针对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需要从运动技能入手,指出学生运动、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赞扬其优点和闪光点,如积极认真、团结友爱等。运用批评与夸赞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对自身训练成果形成更加理性的认知,在后期训练过程中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实现个人核心素养的提高。在学生自我评价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反思近期的运动情况,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归纳。此外,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因而可让组内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在所有学生完成各自的评价后,教师可进行系统的整理,由此分析近期体育训练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筛选出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模式,实现体育教学效果、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

2.6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体育品德

在体育核心素养中,体育品德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体育品格、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对于学生来说,体育品德将是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品质,需要所有教师都能引起重视。在讲解体育技能、知识时,教师应渗透体育品德相关的内容,如组织纪律性、体育品德、意志品质等,保证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提高。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堂秩序的维持,加强纪律、学习、协作、安全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灵活运用各种体育比赛,培养学生不骄不躁、顽强拼搏、实事求是、公平就搁那正的道德风尚;让学生在集体竞争中掌握合作的方法,认识到合作、互动的重要性;在应用各种设备和场地时,教师需培养学生珍惜运动场地、爱护公共财务的良好品德;利用学生游戏、竞赛、运动过程中的失利,磨练学生的意志和心智,使其学会努力奋进。教师可创设不同类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多角度感知挫折、了解挫折,形成坚强乐观的精神品质,形成积极进取、敢于挑战自我的良好品质。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是开展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法,也是教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利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中加入趣味游戏、对抗活动、团队训练等,利用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品质,同时借助评价体系调整学生的成长方向,保证其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运动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