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翻译理论下的翻译教学探究
2023-04-29李倩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正处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型期,翻译人才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应该追求国际化、专业化的高质量培养。以认知语用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关联翻译理论从全新的视角对翻译这一实践性活动做出了解释。该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有益于培养译者的认知语境观、意图观,增强译者的翻译主体意识。本文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究关联翻译理论下翻译教学实现的几种有效途径,希望能够对高校翻译教学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关联翻译理论;人才培养;翻译教学;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1.035
引言
翻译作为极具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支撑,更离不开大量的实践活动。如何利用不同的理论视角为翻译教学提供有效助益应是高校外语教师考虑的重点。
“关联理论所提出的关联理论交际模式、认知语境、最佳关联性、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等核心概念,针对翻译这一特殊的交际行为有着强的解释力”[2]。其衍生出的关联翻译理论,为翻译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
一、关联理论
1986年,英国著名语言学家丹·斯珀伯与法国著名认知学家迪尔德丽·威尔逊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4]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关联理论的概念。关联理论隶属于认知语用学范畴,它将人类的语言交际看成一系列认知层面的推理活动,以实现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最佳关联,其关注的核心点为交际与认知[3]。在关联理论下,交际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交际双方能否达到“互明”,即是否均可使对方明白其交际的意图;二是交际过程中,能否通过对相关语境的推理假设,寻求到话语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即达到“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关联理论认为交际过程中的关联性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处理努力,二是语境效果。关联性的大小取决于语境效果与处理努力之比,即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语境效果越大,其关联性越强[5]。
二、关联翻译理论
斯珀伯与威尔逊的学生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认为关联论对于翻译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因此在关联论的基础上对翻译进行了研究,并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中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翻译理论通过识别交际意图,完成动态对等的翻译任务。[1]”其指导下的翻译过程被看作是“三元的明示的推理过程,即作者、译者和听者在‘共享语境中互通互明,译者凭借语境信息关联性的强弱来筛选最佳的关联信息,推导出作者的真实意图,从而准确地传译出源语的内容”。
三、关联翻译理论下的翻译教学实现路径
(一)注重晨读效力
关联翻译理论下,翻译被定义为:“一个对原语进行语内或语际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7]。虽然格特认为翻译现象为一种近似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二次交际情景,不可以单从传统的“编码、传达、解码”的角度来解释。但该理论下,翻译这种三元动态语言交际行为中两个接续的明示—推理过程却的确需要以“解码、编码”为基础,这就需要译者首先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习没有捷径可言,只能依赖于每天的点滴积累。“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读书是语言积累的首要手段,晨读更是读书的经典途径。无论从人的生理状态还是学习习惯上讲,晨读都是增长知识、增强记忆力及理解力的大好时机。同时,作为语言学习者,在这个时候练习语音、语调或口语表达等,不仅能在短时间内收获良好的效果,长久还能使各项语言技能不断地巩固强化、内化于身。
就关联翻译理论来看,晨读在强化与提升译者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基础上,促进了译者与源文作者及译语读者两方面认知共鸣的实现,增强了交际双方“互明”的效果。其次,在语言层面上减少了处理努力的摩擦,从而增强了交际双方的关联性。
(二)优化课堂资源
关联翻译理论下,译者首先要从源文的字里行间中推断出作者的交际意图,然后利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成功地将该意图明示给译文读者。为此,译者必须要在两种不同的认知语境中求得最佳的关联性,并不断地调整翻译策略与技巧以达到交际的最佳关联。该目标可利用以下两方面资源来实现:
1.公共课程资源
关联翻译理论中,语境即认知语境。格特认为,话语的语境是“?以解释该话语的?系列前提,是人在交际中所处的状态,是交际双方对于世界的假设”[3]。翻译这种特殊的语际行为,在处理过程中,无论是源文还是译文的信息意图,只有存在一定的认知语境,其语言符号才能实现交际功能。翻译的成功在于译者利用自身的认知语境、借助演绎推理来构建合理的假设,以达到与源文作者及译文读者认知语境上的趋同性,如此才能形成最佳关联,使作者的意图与读者的期盼相吻合。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语境分析能力,使学生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教师应适当拓宽教学素材的选择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跨语言文化及跨社会文化意识,突出百科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利用公选课或网络在线慕课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设跨语言文化及跨法律、外交、外贸、管理等社会文化领域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拓宽学生的视野。
2.专业课程资源
传统的翻译课堂一味着眼于语法、词汇、句型等小单位语言知识的讲授及各种翻译技巧的教学,而忽略了对语篇结构的整体把握及语篇环境的深入分析。该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翻译思维能力及推理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翻译的首要步骤是理解,译者只有理解了原作品,才能够推断出作者的真实意图。因此,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拓宽眼界,注重篇章分析。引导学生从源文的语音、语义、句法、语用等方面挖掘其效果,借助百科知识推断作者的交际意图、形成恰当的语境假设,以取得与源文作者的最佳关联。
关联理论下,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译者的“交际意图”和读者的“期待”,翻译的目的在于尽量达到源文作者交际意图与译文读者期待间的吻合。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重点讲授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的辨析、选择和应用,注重学生翻译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使译文读者能够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即实现最佳的关联。
(三)强化翻译实践
翻译是一项极具实践性的活动,其成果的展示也是通过实践来完成的。目前全国高校也要求将翻译实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而关联翻译理论下,两个接续的“明示——推理”过程即为翻译实践的活动路径。同时,译者认知语境的获得与语境分析能力的提升也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开展。在高校翻译教学中,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依赖以下两种途径:
1.英语角
关联翻译理论下的“明示——推理”过程既需要译者能够准确地把握源文的认知语境、体味作者的表达意图,也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选择合理的表达方式来构建与原文相仿的交际语境。这就需要译者同时具备有良好的跨语言的文化背景及表达能力。
英语角的创建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是语言学习者检测课堂学习效果、练习口语、交流思想、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路径。目前,各高校的外语建设都已经意识到英语角平台的重要性,但在平台创建及资源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首先,英语角活动形式单一、内容缺乏有效性及趣味性。英语角的活动安排应以课程单元主题为话题,采取英语演讲、话剧表演、主题派对、经验交流及分享等丰富的形式。并在氛围的营造中通过邀请外籍教师及留学生、设置与外语环境相关话题、模拟外语交际环境的方式融入外语元素,以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打通认知语境获取通道,以提高译者的翻译主体意识。
其次,对英语角的平台定位不清晰、作用认识不到位。在翻译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必须的,但听说能力的课外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应以第一教学的站位抓好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英语角作为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路径,应列入专业公共选修课中,并记入学分,以促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翻译实践基地
翻译实践基地的建立对于学生实际翻译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关联翻译理论视角来看,这有益于译者从读者层面熟悉不同社会文化环境的认知语境、提高语境分析能力,以达到与译语读者认知语境的趋同性。
因此,加强和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是翻译学科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基地建设应充分调动校内、校外、政府、企业等多渠道行业资源,借助线上线下多平台模式,以帮助翻译专业学生顺利完成从翻译技能到翻译实战能力的转换,并打通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通道。
校内实践基地可以与其他院系相联合,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内部翻译实训平台,在为其他院系提供翻译援助的同时,实现学生的技能培养。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应以校内实训平台为中心,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与政府、企业、各翻译公司及其他高校联动,为学生提供各环境、各文体、各形式的实践机会,凸显学科特色、打造基地品牌、扩大基地影响力,为翻译专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基地运行可以各种多媒体资源为辅助,如:谷歌、百度、有道等,采取远程、实地相结合的模式,在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打造智能化平台。为使基地效力最大化,学生在基地的实践成果应以量化的形式,作为实践课成绩计入学分,并适当扩大成绩占比。
(四)完善评价体系
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评价机制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译后反思,总结翻译技巧及经验,有效地提高翻译能力,还能客观地评价译者的综合能力及其译作价值,有益于学生作为译者整体素养的提升。依托关联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的译后评估应从译文认知语用观、意图观和明示——推理交际观三方面的达成度来检测译文质量。
除了日常教学中一贯的学生自评、同伴评价、教师评价以外,还应建立专业的评估模式。该评估模式应以实践基地成果为依托,以客户的最终反馈为标准,借助各类翻译软件资源检测译文质量。鉴于学生作为非专业翻译从业人员群体,存在翻译项目流程不熟悉、翻译处理经验不足、译后审校无效等问题,该项评估可通过与翻译公司“联姻”的方式来实现。让学生作为实习生的身份参与到翻译项目的全过程,在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的同时,借助专业化市场资源给予学生最专业的评估反馈。
四、结语
格特的关联翻译理论“几乎可以刷新人们对翻译的认识”[6]。利用关联理论下的翻译观指导教学实践有益于从认知语用学的层面培养翻译专业学生的译者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翻译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Gutt, E A. 2004.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2]Sperber, Dan & Deirdre, Wilson. 1986.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Cambridge: Blackwell, Oxford 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92-100.
[4]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1994(4):8-11.
[5]李寅,罗选民.关联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40-42.
[6]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276-295.
作者简介:李倩(1994.1-),女,汉族,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