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实践探索
2023-04-29戴杉方喆
戴杉 方喆
[摘要]为了探索文化自信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影响,本文以跨文化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文化自信教育进行了实践探索。研究结果显示,文化自信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文化鉴赏与理解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对大学生素质培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文化自信;教育理论;素质培养;实践探索;调研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1.022
一、背景分析
文化自信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自豪和自信,也是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成为常态,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教育界面临的重要挑战。这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地位。
文化自信作为涉及个体、社会和国家层面的概念,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对文化自信的研究主要关注西方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和政治信念的影响[1],以及大学生中华文化自信不足或缺失等现象[2]。近年来,学者们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3]。但是,关于文化自信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实证研究还较少[4]。
本研究以跨文化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如何通过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为大学生素质培养探索新路径,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二、实践设计与实施
(一)理论基础
本研究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大学生素质培养,实践探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的指导。一是跨文化教育理论(Banks,1993)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个体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文化自信是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能够帮助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差异。二是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强调人的尊严、自由和价值;文化自信作为个体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与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中对个体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相契合。三是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认为,社会是由多种文化构成的,每种文化都应该得到平等对待和尊重;文化自信作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中的文化平等和文化多样性相呼应。
(二)实践对象
在LN大学2022级大学生中选取700人,随机分成2组,任选一组作为实践组,另一组为对照组,每组共计350人。实践组接受文化自信教育,对照组接受常规教育。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成绩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三)内容与方法
1.实践内容。本研究结合学校创新教育项目,从下面三个方面设计文化自信教育内容和活动:一是开设文化自信教育课程,通过大学生艺术修养设计系列课程模块,介绍文化自信的概念、重要性、培养方法和效果,以及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中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和魅力,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二是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校企协同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跨文化环境,让学生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进行线上或线下的交流和合作,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三是开展文化体验活动,通过线上或线下参观博物馆、观看演出、品尝美食等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2.实践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实践前后进行设计与评估,具体方法包括:
问卷调查法: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信度测试的基础上,制定正式问卷。问卷分为基本信息和实践效果两部分,实践效果包括跨文化沟通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文化鉴赏与理解、创新和创造力四个方面,采用五点量表评分。在实践前后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实地观察法:在实践期间对实践组的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记录他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和反馈,并对记录进行归纳分析
访谈法:在实践结束后对实践组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文化自信教育的感受和评价,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类。
统计分析法:采用SPSS25.0软件对实践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践过程
1.实践前:2022年10月进行实践方案设计,11月选取200名学生开展初始问卷测试调查、进行效度检验、修改定稿,形成正式问卷。12月选定实践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并向学生介绍了实践的目的、内容、方法和要求,并用正式的《大学生文化自信问卷》收集评价数据。
2.实践中:2023年1月至6月按计划实施文化自信教育实践,包括授课、国际交流和文化体验等活动。在此期间,对实践组的学生进行了实地观察,并记录他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和反馈。
3.实践后:在2023年7月对两组学生再次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实践组学生的感受和评价,整理和分析实践前后的数据和资料,得出实践结果和结论。
三、结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结果
表1和表2分别显示了两个组在实践前后各方面的平均得分和标准差,以及两个组在各方面的得分变化和显著性检验结果。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实践组在跨文化沟通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文化鉴赏与理解、创新和创造能力方面的得分在实践后都有显著提高,而对照组在这些方面的得分没有显著变化,这说明文化自信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实地观察结果
本研究在实践期间对实践组的学生进行了实地观察,并记录了他们在文化自信教育课程、国际交流项目和文化体验活动中的表现和反馈,以下是归纳和分析后得出的主要结果:
1.实践组的学生对自身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传统有了更清晰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文化自信教育课程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互动、讨论;他们对文化自信的概念、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对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传统有了更清晰的认同和自豪感。
2.实践组的学生表现出了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自信心。他们在国际交流项目中增强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心,既能正常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和魅力,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并能主动地在线上或线下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从跨文化交流中获取了新的知识和经验。
3.实践组的学生在文化体验活动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他们亲身体验了不同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和精彩性;他们从文化体验中获取了新的思想和观念,也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三)访谈结果
本研究在实践结束后对实践组的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了他们对文化自信教育的感受和评价,以下是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和分类后得出的主要结果:
1.实践组的学生普遍认为文化自信教育对职业素质培养有很大的影响。他们表示,通过参与文化自信教育,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化自信,也提高了跨文化交流能力、创造力和适应能力,认为这些能力对于他们在全球化时代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
2.实践组的学生普遍认为文化自信教育中最有帮助的内容或活动是国际交流项目。他们表示,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交流和合作,不仅可以学到许多东西、拓宽视野和知识面,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与包容性,认为这是一次难得而有意义的跨文化体验。
3.实践组的学生普遍认为文化自信教育中还可以改进、增加内容与活动,更多地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他们表示,虽然文化自信教育课程中有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但是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希望能够学习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
4.实践组的学生普遍对文化自信教育表示赞赏和感谢。他们表示,文化自信教育带来了很多收获和启发,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希望能够继续参与这样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四、结语
本研究基于跨文化教育理论,探讨了文化自信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和建议:
(一)主要结论
1.文化自信教育能够显著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接受文化自信教育后,实践组的学生在文化自信、跨文化交流、创造力和适应能力方面的得分都有显著提高。这说明文化自信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促进大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和差异。
2.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和活动设计具有吸引力和针对性。实践组的学生在文化自信教育课程、国际交流项目和文化体验活动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也表现出了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自信心,以及较高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这说明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和活动设计能够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经验。
3.文化自信教育受到了大学生的积极评价和反馈。实践组的学生普遍认为文化自信教育对他们的职业素质培养有很大的影响,也对文化自信教育中最有帮助的内容或活动表示了满意和认可。
(二)主要建议
1.加强文化自信教育在大学生工作中的推广和应用。鉴于文化自信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建议加强对文化自信教育在大学生工作中的推广和应用,使更多的大学生受益,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2.优化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和活动设计。鉴于文化自信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不够深入和全面,建议不断优化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和活动设计,使之更符合大学生的兴趣、需求和特点,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3.深入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的相关研究。本研究仅从定量和定性两个层面对文化自信教育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还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如实践对象的数量和范围较小、实践时间和周期较短、实践效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未能考察等,建议更多学者深入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的相关研究,从更多的角度和维度对文化自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景云.全球化视野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探究[J].教育探索,2008(6):9-10.
[2]索秋平.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及其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12):9-10.
[3]张颖春,刘淼.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路径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38(3):79-83.
[4]周晓丽,齐小艳.基于CiteSpace的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J].长治学院学报,2022,39(5):44-48.
基金项目: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素质教育视角下会计文化知识普及教育研究--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JG18016)
作者简介:
戴杉(1988.8-),女,汉族,湖北黄冈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与文化教育;
方喆(1986.12-),男,汉族,湖北黄冈人,博士在读,研究方向:工商管理、日语教育、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