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阅读给学生腾飞的翅膀
2023-04-29丁海港
丁海港
摘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机械学为灵活学,变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抓住一个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训练 多读 创设意境
教学中,部分教师常常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面面俱到,认为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想个性,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在教学中,我努力改变这种做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在教学中我注重抓住阅读能力的培养。经过反复实践,已初见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精设导语,激发兴趣
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人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像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吗?你们想了解吗?”学生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自己先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教师要合理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且所提要求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才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直至理解全篇内容。
三、启发质疑,调动求知欲
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说在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时,要求学生们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不能有口无心地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师就要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探究。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设置问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集中精神,思考问题。开始训练时,可由教师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读,学生一旦明白了读课文时思考什么,思维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教师所提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要有层次性,要让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比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要解决“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这个问题,就应该分层设问,先让学生讨论:“小葫芦开始时为什么长得好?后来为什么会变黄并落下来?”继而引导学生讨论:“叶子和果实是什么关系呢?”再进一步提问:“葫芦的叶子已经长虫了,种葫芦的人为什么认为没有必要除虫呢?”最后解决问题:“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这样,一问扣一问,使学生在边读边想的过程中理解感悟了课文的内容。
四、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学生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学生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学生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五、创设意境,感悟情感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计多媒体课件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就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使原来觉得乏味、枯燥的阅读教学变得乐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