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深度融合探究

2023-04-29高庆瑜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 2023年39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劳动教育

高庆瑜

摘要:“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世界上最光荣的人就是劳动者,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全面加入劳动元素,有意识地把劳动教育和语文教学融合到一起,这不仅是新时代的呼唤,还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现代教育教学新思路的一种尝试。结合语文学习,教师应挑选教材中的相关劳动题材文章,按照多文本阅读形式和要求进行全新的解读,让学生重新认识劳动、重视劳动、尊重劳动者,对传统的劳动美德产生崇敬感,从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培养合格的、敢于担当的劳动者。

关键词:劳动教育  语文多文本阅读  深度融合

“劳动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如是说。陶行知先生对劳动的意义、价值和路径,以及劳动对教育的积极作用等都做出了解释。而在今天的高中语文课堂中,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劳动方法、提升劳动品德、增长劳动智慧,并拥有强健的体质,也是符合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教育新目标。通过语文与劳动的结合性教学,“劳动者是最光荣的人”将不再虚无,而是涵养“大国工匠”、培养“未来劳模”的教育指导思想,是一种结合新时期社会主义生产,融合传统劳动习惯和意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队伍的良性教育思路,也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教师通过多文本素材整合、跨学科协作,促进高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可以让更好的生命教育目标得以实现。本文将结合“《芣苢》《插秧歌》之多文本阅读”课例,谈谈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1]

一、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学习起点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隶属“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目的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生活,“在分析与研究当代社会传媒的过程中学习”“尝试选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写作”。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劳动”,我们将通过劳动专题研讨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劳动单元是由三组六篇课文构成,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杨》三篇共同构成一课,分别讲述袁隆平、张秉贵、钟扬三位劳动者的事迹与成就;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单独成篇,两首古诗《芣苢》《插秧歌》从《诗经》时代来到宋朝,诗句中充满了劳动的欢欣与愉悦。三组课文聚焦为己为民为国的劳动表现,以不同体式全面阐释了劳动之神、劳动之质、劳动之乐。

在学习完前几课以后,《芣苢》《插秧歌》作为古诗,字里行间写满了愉悦的艰辛,今天将走入两首古诗,并结合前几课劳动的课文,进行多文本阅读,探索古今劳动的异同。

二、合理设计任务,带领学生深度探究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内容。

2.掌握叠词、重章叠句等手法。

3.感受劳动的美,丰富对劳动生活的认知。

4.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传承与发展劳动精神。

教学重点:吟诵诗歌、理解内容、把握情感,体会劳动之美。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作为小记者,我们来到了劳动者第五站。民生在勤,财富幸福的源泉是劳动。夙兴夜寐,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这个古老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里,田间地头的吟唱,依然是这个民族血脉中最炽热的乐章。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古代歌谣——《芣苢》《插秧歌》。

活动一

学习《芣苢》

1.根据预习内容,朗读诗歌,品味《芣苢》重章叠句的形式,发挥想象,利用文本空白还原劳动场景。

2.小组合作探究,找出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展示。

参考内容:

“采”字,它不仅是动作描写,更是写出妇女们在郊野踏青游玩时无意之中发现一大片芣苢的意外与惊喜之情;

“捋”字用得好,写出了女子起初找到的芣苢不多,后来发现一大片芣苢的欢快;

“袺”和“襭”字这两个字写出了妇女们出门时没有带篮子,只好用衣服来兜的情形,同时也暗示妇女们收获满满。

这是一首劳动者的欢歌。《芣苢》只有48个字,简单到只用几个手的采摘动作,但我们可以从文本空白中展开想象,还原画面。

3.感受完《芣苢》一诗的精妙,我们继续探究宋代诗人杨万里《插秧歌》的魅力。

学习《插秧歌》

介绍:插秧是把秧苗从秧田移栽到稻田。具体的环节包括:把秧苗从秧田拔出,成捆地抛给稻田里的人,稻田里的人接过秧苗再分秧插秧。农谚有言“不误农时”,秋天收成的好坏是由插秧决定的。因此,每年到了插秧的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紧张忙碌起来,到田间插秧。《插秧歌》一诗描绘的正是一家人在农忙时节抢插的情景,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感受诗歌内容。

读后,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能够体现这一繁忙的景象呢?小组讨论。

参考:

“抛”“接”“拔”“插”四个动词不仅准确刻画出一家老小各尽所能,配合默契的情形,也营造出紧张繁忙的劳动氛围;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两句,可能是大儿和父亲在雨中插秧,像个战士一样,与风雨对抗,非常辛劳忙碌;

最后四句,正是因为怕耽误了农时,一家人顾不得休息吃饭,甚至在回话时也不愿停下手中的活计。

问:画面中有第五个人存在吗?异口同声:送饭的人。

也许是家中的老人或者长女,做饭送饭,照料家禽,也是非常忙碌辛苦。插秧时节,真是全家齐上阵,忙碌紧张中透着秩序井然,顶风冒雨中干得热火朝天。这是一首劳动者的赞歌。

根据内容,完成表格。

活动二

《芣苢》《插秧歌》联读

劳动是辛苦的,但《芣苢》中的女子在愉快地歌唱,《插秧歌》中的田夫在忘我地劳动,他们为什么热爱劳动?劳动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请同学们想象,你就是两首诗中的一个人物,即将接受我的采访,我的问题是:你为什么热爱劳动?思考后准备回答。

参考:

你是《芣苢》中的女子,采摘可以获得食物、药材,让人活下去;

你是《芣苢》中的女子,劳动可以获得被认可的价值;

你是田夫,让全家人衣食无忧是你的责任,所以冒雨插秧也不觉得辛苦;

你是田夫的父亲,稻田的丰收是全家人对幸福明天的期待。

我知道你们热爱劳动不仅仅是因为劳动可以带来物质上的收获,还可获得“价值、责任、期待”这些精神内涵,这也在一代代的繁衍生息中形成了美感,这种美感也是跨越古今的。

活动三

本单元多文本阅读

1.比较阅读本课与前四篇课文,分析古代和现代劳动的特点,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分析比较古代和现代劳动的特点。

2.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习了本单元的内容之后,你对劳动有什么样的认识,你觉得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劳动观?

参考:

不能只关注生活的质量,而不关注生活质量的来源,不然就会脱离生活实际,走进空虚孤独和腐朽没落。关注生活中的劳动者,才能真正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无数的劳动者是平凡普通的,但同时也是伟大的,他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增长了我们的智慧,给我们带来了安稳的幸福生活。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劳动的领域,劳动的形式也在不断发展中。袁隆平辛勤育种,张秉贵热心服务,钟扬勇敢探求,他们在自己的劳动领域里或者精磨手艺或者深度探索, 都是杰出的劳动者代表。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除了这些劳动楷模,更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正是这些劳动者,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支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2]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无数的劳动者为了一个或大或小的目标做着最认真的努力,我认为这就是劳动者的美丽。

作业:你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劳动者触动你的心灵呢?用智慧的双眼发现美丽劳动者并写下他们的故事。

三、教后反思,让学习真正发生

本课教学设计,符合实际教学进度进行安排,扎实完成阅读任务。力求教有所得,学有所获。通过本单元劳动主题的多文本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劳动实践活动相结合,能为学生找到更加丰富的成长路径,使其欣赏自然风景,聆听劳动之音,学习劳动者的品质,感受劳动者的风采,致敬生命的创造者。只要有所感怀,也将更会懂得生活。

结语: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打通学科之间的联系,融合课堂内外,学好高中语文和劳动学科,从而使学生养成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观念,并培养将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意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相信,在这样的学习中,劳动教育会真正发生。[3]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现状与改善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22YB1085)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政涛.“五育融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J].人民教育,2020(20).

[2]路晓晖.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2021(8):178.

[3]檀传宝.加强劳动教育一定要贯彻与时俱进的原则[J].人民教育,2020(8):13.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
中小学教师助力深度融合的培训模式与实践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