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两个转变”实现路径及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2023-04-29杨娅郭文惠
杨娅 郭文惠
[摘要]马克思为了联合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把自己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人运动和革命实践当中,他一边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一边对其理论进行革命性改造和创新,通过实践不断对工人运动进行反思,最终摆脱站在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上解决问题,完成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两个转变”。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牢记肩上的使命和重任,把自己的汗水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肥沃的土壤当中。通过对马克思思想“两个转变”的实现路径分析及意义的揭示,试图为当代青年在抵制错误思潮渗透、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方面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马克思;“两个转变”;实现路径;启示
一、马克思“两个转变”实现的过程
(一)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
从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可以看出,他在哲学观点上还带有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的痕迹。虽然青年黑格尔派的某些思想曾对马克思产生过重要影响,但在很多观点上与他们有根本的分歧。青年黑格尔派提出了许多迎合普鲁士政府的主张,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建立新的社会制度,马克思则主张要用革命的思维直面社会中存在的问题。马克思在实际承担《莱茵报》的编辑责任后,他对普鲁士政府的罪恶行径进行猛烈地攻击,与反动政府作公开的斗争,这是马克思思想“两个转变”的起点。
马克思原来还是比较认可黑格尔在国家问题上的认识,但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通过亲自参加维护农民利益的政治斗争,使他初步意识到了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客观关系,从而对黑格尔在国家问题上有了不同的见解。马克思指出,黑格尔从唯心主义这一颠倒的世界观去分析国家与市民社会,自然会混淆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在柏林大学时期的平静生活相比,在《莱茵报》工作的两年充满了动荡。在“林木盗窃问题”的辩论中,使马克思初步看到了国家注重保护特权阶级的利益。接着,马克思发表了几篇文章真实再现了摩泽尔农民的悲惨情形,莱茵省总督却指责这些文章歪曲事实。在这些事件影响下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更加接近唯物主义。
辩证唯心主义是黑格尔的基本思想,唯物主义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思想要义,马克思用唯物主义去扬弃辩证唯心主义,保留黑格尔辩证法的体系,最终形成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来源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然而,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是一个半截子唯物主义者。”[1]在自然界范围内坚持唯物主义,但只要一进入社会历史领域他立马就陷入了唯心主义。马克思正是在揭示费尔巴哈哲学局限性的基础上,为无产阶级创立了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
(二)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转向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同时,也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转向共产主义。马克思从普鲁士国家是维护特权阶级利益出发,发展到认识农民的利益必须通过革命的手段去争取。从贵族不让居民到森林和草地捡柴火这一局部问题,发展到社会财富变为劳动人民集体财富根本性问题。一方面,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同敌对报刊进行了激烈的论战,他坚决维护农民的利益。普鲁士政府反动报纸立刻对马克思进行了反击,政府下令查封《莱茵报》并加强对此类报纸的监管力度,马克思也因此失业,从报纸回到书房,实际上他只是转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阵地上。按照黑格尔的国家观,国家应该维护人民大众的利益,但归根到底只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权利,国家实际上变成了统治阶级阶级意识的载体。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得出了与黑格尔完全相反的结论,这表明马克思不仅转向了唯物主义,也转向了共产主义。[2]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推翻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才能改变无产阶级受剥削的命运。与《莱茵报》相比,《德法年鉴》对人们思想触动更大。马克思从各个方面揭示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悲惨情形,是资本主义制度给广大工人戴上了锁链,无产阶级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还被资本家剥削的一无所有,只有联合起来用革命的手段才能打碎身上的枷锁,才能实现自身解放。马克思主张把《德法年鉴》打造成改造现实世界的一个思想武器,从根本上对德国社会进行彻底改造。尽管《德法年鉴》仅在1844年出过两期合刊,但马克思在上面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两篇文章标志着马克思世界观“两个转变”彻底完成。
二、马克思“两个转变”实现的重要意义
(一)对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哲学观点上的起点是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在政治上的立场是用革命手段解决实践问题,这为马克思世界观“两个转变”奠定了理论基础。但随着与无产阶级的交往加深,马克思开始对黑格尔的哲学观点产生怀疑,甚至否定他的一些观点,最后彻底划清与黑格尔哲学的界限。走出黑格尔哲学之后,马克思开始尝试从不同的领域思考问题,从哲学的角度对黑格尔从唯心主义前提去理解国家观进行合理批判。同时,马克思在主持报纸编辑工作后,更为深入的了解底层人民生活,极大促进其思想的发展。
黑格尔主义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出发点,在对费尔巴哈“这一中间环节”进行回顾后,最终创立了自己的哲学。马克思思想“两个转变”历程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起着关键作用。“两个转变”之所以不同于马克思思想发展其他阶段,是因为经历了一个不断继承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最终摆脱站在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上解决问题,完成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两个转变”,这不仅是他本人世界观的转变,还为马克思研究人类历史重新确立了研究方向和对象。
(二)马克思“两个转变”实现的理论意义
通过研究马克思思想“两个转变”的发展历程,可以从宏观上去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进而更加笃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作为工人阶级的盟友,始终与工人阶级共进退,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不断丰富其理论。马克思批判继承当代全部正确理论的基础上,最终为工人阶级提供了与资本家相抗衡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和革命、实践和发展以及马克思的高尚情怀和现实高度结合的产物。虽然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普遍价值的真理,但也经常受到各种攻击和歪曲,却并没有被驳倒,反而在与各种错误观点的论战中得到启发和发展。
通过研究马克思思想“两个转变”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科学,有助于我们注重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整体性,从而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从当时革命运动出发,热衷于参加工人运动,不断提出、解决工人运动中遇到的迫切问题,从中丰富发展了自己的学说。马克思的辩证思维有利于我们正确认知和看待当代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为解决当代社会的一些突出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3]
三、马克思“两个转变”的实现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一)坚定理想信念以抵制错误思潮的渗透
马克思完成“两个转变”使人们看清了错误思想的本质,尤其为与资产阶级错误思潮的斗争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武器。在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宪政民主”等形式不断向中国渗透。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当提高政治鉴别力看清错误思潮的本质,同时分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用马克思主义信念与资本主义错误思潮做长期的斗争。
为了不辜负伟大的新时代,当代青年应当牢固树立共同理想,将对共同理想的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是鼓舞人们前进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此,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当做思想武器,从理想信念中汲取砥砺前行的养分。将践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理念落实生活中,一方面,我们要搞清楚其实质和内涵,对其认识不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是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重点落实在“行”上;另一方面,要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坚持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共同理想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强化实践观念,更好培养实践能力
马克思之所以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盟友,是因为他留意工人运动中的一点一滴小事,不断从革命实践中总结经验,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哲学。当代青年从小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往往就是老师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学生也是囫囵吞枣。在这一体制下,当代青年的实践观念也有所淡化、实践能力也有所欠缺。为了让当代青年能够更快融入时代的潮流,有针对性地采取强化实践观念、培养实践能力等措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去推动自身的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巨变,不仅愈来愈走进世界舞台中央,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有盼头,青年在其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不辜负伟大的新时代,我们也要学习前辈们的奋斗精神。把提高文化素质和培养实践能力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的同时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例如:在校内,踊跃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自己感兴趣的文体活动,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提升沟通能力;在校外,尽可能地为社会多做实事,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以便自己尽快融入社会。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向他人学习来完善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为自己制定全面发展的培养计划。
(三)在探索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马克思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失败,最终为无产阶级创立了一个新的世界观指导他们的革命实践。马克思主持《莱茵报》编辑工作后,他不再去关注一些抽象问题而是去观照现实世界,普鲁士政府对其进行了特别严格的检查,给他的工作带来了不便。但马克思始终贯彻理论和实践必须密切结合的理念,通过不断的继承和超越,使《莱茵报》成为“德国现代报刊的先声。”随着时代的进步,马克思仍然能够得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尊重,关键在于将批判精神贯穿其理论,始终在与各种错误观点的论战中表明自己的立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进入新的发展周期,对科技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中国已实现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发展目标,继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得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显然,已将创新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当代青年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生力量,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排头兵。因此,当代青年必须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使我国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能够赢得市场。
四、结语
总之,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转向共产主义的过程后,也创立了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凭借和革命运动相结合的密切性以及所包含的高尚情怀,被无产阶级和全人类选择,在新时代继续引领人类社会进步。捍卫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并结合当代实际向其注入新的内涵,这是当代对马克思主义继承的最佳方式。为了不辜负伟大的新时代,我们应该牢记肩上的使命和重任。因此,当代青年要保持乘风破浪的姿态,不断夯实学习成果做新时代的弄潮儿,为将来投身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1.
[2]王锡伟.从法哲学的批判到批判的法哲学——对马克思早年两个转变的新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7:58-61.
[3]邓锐,李茹月.两个转变时期马克思的社会革命思想及其现代性批判[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36.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6.
作者简介:
杨娅(1998.8-),女,土家族,重庆酉阳人,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郭文惠(1975.2-),女,汉族,河南洛阳人,法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副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