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泾河中、下游2020 年旧石器考古调查简报

2023-04-29战世佳董哲钱耀鹏

人类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石制品考古学

战世佳 董哲 钱耀鹏

摘要:为了探索古豳地的历史文化渊源,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在泾河流域陕西段开展旧石器考古调查。2020 年10 月,在长武、礼泉、泾阳三县新发现15 处地点,获得石制品298 件。这些地点集中分布于泾河右岸第四级阶地上部,石制品原料以优质石英岩为主,来源主要产自河流阶地底部的砾石层,石制品表面普遍有一层黄土钙质结核层。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和刮削器等,文化面貌总体上属于中国北方地区石片石器工业。调查发现的向心剥片石核、加工精致的刮削器及对称性较高的盘状石核等,显示石器技术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石制品主要埋藏于马兰黄土层中MIS 3 沉积阶段,对应末次冰期中气候相对湿润的阶段,初步推测早期人类在泾河中、下游生存活动的时代不晚于晚更新世。

关键词:考古学;石制品;晚更新世

1 引言

泾河全长约455 km,是渭河的主要支流、黄河的二级支流,源于黄土高原西南部,向东先后流经宁夏、甘肃、陕西三省,于关中平原汇入渭河[1]。既往工作表明,泾河流域共发育有五级阶地,古土壤层堆积较厚,古人类可能活跃于第二、三级阶地甚至更早的区域[2,3]。

1920 年,德日进(P. Teilhard de Chardin)、桑志华(E. Licent) 和杨钟健等在泾河上游的甘肃庆阳赵家岔、辛家沟等地黄土堆积中发现石制品[4],标志中国旧石器考古工作的开端。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在泾河流域开展的比较重要的旧石器考古工作当属甘肃楼房子遗址的发现与发掘[5,6],近年来的研究揭示该遗址上、下两个文化层时代与MIS 5~MIS 3 相当,为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7,8]。陕西省泾河流域内的旧石器考古发现以长武窑头沟遗址为代表,该遗址的石制品与动物化石出自黄土下的灰色砂质土和砂砾层中,时代推测为晚更新世之初,以三角形石片和各式边刮器为代表的石器文化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9]。此外,在乾县发现有纳玛象[10]、披毛犀、野马等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后两者发现自黄土下砂砾黏土层中,伴出有石核、石片等石制品;还在黄土地表采集手斧1 件,具体年代不明,推测为旧石器时代[11]。为了探索古豳[bīn] 地的历史文化渊源,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于2019 年5 月对泾河下游开展旧石器考古调查,新发现16 处晚更新世地点,在黄土堆积中及地表获得石制品63 件[12],充实了学界对早期人类在泾河流域生存活动规律的了解。然而,受限于发现的石制品数量较少,且近1/3 的地点仅在黄土地表采集到标本,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该区域旧石器文化面貌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填补泾河中下游地区旧石器考古工作的缺环,寻找地层堆积连续、石制品分布密度相对较高的具有良好工作前景的遗址,2020 年10 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在泾河中下游开展新一轮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力求丰富古人类在该区域生存活动证据,本文即为对此次调查新发现的简要报道。

2 地层与发现

本次调查在咸阳市长武县、礼泉县和泾阳县新发现15 处旧石器地点。长武县新发现西庄1 处地点,礼泉县新发现北屯、石坡村、王坪村、下黄家、湾里、加咀、加咀2 号、宋家坡、高坡、东页沟10 处地点,泾阳县新发现郭家村、寺背后、蔡家堡、西圪瘩4 处地点(图1,表1)。除在长武西庄地点发现的石制品为地表采集品以外,其他地点的石制品均从地层堆积中获得,后者均分布于泾河流域第四级阶地之上,属古老阶地堆积物上部的晚期沉积,堆积物以黄土和黏土质粉砂为主。

本次调查共获得石制品298 件,以礼泉县加咀、加咀2 号和王坪村3 处地点发现的石制品数量最多。原料以质地优良的石英岩(n=244; 81.9%) 占绝大多数,以脉石英(n=31;10.4%) 和燧石(n=20; 6.7%) 为原料的石制品数量相对较少,其他原料(安山岩和角页岩)的石制品数量最少(n=3; 1.0%)。在加咀、加咀2 号、湾里和王坪村4 处地点的地层剖面下部可见成层的石英岩卵石,质地优良,物理性质与用作石制品主要原料的石英岩基本一致,推测就地取材是古人类获取石制品原料的主要方式。石核剥片与石器修理技术以使用硬锤直接锤击占据主导地位,两极技术制品占比较低。石片在锤击制品中占据统治地位,石器工具次之,断块和残片及石核所占比重较低。

石核 62 件,占石制品总数的20.8%(图2: 4-8)。原料以石英岩(n=57; 91.9%) 为主,脉石英(n=2; 3.2%)、燧石(n=2; 3.2%) 和安山岩(n=2; 3.2%) 标本较少。石核原型均为天然砾石。剥片台面以自然砾石面为主(n=39; 62.9%),自然砾石面与片疤面兼有者相对较少(n=21; 33.9%),台面均为片疤面的石核数量最少(n=3; 4.8%)。石核最小边缘角介于50°~115° 之间,90.3%的石核最小边缘角≤100°,石核周身自然砾石面占比平均为44.5%。根据石核剥片方向的特点可分为6 类,其中,随意石核(casual core)2 件,占3.2%;砍砸器石核(chopper core)20 件,占32.3%;向心剥片石核(centripetal exploitation core)22 件,占35.5%;多面体石核(polyhedral core)6 件,占9.7%;对向剥片石核(opposal exploitationcore)8 件,占12.9%;不规则石核(irregular core)4 件,占6.5%。石核剥片显示出一定的技术组织性,以剥片程度较高的多面体石核(平均15.7 个片疤)和向心剥片石核(平均8.8个片疤)表现最为典型,在石核中所占比例(45.2%) 也比较高。本次调查发现的石核平均长73 mm、宽59 mm、厚43 mm,质量294 g。

石片 147 件,占石制品总数的49.3%(图3: 1-8),包括使用石片4 件。原料以石英岩(n=120, 81.6%) 为主,脉石英(n=17; 11.6%) 和燧石(n=9; 6.1%) 次之,仅有1 件标本原料为角页岩。以台面和背面反映的石片制作过程来分类,石片类型包括I、II、III、IV、V、VI 六种[13],以III 型(n=56; 38.1%) 为主,II 型(n=28; 19.0%)、VI 型(n=30; 20.4%) 和V 型(n=21; 14.3%) 次之,I 型(n=10, 6.8%) 和IV 型(n=2; 1.4%) 相对较少。石片中台面为石皮(cortical platform)的共计89 件(60.5%),素台面(plain platform)石片35 件,有脊台面(facetedplatform) 石片10 件,线状台面(lineal) 石片12 件,点状台面(punctiform) 石片1 件。石片角介于55°~130° 之间,普遍≥90°(n=107; 72.8%),表明石核母体具备进一步剥片所需的台面角。石片背面以完全由片疤覆盖为主(n=86; 58.5%),部分砾石面、部分片疤覆盖次之(n=48; 32.7%),完全由自然砾石面覆盖的数量最少(n=12; 8.2%)。对于背面非完全自然砾石面覆盖的石片,从背疤方向上看,与石核先前剥离石片的方向相同者占有一定比重(n=68;46.3%),石核旋转剥片的发生率为53.7%。石片远端多为羽尾状终止(feathered termination,n=106; 72.1%),沿打击泡中间向石片远端断裂为左右两部分的轴状终止(?clat Siret, n=29;19.7%) 和翻卷状终止(hinge termination, n=10; 6.8%) 较少,阶梯状终止(step termination, n=2;1.4%) 数量最少,石片远端形态显示出剥片成功率较高的技术特点,其他类型石片终端形态则暗示了某种剥片失误事件[14]。石片平均长41 mm、宽40 mm、厚18 mm,质量37 g。

断块和残片 39 件,占石制品总数的6.1%。原料中石英岩(n=32; 82.1%) 占比较高,燧石(n=4; 10.3%) 和脉石英(n=3; 7.7%) 数量相对较少。残片(flake fragments) 主要是台面缺失,但依然能够辨认石片腹面和背面的产品,有6 件。断块和残片平均长15 mm、宽11 mm、厚6 mm,质量6 g。

砸击品 8 件,占石制品总数的2.7%。除2 件原料为石英岩以外,其余6 件原料均为脉石英。类型包括砸击石核5 件和砸击石片3 件。砸击石片平均长31 mm、宽22 mm,厚18 mm,质量12 g。砸击石核平均长37 mm、宽28 mm、厚21 mm,质量27 g。

石器 63 件,占石制品总数的21.1%,类型包括刮削器(图2: 1-3)和尖状器。原料以石英岩(n=54; 85.7%) 最多,燧石(n=5; 8.1%) 和脉石英(n=4; 6.5%) 标本较少。

刮削器 61 件,均为轻型刮削器(light-duty scraper,长和宽均小于100 mm)。原料以石英岩为主(n=53; 86.9%),脉石英(n=4; 6.6%) 和燧石(n=4; 6.6%) 相对较少。素材以石片等片状毛坯为主(68.9%)。刃缘形态以凹刃(45.9%) 为主,锯齿刃(26.2%) 和凸刃(24.6%) 也占有一定比例,刃角集中在50°~75° 之间(85.2%),加工方向多正向(42.6%) 和反向(39.1%),少数标本为两面加工(18.3%)。刮削器平均长48 mm、宽48 mm、厚28 mm,质量71 g。

尖状器 2 件。1 件原料为石英岩,1 件为燧石。不同尖状器尖部在器身的位置存在差异,1 件为正尖,1 件为角尖。1 件毛坯为砾石,1 件为石片。加工方向均为正向,尖角平均为65°。尖状器平均长54 mm、宽50 mm、厚27 mm,质量71 g。

3 讨论与结语

通过本次比较系统的考古调查,确认了新的旧石器地点,采集到一批人工特征明显、埋藏层位清楚的石制品,进一步丰富了学术界对泾河流域旧石器文化面貌和工业类型的认识,表明泾河中、下游是古人类生存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未来深入开展旧石器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潜力巨大。

本次调查发现的石制品表面普遍保留有薄的钙质结核层(出自地层的证据),但风化和磨蚀程度较低。石制品组合技术特征,整体上属于北方石片石器工业[15];与早期石片石器相比,在形态与技术方面均有了显著的进步,具体表现在:

1)石制品原料以质地优良的石英岩为主,脉石英、燧石和其他原料相对较少,其中脉石英节理不发育,古人类采取就地取材,集中开发利用优质原料的策略;

2)石制品尺寸普遍较小,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残片、石器工具及少量砸击制品;

3)石核剥片技术以硬锤直接剥片为主,少量砸击石核和石片表明两极技术占次要地位,石核剥片具有一定技术组织性,特别体现在盘状石核和多面体石核表面保留较多的石片疤;

4)石器工具主要以石片为毛坯,类型以刮削器数量最多,尖状器少见,加工精致的锯齿刃刮削器具有一定的特色。

本次调查发现的石制品暂未开展年代学采样与测试工作,各地点的年代仅通过黄土堆积序列对比进行推测。以往研究表明,泾河上—中游两岸发育五级阶地,进入中—下游多见二至三级阶地,且第二至三级阶地发育在与离石黄土同期的周口店期中更新世红色土之上[16],普遍发育侵蚀作用形成的砂砾石层,其上发育古土壤层与马兰期黄土。本次调查发现的石制品,主要出自马兰期黄土层中,代表了在寒冷干燥的末次冰期出现的一期小间冰阶,在深海岩芯中表现为深海氧同位素第3 阶段(即MIS 3)的气候温暖湿润期[17],其时间大致在55~25 kaBP。这一阶段与之前相比旧石器遗址数量明显增多,骨角器与行为现代性相关的文化遗物如装饰品、岩画等涌现。有学者基于化石人类学、古基因组学、考古学等多方面证据,提出50~30 kaBP 早期现代人曾沿中亚、西伯利亚、蒙古和中国西北地区等向东扩散,即“北方扩散路线”,同时也指出该路线的相关研究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中国西北地区等地发现的相关考古遗址还较少[18]。泾河中、下游考古调查新发现的石制品,为探讨早期现代人“北方扩散路线”提供了新的线索和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年来在泾河中、下游新发现旧石器地点多分布于黄土梁、塬、峁的顶部,由于近、现代农田垦殖特别是大型机械化的利用,使得上述地貌的原始顶部堆积不可避免遭受比较严重的破坏,同时伴随着地表侵蚀作用,无法排除石制品出土原生层位更加古老的可能性。目前,研究者正选择地层堆积连续、石制品密度丰富的湾里遗址,开展系统试掘与年代学和古环境学测试分析,以期以该遗址为标志点获得早期人类在该流域生存活动更为详实的信息。

致谢:参加本次调查工作的还有泥河湾考古技工胡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树文研究员协助鉴定石制品原料及技术类型,并对论文初稿提出宝贵修改意见,研究生叶芷共同参与了前期调查,旅顺博物馆韩一夫同志为本文制作了精美的地图。作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陕西师大地理系.咸阳市地理志[D].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35-86

[2] 刘玉林,黄慰文,林一璞.甘肃泾川发现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J].人类学学报,1984, 3(1): 11-18

[3] 黄万波,郑绍华.记陕西长武晚更新世人牙及共生哺乳动物化石[J].人类学学报,1982, 1(1): 14-17

[4] 陈恩志(主编).中国化石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1901-1990) · 西北地区卷[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477-482

[5] 薛祥煦.甘肃环县楼房子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及古文化遗物[A].见:王永炎(主编).黄土与第四纪地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108-137

[6] 谢骏义,张鲁章.甘肃庆阳地区的旧石器[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7, 15(3): 211-222

[7] 杜水生,杨宇霞,王辉.文化交流或适应趋同:甘肃环县楼房子遗址2011 ~ 2012 年发掘的新材料[J].第四纪研究,2019, 39(6): 1443-1456

[8] 慕占雄,陈国科,杜水生,等.甘肃环县楼房子遗址2018 年发掘简报[J].人类学学报,2022, 41(1): 121-134

[9] 盖培,黄万波.陕西长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物[J].人类学学报,1982, 1(1): 18-29

[10] 裴文中.陕西乾县发现的纳玛象化石[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9, 1(4): 215-216

[11] 邱中郎.陕西乾县的旧石器[J].人类学学报,1984, 3(3): 212-214

[12] 战世佳,董哲,钱耀鹏.陕西泾河流域2019 年旧石器考古调查简报[J].人类学学报,2021, 40(1): 157-164

[13] Toth N. The stone technologies of early hominids at Koobi Fora: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D]. Berkeley: The PhD Dissertation of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2, 48-101

[14] Cotterell B, Kamminga J. Finials on stone flakes[J].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1986, 13(5): 451-461

[15] 张森水.管窥新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重大发展[J].人类学学报,1999, 18(3): 35-56

[16] 刘东生.黄土与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44-112

[17] 李玉梅,刘东生,吴文祥,等.黄土高原马兰黄土记录的MIS 3 温湿气候[J].第四纪研究,2003, 23(1): 69-76

[18] Li F, Vanwezer N, Boivin N, et al. Heading north: Late Pleistocene environments and human dispersals in central and easternAsia[J]. PLoS ONE, 2019, 14(5): e0216433

猜你喜欢

石制品考古学
“何以广州”的考古学观察
石桩子北山旧石器地点发现的石器研究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黑龙江逊克农场四分场遗址石制品研究
许家窑—侯家窑遗址遗物再研究
泥河湾盆地黑土沟遗址N111E85探方石制品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呈现的旧石器文化
夏鼐与埃及考古学
“比较方法”在考古学中的运用——考古学者的“利器”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