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逊克农场四分场遗址石制品研究

2020-08-04张雪微李有骞

文物春秋 2020年1期
关键词:石制品

张雪微 李有骞

【关键词】黑龙江旧石器;四分场遗址;石制品;细石叶工艺

【摘要】四分场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逊克县逊克农场北约1公里处。2014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和试掘,共发现石制品144件。该遗址的石制品原料以流纹岩、黑曜岩、凝灰岩为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石叶、工具等。工具以片状毛坯为主,多为单向加工。根据地层堆积和石制品工业特征,推断该遗址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

四分场遗址于1990年黑龙江水电站淹没区考古调查时发现[1],位于黑龙江省逊克县库尔滨村西北5.3公里,逊克农场北约1公里,地理坐标49°2324.1"N,129°0231.3"E(图一)。逊克县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受小兴安岭和黑龙江影响,地势南高北低,四分场遗址坐落于黑龙江右岸二级阶地,海拔117米,高出黑龙江江面约23米,西侧有库尔滨河向北注入黑龙江(图二)。

2014年5月,为配合黑龙江干流治理工程,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四分场遗址进行复查,并在遗址核心保护区以西约100米处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掘,发掘面积1平方米,确认地层堆积自上而下共分为四层:

第①层,耕土层,黑色腐殖土层,厚10厘米;

第②层,黄色砂质黏土层,含石制品,厚15厘米;

第③层,黑色砂质黏土层,厚30厘米,不见石制品;

第④层,黄色黏土层,厚25厘米,未见底,不见石制品。

在复查和试掘过程中,共获得石制品144件,本文拟对这些石制品进行介绍和研究。

一、石制品分类与描述

本次调查地表采集石制品127件,试掘地层出土17件。石制品原料以火山喷出岩为主。其中流纹岩制品所占比重最大(43.8%),其余为凝灰岩(24.3%)、黑曜岩(21.5%)、燧石(10.4%)。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叶、工具、断块等(表一)。其中石片所占比重最大(75%),其次为工具(15.28%)。

(一)石核

共4件,包括细石核1件,石叶石核3件。

14XM.C∶35,细石核。以小三棱柱流纹岩砾石为毛坯,核体呈半锥形,保留石皮,断口为台面,背缘两侧锤击预制核体,在砾石原有棱脊上剥取细石叶,另一面全部为修理疤。长29.9毫米,宽22毫米,厚13毫米,重8克(图二,1)。

14XM. C∶74,单台面单工作面石叶石核。以黑曜岩砾石为毛坯,向心修理预制核体,一面右侧留有自然面,台面多次剥取石片修理而成,工作面上分布6片剥取长石片留下的石片疤。长43.6毫米,宽37.6毫米,厚21.3毫米,重51克(图二,2)。

14XM.C∶75,刃状台面双工作面石叶石核。以黑曜岩砾石为毛坯,核体四周存在向心锤击的细小石片疤,为纵向剥取目的长石片。工作面分布10片石片疤,底缘留有石皮。长56.7毫米,宽53.8毫米,厚18.4毫米,重50克(图二,3)。

14XM.②∶143,刃状台面双工作面石核。原料为黑曜岩,核体较薄,四周有向心锤击剥片痕迹,接近废弃阶段。长43.3毫米,宽51.1毫米,厚8毫米,重21克(图二,4)。

(二)石片

共108件,包括完整石片、有台面断片和无台面断片。原料以流纹岩为主,共78件,另外还包括7件黑曜岩和23件凝灰岩。

1.完整石片

共85件。长11.2~52.8毫米,平均24.2毫米;宽8~57毫米,平均22.1毫米;厚2.2 ~16.3毫米,平均6.2毫米;重0.7~2.4克,平均1.5克。

14XM.C∶15,以流纹岩为原料,素台面,打击泡明显,半锥体突出。长20.9毫米,宽39毫米,厚6.9毫米,重5克(图三,1)。

14XM.C∶18,以流纹岩为原料,素台面,打击泡明显,半锥体突出,同心波清晰,背面5片石片疤,右侧近端为自然面。长40.9毫米,宽30.1毫米,厚4.6毫米,重8克(图三,2)。

14XM.C∶34,以流纹岩为原料,素台面,半锥体浅平。背面有10片石片疤,左侧留有自然面。长28.1毫米,宽21.4毫米,厚6毫米,重1.4克(图三,3)。

14XM.C∶67,以流纹岩为原料,扁椭圆形台面。背面有一条横脊和一条纵脊,有5片石片疤,半锥体浅平。腹面同心波清晰。长42.7毫米,宽29.8毫米,厚6毫米,重7克(图三,4)。

14XM.C∶71,以流纹岩为原料,自然台面,打击泡明显,半锥体突出。背面有4片石片疤。长37.4毫米,宽17.5毫米,厚6.5毫米,重5克(图三,5)。

14XM.C∶108,以流纹岩为原料,素台面,半锥体浅平,背面有5片石片疤。长28.5毫米,宽24.3毫米,厚3毫米,重1.2克(图三,6)。

14XM.C∶113,以黑曜巖为原料,自然台面,打击泡明显,半锥体突出,腹面同心波明显,放射线清晰。长37.9毫米,宽25.3毫米,厚6.2毫米,重7克(图三,7)。

14XM.②∶133,以流纹岩为原料,自然台面。打击泡明显。背面为自然面,有一条纵脊,左侧为自然面。长20.5毫米,宽23.9毫米,厚6.9毫米,重4克(图三,8)。

14XM.②∶135,以流纹岩为原料,素台面,半锥体浅平,背面有8片石片疤。长25.9毫米,宽17毫米,厚4.9毫米,重0.8克(图三,9)。

14XM.②∶138,以流纹岩为原料,自然台面,半锥体浅平。背面有8片石片疤。长23.1毫米,宽19.9毫米,厚4.7毫米,重1.1克(图三,10)。

2.有台面断片

共12件。长14.7~47毫米,平均23.9毫米;宽12.8~57毫米,平均22.2毫米;厚2~13.7毫米,平均4.9毫米;重0.2~73克,平均9.5克。

3.无台面断片

共11件。长11.2~15.9毫米,平均13.5毫米;宽11.2~21.2毫米,平均16.2毫米;厚1~ 2.9毫米,平均2毫米;重0.3~4克,平均1.3克。

(三)石叶

共5件,包括中段3件,远端2件。

14XM.C∶37,石叶中段。以凝灰岩为原料,横截面呈三角形。背面有一条纵脊,两侧近平行,有6片石片疤。长40.4毫米,宽14.7毫米,厚3.5毫米,重0.2克(图四,1)。

14XM.C∶43,石叶远端。以凝灰岩为原料,横截面呈梯形。背面右侧有狭长自然面,有7片石片疤。长22.2毫米,宽13.7毫米,厚4.3毫米,重0.1克(图四,2)。

14XM.C∶64,石叶远端。以流纹岩为原料,横截面近梯形。背面有两条纵脊,右侧为狭长自然面,中部有长条石片疤。长35.1毫米,宽13.8毫米,厚3.1毫米,重0.1克(图四,3)。

14XM.C∶114,石叶中段。以黑曜岩为原料,横截面呈梯形。背面左侧为狭长自然面,有8片石片疤。长35.1毫米,宽13.8毫米,厚0.6毫米,重0.1克(图四,4)。

14XM.②∶131,石叶中段。以黑曜岩为原料,横截面近梯形。背面有两条纵脊,左侧为自然面,有4片石片疤,长34毫米,宽24.7毫米,厚5.1毫米,重9克(图四,5)。

(四)工具

共发现22件,以小型为主,修理方式主要为单向加工,占石制品总数的15.28%。包括边刮器2件,端刮器11件,尖状器3件,凹缺器4件,雕刻器2件。长25.2~61.9毫米,平均36.7毫米;宽10.4~51.1毫米,平均25.5毫米;厚2.2~13.6毫米,平均7.2毫米;重5~26克,平均11.6克。

1.边刮器

共2件,均以流纹岩为原料。

14XM.C∶85,石片毛坯。近端正向加工形成刃缘,背面留有自然面,背面近端的软锤修理疤小且规整。长35.5毫米,宽25.2毫米,厚9.1毫米,重9克(图五,1)。

14XM.C∶86,石片毛坯。正向修理直刃。长16.7毫米,宽32毫米,厚5.1毫米,重1.3克(图五,2)。

2.端刮器

共11件,原料以黑曜岩为主。长25.2~ 46.7毫米,平均32.3毫米;宽22.1~37.3毫米,平均29.2毫米;厚5.9~10毫米,平均8.4毫米;重5~22克,平均11克。

14XM.C∶19,以乳白色燧石石片为毛坯。石片远端和侧边经细致的正向加工,远端刃缘呈圆弧状。长31.8毫米,宽25.1毫米,厚5.9毫米,重5克(图五,3)。

14XM.C∶47,以黑曜岩石片为毛坯。两侧边和远端正向加工,远端刃缘呈圆弧状,软锤修疤较小且凹陷不规整。长47.7毫米,宽34毫米,厚7.1毫米,重22克(图五,4)。

14XM.C∶73,以黑曜岩石片为毛坯。石片左侧边和远端正向加工,远端刃缘呈圆弧状,压制修理疤连续浅平。长36.3毫米,宽37.3毫米,厚10毫米,重13克(图五,5)。

3.尖状器

共3件。

14XM.C∶02,以黑曜岩为原料,有明显尖状器特征,边缘有修整。长25.9毫米,宽10.4毫米,厚7.2毫米,重1.5克。

14XM.C∶84,以流纹岩石片为毛坯。背面留有少许自然面,两侧边正向加工修理汇聚于远端,压制修疤规整、连续。长47.7毫米,宽14.1毫米,厚5.6毫米,重4克(图五,6)。

14XM.C∶104,以流纹岩砾石为毛坯。两面加工,两侧边基本平行,通体修理。长64毫米,宽33.7毫米,厚10毫米,重26克(图五,7)。

4.凹缺器

共4件,原料以黑曜岩为主。

14XM.C∶05,以黑曜岩石片为毛坯。石片右侧边靠近近端处有正向修理的凹刃口。长43.7毫米,宽24毫米,厚13.6毫米,重5克(图五,8)。

14XM.C∶06,以黑曜岩石片为毛坯。正面左侧边中部有反向修理的微凹刃口,背面左侧底部为自然面。长40.8毫米,宽20.1毫米,厚6.8毫米,重6克(图五,9)。

14XM.C∶07,以黑曜岩石片为毛坯。石片右侧边近远端位置有正向加工的凹刃口。长39.1毫米,宽25.1毫米,6.3毫米,重6克(圖五,10)。

14XM.C∶103,以燧石石片为毛坯。石片远端中部有反向加工的凹刃口。长27.3毫米,宽19.1毫米,厚2.2毫米,重1克(图五,11)。

5.雕刻器

共2件。

14XM.C∶12,修边斜刃雕刻器,以黑曜岩石叶为毛坯。打掉石叶远端为刃口,一侧边正向加工。长26.9毫米,宽16.6毫米,厚6.5毫米,重2克(图五,12)。

14XM.C∶93,以凝灰岩石片为毛坯。石片周边反向加工,修疤规整浅平,近端从左向右斜向打击形成雕刻小面和刃口。长28.7毫米,宽14.8毫米,厚5.1毫米,重1.7克(图五,13)。

(五)断块

共5件。长6.4~49.1毫米,平均长31.2毫米;宽1.1~47.2毫米,平均27.7毫米;厚0.4~ 16.1毫米,平均6毫米;重0.5~21克,平均重13.5克。其中14XM.②∶128和14XM.②∶142两件标本为1组拼合石制品(图六),以燧石为原料,没有明显的打击点,上部断块断口整齐。14XM.②∶128,长49.1毫米,宽34.3毫米,厚3.9毫米,重36.7克。14XM.②∶142,长44毫米,宽36.8毫米,厚5.2毫米,重32.1克。按照王社江[2]对拼合形式的分类,该拼合组属于拼接类型,从打击点处沿石片节理纵向破裂,是剥片过程中打击力度或台面受力不均匀等因素造成的。

二、结语

1.石制品的主要特征

四分场遗址的石料主要有流纹岩、凝灰岩、燧石和黑曜岩,绝大部分石料质地均一,无明显节理,少见小斑晶,是打制石器的优质原料。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多为小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原料制约,如石片以流纹岩为主,工具以黑曜岩为主,且多带有石皮。逊克县境内广泛分布着新生代晚期火山喷出岩[3],在库尔滨河和逊河沿岸零星分布着白垩系下统上兴安岭火山岩组,西部主要为凝灰岩和安山岩,东部主要为流纹岩和珍珠岩,中部和南部主要是灰黑、黑色的气孔杏仁状玄武岩,且广泛裸露于地表,这些玄武岩内还包裹有少量的黑曜岩,证明黑曜岩也为本地原料,并非外來[4]。由此可看出,四分场遗址所用石料均为本地石料,当地古人类懂得就地取材,并按不同需要开发利用不同的石料。

四分场遗址的石器剥坯主要以获取石片、石叶和细石叶为目的。剥片技术主要以锤击直接剥片法为主,相应产品包括石叶石核、细石核、石片。其中石叶石核在剥取石片后修理台面,再多次通过锤击细小修理疤进行预制,从宽面先进行目的剥片后再转向另一面剥片,剥片产生的目的石片会被二次加工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小型工具。细石核以砾石为毛坯,核体保留石皮,断口为台面,从台面方向纵向打击,两侧边经过简单的锤击修理,利用核体自然棱脊从台面方向纵向剥取细石叶。但该遗址发现了细石核却未发现细石叶,发现的石叶制品均没有完整的近端,且折断口整齐,故无法确定其剥片方法。

整体来看,四分场遗址发现的石器工具均属于小型工具,器形规整,小巧精致。1990年在该遗址调查时曾发现两面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锛形器等工具类型[1]。2014年复查和试掘时发现的工具类型包括边刮器、两面尖状器、端刮器、凹缺器、雕刻器等。这些工具主要以石片为毛坯,修理方式以单向修理为主,个别石制品存在通体加工情况,并用软锤法和压制法加工成型。

2.对比与年代

四分场遗址以细石核、细石叶、石叶、两面尖状器、端刮器、锛形器为石器组合,属于典型的以石叶、细石叶为代表的工业类型,与我国东北地区以及俄罗斯境内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文化因素相似。

黑龙江省伊春市的桃山遗址与四分场遗址的石制品都以轻型工具为主,包括半锥形细石核、雕刻器、端刮器等,遗址整体年代跨度为距今0.5~1.9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南部的泽尔卡利纳亚河流域的乌斯季诺夫卡遗址群[5]与四分场遗址都存在向心修理的石核、锥形细石核、修边斜刃雕刻器等,岩性主要为硅质凝灰岩,遗址群的年代跨度约为距今1.03~2.2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俄罗斯境内结雅河二级支流谢列姆贾河两岸的谢列姆贾遗址群[6]出土的石制品与四分场遗址的石制品工业特征相似,均以流纹岩或砾石为原料,从向心修理的石核上剥取长石片或石叶,有双面尖状器、锛形器、简单修理石片边缘的边刮器等工具,遗址群的整体年代跨度约为距今1~2.5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从地层情况来看,四分场遗址的地层与黑龙江省伊春市的桃山和桦阳遗址[7]的地层十分类似,均为黑色砂质黏土层之上叠压黄色砂质黏土层。黑色砂质黏土层年代为距今约1.4~1.5万年,为新旧石器时代过渡时期。四分场遗址试掘出土的石器均出自黄色砂质黏土层,通过对比桃山遗址地层可知,四分场遗址的黄色砂质黏土层的年代应晚于1.4万年。

综上所述,四分场遗址出土的这批加工细致的石制品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为研究黑龙江流域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四分场遗址属于原地埋藏,用不同原料制作不同类型的石制品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古人类对不同原料的开发利用。发现的本地生成的黑曜岩对研究黑曜岩产源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发现的一组可拼合旧石器不仅可以为研究早期人类石器制作技术提供至关重要的信息,还对判定遗址的地层及堆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1]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水电站淹没区逊克县考古调查[J].北方文物,1996(2):8—15.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洛南花石浪龙牙洞1995年出土石制品的拼合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5(1):1—17.

[3]代国良,汉景泰.逊克晚新生代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5(6):131—132.

[4]MICHAEL D GLASCOCK,YAROSLAV V KUZMIN,ANDREI V GREBENNIKOV,etc. Obsidian Provenance for Prehistoric Complexes in the Amur River Basin(Russian Far East)[J].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11,38(8): 1832—1841.

[5]朱之勇.俄罗斯滨海地区晚更新世后期石片文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2.

[6]杰列维扬科,沃尔科夫,李宪宗.谢列姆贾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M].李有骞,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7]YUE JIANPING,LI YOUQIAN,YANG SHIXIA. Neolithisation in the Southern Lesser Khingan Mountains: Lithic Technologies and Ecological Adaptation[J]. Antiquity,2019,93(总371):1144—1160.

〔编辑:迟畅;责任编辑:成彩虹〕

猜你喜欢

石制品
动物踩踏与“假工具”:木垒县细石器遗址采集石制品的埋藏学分析
数据挖掘在考古遗址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以乌兰木伦遗址第一地点微痕研究为例
石制品后埋藏微痕的实验研究述评
追溯历史
——寻找最古老的石制品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呈现的旧石器文化
远古遗踪(连载)
泥河湾旧石器时代石制品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