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汝州温泉遗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2023-04-29赵清坡张水木宿凯马欢欢陈君徐永华

人类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石制品考古学

赵清坡 张水木 宿凯 马欢欢 陈君 徐永华

摘要:2021 年11 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河南汝州地区开展旧石器考古调查,新发现汝州温泉遗址,地层厚约3 m,发现石制品148 件,分为石核、石片、石锤和石器。原料以石英岩、安山岩为主;石核以简单剥片石核为主,存在盘状石核;石片中以大、中型为主;石器类型包括手斧、薄刃斧、手镐、大型石刀、石球、刮削器、尖状器、钻器、砍砸器等。整体石制品面貌既有简单石核- 石片石器工业的特点,又有手斧、薄刃斧等阿舍利石器工业常见器类,年代属晚更新世。温泉遗址的发现是北汝河流域存在阿舍利技术的证据,河南北汝河流域或将成为国内又一处阿舍利技术表现较为集中的区域,将为研究阿舍利技术在我国的出现和扩散等提供新的线索和区域视角。

关键词:考古学;石制品;阿舍利;晚更新世

1 引言

2021 年11 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顶山市文物局、汝州市文物局等单位组成旧石器联合调查队,在北汝河流域开展调查工作,发现旧石器地点10 余处。调查牛涧河时,适逢牛涧河河道治理,施工方开挖两条河沟至基岩,从河道挖出的堆积仍留在河沟两边,且未有其他砂砾石运至该区域。经初步调查,在河道挖出的堆积中及河沟剖面发现打制石器,调查团队使用RTK 对每一件石制品定位。因该区域发现的石制品均位于砂砾石层中,不能排除某些碎片或断块(未采集)是由水流等自然营力碰撞产生的可能性,所以本文仅对2021 年调查发现的特征清楚的148 件石制品初步分析,并对遗址的概况进行介绍。

2 区域地貌与遗址地层

汝州市位于河南省外方山北部和嵩箕山南部,北汝河贯穿中部,形成两山夹一川的槽状地势。汝州市地貌类型可划分为:中低山区、丘陵区、山前冲积扇倾斜平原和冲积平原4 类,全市有北汝河、蟒川河、牛涧河等26 条河流,北汝河属淮河流域沙颖河水系的二级支流,牛涧河属北汝河支流,牛涧河河流全长29 km,流域面积180 km2 1)。

汝州温泉遗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温泉镇, 地理坐标34°12′16.9″N、112°37′57.3″E,海拔236 m(图1)。地貌类型属山前冲积扇倾斜平原,地形起伏变化较小,局部地段存在低山丘。

石制品发现于施工方挖出的河道堆积和河沟剖面地层中,遗物分布范围达8-10 万平方米。根据河沟剖面初步判断,地层厚约3 m,从上向下分为4 层(图2):

1. 耕土: 局部为填土,厚约0.1~0.2 m;

2. 粉质黏土: 含大量钙结核,直径1 cm 左右,厚0.2~0.7 m,局部地区厚达1.5 m,底部碳样年代大于4.35 万年;

3. 砂砾石层: 砂层和砾石层交互出现,局部地区有灰黑色泥炭层,厚约2~2.7 m,含石制品,下部动物牙齿铀系测年结果为6.48 万年;

4. 基岩: 泥质砂岩。

3 石制品

石制品共148 件,包括石核(31 件)、石片(57 件)、石锤(3 件)和石器(57 件)。原料以石英岩、安山岩为主。其中,河道中发现107 件,河沟剖面发现25 件,地表采集16件。整体石制品面貌既有简单石核- 石片石器工业的特点,又有手斧、薄刃斧等阿舍利石器[1]工业常见石器类型(图3,图4)。

3.1 石核

共31 件,分简单石核和盘状石核。石核原料以石英岩(n=15; 48.4%)、安山岩(n=10;32.3%) 为主,仅有少量石英砂岩(n=3; 9.7%)、角岩(n=2; 6.4%)、燧石(n=1; 3.2%)。石核长33~156 mm,平均87 mm;宽52~196 mm,平均108 mm;厚23~166 mm,平均72 mm;质量25~5991 g,平均1053 g,变异范围较大。简单石核28 件,其中锤击石核27 件、砸击石核1 件(图4: 10)。锤击石核中,单台面11 件、双台面5 件、多台面11 件。盘状石核包括单面盘状石核(n=2)(图3: 15,图4: 9)和双面盘状石核(n=1)[2]。21wq:490,简单石核,呈锥形,单台面,台面为砾石面,周身布满窄长型石片疤(图3: 16,图4: 5)。本文将适合剥取最大长大于10 cm 石片的石核称为大石核,大石核共20 件,其中剥片面上片疤最大长大于10 cm 的石核有5 件。21wq:39,大石核,石英岩,长159 mm、宽160 mm、厚80 mm,质量1686 g,三个台面,采用两面剥片,石核上可见3 个较为完整的大型石片疤,最大剥片疤长152 mm、宽97 mm(图3: 1,图4: 11)。总体而言,石核剥片表现出古人具有一定的技术策略,尤其是能剥取巨型、大型石片的大石核占有一定比例。

3.2 石片

共57 件。其中,完整石片40 件、断片6 件、裂片11 件。原料为安山岩(n=23;40.3%)、石英岩(n=27; 47.4%)、石英砂岩(n=5; 8.8%) 和角岩(n=2; 3.5%)。完整石片长26~201 mm,宽26~208 mm,厚7~89 mm,质量4~2665 g。根据石片台面和背面分类,完整石片中I 型7 件、II 型8 件,III 型14 件,IV 型3 件、V 型3 件、VI 型5 件[3];按照长度(L) 来划分,完整石片中小型(20≤L<50 mm)3 件、中型(50≤L<100 mm)12 件、大型(100≤L<200 mm)23 件(图3: 2,图4: 12)、巨型(L≥200 mm)2 件[4]。巨型、大型石片多用于制作薄刃斧等阿舍利大型石器,温泉遗址发现的部分大型、巨型石片远端或侧边缘有零星小疤,疑似使用所致。

从现有研究来看,用于生产大石片或巨型石片的剥片技术主要有砾石初级剥片技术、两面剥片技术、板状石核剥片技术、孔贝瓦剥片技术(Kombewa methods) 等[5],温泉遗址发现的大型石片(n=23)、巨型石片(n=25) 为砾石初级剥片和两面剥片技术所得,其中I 型、II 型共11 件,III 型9 件,IV 型、V 型、VI 型共5 件。中、小型石片剥取方式以锤击法为主,其中1 件为碰砧石片(图4: 8)。

21wq:842,大型石片,安山岩,有一定的风化、磨蚀,长宽厚为140×73×32 mm,质量440 g,横截面呈三角形。台面为砾石面,背面石片疤方向从左到右,占比约60%,采用硬锤技术剥制(图3: 9)。

3.3 石锤

3 件。21wq:75,长宽厚为97×99×55 mm,质量894 g,安山岩,扁柱状,一端有疑似使用痕迹,一端存在剥片疤,可能兼具了石核和石锤的双重功能(图4: 7);另外2 件个体较小,质量分别为377 g 和434 g,原料为角岩。

3.4 石器

共57 件。包括刮削器(n=33; 57.9%)、尖状器(n=2; 3.5%)、钻器(n=1; 1.75%)、砍砸器(n=9;3.5%)、手斧(n=1; 1.75%)、薄刃斧(n=5; 8.8%)、手镐(n=4; 7%)、大型石刀(n=1; 1.75%)、石球(n=1; 1.75%)。手斧、薄刃斧、大型石刀等重型工具及大型、巨型石片的发现,说明该地区存在阿舍利技术。

3.4.1 刮削器

共33 件。多数风化、磨蚀较轻,极少数可能经长期水流作用,磨蚀严重。依据长度大小,本文将刮削器划分为小型刮削器(L<50 mm)、中型刮削器(50≤L<100 mm) 和大型(重型)刮削器(L≥100 mm)[6,7]。其中,小型刮削器2 件,原料为石英岩,长宽厚平均39×43×17mm,质量平均34 g;中型刮削器12 件,原料为石英岩(n=7)、安山岩(n=5),长宽厚平均76×61×24 mm,质量平均149 g;重型刮削器19 件,原料为安山岩(n=7)、石英岩(n=7)、角岩(n=3)、石英砂岩(n=2),长宽厚平均140×121×45 mm,质量平均937 g(图3: 6,图4: 17),重型刮削器除了刮削功能外,同样可用于砍伐等。刮削器的刃口形状有直刃(n=16)(图3:12,图4:1)、凸刃(n=15)(图3:10,图4: 2)和凹刃(n=2);均为片状毛坯;加工方式有正向(n=9)、反向(n=11) 和复向(n=13);修理部位为侧边缘(n=24) 和远端(n=9);修疤为单层(n=28)、两层(n=4) 和多层(n=1);刃缘加工指数平均0.7[8]。

21wq:571,中型刮削器,在石片近端和远端采用正向修理把手,便于左手把握,利用石片自然边缘为刃(图3: 13,图4: 3)。21wq:84,重型刮削器,远端修型,一侧边缘疑似修理把手,可能为大型石刀,但严谨起见,还是将其归为重型刮削器(图4: 20)。

3.4.2 尖状器

2 件。风化、磨蚀较轻。安山岩和石英岩各1 件,长宽厚平均为105×84×27 mm,质量平均259 g,均为片状毛坯。21wq:564,在石片两侧边缘,采用正向修理,汇聚成尖,尖残缺(图3: 14,图4: 4)。

3.4.3 钻器

1 件。21wq:475,安山岩,风化、磨蚀较重,片状毛坯,沿石片两侧边缘正向修理成尖,尖长15 mm,尖角64°(图3: 11,图4: 6)。

3.4.4 砍砸器

参照王社江研究洛南盆地石制品的分类方法,本文定义的砍砸器,仅指典型意义上由砾石单面或双面加工而成的砍砸器[9]。共9 件,原料为安山岩(n=4)、石英岩(n=4) 和角岩(n=1)。长82~151 mm,平均115 mm;宽73~144 m,平均112 mm;厚42~75 mm,平均58 mm;质量322~1759 g,平均1024 g。其中单面修理4 件,双面修理5 件;刃缘处修疤有单层(n=5)、两层(n=2)、和多层(n=2),刃缘加工指数平均为0.9。刃缘处交互修理的标本21wq:437,或可称为石核类砍砸器(图3: 8,图4: 14)。

3.4.5 石球

1 件。21wq:534,砾岩,风化、磨蚀较轻,长宽厚为121×119×106 mm,质量2298 g,表面虽有剥片疤,但因石料材质原因,显然不是废弃石核,但是表面有砸击痕迹,所以很可能作为石锤使用过,或作为狩猎工具使用(图4: 18)。

3.4.6 手斧

1 件。21wq:26,安山岩,有一定风化、磨蚀,长宽厚为199×117×50 mm,质量1457 g。以扁平砾石为毛坯,采用两面加工,一侧边缘交互修理,一侧边缘采用复向修理,在远端汇聚成尖刃(图3: 3,图4: 13)。

3.4.7 手镐

4 件。均为安山岩,有一定风化、磨蚀,均为片状毛坯,长123~175 mm,平均147 mm;宽63~98 mm,平均79 mm;厚35~62 mm,平均45 mm;质量341~1119 g,平均612 g。3 件为单面加工,由修理的侧刃与石片一侧形成尖角,横截面均为三角形。21wq:85 采用两面加工,把手部位进行修理(图3: 5,图4: 15)。

3.4.8 薄刃斧

学术界关于薄刃斧的定义有严格和宽泛两种,本文的薄刃斧采用严格定义划分[8]。共5件,原料为安山岩(n=4) 和石英岩(n=1);长100~184 mm,平均153 mm;宽104~150 mm,平均129 mm;厚42~57 mm,平均50 mm;质量751~1246 g,平均1050 g;均以大石片为毛坯,石片远端的刃未经修理,刃缘上的小崩疤疑似使用所致;其中3 件在石片一侧边缘单面加工,1 件在石片两侧单面加工,1 件在把手部位两面加工;器形为“U”形(n=3)(图3: 7,图4: 21)和“V”形(n=2)(图3: 4,图4: 19)。

3.4.9 大型石刀

1 件。21wq:98,安山岩,风化、磨蚀较轻,长宽厚为171×110×52 mm,质量1001 g。以大型宽石片为毛坯,在一侧边缘采用正向修理使其钝化,便于左手把握,利用石片剥片后形成的较长刃口行使切割等功能(图4: 16)。

4 讨论与结语

汝州温泉遗址位于汝河支流牛涧河古河道,第3 层的砂砾石层为文化层。取自第2层底部和第3 层上部的两个碳样,在美国Beta 实验室采用碳十四测年,校正后结果分别为距今大于43500 年和41255-40118 BP(95.4%)年;取自第3 层下部砂层中的一件动物牙齿,经铀系测试年代为距今约6.48 万年。本次调查获得的石制品中,绝大部分发现于挖出的河道堆积和河沟剖面,且没有其他地区的砂砾石运至遗址区域内,所以在挖出的河道堆积中发现的石制品应出自粉质黏土之下的砂砾石层,结合测年结果推断,温泉遗址文化层上部年代大于4 万年,下部年代约6.48 万年,属晚更新世。

通过对本文石制品的初步研究,表明温泉遗址古人类在原料利用、剥片和石器加工技术等方面具有多样性。归纳如下:

1)石制品中部分存在一定的风化、磨蚀。原料以石英岩和安山岩为主,石英岩在简单石核- 石片技术体系中占比较高,安山岩多用于剥取大石片,进而加工成手斧、薄刃斧等阿舍利技术石器。石料取自河漫滩,优质石料的选择与利用,反映出古人类对该地区石料有充分认识。

2)石核中以简单剥片为主,存在盘状石核,石核整体利用率较高。剥片方式以锤击法为主,同时存在砸击法和碰砧法。

3)石片以中、大型为主,同时存在巨型和小型石片。大型、巨型石片通过初级剥片和两面剥片技术剥制。

4)石器加工技术均采用硬锤修理。石器技术类型学分析表明,温泉遗址存在以小石片为毛坯加工制作的小型刮削器和以砾石为毛坯加工制作的简单石核- 砍砸器石器,同时包含以大石片为毛坯加工制作的重型工具,尤其是手斧、薄刃斧、手镐、大型石刀等阿舍利技术石器。根据现有信息,尚不能确定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将在未来的发掘和研究中密切关注这一问题。

目前,具有阿舍利技术石器的遗址或地区分布在我国从南到北的不同区域,有百色盆地、四川皮洛遗址[10]、丹江口库区[11]、洛南盆地[12] 和丁村遗址[13] 等,在阿舍利石器组合方面,这几个地区则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多数存在于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仍存在阿舍利技术的地区有丹江口库区和洛南盆地等。温泉遗址的薄刃斧在所发现的阿舍利技术石器中所占比例较高,与洛南盆地、非洲典型薄刃斧相比,温泉遗址薄刃斧的时代相对较晚,但三者在加工技术、形态、毛坯等方面,都表现出很高的相似性;而与百色盆地、丹江库区等地区相比,温泉遗址的薄刃斧则表现出较多的差异性。

温泉遗址阿舍利技术特征明显有别于奥杜威文化所代表的简单石核- 石片技术,其时代处于晚更新世,是早期现代人出现的关键时期;温泉遗址的发现,是北汝河流域存在阿舍利技术的确切证据,河南北汝河流域或将成为国内又一处阿舍利技术表现较为集中的区域,将为研究阿舍利技术在我国的出现和扩散等提供新的线索和区域视角。下一步我们将进行系统发掘,以期深入探讨晚更新世该地区古人类行为适应、文化多样性及早期现代人起源等问题。

致谢:汝州旧石器考古调查项目获得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顶山市文物局、汝州市文物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参与调查的人员还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雷国俊、赵韩坡,汝州市文物局戴光武、闫洪亮;石制品整理过程中得到高星、陈全家、王社江、李锋等诸位先生的指导;铀系测年由南京师范大学邵庆丰完成;原料在河南省岩石矿物测试中心进行切片鉴定,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李浩,雷蕾,李大伟,等.评述典型阿舍利遗址的石器技术及其蕴含的古人类行为[J].人类学学报,2022, 41(2): 354-369

[2] 陈宥成,曲彤丽.盘状石核相关问题探讨[J].考古,2016, 2: 88-94

[3] 卫奇,裴树文.石片研究[J].人类学学报,2013, 32(4): 454-469

[4] 卫奇.泥河湾盆地半山早更新世旧石器遗址初探[J].人类学学报,1994, 13 (3): 223-238

[5] 雷蕾,李大伟,晓荣,等.阿舍利大石片生产方式与策略研究[J].人类学学报,2020, 39(2): 183-192

[6]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洛地区文管会,洛南县博物馆.花石浪(II)—— 洛南花石浪龙牙洞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72

[7]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洛地区文管会,洛南县博物馆.花石浪(I)—— 洛南盆地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群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57

[8] 高星.周口店第15 地点石器原料开发方略与经济形态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1, 20(3): 186-200

[9]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洛地区文管会,洛南县博物馆.花石浪(I)—— 洛南盆地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群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8-49

[10] 郑喆轩,冯玥,谭培阳,等.四川稻城县皮洛旧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2022, 7: 5-16

[11] 李超荣, 冯兴无,李浩.1994 年丹江口库区调查发现的石制品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9, 28(4): 337-354

[12] 王社江.洛南盆地的薄刃斧[J].人类学学报,2006, 25(4): 332-342

[13] 王益人.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群( 丁村遗址群1976-1980 年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石制品考古学
“何以广州”的考古学观察
石桩子北山旧石器地点发现的石器研究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黑龙江逊克农场四分场遗址石制品研究
许家窑—侯家窑遗址遗物再研究
泥河湾盆地黑土沟遗址N111E85探方石制品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呈现的旧石器文化
夏鼐与埃及考古学
“比较方法”在考古学中的运用——考古学者的“利器”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