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卓越音乐教师”培养的现实挑战与对策探讨

2023-04-29王丽芬

秦智 2023年6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音乐教育

[摘要]培养“卓越音乐教师”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是师范类专业开展教学实践的重要任务。基于中国音乐学院增设“音乐教育”专业,完善培养“卓越音乐教师”过程的宏观背景下,笔者发现其面临着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衔接错位、职业认同感相对模糊与培养师范类人才经验相对薄弱等现实挑战。为此,应通过增设实践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明晰职业规划增强职业认同感与强化交流合作完善师范类教学经验三个方面寻求破局之道,以期肩负好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卓越音乐教师;音乐教育;专业建设

一、中国音乐学院培养“卓越音乐教师”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1]”。教育部于2014年8月18日与2018年9月17日分别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党和国家为培养卓越教师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与强大的政策保障,充分体现了我党重视教育这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和政府科学高效的政策制定执行能力。

中国音乐学院于2020年申请增设“音乐教育”本科专业,2021年该专业获得批准。“音乐教育”专业由音乐与舞蹈学学科下的“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调整为独立设置,标志着中国音乐学院教育学院成立之后,学校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过程中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音乐教育”专业是将培育“卓越音乐教师”作为重要目的,将“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好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作为教学主旨的施教实践活动。作为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增设音乐教育专业,其特质是将专门人才的教育经验与“卓越音乐教师”的培育相耦合,从而为这一实践过程进一步赋能。

在培育“卓越音乐教师”的过程中,中国音乐学院教育学院凸显了教育主体的特殊性和专业性。王黎光教授认为:“中国音乐学院并不是被局限于简单的中国音乐的教育机构,而是受中国文化传统的滋养而建立、并且逐渐成为代表中国音乐教育和艺术教育高端的教育机构[2]。”凭借“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设置、新媒体课程制定等方法,为教育客体实现教育情怀培养、专业基础强化、创新能力增强、综合育人水平提高、终身学习习惯养成等提供了教学保障。有学者指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载体,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3]。因此,上述课程的设置不仅增强了独立设置艺术院校开设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经验,而且丰富了培养“卓越音乐教师”这一历史使命的学术内涵。

中国音乐学院作为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具备专业的师资队伍与丰富的教学经验,身处亟需统筹推进“双一流”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的发展背景下,以学科专业建设推动培养“卓越音乐教师”进程,积极领会党的精神并肩负起培养“卓越音乐教师”的重要使命,是中国音乐学院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思索如何利用好本校学术资源优势,考量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并探寻突破困境的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

二、中国音乐学院培养“卓越音乐教师”面临的现实挑战

“音乐教育”专业增设前,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多届音乐师范教育人才。为了更好的完善音乐教育专业建设与“卓越音乐教师”培养体系,中国音乐学院设置调研小组,对北京市中小学音乐课程及教学情况进行大范围调研。这一过程中发现调研范围内的音乐教育方面毕业生部分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衔接错位、职业认同感缺失、培养师范类人才经验相对薄弱等问题,上述培育“卓越音乐教师”面临的现实挑战也为本文的研究开展形成了问题导向。

(一)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衔接错位

在对北京中小学音乐课程及教学情况进行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音乐教育方面的毕业生出现了理论与教学实践衔接错位的问题。音乐教师应聘者教学实践与教学经验普遍较少,虽然其理论知识较强,但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相对较弱。高校具有强大的教育资源与完善的专业教育体系,但在教育客体培养的过程中出现了“过于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而在实践环节的侧重较弱”的问题。问题主要成因存在于实践的环节过于单一,实习与见习作为实践的主要模式,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完全地了解“真实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也受到了这种情况的影响。教育客体在接收充足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高校在对教育客体的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出现了一种“供需错位”的现象,正是这种问题的出现,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衔接错位的问题。

(二)职业认同感相对模糊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中小学音乐教师聘用过程中对于专业音乐院校毕业生的选择弱化。其成因则是专业音乐院校毕业生与师范类毕业生相比,职业认同感相对模糊,而这个问题可以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境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其教育主体作为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以更为专业性的教学设置来对其进行音乐师范类人才培育,弱化了其未来职业认同;其教育客体从主观上对于专业音乐院校的选择,与未来师范类的就业取向契合度不高,弱化了其主观职业认同;其教育环境中存在的大多数同侪是以培养成为专业音乐人才为目标的,在同侪压力的作用下,也造成了其职业认同感的模糊。毕业生职业认同感的模糊,容易使其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产生对工作形式的不满,降低了工作效率与成绩。

(三)培养师范类人才经验相对薄弱

中国音乐学院是以培养从事中国音乐理论研究、创作、表演和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独立设置艺术院校。在培养音乐教育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着专业建设起步较晚,师范类课程设置与教学研究类学术成果与传统的师范类院校相比较为薄弱的现象。2021年3月,中国音乐学院教育学院获批增设音乐教育专业,与师范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建设历史相比,起步较晚;中国音乐学院作为培养音乐类专门人才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更为侧重专业性教学,对于师范类课程的设置仍需加强。通过对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可以发现中国音乐学院在科研方面仍以音乐类专业技术方面为主,而对音乐教育教学研究类的科研成果较少。从以上三个方面看,培养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经验与师范类院校相比相对较薄弱。

三、中国音乐学院培养“卓越音乐教师”现实问题的破局之道

针对上述“卓越音乐教师”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应通过增设实践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明晰职业规划增强职业认同感、强化交流合作完善师范类教学经验等路径寻求破局之道,为音乐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一)增设实践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实习是教育客体实践所学知识,积累工作经验的重要机会,而实践课程则是将实习这一形式更为科学合理化的手段。夏永庚认为,教师实践能力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和展现出来的专业化的教育教学行为[3]。通过实践课程的设置,教育客体可以切实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欠缺,能够有的放矢的根据实践经验调整自身学习方向。其一,要增多教育客体校外实践机会。教育客体校外实践是一个增强认知的过程,应在增加实习机会的同时,定期观摩校外中小学教师音乐课课程、合唱排练或是其他音乐学科活动。其二,积极落实教育部要求的由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通过与优秀的富有教育经验的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了解不同学龄段学生的特点,设立相关的实践训练课程,增强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组织的能力。其三,本科课程设置要使其具有更强的课程学习能力,在本科教学实习阶段将所学知识、技能更好的运用音乐课堂教学。通过不同时期的实习,了解到不同音乐课程的要求,对于毕业后更好更快地加入到音乐教师队伍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明晰职业规划增强职业认同感

根据调研结果来看,目前北京市中小学对于音乐教师的招聘,更愿意选择师范院校毕业生而非专业音乐院校毕业生。因为师范院校的学生自入学开始就潜移默化的将教师视作自己的职业选择并开展职业规划,在日常的学习中以此为标准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安排。面对这样的现状,教育学院应该为教育客体明晰职业规划,培养其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从专业选择开始建立明确的认识,明确音乐教育专业培育人才的目标是要培养更加综合的音乐人才,要培养的客体是以成为“卓越音乐教师”目标努力奋斗的人才。因此,需要让教育客体形成职业认同感,为祖国未来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发展奠定基础。首先,在校期间应强化学生职业认同感培养,并增加有关教学实习、职业规划以及入职培训咨询服务或指导。其次,在招生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入学动机,意识到这一因素对教师职业认同感塑造的重要性,吸引和录取真正喜爱并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考生。最后,招生方面应该强化对于考生整体综合素质的考量,以期招录更具成为“卓越音乐教师”潜能的考生。

(三)强化交流合作完善师范类教学经验

教育主体教学经验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从教学实践活动中得来的。师范类院校作为培养师范类人才的专门高校,有着起步较早、课程完善与实践教学体系完备等优势。“音乐教育”专业作为新增设的专业,想要取得更为先进的教学经验,不仅要积极将自身教学活动与培养“卓越音乐人才”的目标紧密贴合,更要加强与师范类院校和境外高水平院校的交流合作。通过强化高校之间交流合作,通过交换培养、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同步课堂、学分互认等方式,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形成合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输送优秀人才。与此同时,应提高赴境外学习比例,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在境外中小学见习实习等方式,拓宽毕业生的国际视野。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吸收国内外高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完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为培养“卓越音乐教师”施教过程的科学性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2021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4]”。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肩负着新时代重要教育使命,对待教育教研工作踏实严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为党育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不懈努力。面对培育“卓越音乐教师”的现实挑战,应该做到坚持问题导向,并积极探索具体客观现实条件下的破局之道,并以此作为日常教学工作中重点关照的关键内容,以期为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培育体系的完善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3.

[2]周星,王黎光.中国乐派创建与中国音乐本土价值观倡导[J].中国音乐,2021(1):5-10.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53-176.

作者简介:王丽芬(1971.4-),女,汉族,河北滦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教育。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音乐教育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