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书院文化的数字化记录、呈现与传播

2023-04-29杨轲张育祥

北京文化创意 2023年8期
关键词: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杨轲 张育祥

摘要:古代书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载体,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唐中期到清末书院改制,全国各地书院有数千所之多,延续时间达1300余年之久。莲池书院位于河北保定,依古蓮花池而建,是清代著名省级书院。新时代,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古代书院转型开辟新空间。包括莲池书院在内的古代书院文化数字化可以通过制度构建、手段创新、产权保护、效果评估四位一体的实践路径,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交互砥砺。

关键词:古代书院 莲池书院 文化数字化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一、引言

书院是产生于唐代的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它源自民间和官府,是书籍大量流通于社会之后,数量不断增长的读书人围绕着书,开展藏书、校书、修书、著书、刻书、读书、教书等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传播的必然结果。①唐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于长安设丽正书院,这是中国最早官办书院。宋庆历新政之后,书院在北宋兴盛。南宋时期,各延大儒主持,主讲理学。元代,书院制度进一步发展,官办倾向明显。明初,书院转衰,至明成化年间,经济繁荣发展和陆王心学兴起使书院再度兴盛。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朝廷命各省设立书院,不论私立官立,皆受监管。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皇帝命全国书院改为大、中、小学堂。

书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重要载体及传播空间。由唐而历五代、宋、元、明、清,经过1300余年发展,“全国各地有据可查的书院达7300余所”。②“书院乃传播民族文化之司令台,培植民族文化种子之圈地,其讲学宗旨,乃以培养德智,诚明并进之学风,研讨学术文化,致力身心存养,以期担任文化复兴之大任者也。”③从传统到现代,“以天下为己任”的书院赓续至今,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古代书院的文化数字化建设与发展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在守正创新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是文化内核的现代化,也是呈现形式的现代化。文化数字化是包括古代书院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时代要求和实践路径。古代书院文化数字化记录、呈现与传播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二、古莲花池与莲池书院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脉络

莲池书院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依古莲花池而建,创办于1733年,废止于1903年,⑤既是当时北方学术文化重镇之一,也是晚清桐城派在北方的传播中心。

古莲花池原名雪香园,为元代将领张柔重建保州城时所造。孟繁峰指出其修建于金末元初。①汪菊渊将始建时间明确在1227年。②1250年,元好问《顺天府营建记》写道:“为园囿者四:西曰种香,北曰芳润,南曰雪香,东曰寿春”,③该记载显示出雪香园在城中的方位。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知府查志隆较大规模整修古莲花池。④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朝廷发布诏令,“各省书院之设,辅学校所不及,初于省会设之。世祖颁给帑金,风励天下。厥后府、州、县次第建立,延聘经明行修之士为之长,秀异多出其中。高宗明诏奖劝,比于古者侯国之学。儒学寝衰,教官不举其职,所赖以造士者,独在书院。其裨益育才,非浅戡也。”⑤时任直隶总督李卫应诏择地,古莲花池成为院址。刻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石碑《重濬莲花池东西两渠记》记载:“雍正十—年,因其旧址建为书院,堂庑、寝舍、以及游息之所,罔不毕具。”⑥当时,莲池书院已兼具讲学、藏书、生活等功能。书院以大儒硕学为师,遂成为“全国书院之冠,京南第一学府”。

新时代,莲池书院持续焕发生机。2022年,保定市人民政府与河北大学达成合作,以莲池书院博物馆为平台共建莲池书院,借助数字技术为古代书院重新注入活力,通过文化数字化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莲池书院文化数字化建设的背景、机遇与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创造数字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反思数字时代的普遍困境和现有发展模式,在实践中超越,对文明范式进行创新和再协调。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观语境下,数字技术与文化发展相互融合、相辅相成,致力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数字技术的发展重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传承创新、生产方式及传播格局,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技术支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会生发新需求、新变化,促进数字技术更新迭代。莲池书院文化兼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重属性,数字化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背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⑦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七个着力点之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性结构中的支撑要素、基本内容。⑧古代书院文化数字化建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研究、复兴和展现古代书院文化,讲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意义在于推动精神文明新发展,建设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为特征的数字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为莲池书院文化数字化建设提供前进方向、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机遇:数字化催生文化发展的新形态,为古代书院转型提供新媒介

不同媒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作用不同。当前,数字技术和文化产业的结合成为发展新浪潮,数字化在促进文化发展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数字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有力支撑。就古代书院而言,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存在传播形式单一、传播速度较慢、互动性不强等局限,在其文化记录、呈现与传播的过程中质量和效率较为低下。如今,数字化催生古代书院文化发展新形态,给古代书院转型提供新媒介、开辟新赛道、拓展新场景、创造新可能。国际国内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在聚焦技术创新的同时,也更加重视文化特色、文化内涵在其中的作用。“数字技术+书院文化”双轮驱动能够让莲池书院以全新视角、时代特色、创意手段展示其新形象,丰富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品牌、创新文化服务。

(三)挑战:古代书院保护管理、技术应用、产权保护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包括莲池书院在内的古代书院文化数字化记录、呈现与传播同样面临挑战。其一,文物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不协调。中国古代书院是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具有重要的文物保護价值。目前,现有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注重文物本体安全,国有博物馆体系和文物管理体系侧重管理保护、疏于开发利用,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低。其二,数字技术创新及应用存在短板。目前,我国数字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而且,传统文化体系的制度惯性在一定程度上阻滞数字技术高效率、高质量地应用在古代书院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中。其三,数字文化产权保护与共享不协调。书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共同的精神财富,具有公权性质;其中经过数字化的资源和成果包含一部分人力、智力、技术和设备的投入,因而存在一定的私权属性。书院文化数字化成果兼具公权和私权双重性质,在保护、发展和转化的过程中需要予以界定、规范和平衡。

四、莲池书院文化数字化记录、呈现与传播的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①数字技术和文化发展深度融合,文化的产生形式、生产方式、产品形态、管理方法、消费模式等正在发生全方位变革。莲池书院发展需要顺应大势、统筹推进,通过制度构建、手段创新、产权保护、效果评估推进莲池书院文化数字化记录、呈现与传播。

(一)制度构建:管理体制稳定与治理机制灵活相协调的文化数字化方案

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管、社会共创、民众参与”,管理体制稳定与治理机制灵活相协调的莲池书院文化数字化方案。其一,莲池书院文化数字化记录、呈现与传播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引导。政府应理顺书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建设规划、政策措施、资金使用等方面统筹管理,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财政、税收、金融、人才引进等多元化的莲池书院文化数字化建设支持体系。其二,莲池书院文化数字化记录、呈现与传播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保定市高校众多,而且具有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可以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企业合作,培养“数字技术+文化发展”复合型人才,为莲池书院文化数字化记录、呈现与传播提供人才、创新、学术等方面的驱动力。其三,莲池书院文化数字化记录、呈现与传播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公众参与莲池书院文化数字化建设,是扩大品牌影响、充盈书香底色、厚植文化内涵的源泉。莲池书院文化数字化记录、呈现与传播需要吸引内容创作者、广告圈层、设计圈层、公益机构等主体,激发更具活力的参与方式。其四,预留创新及容错空间,为先行探索的做法提供支持。目前,保定市与河北大学的合作模式为“校地合作,以校为主”,莲池书院博物馆仍隶属于保定市文旅部门,但“使用权”划归河北大学。新模式双方关系明晰,让学校科学合理协调资源。

(二)手段创新:数字技术赋能莲池书院文化内容、场景、教育、产品、叙事

依托数字技术的优势,对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智能化、基因化数字编码,推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战略资源库的建设,正在成为新时代构建“数字强国”的重要文化走向。②数字时代,数字空间与人的情感认知、行为方式、思维特质互嵌互融互生,古代书院向数字空间拓展成为新趋势。莲池书院文化数字化建设需要通过手段创新,处理好国家战略与发展前沿、守正与创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实现数字技术和文化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

1.莲池书院文化数字化内容建设

古莲花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丰富的建筑文化、藏书文化、教育文化、法帖文化、碑帖文化和祭祀文化资源,莲池书院文化数字化记录、呈现与传播的内容层面聚焦数字建筑、数字文物、数字书库、莲池碑刻。但是,文化数字化不能仅停留于符号。张裕钊、吴汝纶两位桐城大师在莲池书院开设古文课程,形成以文为教的理念,促进北学复兴及南北学术思想交流。“自廉卿(张裕钊)先生来莲池,士始知有学问。先公继之,日以高文典册,磨砺多士,一时才俊之士奋起风兴,标英声而腾茂实者,先后相望不绝也。己丑以后,风会大开,士既相竟以文词。”①同时,张裕钊、吴汝纶积极促进中西文化交融。张裕钊经常通过批改诗文指导日本留学生宫岛大八学习,并要求他通经立人,广治史学。吴汝纶则开设东文学堂和西文学堂讲授外语。清中晚期,以桐城古文学派学说、西学和传统中学为内容,以莲池书院为中心的新北学日渐兴盛。莲池书院历史上的人、事、物,以及“经世致用、兼通新旧、南北合流、中西融合”的人文精神,有待深入挖掘。

打造“沉浸式”国学教育与科研基地。其一,举办相关学术研讨活动。2023年7月,首届莲池文学周举行,京津冀三地代表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围绕京津冀文学成果底蕴、时代特征以及面向未来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交流。首届莲池文学周还进行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对话活动,研讨南北文学传统与创新、文学对城市形象塑造等课题。河北大学莲池书院、清华大学、中华书局《数字人文》编辑部等共同主办“数字人文研究的传承与创新研讨会——暨数字人文‘未来学者论坛”。除此之外,莲池文化大讲堂持续开展,来自京津冀的专家就各自擅长的领域举办讲座,现场经常一票难求,保定新闻传媒中心通过数字平台进行直播。其二,通过科研为莲池书院文化数字化提供“质材”。河北大学有20多名教育史、古代文学等方向的研究生长期在莲池书院开展研究,涉及莲池书院对中西文化交流及教育转型的促进、莲池书院教育史料整理等课题。莲池书院与中国戏曲学院签订协议,共建传统文化研修基地。这里还将成为京剧、昆曲等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学术研讨和科研成果为莲池书院文化数字化提供智力支持、内容资源,数字技术也为学术研讨和科研成果的记录、呈现和传播赋能。

探索将线下莲池书院主题文化活动与新技术相结合。目前,莲池书院的主题文化活动多为线下,例如,“国戏风华,花好月圆——河北大学莲池书院中秋京剧、昆曲展演”“‘品端午粽香 享雅乐和声 赏莲花舞姿暨庆端午民俗活动”等。在数字化发展趋势下,可以探索借鉴其他书院的优良经验,将主题文化活动与元宇宙AR(增强现实)、XR(扩展现实)、VR(虚拟现实)等具有多感官延伸、高度沉浸特征的技术相融合。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刺激和延伸身体感知能力的媒介技术手段,弥合了以往媒介的“中介性”,导致人体与传播的断裂,不断推进媒介使用的“退场”与身体体验的“返场”。②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打造“麓山元宇宙”,以“元宇宙+历史人物”为核心,创新“文脉发掘+科技创新”形式,探索湖湘历史人物数字人制作、运营、历史人物AI超脑等核心技术及其应用模式。上海溯元空间团队勘测河南应天书院,数字化场景搭建总规模约2万平方米,在现有真实景点虚拟场景基础上,复建北宋时期书院全貌,并设计游览交互模式,增强可玩性、互动性。莲池书院可借鉴上述经验,通过元宇宙技术开展汉服艺术节、诗词朗诵会、莲花盛开·国乐之夜、摄影大赛、古色古香·书法展、中小学生古莲花池讲解大赛、中小学生志愿者活动、国潮文化·手造创新、文旅IP·创意保定、商业或公益文艺演出、风动荷花·亲子游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体验与展览等主题文化活动,使参与者获得角色扮演、身份转换、情景交互等多样化的身心体验。

2.莲池书院文化数字化场景营造

古莲花池景观主要为“莲池十二景”:春午坡、万卷楼、花南研北草堂、高芬阁、宛虹亭、鹤柴、蕊幢精舍、藻泳楼、绎堂、寒绿轩、篇留洞、含沧亭。整体风格小巧玲珑、漪碧涵虚。

依托古莲花池现实景观,建设莲池书院数字建筑。其一,打造虚实相融的莲池书院720度三维全景数字空间。河北大学研究团队正在借助现场测绘等技术采集和生成莲池书院人文及自然景观信息模型,构建莲池书院数字空间,如图1所示。莲池书院数字空间将与线下实体空间互为补充。其二,通过“AR技术+数字交互技术”,北京通州“大运河燃灯墨韵”AR文旅沉浸体验展落地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游客能与元宇宙中的角色互动。江西小布镇是“红色故土”,当地实现AR与剧本杀有机结合,游客选择开启AR之旅后,AI数字小红军将被召唤而出,根据背景发出剧情任务。莲池书院未来可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出有故事、有人、有精神共鸣的“新玩法”,让用户在移动端或者线下参与到还原后的数字历史情境之中,扮演历史人物、进行AR寻宝、体验国风剧本杀等。

运用数字技术留存历史文化,塑造莲池书院“记忆之场”。各层次的数字记忆项目聚焦于专题化资源的组织与展示,且基于一定的逻辑体系与内在架构;而在内容上聚焦于某一具象性空间的塑造与延伸。①其一,利用数字图像采集、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数字化扫描、归档莲池书院史料及文献,实现云端永久保存。数字化记忆保留莲池书院史料及文献原始样态,并提供相关学术论述,从理论角度加以深化。其二,推出“莲池书院数字记忆”云平台,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其三,举办莲池书院数字艺术展览。不同于实体展览,数字展览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实现长久留存和传播最大化,具有全景再现、全时在线、交互传播、多维分享的特征。用户可以随时浏览“永不闭幕”的展览,自主学习和探究。

精耕莲池书院特色文旅IP,将IP与数字建筑、记忆之场有机结合。IP运营是书院品牌积极探索的发展方向之一,不仅助推书院提升客流量、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促进二次消费,也帮助IP自身提高知名度、传播度及持续度。莲池书院特色文旅IP既需要挖掘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也需要借助数字技术,为用户呈现更加震撼、富有沉浸感的视觉效果。IP运营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过于强调特色而丧失对用户的吸引力,应在彰显个性与特色的同时,引入更多合作IP,创新跨界营销,实现与用户的深层链接,加速破圈式传播。

3.莲池书院文化数字化教育探索

莲池书院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在线教育平台。其一,打造莲池书院教育品牌,开展线下国学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亲子活动、学生工作坊项目。其二,教育活动与莲池书院的特色相契合,满足不同年龄和群体的需求。与教育机构、学校、教师和专家合作,共同推广莲池书院教育品牌。2023年10月,莲池书院依托丰厚的传统文化场景和碑刻文化资源,启动“莲池书院书法传承实践课程”,课程将持续开展,并与驻保高校、中小学及社区等相互结合。其三,开发数字化教育内容,包括在线学习资源、教育游戏和互动应用程序等,实现在线学习、探索和参与。

游学元宇宙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内容、社交、商业和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随着技术进步和用户需求变化,游学元宇宙不断创新和发展,让用户体验更佳。自由探索模式、任务模式、故事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搭配的莲池书院虚拟游学项目,使人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人文素养和历史素养。

打造“产业、教学、科研、创新”一体化新形态。数字时代,产学研合作方式转变,资源共建、成果共用、利益共享成为新的合作机制。以往,莲池书院曾尝试开办讲座、研学,但缺乏针对性、连续性、系统性,仅依靠文旅部门或莲池书院自身,难以恢复当年盛况。简单合作关系在触及核心利益的人、财、物等方面时,容易产生分歧。完全托管模式是莲池书院快速发展的前提。书院从建设到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初期项目经费需要由政府进行支持。保定市和河北大学连续3年,每年分别出资250万元,在规划编制、课程建设、师资组建、学术研究、宣传推广等方面支持莲池书院建设。初步预计到2025年,莲池书院依靠研修培训、文旅开发、文创产品等方面的收入,可以完全或部分实现“造血”的目的。

探索高等教育与书院教育深度融合新形态。目前,莲池书院探索传统书院教育与现代大学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中国气派的现代书院教育模式。研究团队通过数字技术复原、记录莲池书院清末时期多门课程,取之前讲义的精华,将之与本科课程有机结合。书院对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写作等方面的近10门课程进行统筹,分解成经、史、文、诗等部分,包含《诗》《易》《史记》《汉书》《古文辞类纂》等书籍。晚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汇,莲池书院文化成为当时跨文化交流的前沿。1896年,莲池书院设立西文学堂,主动学习西方文化。而今,河北大学在莲池书院课程设置时,精选部分西学内容,如“西方哲学史”“万国史要”“海上权力史”“欧洲外交史”等。这些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4.莲池书院文化数字化产品研发

推出莲池书院NFT(Non-Fungible Token)数字藏品。当前,文旅文创产品创新性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凸显当地文化特色,整体设计感不强,市场吸引力逐渐降低。元宇宙、Web3.0、区块链等技术带动国内文博数字藏品市场的持续升温,推动博物馆数字文创产业跃迁升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注入新力量。①数字藏品是文旅融合、古代书院文化数字化转型的新突破,它更易于实现书院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3年1月,《莲池十二景》NFT数字藏品由保定文化资产投资集团授权,在直隶藏品平台发布。《莲池十二景》NFT数字藏品取材于咸丰九年(1859年)绘制的《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布局精巧,线条明丽,笔触细腻,灵秀动人,有助于以具身文化阐释书院底蕴、活化书院文化IP。

5.莲池书院数字化跨媒介叙事

莲池书院文化既属于文化事业,也属于文化产业,其当前的建设明确服务对象为社会各群体:除了面向大学生,还面向市民;除了建设中小学传统文化研修基地,还着力培养基层文化人员。同时,莲池书院未来将打造成保定城市文化新地标,带动保定书院之城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莲池书院现有传播媒介由“古莲花池”网站、“莲池书院”微博、“古莲花池”“河北大学莲池书院”微信公众号、“莲池书院”“莲池书院博物馆”抖音号、“莲池书院”小红书账号组成。但这些传播渠道尚未实现真正联通、融合,运营过程中难以兼顾多个平台,缺少优质内容支撑,用户粘性较低。跨媒介叙事可以实现不同媒介的功能互补,让不同人群以更适合自身的方式接触信息,提升传播矩阵的吸引力、影响力。莲池书院数字化跨媒介叙事需要网站、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媒介多元协同参与、灵活配合,以实际传播效果为导向,聚焦书院文化,实现内容编辑、信息发布、渠道推送、平台管理的同步进行。同时,关注国内外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动态,更好地适应和把握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在当前语境中的现实状况、演变趋势。

(三)产权保护:实现莲池书院数字文化产权保护与资源共享动态平衡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要求“完善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字内容的产权保护措施”。②莲池书院需要平衡数字文化产权保护与资源共享之间的关系。其一,明确书院数字文化产权界定,规范交易客体、主体和交易平台基本要素,制定并完善交易规则,保护书院文化数字化成果。保定市制定“12346”发展思路,编制完成《数字保定建设“十四五”规划》《数字保定建设方案》。其二,提前布局书院数字文化产权在运营环境、市场建设、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实现莲池书院数字文化产权从思想层面向市场化、产业化和资产化方向转变,探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路径。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保定市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成立中数(河北)数字文化有限公司,推动保定数字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实现文化消费向数字化、多样化转变。其三,促进莲池书院数字文化产权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交流,增进不同书院文明对话合作,拥抱“年轻态”和“国际化”,朝高端化、融合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河北大学举办“2023传统书院创新发展论坛”,国内外20余名专家学者研讨传统书院现代化及融入城市文化的策略。学者们探讨了书院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新时代书院建设路径等话题,以及韩国书院的人文性、故宫博物院紫禁书院创新发展实践、韩国岭南地区书院发展概述、贵阳孔学堂建设经验与探索等案例,力求从中吸取有益经验。

(四)效果评估:探索多方参与的莲池书院文化数字化建设评价指标维度

古代书院文化数字化应以实际效果为检验,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针对数字文化事业评价,数字文化事业治理成效指标体系作为治理评价,是测定治理效果、考量治理水平与治理实现程度的有效手段,是数字文化事业治理政策制定和发展战略研究过程中的重点和核心问题。①在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有学者指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客观要求,又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只有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政策,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②莲池书院文化数字化应探索建立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维度。其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指标维度建构,引导莲池书院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二,运用新型主流媒体提升公众数字媒介素养,不断增强对数字文化产品的分析力、鉴别力、判断力。其三,动态完善莲池书院文化数字化建设评价指标,审核数字文化市场准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技术运用规范,预防不正当竞争。

五、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文明,与现代化交互砥砺。就古代书院发展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其历经现代性淬炼、实现创新超越。数字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路径,包含莲池书院在内的古代书院发展可以通过制度构建、手段创新、产权保护、效果评估四位一体的实践路径来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文化建设和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意义更加凸显。③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滋养和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古代书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其数字化记录、呈现与传播的价值在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支撑。新时代新征程,古代书院文化的数字化建设需要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从历史、现状、实践三个维度对莲池书院文化数字化进行探索性分析,古代书院文化的数字化记录、呈现与传播是一个全面、系统、整体的过程,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较高,回报周期长,存在一定风险。“历史是不能靠公式来创造的”,④古代书院文化数字化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需制宜、因力制宜,才能真正活化书院,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基金项目:2023年度河北大学(莲池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专项研究课题“河北大学莲池书院数字书院建设与互联网传播应用”(一般项目01)

作者:

杨轲,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国际传播

张育祥,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产业、文化传播

(责任编辑:李欣)

Abstract: Ancient academies ar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and important carriers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middle of Tang Dynasty to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there are thousands of academies all over the country, which lasted for more than 1,300 years. Lianchi Academy located in Baoding, Hebei Province, built on the ancient Lotus Pond, is a famous provincial academy in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new era,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s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opening up new spa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cient academies. The digitalisation of the culture of ancient academies, including the Lianchi Academy,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four-in-one practical approach of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instrumental innovation,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and impact assessment, so as to realise the evolution and growth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new and creative ways, and to promote a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Ancient Academies, Lianchi Academy, Cultural Digitisation,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以人为本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分析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传承·扬弃·创新
中华美学精神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高校外事工作管理的思考与创新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
“源原之辨”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