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四节气”在社区青少年教育中的创新传播研究

2023-04-29张婉婷喻颖

北京文化创意 2023年8期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社区教育传统文化

张婉婷 喻颖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识以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基因里的文化自信。起源于农耕经验的二十四节气与青少年素质教育融合既增强了青少年的家国情怀,也是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的重要路径。目前二十四节气主要通过素质教育进行传承发展,研究范围较窄,仅以中小学校本课程研发为主,忽略了社区教育强大的受众,特别是社区青少年群体。本文主要以社区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探究二十四节气在社区教育中的创新发展路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传统文化 社区教育 青少年

一、引言

二十四节气植根于农耕文明,是中国社会顺天应时、指导实践的生活制度,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②二十四节气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如何与现代生活建立连接点?二十四节气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二十四节气与现代生活联系紧密,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到的生活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③。这为现代生活中落实落细传统文化“两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社区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在其中进行的社区教育正是将二十四节气与现代生活连接的创新载体。社区教育连接了二十四节气与现代生活,体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生态环境保护、健康生活方式的提倡以及农耕文化的弘扬等方面。通过组织和引导二十四节气主题的社区教育,可以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念融入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增加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度,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社区青少年是传统文化进社区的教育主体,在普及二十四节气、汲取二十四节气的内涵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与传承基础。二十四节气的传播与社区青少年教育结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注入了新生力量,也让青少年自觉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了他们的生态意识、提升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与社会认同。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社区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对二十四节气进行溯源,汲取其赋予的文化内核、教育意义,以社区青少年非遗研学的方式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传承与传播的创新研究,通过社区学子论坛等载体,围绕二十四节气主题开设传统手工艺课堂,让二十四节气的传授方式更加接地气。将二十四节气与社区青少年教育相结合,不仅对社区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也为社区的和谐与文化的传承传播提供了助力。

二、“二十四节气”在青少年中传承和传播的研究现状

针对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目前众多学者推崇将“传承交给教育”,大多以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方式进行传承和传播,主要涉及将“二十四节气”与高校、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的研究。

首先,学者们围绕“二十四节气”主题与素质教育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案,有的注重育人价值①、有的研究节气的地域差异②,还有的研究不同季节适合的素质教育课程③。其次,学者主要研究“二十四节气”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学素养,通过节气中涉及的历史故事④、诗词歌赋等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⑤。最后,学者们从节气主题校园活动入手⑥,研究不同的节气主题下开展的体验自然等活动。⑦

综上所述,当前,以“传承交给教育”为主的传承与传播方式缺少坚实的实践基础。有鉴于此,不少学者倡导将二十四节气等民俗文化与社区教育相结合⑧,社区就是一个受众传播群体,社区活动对于社区每一个家庭都有很强的凝聚力,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传播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二十四节气”融入社区青少年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社区青少年研学教育,传承尊重自然、和谐共存、诚信友善等优秀文化传统,与传统的家风建设相互结合,发掘传统节日活动中重要的精神内涵。这在当下推进现代化、城镇化和法治化的新时代社会转型,以及建设“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⑨

(一) 促进社区青少年提升综合素养

“二十四节气”融入社区青少年教育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的育人功能。首先,“综合性”体现在二十四节气的活动内容、内在结构及功能。二十四节气中物候、民俗、养生、农历节气的活动内容,其物质系统、符号、仪式的表达方式及途径、其活动背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内涵等,都对社区青少年构建了一个从内到外,从形式到内核的学习和探索过程。其次,“全面性”体现在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节气文化中蕴含崇高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知识结构、规律的体力劳作、对美的感知与创造、正确的劳动观念,这些都是对社区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综合性、全面性的育人功能还体现在社区这个综合体中。

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非遗研学的形式有助于社区青少年在体验传统手工艺的同时,感受到不同节气文化中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通过实践获得个人知识、技能、素养等多种能力的提升,引导社区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引领社区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

“二十四节气”融入社区青少年教育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文化,具有独特的传统、风俗、技艺和工艺成果,在这些传统和风俗中,又蕴含了人们的信仰、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表现出人们在这一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方式⑩。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非遗研学课程充分运用了节气文化内涵,筛选其在社区青少年教育中有价值的部分进行充分应用。社区教育由社区中每一个家庭促成,它可以传播和延续社区文化,也可以传承与创新社区文化。“二十四节气”文化中时间周期、农耕文明、诗词歌赋、礼仪文化、神话传说等既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畏惧,也体现了人们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节气文化融入现代家庭,有助于在广大社区青少年中树立文化自信,共同营造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对社区服务与治理由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 加强社区青少年生态保护意识

“二十四节气”融入社区青少年教育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教育相互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①“二十四节气”缘起于农耕时代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掌握和运用,人们遵循和适应大自然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劳作,同时根据这一规律完成自己的各项工作。从古至今,“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对农耕文化的传承。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设计非遗研学课程,可以让社区青少年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敬畏大自然,有助于生态文化建设在社区的推进,形成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让每一个青少年都做守护“绿水青山”的宣传者、践行者。

四、基于“二十四节气”主题的社区青少年非遗研学方案设计

2023年是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中国“二十四节气”在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政府代表团提出要根据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区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何将“二十四节气”中“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核融入现代生活?如何探寻在新时代传承和传播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基于“二十四节气”主题的社区青少年非遗研学方案便是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实施路径。

(一)整合社区文化资源,构建非遗研学教育课程

在构建社区青少年非遗研学课程的初期,需要对服务的社区进行深入调研,掌握不同社区的居民特点,寻找项目可持续运行的保障条件。例如,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五福家园社区自2009年2月以来,针对经济适用房社区文化资源相对薄弱、青少年教育需求却十分强烈的实际状况和突出矛盾,创造性地开设了旨在促进学子交流、加强居民沟通、浓厚教学氛围的社区服务平台——“学子论坛”,该论坛每年八月举办,贯穿全年的社区青少年教育。对学校周围的社区进行走访调研后,发现五福家园社区相较于其他社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从其社区设立的文化长廊可以看出,该社区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积极进行社区文化资源的发掘和推广。然而,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相较于五福家园社区,非常关注社区的困境青少年,他们借助社会组织服务的平台载体,在团市委、团区委的指导下,持续多年在社区“青年之家”中开展公益暑托班,以集中授课的形式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在构建“二十四节气”主题的社区青少年非遗研学课程之初,充分评估社区文化资源的发展现状、社区居民对“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接受度,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积极设计适合在该社区推广的非遗研学课程。

2019年8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受邀成为五福家园社区的“高校学子联盟”单位,依托社区“学子论坛”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以此为契机推广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非遗研学课程。并在2020年7月,学校借鉴先前开展非遗研学课程的实践经验,与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共同合作,在其公益暑托班中融入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非遗研学课程,为社区困境儿童带来文化氛围浓厚的七彩假期。因此,建构“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社区青少年非遗研学课程,需针对社区青少年特点筛选非遗研学课程,尽量选择社区青少年熟悉的、易接受的,趣味性强、可以引起共鸣的传统手工艺项目。例如剪纸、泥塑、布贴画等非遗研学课程,社区青少年普遍有一定了解,易于通过这些项目加深对节气文化的理解,动手实践后完成的传统手工艺品能体现节气文化的相关元素。社区青少年在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以及志愿者的协助下,制作蕴含节气文化的传统手工艺品作为家中的装饰品、亲友的礼物等,将节气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凝练出“二十四节气”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实践路径。基于“二十四节气”主题的社区青少年非遗研学课程致力于搭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互融合的平台,让社区居民在参与中亲身体验,以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灵,让居民群众在活动中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领会匠人的精神品质。在设计具体的非遗研学方案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社区青少年的教育需求”“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非遗技艺的可操作性”“非遗研学课程的预期目标”四要素的综合考虑,选择有社区文化资源基础的社区定期开展教育性、文化性、趣味性、传承性融合的系列活动,最终达到社区、高校、博物馆、非遗传承人四位一体的文化传承形态。

(二)支持多方单位共建,夯实非遗教育基础

“二十四节气”主题的社区青少年非遗研学课程的实施,必须是以社区为中心多方资源共建,多元化参与的结果。这里的“多元化”不仅仅是项目实施单位多元化(社区、高校、博物馆、非遗传承人等),还指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大学生等),同时指实施形式的多元化(“节气主题”亲子手工坊、“节气知识”字谜、“节气文化”涂鸦墙等),也指非遗技艺的多元化(剪纸、泥塑、布贴画、刺绣、编织等)。例如,与五福家园社区的共建中,累计100余名青少年参与了“二十四节气”主题非遗研学活动,社区居民认为这些活动对于社区青少年而言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劳动意识,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另外,与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的共建中,相关活动的开展推进了社区文化教育阵地建设,为社区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提供了实践性的案例。在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社区青少年非遗研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多元化因素能够最大程度上丰富社区文化,满足社区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民俗传播活动,拓宽“二十四节气”宣传与推广的受众面。同时,多元化因素也能激发多元化成果,馆校共建成果、校企(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等)合作成果、馆校地共建成果等相辅相成,形成多方共赢的新局面。

“二十四节气”要得以传承和传播,必须依赖坚实的群众基础。目前社区中老年人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熟悉程度远远高于社区青少年,一方面是因为中老年人曾经历过农耕生活,对农耕文化非常熟悉;另一方面社区青少年很少接触到田间地头,对于“二十四节气”的了解仅来自于童谣、校本课程等浅层次的认知。想要提高“二十四节气”主题的社区青少年非遗研学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就必须在搭建“传统文化进社区”平台的同时,全面提升社区青少年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水平。项目实施初期,很大程度上是在进行“二十四节气”的普及工作,在进行传统手工艺制作课程之前,都要对此次课程的节气主题进行深入地讲解,增强社区青少年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意识,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传播打下夯实基础。但是,单一地讲解“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并不能吸引社区青少年的注意,一定要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传统手工艺相结合,“手脑并用、学做合一”,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当然,鼓励他们将自己完成的手工艺品带回家中与家人分享,通过社交媒体转发活动内容、作品照片,甚至运用现阶段流行的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来展示自己参与的非遗研学活动,都是对“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宣传与推广。

(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评估非遗教育成效

拥有丰富的社区文化资源是基于“二十四节气”主题的社区青少年非遗研学课程构建与实施的重要基础,“二十四节气”从“田间地头”走进“千家万户”,从田间地头的农耕文化转化为社区青少年熟悉的非遗文化,从单纯的节气文化知识到立体的非遗研学活动,项目的有效开展需要经过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引导,不断激发社区青少年自发传承与传播节气文化。基于“二十四节气”主题的社区青少年非遗研学课程的方案设计遵循以下路径:深入调研社区文化资源情况、认真分析社区青少年的教育需求、根据节气特点适时选择非遗技艺项目,从节气的概念引入到节气文化的普及、再到节气内涵的传承,最终形成社区文化与非遗文化融为一体的实施路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整体项目实施方案的设计一定要基于实施的社区中已有的文化资源,特别是被社区居民长期忽略且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文化资源要认真地梳理。比如,有很多社区内设有文化墙,文化墙中就已经绘制含有“二十四节气”相关元素的宣传画。在具体设计研学课程的时候就可以就地取材,让社区青少年倍感亲切。通过基于“二十四节气”主题的社区青少年非遗研学课程搭建的节气文化交流平台,社区青少年可以接触并了解到“二十四节气”的概念,他们对节气文化的保护意识被唤醒,从而逐步推进“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传播。节气文化被社区青少年自觉地发掘与传承的程度,是检验项目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需要进一步拆解为:非遗研学活动的参与度、重复参与率、媒体传播指标等。每一次的非遗研学活动实施结束后,都需要围绕上述指标进行复盘,研究活动实施效果背后的原因,并对下一次活动方案进行及时地修正与优化。

目前基于“二十四节气”主题的社区青少年非遗研学课程仅仅在南京市几个社区进行试点,所构建的节气文化交流平台的实施经验不够丰富。例如,围绕五福家园社区、西善桥街道、八卦洲街道多个社区进行分类研究,梳理典型案例,提出“节气文化进社区”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二十四节气”传承与传播模式。在本项目的具体实施之后,我们还需要及时评估整个实施过程,包括前期的准备、中间的跟进,以及最终的效果,都需要通过问卷调查等不同的测量方法进行测评,评估项目实施的有效性、可持续性等。当然,评估不能仅仅依靠一两次活动,而必须长期坚持监测,依靠多方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通过一年至少一次的深度访谈,了解社区青少年对“二十四节气”实际的掌握情况,并验证此类非遗研学活动是否有助于社区青少年自发传承“二十四节气”。最终,通过上述的一系列跟踪监测及时对项目的实施方案进行动态调整、实时优化。

五、结语

基于“二十四节气”主题的社区青少年非遗研学课程有效地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落实到社区教育中,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需要多元化的参与、多角度的评估、多方资源的整合。评估项目的实施效果不仅依靠项目的外在效果,比如参与的人次、开展的活动数量、活动内容传播的数量、产生的文创作品等;而且要挖掘内在的效果,比如在每次“节气文化进社区”活动结束之后,社区青少年中有多少人真正掌握了节气的知识点、社区居民中有多少人自发传承与传播节气文化等。结合项目成效梳理南京市参与实践的社区作为典型案例,深入研究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经验,推进“节气文化进社区”活动可持续发展、扩大“二十四节气”的影响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课题号:23YJC880132);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课题号:2021SJA0679);中国民协“民间文化(非遗)进校园”课题(课题号:2023134)。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本教育研究创新创业研究重点课题(课题号:SCZD21-0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

张婉婷,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教育、志愿服务等

喻颖,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责任编辑:李欣)

Abstract: The 24 Solar Terms are the distinctive symbols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mankind. They conta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wisdom and philosophy of life.The 24 solar terms ar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that flows in the genes of every Chinese philosophy of life.The integration of the 24 Solar Terms, which originated from the farming experience, with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young people not only enhances their sense of family and country, but also serves as an important path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24 Solar Terms. At present, the 24 Solar Terms are mainly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rough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scope of research is narrow, focusing only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based curricula, ignoring the powerful audience of community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community youth group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mmunity youth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the 24 Solar Term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h in community education.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The 24 Seasons, Traditional Culture, Community Education, Youth

猜你喜欢

二十四节气社区教育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
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对策分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