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宝亮从肝论治肌张力障碍经验*

2023-04-25李雅迪关运祥马晓红袁昭宇白绿峰朱垚羽王宝亮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11期
关键词:王师潜阳肝风

李雅迪,关运祥,马晓红,袁昭宇,白绿峰,朱垚羽,王宝亮

1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6

2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肌张力障碍(dystonia)又称肌紧张异常肌力或肌张力发育不全[1],是一种发作性或持续性肌肉过度收缩所导致的重复异常运动、姿势异常或两者均有的运动障碍疾病[2],或是其他累及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临床症状[3]。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抑制的缺失与减少、感觉-运动信息整合异常、突触重塑异常等有关[4]。由于该病的分类复杂多样且无统一的诊断标准,故肌张力障碍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尚未有确切的统计数据[5]。异常的表情、姿势和(或)不可自控的变换动作为临床症状[6]。临床表现上主要分为扭转痉挛、Meige 综合征、痉挛性斜颈、手足徐动症、书写性痉挛、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及发作性运动障碍[7]。该病致残率高,对病人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8]。西医治疗以药物、外科、物理及康复治疗为主,近年来也有RNA 干扰技术、脑深部电刺激等靶向治疗为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9-10],但治疗效果欠佳且价格较昂贵。

王宝亮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首届名中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四十余年,临床经验颇丰,对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神经变性病等疑难杂症见解独到。其临床治疗肌张力障碍,擅从肝论治,疗效肯定。笔者有幸师从王宝亮教授(以下尊称王师),受益良多,现将王师治疗肌张力障碍临证经验总结如下,以敬飨各位同道。

病因病机

肌张力障碍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中医典籍及记载材料中缺乏与之相对应的中医病名。结合历代医家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及本病主症不同,可将其归属于“颤证”“痉证”“骨繇”“瘛疭”“风搐”“筋惕肉瞤”等范畴。《证治准绳·杂病·颤振》云:“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五十二病方·伤痉》曰:“痉者,伤,风入伤,身信而不能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风胜则动。”由此可见,“风”贯穿了该病的始终。

王师认为肌张力障碍的病因病机复杂,病性属本虚标实,在本以气血阴阳亏虚为主,于标以风火痰瘀为著,标本之间相互影响。该病主要涉及的脏腑有肝胆脾肾,而《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见该病的发生又以肝的功能失调为要。肝主疏泄,体阴用阳,性喜条达。“用阳”意即肝中阳气易升发、性刚强,若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郁久化火,亢逆无制,肝阳化风,风为阳邪,性向上、向外升发,故本病常以头面、肢体动摇为主;风邪主动,故本病多出现震颤、痉挛等症;肝主藏血,《素问·五脏生成》云:“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若肝藏血功能失常,血液的调蓄及运行失常,则无以畅行输布周身发挥濡养功能,血不荣筋致筋脉拘挛、肌肉颤动、手足瘛疭等;又肝主筋,与运动关系密切,《难经·论经络二十四难》载:“肝者,筋之合也”,若肝脏疏泄失常或肝血亏虚,引起肝郁化火扰动筋脉或筋脉失于濡养,使肢体出现以动摇不定为特点的运动异常表现。综上所述,王师认为肌张力障碍的发生与肝的功能异常有关。无论是外风引动肝风,或是肝风内动,都可导致筋脉失去任持,从而出现头部、肢体甚或全身动摇之症。

辨证论治

王师认为肝的功能失调是肌张力障碍的重要病机之一,治疗上当从肝论治,并据症状不同,辨证施治。治肝之法谨据症状分型不同选择采用平肝、镇肝、疏肝、柔肝、清肝、补肝等法治疗。肝阳上亢者以平肝息风为主;阳亢甚者则用重镇之品以镇肝潜阳;肝气郁滞应疏肝理气,使肝木条达;肝阴不足、筋脉失养则重用柔肝缓急之品;肝郁化火应清肝泻火;肝血亏虚则重视滋补肝血,同时酌加活血理气之品,使气血补而不滞,筋脉荣润,而震颤、痉挛、动摇之象自灭。

1 肝郁气滞证

肝郁气滞证主要表现为颤动不止、肢体痉挛、痉挛性发声障碍(局灶性喉肌肌张力障碍)等症,且多因情志状态波动而诱发、变化,伴情绪不宁、胁肋胀痛、善作太息,兼嗳气频作、得嗳痛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腻,脉弦。上症多由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而生风所致。对于该证,王师紧扣“肝郁生风”之病机,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篇》“逸者行之”之原则立法,治疗以调畅情志、疏肝理气为治则。方选柴胡疏肝散,并根据气滞程度及兼有症状灵活加减。

柴胡疏肝散来源于《证治准绳》,本方是四逆散去枳实用枳壳,加川芎、香附、陈皮而成,其疏肝理气作用更强。遵“木郁达之”之总旨,方中用柴胡为君,功擅条达而疏解郁结;香附与川芎皆入肝经,共用为臣助柴胡疏肝解郁。陈皮用醋制以入肝行气,枳壳行气止痛强,芍药养血柔肝,与柴胡相合可养肝之体、利肝之用。甘草调和药性且增缓急止痛之功,用为佐使。全方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使肝气疏泄则肝风自灭。

2 肝胆郁热证

肝胆郁热证表现为四肢抽动或肢体不定时、无规律震颤发作,兼见头痛、头晕,头部两侧症状较著,口干口苦,胸满烦惊,急躁易怒,甚则谵语,小便不利,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或弦数。王师考虑此象为少阳枢机不利,胆郁失疏化热,扰动肝魂而致手足动摇之证。治疗以和解少阳,潜阳熄风为治则,方选柴胡龙骨牡蛎汤化裁。

柴胡龙骨牡蛎汤来源于《伤寒论》,王师认为此方既能疏利肝胆气机,又可畅达少阳郁热郁火,使肝气通达、胆火得清。该方将小柴胡汤去甘草,加龙骨、牡蛎、桂枝、茯苓、铅丹、大黄而成,是表里同治、邪正同治的和解方。因于邪入肝胆,故予小柴胡汤和少阳、畅枢机;入桂枝温阳化气、通达郁阳;加大黄泻热和胃;加龙骨、牡蛎、铅丹重镇安魂;加茯苓淡渗利水,宁心安神;去甘草,以免其甘缓留邪。诸药相合,寒温并用,攻补兼备,肝胆调和,热祛魂安,诸症自除。

3 肝阳妄动证

肝阳妄动证表现为抽搐,项强拘急、四肢痉挛、不能屈伸、甚则角弓反张,或肢体麻木,或手足面唇有蚁行感,或伴眩晕。舌质红,苔薄黄,舌体歪斜颤动,脉弦或弦数。此证多见于中青年患者,因压力过大、饮食不节或情绪激动等导致肝气化火,阳气暴张,火随气窜,横逆络道,血随气升,上冲巅顶而成抽搐、痉挛等异常运动。王师治疗此证以凉肝熄风为治则,方药选用羚角钩藤汤合镇肝熄风汤加减。

羚角钩藤汤出自《通俗伤寒论》,方中羚羊角咸寒入肝,清热凉肝熄风;钩藤甘寒入肝,清热平肝,熄风解痉,二者共用为君,清热凉肝、熄风止痉之力著;桑叶、菊花辛凉疏泄,用以为臣;鲜生地可凉血滋阴,白芍养阴柔肝,亦可舒筋缓急;佐茯神以平肝宁心安神,川贝、竹茹以清热化痰;甘草以调和诸药。全方咸寒而甘与辛凉合方,清息之中寓辛疏酸甘之意,共奏“凉肝熄风”之效。

4 肝血亏虚证

肝血亏虚证表现为手足震颤,或肌肉瞤动,或痉挛,或瘛疭,或肢体麻木活动不利,眩晕耳鸣,神倦,兼见目昏干涩,面色无华或萎黄,爪甲不荣。舌淡,脉细或脉弦细。王师认为此类患者多由肾精不足、精不化血,或脾胃亏虚、生化乏源,或慢性疾病耗伤阴血或失血过多致肝血亏虚、肝阴不足,肝阳偏亢,风自内生,而见风动之象。治疗上以补血滋阴,潜阳熄风为治则,方药选用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化裁。

王师认为血虚风动者,非真有风也,实因血虚不能养筋,筋脉失去任持而肢体震颤、肌肉瞤动、手足瘛疭。《妇人大全良方》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用四物汤补血调血,全方阴柔辛甘相伍,补中寓行,补而不滞,行而不伤;大定风珠用血肉有情之品与滋养潜镇之药合方,寓息风于滋养之中。两方相合,可使阴血得养、虚风得息。

5 肝阳化风证

肝阳化风证多表现为肢颤、头摇不能自主,伴眩晕欲扑,或项强不舒,或语言謇涩,或手足麻木,或步履不正、行走飘浮。舌红,脉弦或弦细。此证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王师认为年老者肝肾阴亏,阴不潜阳,水不涵木,筋脉失养则肢颤不可自制、头摇不能自主;阴亏于下、阳亢于上,上盛下虚,故见眩晕欲仆、步履不正、行走飘浮。治疗上以滋补肝肾、育阴熄风为治则,方选六味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六味地黄丸为补肾填精之基础方,其中“三补”与“三泻”相伍,肝脾肾三脏兼顾。全方滋复肾水而育化肝阴,阴复则能潜阳;天麻钩藤饮中诸药清平养共用,全方共奏平肝息风、补益肝肾、清热活血之功。两方相合既可补益肝肾之阴,又可平息肝风潜镇肝阳。肝火偏盛、焦虑心烦加龙胆草、夏枯草、炒山栀;颤动不止加僵蚕、全蝎增强熄风活络止颤之力。

病案举隅

患者,男,33 岁,2022 年6 月20 日初诊。主诉:全身不自主颤动半月余,加重3 天。患者半月余前因工作压力大出现双手不自主颤动,后发展至全身,清醒状态下发作频繁,睡眠时症状停止,情绪紧张时易诱发;每次持续10 ~20min,休息后可稍缓解,未予治疗。近3 天患者自觉上述症状加重,故来诊。入院症见:神志清,精神差,面容焦虑。全身不自主颤动,每次持续10 ~20min,伴头痛(以头两侧疼痛为重)、头晕、耳鸣、口干、口苦。纳可,眠差,多梦易惊醒,小便数,大便秘。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数。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半年,平素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mg,1 次/d)、“琥珀酸美托洛尔”(47.5mg,1 次/d),血压控制尚可。无其他慢性病史。无家族遗传病史。否认与此病相关其他疾病。查体:神志清楚,焦虑面容,四肢、头部不自主抖动,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欠稳准,轮替试验欠灵活。余均正常。辅助检查:头部磁共振及SCT 扫描等相关检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常规生化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综上,西医诊断为肌张力障碍。中医辨病为颤证,辨证为肝胆郁热、肝风内动证。治宜和解少阳,潜阳熄风。方药:柴胡龙骨牡蛎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柴胡10g,清半夏10g,天麻20g,钩藤30g,龙骨30g,牡蛎30g,煅石决明30g,煅赭石30g,胆南星10g,黄连10g,蜜远志10g,茯苓20g,白芍30g,麦冬20g,麸炒枳实10g,甘草6g,7 剂水煎服,1 剂/d,分2 次温服。

2022 年6 月27 日二诊。患者精神一般。全身不自主颤动,不定时发作症状发作频率较前减少,且持续时间缩短,头痛、头晕症状有所改善,耳鸣如常;纳可,睡眠改善,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治疗上继以和解少阳,潜阳熄风为主,再加平肝、聪耳之品。故予前方去远志,加僵蚕6g、磁石20g,7 剂水煎服,1 剂/d,分2 次温服。

2022 年7 月4 日三诊。患者神志清,精神好,全身不自主颤动发作频率较前明显降低、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头痛、头晕症状明显改善,耳鸣程度有所减轻;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稍弦。治疗同前法,方药守前方,予二诊方14 剂水煎服,1 剂/d,分2 次温服。随访2 月,症状未再发作。

按:男性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加之近日劳累,且情志不遂,肝气郁滞,肝郁化火生风,风阳内动,扰动筋脉,筋脉失于任持,则双手不自主颤动持续发作,发展至全身;肝阳偏亢,风阳上扰则两侧头痛、头晕、耳鸣;肝失疏泄,条达失司,故情绪紧张时易诱发;七情内伤、饮食失节致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出入失调,实热之邪郁结于胆腑,则肝胆郁热,故见眠差多梦,且易惊醒,小便数,大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四诊合参,辨病为颤证,辨证为肝胆郁热、肝风内动证。治疗宜和解少阳,潜阳熄风。方选柴胡龙骨牡蛎汤合天麻钩藤饮化裁。方中柴胡入肝胆经,取小柴胡汤之义,透泄少阳之邪,并可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之邪得以疏散,用半夏以和胃气;重用龙骨、牡蛎、石决明、煅赭石以镇肝熄风、滋阴潜阳;天麻乃“定风草”,钩藤味甘性凉,可息风定惊、善清肝经之火,二者合用是取天麻钩藤饮之义,用以平肝息风、祛风通络;加入白芍以补肝血、敛肝阴、平抑肝阳、柔肝止痛,使血旺则筋养不颤、阴充则肝阳不亢;选用麦冬以养阴生津、兼具滋阴润肠通便之功;胆南星、黄连以清肝明目、息风定惊;加入远志、茯苓以宁心、安神、益智;甘草以调和诸药。纵观全方,重用潜镇之药,伍以滋阴、疏肝之品,佐以清热养心安神之药,标本兼顾。二诊时患者症状有所改善,说明方证契合。服上方后睡眠改善,故去远志,而耳鸣如常,则加入磁石以聪耳息鸣、又可平肝潜阳,添僵蚕以息风通络。三诊时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故效不更方,再服半月。使肝郁得疏,肝亢得息,枢机得利,胆热得清,则症状得消。

小 结

肌张力障碍无中医病名,在中医属“颤证”“痉证”“骨繇”等范畴。结合中医理论及中医治疗肌张力障碍的临床实践来看,病性属本虚标实,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风火痰瘀为实,标本之间相互影响。从该病表现的临床症状来看,此类疾患属于风象,涉及的脏腑主要与肝有关。其病因病机复杂,可由外风引动内风,或肝风内动所致,引起肝风内动的病因也有许多,如肝气郁结而生风、肝胆郁热化风、肝阳妄动致风阳暴张、肝血亏虚而动风、肝肾阴虚不能制阳等所致的肝风内动等。临床上从肝论治可获良效。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林佩琴《类证制裁》所言“治肝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故在治疗该病时,除采用平肝、镇肝、清肝之法外,还应补肝、疏肝、柔肝,使用药适肝性,促进疾病向愈。

猜你喜欢

王师潜阳肝风
白杨树
中秋前读余光中《乡愁》
On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uina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韩景波运用潜阳入寐汤治疗不寐经验总结
徐荣谦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治经验介绍
潜阳丹加半夏汤对无创通气的AECOPD伴呼衰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影响的研究
“肝风内动”理论临床发微
妇女怀孕17个月不见分娩 创下吉尼斯纪录
调肝熄风汤治疗肝风痰扰型小儿抽动障碍60例
潜阳封髓丹临床运用心法